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莫言與民間文化”的範文與指導
關於“莫言與民間文化”的範文與指導
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中國作家莫言生於山東高密,他對自己的家鄉一往情深,“我的故鄉和我的文學是密切相關的”,莫言說:“高密有泥塑、剪紙、撲灰年畫、茂腔等民間藝術。民間藝術、民間文化伴隨著我成長,我從小耳濡目染這些文化元素,當我拿起筆來進行文學創作的時候,這些民間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進入了我的小說,也影響甚至決定了我的藝術風格。”
要求:讀了上述材料,你有什麼感悟?選擇一個角度,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寫作指導
通讀這則材料,可以梳理出兩個重要元素:“民間藝術”、“文學創作”,繼而理清兩者間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邏輯關係,從而明確這是個關係型材料,在立意與寫作時,不可只寫一面,而要二者兼顧。
“民間藝術”與“文學創作”的互動關係比較容易理清,但如此淺嘗輒止的論述,就顯得淺陋。結合文題“你有什麼感悟”的要求,就應該在“感悟”上下功夫。為什麼莫言這麼重視家鄉的民間藝術?高密的民間藝術究竟對他產生了哪些影響?我們的社會都像莫言一樣重視民間藝術了嗎?現狀如何?原因是什麼?我們該從莫言的創作中得到什麼啟示?如此發問、探究、深挖,寫出材料的外延,將寫作面延伸,力求抓住一點,將文章寫深寫透寫實,披露現狀,理性分析,方能起到“以小見大”的寫作效果,寫出文章力透紙背的思維力度,展現立意的高遠!
例文
根深葉茂
□黃欣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艾青
銀剪翻飛,一張張剪紙張揚生命的活力;手指靈動,一尊尊泥塑凝固時光的瞬間。斑斕多彩的民間藝術就這樣陪伴著莫言成長,滋潤著他的筆尖。
莫言愛家鄉的民間藝術,家鄉的藝術精靈般飛揚在他的文學世界裡。家鄉豐厚的藝術土壤中,更長出了莫言這個中國至今唯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參天大樹!
唯有根深方有葉茂,人與藝術就是如此的血脈相連,唇齒相依!莫言的作品具有如此濃厚的中國文化和民族風情。
遺憾的是:很多質樸而絢爛的民間藝術已難覓芳蹤。
北京的古城牆、四合院,廣州的西關大屋、騎樓已漸漸化為歷史的塵埃。我們為圓明園捶胸頓足,卻忘了挖土機下掙扎呻吟的.衚衕;我們為敦煌莫高窟被毀的佛像壁畫嘆息,卻不曾想到石灣公仔將要湮沒;我們在哀嘆端午竟被韓國佔為己有,卻忘了乞巧、登高、燈會已離我們遠去。翻開歷史,我似乎聽見那些已逝去或行將消逝的民間文化在嚶嚶哭泣。
一方水土滋養一方文化!厚重、樸實的民間藝術文化,曾哺育了無數的藝術家、文學家,孕育了妍媸並放的中華藝術奇葩。從古典江西詩派裡的臨川氣韻,看近代沈從文書牘裡的湘西風情,從汪曾祺筆下的端午節,到梁實秋筆下的快手劉,其風土人情,就如馮驥才筆下流淌出的天津衛俗俚,激盪著我們的心靈;而河南豫劇、山東快板、陝西秦腔、北京京劇……無不浸漬著各自地域的民間文化因子,匯成中華文化的百花園!一代又一代的文學大家,在民間文化的懷抱里長大,吸吮著民間藝術的乳汁,他們筆下跳躍出的帶有深深民間文化烙印的文字,飽含了濃烈、虔誠的情意,帶著悠久文化發酵而來的醇香,這樣的藝術篇章,才堪稱天籟!
可是,現如今千篇一律的摩天大樓取代了流水人家、青磚黛瓦;水泥森林侵蝕了我們的草長鶯飛、層林盡染。在這樣相似的環境下成長的新生代作家,相近的空虛內容,相類的情愛糾纏、是白開水的索然無味,再也沒能從土地裡長成參天大樹。是我們自己,親手斬斷了民間文化與我們之間的根系纏結、枝葉交通。貧瘠的土地上長不出參天大樹,失去了民間文化的哺育,我們的文學創作就沒有了根,只剩一副沒有靈魂的軀殼,空有無病呻吟的文字堆積。
巴西年年狂歡節,盡情舞動桑巴熱情;日本的京都至今仍保留昔年風貌,每年都開展定期的民俗節活動。他們保護民間文化,保持他們民族的獨特性。但我們呢,尤其是城市之間,除地名外,其他的均有雷同,像是無根浮萍,只有虛浮的葉子在漂,文化的脈動與餘韻,斷絕如縷。
因為驚醒,方有大悟。所幸的是,我們社會已經邁出了拯救文化的步履:開平碉樓與村落、剪紙、崑曲……越來越多的民間藝術文化被髮掘、保護並得到傳承。
可能,多年以後,我們能重建與民間文化聯絡的渠道,保護民間藝術,薪火相傳。
在夢中,我似乎能夠看見城市這片民間文化荒漠,也變得綠草蔥蘢,樹木葳蕤……
評點
這篇文章內涵豐盈,文筆典雅,立意高遠。作者緊扣主旨,列舉北京古城牆、廣州西關大屋、莫高窟、端午、江西詩派、湘西風情、北京胡同、巴西狂歡節、日本京都、開平碉樓與村落、剪紙、崑曲等文化材料,如數家珍,正反對照,體現作者寬廣的素材視野;描寫時形象逼真,議論時入木三分,抒情時情真意切;立意上,以莫言與高密文化為例,延伸到對目前民間藝術與創作現狀的吶喊,含蓄婉轉的畫面卒章顯志,以點帶面,昇華了文章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