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詩》多元解讀探究

《木蘭詩》多元解讀探究

  《木蘭詩》充滿傳奇色彩。它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迴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木蘭詩》多元解讀探究。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木蘭詩》多元解讀探究

  【摘 要】《木蘭詩》多元解讀的嘗試引導學生以一個女子的形象來看待木蘭,能看到木蘭的可愛、木蘭的美,還有木蘭的俏皮,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木蘭就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形象,而不僅僅是英雄的化身。學生參與了學習過程,獲得了學習的樂趣。

  【關鍵詞】多元解讀;木蘭形象;自主學習

  經典文學作品往往歷時久遠,能給人以無窮的精神力量,其本身還具有無限解讀的可能性。教學《木蘭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多元解讀,來認識一個形象更加豐滿的木蘭。

  一、理論依據

  文學作品的生命是讀者給的,一句 “作者死了”,把讀者抬高到無上的地位。我們所有的知識都應該是為當下的生活服務的,古人總結了兩種讀書的方法:“我注六經”和“六經注我”,一個是強調對知識的死記硬背,一個是力求讓知識為我所用。要讓經典文學作品重新發掘出新的價值,就應該讓文言文教學嫁接於我們現在的生活之上,並用現代觀念來進行理解。

  二、學生準備

  1.學會查工具書。《木蘭詩》所展示的時代學生並不熟悉,如古代的徵兵制度,學生只有查閱了資料後才能理解木蘭的決定及其上戰場前的一番準備。此外,一些特殊的稱呼、用法,學生在查資料後也能更好地進行理解。其中有很多數詞,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跟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學生就能明顯看這兩個時間是矛盾的,但只要稍稍看一下注釋,也能很好地理解。

  2.讓學生學會質疑。教師要是能夠培養學生養成課前預習文言文的習慣,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時候腦海裡就會有一大推的問題,若是能夠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則學生自己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透過自主學習交流之後,主要發現了這樣幾個問題:木蘭為什麼不做尚書郎?木蘭為什麼回家又敢以女兒身出現在夥伴們面前?

  三、課例展示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傳奇人物,她本是一位鄰家女子,過著平靜的生活,突如其來的戰火打破了她寧靜的.生活,也成就了她的英雄傳奇,她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巾幗英雄――花木蘭。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用一句話概括木蘭的形象。

  師:誰先來試一下?

  生:英雄形象,勇敢無畏。

  師:概括得很好,可以從文中找到依據嗎?

  生:“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見木蘭戰功顯赫。

  生:“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可見木蘭英勇善戰。

  生:“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可見木蘭武藝高強。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勇敢、善戰也是其他將領所具有的特點,同學們能找出只屬於木蘭的特點嗎?

  (學生們紛紛思考)

  生:我認為木蘭很勤快,“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織布是木蘭的主要生活內容,可見木蘭是一位勤勞的女性。

  師:這位同學說得很好,有理有據,勤勞的確是木蘭一個重要的性格特點,也一下子把木蘭與其他將士們區別開來,同學們在概括人物形象的時候,要學會找到人物最顯著的區別於他人的特點。還有同學能找到木蘭其他的性格特點嗎?

  生:我認為木蘭是位愛美的女子。

  (很多學生偷笑)

  生:木蘭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打扮――“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可見木蘭很會打扮,木蘭是一位愛美的女性。

  師:這位同學說得很有道理,也顛覆了我們對木蘭傳統的印象,卻讓我們覺得木蘭更加真實、親切。正所謂“一百個讀者有一百個哈姆雷特”,還有同學能讀出別樣的木蘭嗎?

  生:我讀到的木蘭是可愛的,“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彷彿能讓我們看到木蘭見到戰友們驚訝狀態的得意表情。

  師:這位同學看到了木蘭的可愛一面,你們還能找出木蘭的其他面目嗎?

