《蜀道難》模擬訓練

《蜀道難》模擬訓練

  引導語:李白的《蜀道難》可以激起我們許多的聯想,這首詩充滿了詩人浪漫主義情懷,也是高考重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蜀道難》模擬訓練。

  1.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噫籲嚱(   ) 魚鳧(   )  石棧(   )  猿猱(  )

  巉巖( )  喧豗( )  捫參(   ) 飛湍( )

  砯崖(   ) 崔嵬(   ) 吮血(   ) 諮嗟( )

  2.解釋下面加點詞。

  (1) 爾來四萬八千歲: (2)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

  (3)百步九折縈巖巒: (4) 捫參歷井仰脅息:

  (5)連峰去天不盈尺: (6)所守或匪親:

  (7)側身西望長諮嗟: (8)以手撫膺坐長嘆:

  (9)使人聽此凋朱顏: (10)砯崖轉石萬壑雷

  3.反覆地充滿感情地朗誦,是詩歌鑑賞的重要途徑。但是,朗讀要注意方法。下面對這首詩的朗讀,你認為處理不當的有:

  (1)“噫籲嚱……難於上青天。”

  這兩句統攝全詩,奠定了詩的詠歎基調,感情是豪放的,要讀得很有聲勢。 “噫籲嚱”是驚異之辭。“危”、“高”,一義重出,重讀。“乎”、“哉”,皆可有延長音。“蜀道之難”,可讀得平緩,略作停頓後,再用升調讀“難於上青天”五字。

  (2)“蠶叢及魚鳧……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這一層當用抒情調讀。應當讀得急促高亢。最後兩句為正意所在,應著意加以渲染。

  (3)“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手撫膺坐長嘆。”

  這一層當用詠歎調誦讀。“上有”二句要讀得慢些,重音要落在“六龍回日”、“衝波逆折”二語上。“黃鶴”二句,有徒喚奈何之情,讀後可稍作停頓,為下文蓄勢。最後四句近似特寫,讀時須有身歷其境的設想,“百步九折”、“捫參歷井”二語可重讀,速度不宜快,至“仰脅息”作一頓,再讀末句並作較長停頓。

  (4)“問君西遊何時還……使人聽此凋朱顏。”

  “問君”句當用質問的語氣讀,讀得嚴肅,重音落在“不可攀”三字上。以下四句要抬高聲調,然後用聲色俱厲的語調讀主旨句,至“凋朱顏”略作一頓,以示意猶未盡。

  (5)“連峰去天不盈尺……胡為乎來哉!”

  須使聽者感到驚心動魄。讀後可作稍長停頓,再用“其險也如此”緩緩收住。末句是憤怒的質問,當用升調。

  (6)“劍閣崢嶸而崔嵬……化為狼與豺。”

  讀第一句當突然振起,以再現劍閣的險要景象。其餘應讀得頓挫有力。

  (7)“朝避猛虎……不如早還家。”

  開頭四字句,節奏短而有力,讀時一句一頓。稍作停頓後,改用命令的語氣讀最後兩句。

  (8)“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這是全詩的結束語。主旨句第三次出現,要讀得緩慢些,有深沉的慨嘆意。“側身西望”後稍作停頓,再用漸慢漸弱的聲調讀“長諮嗟”三字,若有餘音,以發人深思。

  4.第一段中,詩人運用了各種各樣的誇張手法來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例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是用 方法進行誇張;“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通人煙”、“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是用 進行誇張;引用神話、傳說進行誇張的詩句有① 、② 、③ ; 用反襯手法進行誇張的詩句有① 、②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則是用虛擬的手法進行誇張。

  5.詩第三段寫劍閣,包含了哪些內容?聯絡當時的背景說說詩人這樣寫的意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比較下面李白和杜甫寫的兩段詩,回答後面的問題:

  (一)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二)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泥濘非一時,版築勞人功。不畏道途永,乃將汩沒同。白馬為鐵驪,小兒成老翁。哀猿透卻墜,死鹿力所窮。

