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詳解:詩既亡,春秋作,寓褒貶,別善惡。

三字經詳解:詩既亡,春秋作,寓褒貶,別善惡。

  三傳是為《春秋》作註解的三部傳書,是齊國人公羊高的《公羊傳》、魯國人穀梁赤的《穀梁傳》,還有魯國人左丘明作的《左傳》,是三個人對孔子《春秋》做的演繹。

  詩既亡,春秋作,寓褒貶,別善惡。

  西周傳至第十二主,周幽王,此公荒淫無道,暴虐殘忍,寵信褒姒,演了一出“風火戲諸侯”的活報劇。等到犬戎之兵真的殺進朝中,幽王再點烽火,誰也不來了。周幽王倉皇失措,死於亂軍之中。太子宜臼回朝即位,是為周平王,遷都洛陽,史稱東周。

  東周時代君弱臣強,五霸七雄各據一方,周王室名存實亡,雖有周天子,但政教不興、號令不行,等於沒有一樣。其時各國不再採風而風亡,諸侯不覲天子而大雅亡,天子不享諸侯而小雅亡,宗廟祭祀不繼而頌亡。詩的精神喪失了詩也就亡了,詩亡而王者之跡,息矣。

  孔子看到這種混亂的情形,非常痛心。他傷王政之不行,痛諸侯之專肆,晚年時回到魯國,根據魯國的史料,作了一部不朽的歷史名著《春秋》。所以孟子才說:“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

  《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的史書,是春秋時期魯國的編年史,記載了自魯隱公元年至魯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722至481年間,共計十二公、242年的歷史大事記。同時也記載了其他國家的歷史事件,儲存了大量的古代史料。

  《春 秋》字數很少,只有一萬多字,為後世開創了一種文體,叫做“春秋筆法”。所謂“春秋筆法”就是用高簡的手筆、平淡的語言,用寥寥幾個字,把歷史的結論表達 出來。所以說:“孔子作春秋,亂臣賊子懼”。一個字的評語,就把亂臣賊子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如“軾”一字,是對犯上作亂者的評語。而有道伐無道,叫 討;偃旗息鼓地偷襲,叫做侵。當時的國君、大夫得春秋一字之褒者,其榮甚過天子之命服,得春秋一字之貶者,其辱過於天子之刑戮。所以孔子說:“知我者,其 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此即“寓褒貶,別善惡”。

  魯哀公十四年,孔子時年69歲,正在做《春秋》。有人打獵,在西門外捕獲了一 只怪獸,因不識是何物,送來給孔子看。孔子看了,流淚嘆氣說:“這是麒麟啊!麟啊,你到這個亂世來幹什麼呢”!孔子再也寫不下去了,《春秋》至此擱筆。二 年後孔子逝世,而《春秋》也被後人稱為《麟經》。

  《春秋》文字太簡潔,整部書記述了242年的歷史,才用了一萬八千字,標題式的大事記下面沒有具體內容,根本讀不懂。後人於是就來做傳,解釋《春秋》,其中最著名的是春秋三傳,是公羊高、左丘明、穀梁赤三位的作品。

 

  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穀梁。

  三 傳是為《春秋》作註解的三部傳書,是齊國人公羊高的《公羊傳》、魯國人穀梁赤的《穀梁傳》,還有魯國人左丘明作的《左傳》,是三個人對孔子《春秋》做的演 繹。左丘明是魯國的史官,與孔子是半師半友的關係。孔子沒有來得及為《春秋》作註釋就逝世了,弟子中以子夏的`聰明才智亦不能為之續,於是左氏來為《春秋》 做傳。他本來就是魯國的史官,與孔子又有師生關係,註解《春秋》當然是非其莫屬。左丘明其時已雙目失明,《左傳》是由他口述,經弟子們紀錄成書的。

  《左 傳》以敘事為主,前面一部分是孔子的“經”,後面一部分是左丘明的“傳”,全書側重於以史實配合經文,文筆簡明生動,具有極強的表達力,對後世影響最大。 《左傳》雖是史學著作,卻有極高的文學成就。敘事寫人夾敘夾議,精彩之處隨筆可見。描寫戰爭尤其出色,特別是描寫五大戰役(城濮之戰、崤之戰、鄴之戰、搴 之戰、鄢陵之戰)的章節,結構嚴謹、錯落有致,均為千古名篇。《左傳》刻畫的許多人物,都具有鮮明、豐富而複雜的性格特徵,如晉文公重耳、楚靈王等,對後 世小說的人物描寫,起了很大的示範作用,培養出代代相承的文學大家。

  《左傳》之後百餘年,才出現穀梁、公羊二傳,所以又稱《左傳》為古文經,《公羊傳》、《穀梁傳》為今文經。三傳各成一家,對《春秋》的解釋方法,完全不一 樣。近代的中國革命思想多受《公羊傳》的影響,如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大捧《公羊》思想,其中就有《春秋》三世:衰世(亂世)、昇平之世、太平盛世的說 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