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聞黃鸝》賞析

柳宗元《聞黃鸝》賞析

  柳宗元唐七言古詩:《聞黃鸝》原文:

  倦聞子規朝暮聲,不意忽有黃鸝鳴。一聲夢斷楚江曲,

  滿眼故園春意生。目極千里無山河,麥芒際天搖清波。

  王畿優本少賦役,務閒酒熟饒經過。此時晴煙最深處,

  舍南巷北遙相語。翻日迥度昆明飛,凌風邪看細柳翥。

  我今誤落千萬山,身同傖人不思還。鄉禽何事亦來此,

  令我生心憶桑梓。閉聲回翅歸務速,西林紫椹行當熟。

  《聞黃鸝》參考註釋:

  ①黃鸝:即黃鶯,亦名倉庚、搏黍、黃鳥,羽毛黃色,從眼邊到頭後部有黑色斑紋,鳴聲悅耳。

  ②子規:即杜鵑,又名布穀、杜宇、鵜鴂 ,初夏時啼聲晝夜不斷,其聲悽楚。

  ③一聲夢斷:言黃鸝的一聲鳴叫把夢驚醒。楚江曲:指永州湘江之濱。故園:指長安。春意生:春天欣欣向榮的景象。

  ④無山河:謂秦中平原沒有高山大河。際天:連天,一望無際。青波:指麥浪。

  ⑤王畿(jī):京郊,古稱靠近京城的周圍。優本:優待農民。務閒:指農忙過後稍稍清閒的時候。饒經過:頗有情誼的頻繁來往。

  ⑥晴煙:指炊煙,有人家居住的地方。

  ⑦昆明:昆明池,在長安西南。據《漢書·武帝紀》,武帝為習水戰,於長安西南鑿昆明池,周圍四十里。細柳:地名,即細柳聚,又稱柳市,在昆明池之南。漢文帝時,周亞夫曾屯兵於此,以備匈奴。翥(zhǔ駐):飛舉。宋之問《度大庾嶺》詩:“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

  ⑧傖(cáng):韓醇注:“楚人別種。”不思還:不想還鄉。

  ⑨鄉禽:指在家鄉常能見到的'子規、黃鸝。生心:產生思念之心。桑梓:家鄉。《詩經·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朱《傳》:“桑梓,二木,古者五畝之宅,樹之牆下,以遺子孫,給蠶食,具器用。”後以桑梓為家鄉的代稱。

  ⑩閉聲:停止鳴叫。回翅:張開翅膀往回飛。務速:一定要快。西林:柳宗元在長安城西有祖遺田產,有果樹數百株,西林指此。椹(shèn):同“葚”,桑樹結的果實,成熟後色紫,故日紫椹。行:即將。

  柳宗元唐七言古詩:《聞黃鸝》賞析:

  本詩是柳宗元抒發離鄉之愁、貶謫之苦的代表作。詩人因聞黃鸝鳴叫,引起鄉思,反映久遭貶謫的抑鬱和渴望還鄉的心情。詩人謫居永州已經十個年頭,度日如年,曾作《囚山賦》說:“誰使吾山之囚吾兮滔滔!”這種囚徒生活,使詩人深感抑鬱與悲苦,然而朝廷有明令:“王叔文之黨坐謫官員,凡十年不量移。執政而憐其才欲漸進之者,悉召至京。”十年將到,詩人心中又燃起了一絲希望。本詩就是這種心境的真實寫照。

  詩一開篇以杜鵑啼血的典故,實寫久不量移的悲苦。“子規”就是杜鵑,又稱之為“杜魄”,相傳為古蜀帝杜宇所變,日夜悲啼,叫聲似“不得歸去”,直叫得眼睛出血,是歷來詩文中悲苦的象徵。武元衡《送柳侍御裴起居》詩說:“望鄉臺上秦人去,學射山中杜魄哀。”詩人取白居易“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的詩意開篇,一個“倦”字點明悲苦之久,“不意”的喜悅可想而知。詩人聞“鄉禽”黃鸝的叫聲而思念故鄉,展開想象的翅膀飛越時空關隘,以優美的語言、眷戀的情懷,向我們描繪了一幅鮮活有趣、令人嚮往的故園鄉土風情畫。故園長安既是詩人的出生、成長之地,也是詩人建功立業、實現平生抱負的希望所在。在迭經變故、風雨如晦的日子裡,詩人無時無刻不在渴望朝廷恩赦,祈盼擢用,於是,家鄉變成了作者魂牽夢繞的精神寄託。由此,詩人不惜濃墨重彩,禮讚了日思夜想的家鄉,如痴者之喃,夢者之囈,亦真亦幻,如歌如畫。春天的故園,春意盎然、生機勃勃。故鄉土地平闊,產出豐富,人情醇厚,生活恬愉,連鳥兒在曾經顯出卓著功績的昆明湖、細柳營上空自由自在地飛翔。現實是嚴酷無情的,復出的機會日益渺茫,使作者心灰意冷,徒生傷悲。詩句著力刻畫故鄉風物,字裡行間既蘊涵著往日“翻日迥度昆明飛,凌風斜看細柳翥”的愜意和歡愉,又瀰漫著 “我今誤落千萬山,身同傖人不思還”的悲苦和憂傷。結尾以擬人的手法,借問黃鸝“鄉禽何事亦來此,令我心生憶桑梓”, 囑咐黃鸝速歸,將作者戚苦、鬱悶、無助、不平而又不甘放棄的情緒渲瀉得淋漓盡致。

  本詩創作於詩人離開永州的前一年。作品顯示,作者對現實既失意迷惘,同時對復出抱有強烈的追求和幻想,一顆赤子之心始終在逆境中頑強地跳動。所以語言未失活潑,風格依然俊朗,在意境上有喜有悲,大起大落。全詩以黃鸝一脈貫通,寓意高遠,氣韻流暢,開合自如,大氣泱泱,讀後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扼腕生情,回味無窮。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