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野草》散文集:《死火》

魯迅《野草》散文集:《死火》

  引導語:《死火》是魯迅的一首散文詩,出自他的《野草》散文集,這首詩描寫了夢中的“我”所經歷的一個荒誕色彩很濃的故事,透過“我”要拯救死火走出冰谷的故事情節,表達了作者願意為革命事業獻身的犧牲精神。

  我夢見自己在冰山間賓士。

  這是高大的冰山,上接冰天,天上凍雲瀰漫,片片如魚鱗模樣。山麓有冰樹林,枝葉都如松杉。一切冰冷,一切青白。

  但我忽然墜在冰谷中。

  上下四旁無不冰冷,青白。而一切青白冰上,卻有紅影無數,糾結如珊瑚網。我俯看腳下,有火焰在。

  這是死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搖動,全體冰結,像珊瑚枝;尖端還有凝固的黑煙,疑這才從火宅〔2〕中出,所以枯焦。這樣,映在冰的四壁,而且互相反映,化為無量數影,使這冰谷,成紅珊瑚色。

  哈哈!

  當我幼小的時候,本就愛看快艦激起的浪花,洪爐噴出的烈焰。不但愛看,還想看清。可惜他們都息息變幻,永無定形。雖然凝視又凝視,總不留下怎樣一定的跡象。死的火焰,現在先得到了你了!

  我拾起死火,正要細看,那冷氣已使我的指頭焦灼;但是,我還熬著,將他塞入衣袋中間。冰谷四面,登時完全青白。我一面思索著走出冰谷的法子。

  我的身上噴出一縷黑煙,上升如鐵線蛇〔3〕。冰谷四面,又登時滿有紅焰流動,如大火聚〔4〕,將我包圍。我低頭一看,死火已經燃燒,燒穿了我的衣裳,流在冰地上了。

  “唉,朋友!你用了你的溫熱,將我驚醒了。”他說。我連忙和他招呼,問他名姓。

  “我原先被人遺棄在冰谷中,”他答非所問地說,“遺棄我的早已滅亡,消盡了。我也被冰凍凍得要死。倘使你不給我溫熱,使我重行燒起,我不久就須滅亡。”

  “你的醒來,使我歡喜。我正在想著走出冰谷的方法;我願意攜帶你去,使你永不冰結,永得燃燒。”

  “唉唉!那麼,我將燒完!”

  “你的燒完,使我惋惜。我便將你留下,仍在這裡罷。”“唉唉!那麼,我將凍滅了!”

  “那麼,怎麼辦呢?”

  “但你自己,又怎麼辦呢?”他反而問。

  “我說過了:我要出這冰谷……。”

  “那我就不如燒完!”

  他忽而躍起,如紅彗星,並我都出冰谷口外。有大石車突然馳來,我終於碾死在車輪底下,但我還來得及看見那車就墜入冰谷中。

  “哈哈!你們是再也遇不著死火了!”我得意地笑著說,彷彿就願意這樣似的。

  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三日

  【註解】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五年五月四日《語絲》週刊第二十五期。

  〔2〕火宅佛家語,《法華經·譬喻品》中說:“三界(按這裡指欲界、色界、無色界,泛指世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

  〔3〕鐵線蛇又名盲蛇,無毒,狀如蚯蚓,是我國最小的一種蛇。分佈於浙江、福建等地。

  〔4〕火聚佛家語,猛火聚集的地方。

 

  魯迅《死火》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首先,文章寫象徵帝國主義和軍閥勢力的冰山與冰谷。冰山,冰天,冰雲,冰樹,一切冰冷,一切青白。“我忽然墜入冰谷中”,“上下四旁無不冰冷,青白”。這是一個冰凍的世界,它的“一切冰冷”和“一切青白”正是當時帝國主義與封建軍閥勢力相互作用下中國社會現實的寫照。

  其次,寫死火。在青白的冰山冰谷上,“卻有紅影無數,糾結如珊瑚網”。死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搖動,全體冰結,像珊瑚枝,尖端還有凝固的黑煙”,大概是才從火宅中出來,所以枯焦。它映在冰的四壁,相互反映,使冰谷成紅珊瑚色。這裡,流動的火遇到冰山、冰谷之後雖被“冰結”,卻依然像珊瑚一樣美麗。作者魯迅在《火的冰》一文中說:“火火的冰”,“火的冰的人”。這“火”,這“火的冰”是革命精神的象徵;“火的冰的人”,是倍受摧殘而不屈戰鬥的革命者形象的概括。

  再次,寫“我”救起被遺棄在冰谷中的死火。“我拾起死火”,並將它“塞入衣袋中間”,給死火以身體的溫熱。同時,“我”思索著走出冰谷的方法。這時,“死火”復燃了。“冰谷四面,又登時滿有火焰流動,如大火聚,將我包圍。”於是,“我”與“死火”開始一番對話:將“死火”帶出冰谷,“永不冰結,永得燃燒”,但“死火”將“燒完”;將“死火”留在冰谷裡,“死火”將“凍滅”。最後,“我”與“死火”都決心走出冰谷,“死火”寧肯“燒完”也不忍“凍滅”。這是作者魯迅革命情懷的表露:一是“我”用體溫使“死火”重新燃燒,並將它帶出冰谷,使其“永得燃燒”,是對革命者的.關懷、愛惜,讓革命者繼續戰鬥;一是“死火”寧肯燒完也不願在冰谷中被凍滅,表現革命者願為革命獻身的精神。

  最後,寫“我”與冰谷的決絕。當“死火”忽然躍起,像閃閃發光的慧星,和“我”一起跳出冰谷口外。這時,象徵兇殘的帝國主義和軍閥勢力的大石車突然馳來,“我”被碾死在車輪底下,以“我”的死換來“死火”的新生。但那大石車也墜入了冰谷,毀滅了。這裡,既表現了作者魯迅與帝國主義和軍閥勢力毫不妥協的“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的決絕與快慰,也表現了他看見“死火”永遠擺脫冰谷凍死的命運而由衷的高興。“哈哈,你們再也遇不著死火了!”暗示新生的“死火”將在人間燃燒,帶來溫暖和光明。

  這首散文詩以夢幻和象徵的手法,表現了作者魯迅關心、愛惜革命者的高尚情懷,以及與帝國主義和軍閥勢力決絕鬥爭的態度和為革命獻身的無私精神。

  名家點評

  近代學者許壽裳《魯迅的精神》:“《死火》乃其冷藏情熱的象徵。”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李歐梵:“《死火》是在敘述者(夢幻者)和主人公(凍結在冰裡的奇異的死火)一長串玄奧的對話中描繪出一種悖論的世界。”

  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孫玉石:“《死火》比起散文小詩《火的冰》來,容納了更為深廣的情思。”

  浙江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胡尹強:“《死火》是他和她的戀愛進入新階段,即熱戀階段的徵象,也是他倆戀愛勝利的宣言書,雖然詩人對他倆戀愛的前途依然充滿憂慮。”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錢理群:這“死火”的生存困境,兩難中的最後選擇,都是魯迅對生命存在本質的獨特發現,而且明顯地注入了自己的生命體驗;因此,我們可以說,這是一種“個體化”的想象與發現。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