  (1)兩段詩都以青泥嶺為描寫物件,都突出其共同之點是 ,但選擇的角度卻不同,李詩是描寫它的 ,杜詩是描寫它的 。

  (2)兩段詩都運用了誇張描寫的手法,但具體寫法又有哪些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兩段詩都在寫景中怎樣融入了作者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是李白寫的《劍閣賦》,請你讀後按照要求寫賞析性文字。

  咸陽之南,直望五千裡,見雲峰之崔嵬。前有劍閣橫斷,倚青天而中開。上則松風蕭颯瑟颶,有巴猿兮相哀。旁則飛湍走壑,灑石噴閣,洶湧而驚雷。送佳人(指友人)兮此去,復何時兮歸來。望夫君兮安極(盡),我沉吟兮嘆息。視滄波之東注,悲白日之西匿。鴻別燕兮秋聲,雲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於劍閣兮,與君兩鄉(通“向”)對酒而相憶。

  註釋:這是作者在長安送友人王炎入蜀時作。

  (1)從結構和表現技巧的角度寫一段賞析性文字,不少於2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將本賦與《蜀道難》詩進行比較,寫一段文字,不少於2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李白的《蜀道難》可以激起我們許多的聯想,例如蜀道,這是大地上有形的路,人還要走另一條無形的路,即人生之路,蜀道難走,人生之路不難走嗎?在李白的時代蜀道難走,現在的蜀道還難走嗎?“天塹變通途”,對我們有什麼啟示?李白的詩,那樣的想象奇特,為什麼現代出不了李白?我們的`教育出了什麼錯?如此等等,你還聯想到什麼呢?請你把它們寫下來,然後選擇一個角度寫一篇600字以上的讀後感,好嗎?

  解析與答案

  1.解析:本題重點在對生字、難讀字和易讀錯字加深印象,要求記準記牢。

  答案:yīxūxī,fú,zhàn,náo,chán,huī,ménshēn,tuán,pīnɡ,wéi,shǔn,zījié。

  2、解析:本題旨在對重要詞語,特別是古今意義和用法上有區別的詞語,要能準確理解。例如去、匪、坐。

  答案:(1)那。(2)可作一方標誌的最高峰。(3)繞著。(4)摸。(5)去,距離;滿;(6)非。(7)嘆息。(8)徒、空。(9)使動用法,使……凋謝。(10)砯,象聲詞,水衝擊石壁發出的響聲,這裡作動詞用,衝擊的意思。轉,使動用法,使……滾動。

  3.解析:掌握正確的朗讀方法,無論是對於加深詩歌理解還是對於提高語文素養都是大有裨益,對此務必高度重視。

  答案:(2)(4)(5)(7)處理不當。(2)當用敘述調讀。應當讀得輕而平緩。(4)“問君”句當用勸說的語氣讀,讀得親切。下四句要放低聲調,然後用感喟的語調讀主旨句。(5)末句不是質問,也不是詢問,是反問,表感嘆的語氣,當用降調。(7)開頭四字句,讀時當兩字一頓。用誠懇勸說語氣讀最後兩句。

  4.解析:透過本題的探究,有助於進一步熟悉課文,理解詩人高超的表現技巧。

  答案:比較;數字;①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②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③上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①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嵋巔②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5.解析:此題涉及詩的寓意。解析此題,首先知道劍閣的重要,劍閣為蜀之門戶;其次應當聯絡全篇內容和時代背景。如此,方可推知,李白寫劍閣,正如胡震亨所說,是為了“著其戒”。

  答案:“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言劍閣有易守難攻的險要形勢,暗示中央朝廷的部隊很不容易打進來,因而野心家可以據險發動叛亂,“化為狼與豺”,搞地方割據。如果割據勢力之間出現矛盾衝突,難免要發生混戰,結果必定是“殺人如麻”。詩人這番預言在十多年後就得到了證實:從上元二年(761年)到大曆初(766、767)即有段子璋、徐知道、崔旰等人相繼發動叛亂。詩人的意圖是勸告朝廷要加強蜀地要塞的防守,嚴防野心家發難。

