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詞賞析:一硯殘雨寫心愁

李清照詞賞析:一硯殘雨寫心愁

  引導語:古人總有傷春悲秋、多愁善感,而宋代女詞人李清照以自己的曠世孤寂與無盡悲苦,成為愁絕千古第一人。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關於他的詩詞。

  綠肥紅瘦的春愁 —— 半箋嬌恨寄幽懷 黃昏疏雨溼鞦韆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宋神宗元豐七年二月五日(1084年3月13日)生於齊州章丘(今山東章丘),後舉家移居歷城(今山東濟南)西南之柳絮泉上。濟南李清照故居前有漱玉泉,其詞集故名曰:《漱玉詞》。在歷史上,李清照與宋代另一位偉大的詞人辛棄疾(濟南歷城人,字幼安)並稱“濟南二安”。

  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宋徽宗時任禮部員外郎。他師承蘇軾,出自蘇門,也是當時才華橫溢、名滿天下的著名學者、散文家,善屬文,尤工於詞章。母親是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皇榜魁星——狀元王拱辰之孫女。王拱辰十九歲那年便以第一名得中進士,是整個宋代最為年輕的狀元之一,曾在翰林院供職達十五年之久,也是宋代博學多才、著述等身、聲名遠播的大文豪、著名詩人。李清照的父輩家學淵源、藏書甚豐、文章傳世,母親出身書香名門、官宦世家,當屬大家閨秀、知書善文、溫雅賢淑。這種文脈相繼的家庭背景和富貴優裕的生活環境,拓展了李清照的闊遠視野,陶冶了李清照的靈秀天性,濡染了李清照的自由思想,涵育了李清照的卓越才情,培養了李清照的高雅氣質,從而造就了一代詞宗的別是一家、不同流俗。

  九百多年前,年約五、六歲的李清照隨父母一起舉家南遷,來到宋都汴梁,定居在京城“經衢之西”一座被稱為“有竹堂”的清靜幽雅之地。對於李清照而言,進京生活也算是“迴歸故里”,因為外祖父王拱辰的老家就在開封府鹹平縣(今河南通許)。從此以後,李清照在富庶繁華、人文薈萃的京城裡無憂無慮地生活了近二十年。

  垂髫之年的李清照即能熟讀唐詩,而且過目成誦、出語成章。她幼承家學、博覽群書、早負才名。豆蔻年華便能展卷吟詩、執筆屬文。她錦心繡口、才思敏捷;性情婉曲、吐屬風流。她通曉音律,深諳聲韻,工散文,能書畫。早在孩提時代,李清照就學會了撫琴,三尺焦桐、清音繞指。她以王獻之的字帖學書,鐵畫銀鉤、剛健柔美,尤其寫得一手工麗娟秀的小楷。她對唐代李思訓與王維的金碧、水墨兩大畫派推崇備至。李思訓的精麗嚴整,王摩詰的超然空靈,都對李清照的畫風和詞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閒暇之時,李清照也常常饒有興致,研朱揮毫,作幾幅山水田舍、翎毛花卉。父親李格非曾對母親感嘆道:“我的清兒若是個鬚眉男子,采芹入泮,怕不象探囊取物一般容易!”

  李清照的幼年時代是在泉城歷下度過的。這座“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千年歷史名城既具有豐厚的人文底蘊與內涵,也具有幽美的自然風光與韻致。秀峰疊嶂的千佛山和碧波盪漾的大明湖浸潤了李清照靈動而飄逸的性情;流貫華夏的儒家文化和一枝獨秀的齊魯風情積澱了李清照廣博而沉厚的學識。李清照的少年時代和青年時代是在七朝古都京城汴梁度過的。這座具有近三千年歷史的錦繡都市,曾一度連貫東西、交通南北,可謂鍾靈毓秀、物華天寶;含英咀華、人傑地靈。氣勢宏麗、金碧輝煌的天闕皇城,培育了李清照雍容而華貴的氣韻;美輪美奐、巧奪天工的池閣園囿,薰染了李清照曼妙而綺麗的遐思;車水馬龍、商賈雲集的夢華之都,開啟了李清照宏闊而獨特的眼界;世事清明、相容幷包的大國風範,啟迪了李清照疏放而不羈的思想。

