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詩經·齊風》與東西周地域文化

淺析《詩經·齊風》與東西周地域文化

  內容提要:《詩經》中的國風是產生於周代各諸侯國地域的文學作品。不論從其生產的地域範圍,還是詩歌本身所表現的思想內容,都代表著所產生地區獨特的地域風格。其不僅具有周代詩歌的一些共同特點,同時也具有較明顯的地域文化色彩。本文以《齊風》為例,粗淺地解讀《齊風》的思想內容與齊地的地域特徵,以便更好的把握《齊風》的特質。

  關鍵字:齊風;地域文化;淵源;特點

  在《詩》三百篇中,最能體現西周、春秋時期區域文化色彩的自然首推《國風》。無論從其產生和收集的地域,還是它們在音樂和詩歌藝術形式上的表現,都代表著各自生產領域,表現著較為強烈的地域色彩。這一點,古人也早就注意到了。如在內容上,《鄭風》和《衛風》多情歌,多言男女之事,《陳風》多靡靡之樂和巫鬼的舞詩,多神秘夢幻,《秦風》則多金戈殺伐之音,粗獷強悍。而《齊風》為《詩經》十五國風中姜姓部族的風歌,《齊風》中女子對愛情幸福的追求上表現大膽而熱烈、齊地的尚武精神以及物質生產力極其先進等。《齊風》中各詩篇所表現出來獨特的地域文化氣質,是我們因該重視的,只有對其在地域文化上所表現的特點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和了解,最後才能使《齊風》迴歸自己本來的面貌。因為作為文學作品,總是要反映一定的社會生活,並且帶有普遍性。

  一、《齊風》獨特的地域文化淵源

  在周初分封的眾多諸侯國中,齊和申、呂等式姜姓國。姜者羌也,他們原本是羌人的一部分,和姬姓部族世代聯姻並進入中原。姬、姜兩個部族是從兩個通婚的胞族發展而來。《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時維姜嫄”;《魯頌·閉宮》:“赫赫姜嫄,其德不回。”姜姓部族在殷末周初發生了一個大轉折,一部分隨著周人向東方的征服擴張而進入中原,另一些姜姓羌人則留在原地,至東周初年又掀起一場東遷運動。但羌人東周初年的東遷與西周初年的姜姓東遷截然不同。先入中原者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與姬姓及當地文化融合而華夏化;後入者還保持著原先的風俗,卻被周人視為“姜戎”,視為戎狄異族。所以顧頡剛說:

  然者申、呂、齊、許者,戎之進入中國者也;姜戎者,停滯於戎之原始狀態者也。抑申、呂、齊、許者,於西周之世東遷者也;姜戎者,於東周之世東遷者也。由其入中國之先後,遂有華戎之判別。

  另外,齊國所居之地,在遠古即為一些著名的`部落舊居,到春秋時代,齊國周圍仍然有譚、紀、任、宿、句須等不少小國,都為太皞和少皞等古族的後裔,因此齊國實際處於異族文化的包圍之中。《史記·魯世家》曾經有一段發人深省的記載:

  魯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魯三年而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後除之,故遲。”太公亦封於齊,五月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及後聞伯禽報政遲,乃嘆曰:“鳴乎!魯後世其北面事齊矣。”

  所謂“從其俗為”,便是有意促進作為統治者的齊國上層姬姜舊族與當地土著文化的融合,而這一段記載,正說明了齊國與魯國的差異所在。《史記·齊太公世家》載太公以下三世丁公呂及、乙公得、葵公慈母,均以天干為號,明顯地是以姜姓而襲用殷人子姓的命名習慣。到後來,齊地的各種神仙信仰也和土著信仰交融在一起。因此,我們要理解《齊風》諸詩所反應的齊國風俗,可以從羌人和齊地土著族部落的風俗中找到某些根據的。《後漢書·西羌傳》載漢代的羌人之俗雲:

  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穀,以產牧為業。其俗氏族無定,或以父名母性為種號。十二世後,相與婚姻,父沒則妻後母,兄亡則納釐嫂,故國無鰥寡,種類繁熾...更相抄暴,以力為雄,殺人償死,無它禁令。

  這一段記載,正可以和《齊風》所反映出的齊人之尚武和貴族婚姻上的亂l風氣相連線。獨特的齊地地域特徵展現了獨特的齊國社會風尚和人文風貌。

  齊文化是構建在東夷文化基礎之上的。在姜太公立國之前,齊地主要是東夷人世代居住的地方。東夷民族是我國曆史上分佈很廣、歷史悠久、文化發達的民族。太公構建齊文化,在意識形態領域保留了東夷文化的基礎,又在經濟上保留了東夷海文化的特點。齊人尚武,尚功利,注重直接的經濟利益,因此他們具有開拓性,從地理文化講,則融合了鄰近海洋和內陸文化的特點,所以他們兼具農業、漁業之所長。在弄清了齊地獨特的地域文化的淵源之後,再來看《齊風》所表現的文化特點及其文化根源。其主要體現在對愛情熱烈的追求、耕織、漁獵等各個方面,獨特的地域人俗風情進入了人們的審美感受之中。

  二、齊地地域文化影響下的齊風特點

  從《齊風》反映的社會風尚方面考察,有著獨特不同於《國風》其他詩篇的特點,特別引人注目的,有以下幾個方面,今結合作品作簡要分析。

  1、女子對愛情與婚姻的追求熱烈而大膽

  愛情詩在《詩經》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齊風》中愛情詩不少,涉及到的就有《著》、《東方之日》、《莆田》等。透過這幾首我們就可以看到那個時代那個地域齊人的戀愛情懷。

  《著》是以一個女子的口吻來回憶女子出嫁時夫婿來迎接時的情景,字裡行間流露了她的喜悅之情:

  俟我於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瓊華乎而。

  俟我於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瓊瑩乎而。

  俟我於堂乎而。充耳以黃乎而,尚之以瓊英乎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