  6.(1)難。曲折高險。泥濘難行。(2)李詩“百步九折”用數字誇張,“捫參歷井”虛擬誇張。杜詩“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用時間之長與行距之短的對比進行誇張;第三至六句用比喻誇張,將在青泥道行走比喻為“版築”苦勞,比喻為葬身青泥;最後想象誇張,寫白馬變黑,小兒變老,猿鹿陷泥而死,極寫青泥嶺之難行。(3)李詩“何盤盤”,“坐長嘆”等直接抒情,杜詩則融情於描寫之中,兩詩都表示一種驚歎和無可奈何的感情。

  7. (1) 解析:從結構的角度,主要是劃分層次,並概括各層內容。從技巧的角度,則分析詩人怎樣寫景抒情以及情景怎樣交融。

  答案:這篇賦可分兩大層,開頭至“洶湧而驚雷”為第一層,以下為第二層。第一層寫景,描寫了劍閣的高峻險惡。第二層抒情,表達了對友人依依不捨和盼其早歸的深情。寫景先總寫,再分別取“前”“上”“旁”等不同的方位來表現劍閣險峻。“前”句用誇張的手法從正面突出劍閣險高。“上”句從聽覺渲染出悽清恐怖的氣氛;“旁”句從視覺渲染驚心動魄的氣氛,這兩句用環境烘托的方法從側面描寫劍閣的崢嶸崔嵬。抒情寫了五層意思:第一層,不等友人離去就盼友人歸來。第二層,扣住上文劍閣的險,抒寫對朋友安危的擔憂。第三層用江水東流,白日西沉,感嘆時光往而不復。第四層扣住別時景物,寫離別之愁。第五層,想象別後對月相憶的情形。

  (2)解析:本題是比較鑑賞,主要在於選擇好比較的角度,可以從相同的方面分析,也可以從不同之點下筆。角度的選擇一般應從內容、表現技巧、情感三個方面入手。

  答案:《劍閣賦》和《蜀道難》都描寫了劍閣的險峻,都抒發了對朋友的關切,但詩是從社會環境落筆,著力描寫劍閣的兇險,意在表達詩人對國事的擔憂。賦從地理環境落筆,著力描寫劍閣的高危,意在為下文抒情作鋪墊。在表現技巧上,詩和賦都採用了誇張,但詩主要是引用,直述,賦主要從側面烘托。在抒情上,詩透過渲染劍閣的險,規勸朋友“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賦透過描寫劍閣的險,是為了抒發對朋友旅途安危的關切。

  8.解析:讀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開發智力,想象力、聯想力是開發的重點,透過這樣的“讀—想—寫”的訓練,可以有效地提高這方面的能力。

  答案:下面這篇短文是從想象力的著度寫的一篇讀後感,現選錄如下,供參考。

  讀李白的《蜀道難》,如從畫廊經過,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子規啼月、砯崖轉石,一幅幅動人的畫面接連不斷地出現在我們的眼前。它那闊大的意境,逼人的氣勢,讓我們怵目驚心,歎為觀止。詩人為什麼把祖國山河描寫得如此神采飛揚呢?究其原因,就在於他那非凡的想象力。

  現存資料表明,李白沒有由秦入蜀的經歷,他二十四歲離開蜀地,“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沿長江東下,就再也沒回去過。可見《蜀道難》純系想象之辭,不過是借送友人入蜀,展開想象的翅膀,作了一番昇天入地的藝術之旅。想象之豐富,比喻之奇特,筆法之誇張揚厲,韻律之流轉華美,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傑作。北宋歐陽修《太白戲聖俞》詩云:“太白之精下人間,李白高歌蜀道難。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李白落筆生雲煙。”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集》評李白詩也說:“太白七古想落天外,局自變生。大江無風,波浪自湧。白雲從空,隨風變滅。此殆天授,非人可及。”想象力是李白詩作獲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

  人類發展的歷史證明,一切創造性活動都離不開想象。英國詩人雪萊說:“想象是創造力。”想象力是人類智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智慧,可以說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愛因斯坦說:“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由此可見,想象力在科學發明和藝術創造中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李白的詩作,是我們民族豐富卓越的想象力的具體體現。想象力對於一個民族至關重要,一個沒有想象力的民族是不會有生命力的。同樣,對個人也是如此。讓我們誦讀李白的詩歌,隨著他汪洋恣肆、揮灑自如的文筆,展開我們想象的翅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