  生:我看到的木蘭是孤獨的、令人心疼的形象。

  (不少學生顯示出疑惑的神情)

  師:可以為我們解讀一下嗎?

  生:木蘭從軍是迫於無奈,可能還要冒著生命危險,冰涼的戰場令人不禁為這麼一位弱女子的安全考慮。“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加上環境的渲染,把一個小女子的孤獨與無助表現得淋漓盡致。

  師:的確,木蘭的成名是迫於無奈,無情的戰火把她捲入了冰涼的戰場,剛剛那一段環境、心理描寫的確能讓人感受木蘭孤獨、無助的一面。下面我們一起來把這段朗讀一下,感受木蘭的那一份孤獨與無奈。

  (師生齊讀文章第三段)

  師:這節課大家表現很好,我們揭開了厚重的歷史面紗,看到了一個鮮活的木蘭形象,“讀書貴有疑”,只有經過認真地思考,才能獲得有價值的收穫,對於木蘭的形象還有哪位同學願意發表自己的看法的?

  生:“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木蘭從軍的目的也不是為了功名,可見木蘭對名利的淡泊。

  生:還可以看出木蘭的孝,親情至上。

  師:這兩位同學都說得很有道理,我們越是解讀越是能發現木蘭更好的美好品質,在有些地方,人們甚至都把木蘭當做神靈來崇拜,可見人們對木蘭的喜愛程度之高。《木蘭詩》是一首北朝民歌,木蘭的形象也體現了人民對戰爭的看法,表達了人民對和平的渴望。關於《木蘭詩》,同學們還有哪些疑惑嗎?

  生:請問老師,木蘭究竟是哪裡人?木蘭姓什麼?我查的結果跟旁邊同學不一樣。

  師(微笑):問得很好,還有嗎?

  生:木蘭的結局究竟如何?

  生:木蘭究竟從軍幾年?是“十年”還是“十二年”?不管哪個是對的,這麼多年,怎麼木蘭的姐姐還在家裡沒有出嫁呢?

  師: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課文下面的註釋,就可以明白“十”跟“十二”都非確指,一般三的倍數都非確指,如“韋編三絕”“三人成虎”等。關於木蘭其人的原型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定論,更不要說木蘭的姓了,所以文中出現了很多疑點也是自然。“藝術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作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理想重新塑造人物形象,讀者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讓文學作品更具魅力。

  四、教師指導

  1.指導要找好突破口。教師採取的從木蘭形象入手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口,讓學生來談學生就比較有話說,又增加了學生對文言文的接觸機會。學生對木蘭的形象暢所欲言,教師一次次地要求結合課文,讓學生對文字越來越熟悉。

  如在《木蘭詩》的教學課例中,教師先肯定了學生們把木蘭作為一位將士的英勇、善戰的特點概況得很好,又提出讓學生們找出木蘭不同於其他將士的特點,這就引導學生從一個女子的身份來看待身在軍營的木蘭,學生自然看到了木蘭從軍的迫不得已,也看到了木蘭原本的勤勞,還看到了木蘭對父母、親人的依戀。以一個女子的形象來看待木蘭,我們就能看到木蘭的可愛、木蘭的美,還有木蘭的俏皮,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木蘭就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形象,而不僅僅是英雄的化身。

  2.注重“非指示性”教學。“‘非指示性’教學的教案更強調教學過程的回顧,對課堂教學做真實的、反思性的回顧與分析。”多元解讀課例的設計正是借鑑了“非指示性”教學的理念,不設明確的教學目標,不設標準的問題的答案,教師的“教”完全由學生的“學”來確定。多元解讀目的在於發現文字解讀的多種可能性,學生的思想越是碰撞得厲害收穫就越大。因此,教師對這節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就不能不死,不僅木蘭的形象具有多元解讀的意義。多元解讀目的在於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學習視野,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學情來自主選擇學習課程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也是學生參與課程設計的一種理念。

  參考文獻:

  [1]王榮生.聽王榮生教授評課[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186.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