  當然,由於封建禮教的約束與禁錮,作為名門閨秀的李清照儘管不能像男人那樣無所顧忌地出入於市井街坊、勾欄瓦肆,去接觸五光十色、錯綜複雜的社會,但她畢竟身處昌明而開放的'京都,不像一般的小家碧玉那樣常年幽閉於深閨。那時,她能夠和親朋好友一起走出深宅大院,到東京街頭觀燈賞景、遊園品茗,也能夠結伴去郊野尋芳攬勝、踏雪尋梅。她不僅有“海燕未來人鬥草”、“倚樓無語理瑤琴”、“共賞金尊沉綠蟻”、“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碧雲籠碾玉成塵。留曉夢,驚破一甌春”這樣天真爛漫、寧謐閒適、恬靜優雅的閨閣情趣,而且還有“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這樣的盪舟遊湖、親歷自然、流連山水之間的戶外生活。而她在抒發愛情上“毫無顧藉”,則完全得益於有宋一代的開明風氣和她自己的率真性情。

  及笄之年的李清照如花似玉、嬌媚可人,而且渾身上下散溢著一種與生俱來的溫婉柔情和甜美風韻。從她的《浣溪沙》一詞中,我們就可以描繪出這位清麗而靈秀的古典美女: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

  這首不足五十字的小令,一方面描摹出了天生麗質的女兒容貌與情態,另一方面也展示了天真無邪的性情與細膩蘊藉的思想情感。“繡面芙蓉”用來形容少女的花容月貌。鮮嫩如蓮、含露綻放的面龐,令人不禁聯想到凌波仙子的含情脈脈、清純如水、沉魚落雁。“斜飛寶鴨”則說明少女精心修飾、光彩照人,自己在菱花鏡前用寶石鑲嵌的飛鴨狀頭飾斜插雲鬢。“繡面芙蓉一笑開”不僅明喻面容姣美、笑靨如花,而且也暗示著掩藏在心底的愛情花蕾也即將應時而發、臨風吐蕊了。寥寥數筆,便勾勒出一位粉妝玉砌、梅妝初試、情思萌動的青春少女形象,一顰一笑、動靜相宜、呼之欲出。“眼波才動被人猜”可謂是神來之筆,把少女的美目流盼、秋波盪漾、含羞露怯、欲遮又掩之神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接下來筆鋒陡轉,“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兩句,頓而轉向心理描寫:幽居深閨、情竇初開的懷春少女,春心芬芳、情思流麗、韻致無限,然而不知人在何處,滿腔情愫無以寄託,希冀與愁苦同在,思念與怨恨相雜。愁悶無緒之時,漫展素箋,輕握彤管,寫下幾行芬香錦字,把自己的相思、幽怨、自憐、嬌恨與柔情訴諸筆端,遙寄魂牽夢繞的意中人。結句“月移花影約重來”則是一幅月光隱然、花影綽約的朦朧畫面,一如水墨暈染的“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之意境,她在企盼中設想了一個溫馨迷人的場景:花前月下,相依相伴,耳鬢廝磨,情話綿綿……顯而易見,李清照筆下的自我,對生活懷有瑰麗的暢想,對愛情懷有強烈的渴盼與真摯的追求。

  李清照的閨閣年華也是饒有情趣、豐富多彩的。她有過純潔而青澀的記憶,在《點絳唇》一詞中流露出了自己的可愛、好奇、矜持和難以抑制的愛戀情結: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吟罷此詞,一個鞦韆擺盪、羅衣輕颺、露浥春花、燕剪東風的畫面頓時浮現在我們眼前,而詞人妙筆一轉,別出心裁地截取了“蹴罷鞦韆”的情景:從鞦韆上下來,纖纖玉手有些痠麻,香腮粉面滲出汗珠,身上也是汗津津的,幾欲溼透綠羅裙,就如花枝上霑露的花朵一般細嫩柔美。就在此時,乍見客人步入中庭,她登時驚慌失措,來不及整理裙裝,急忙相避。“襪剗”,是說忙亂中顧不上穿鞋子,只穿著襪子便折身而走。“金釵溜”則是說驚詫惶遽之時,金釵滑落、秀髮披散、嬌羞滿面,好一似驚鴻一瞥、飄然離去。“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結拍以極其精湛的筆墨描寫了這位少女欲見怕見、想見羞見的矛盾心態,心理刻畫細緻微妙、入木三分,初戀的急切與惶然躍然紙上、栩栩如生,令人既憐愛有加,又忍俊不禁。這首詞風格簡潔明快,雖著墨不多,卻描畫出一個天真無暇、情感細膩而錯雜且帶有幾分嬌羞和矜持的少女形象。

  李清照的一闋《如夢令》,則從另一個側面記述了她野外賞遊的忘情與歡愉,表現了詞人早年生活的無限情趣和美好心境: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開懷暢飲,沉醉晚回。暮色依稀,輕舟蕩水。一路藕花相映,一路歡歌笑語。湖光山色,陶醉其間;不辨歸途,徑入花叢。急欲搖櫓迴轉,驀然間,驚起停棲在沙洲上的鷗鷺。

  卒讀之餘,不禁擊節歎賞。詞人用白描直敘的手法,不加一絲一毫的斧鑿與修飾,方寸尺幅,卻彰顯了美酒、美景、美情、美意與美人,自然流暢地給我們回憶了一段清新別緻,又縈懷難遣的往事。

  而她的《小重山》則側重地渲染了詞人珍愛明媚春光、眷戀美好人生的心情以及她寧靜平和、舒適閒雅的生活:春到長門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開勻。碧雲籠碾玉成塵。留曉夢,驚破一甌春。花影壓重門。疏簾舖淡月,好黃昏。二年三度負東君,歸來也,著意過今春。

  恰值孟春時節,薰風徐至,芳草萋萋,江梅破暖。梅蕊乍吐,驚豔枝梢;新鮮可愛,逗人凝眸。曉夢初醒,窗間分茶;碾玉成塵,茶水蘊碧。人在簾內,春留甌中。夜幕降臨,花香繞眉;深深庭院,月影徘徊。春日黃昏,如此絕美;梅影寫窗,竹聲敲戶。痛惜囊日,多負佳景;兩年三度,錯過立春。而今歸來,再莫虛擲。

  在宋代,人們常把茶葉製成茶餅,飲用時須用茶碾磨成細末,然後再行煮飲。“碧雲籠碾”講的就是碾茶,而“碧雲”二字,當指茶色。“籠”即為“茶籠”,乃貯茶之具。“一甌春”,意即一甌春茶。噫吁戲,春草江梅、空庭花影、疏簾淡月,此三者乃賞心之景,而坐擁花香、碾茶為塵、小甌品茗則是雅緻之事了。這個深具詩情畫意的春天啊,不知道給詞人留下幾多快意與眷念!

  李清照的美麗、才情和心志是出類拔萃、絕無僅有的,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她的《漁家傲》一詞中窺見一斑:雪裡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共賞金尊沉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

  李清照在她的詞作中,多次以梅花為主題或者言及梅花而抒發情感、詠物明志。這既反映了她的人生理念、處世態度與審美情趣,同時也展示了她卓爾不凡的個性追求、纖塵不染的內心世界、孤高絕俗的精神寄託和無與倫比的孤獨寂寞。如她的《滿庭芳》:“小閣藏春,閒窗鎖晝,畫堂無限深幽”,《玉樓春》:“紅酥肯放瓊苞碎,探著南枝開遍未”,《清平樂》:“年年雪裡,常插梅花醉”,《菩薩蠻》:“風柔日薄春猶早,夾衫乍著心情好”,《蝶戀花》:“暖雨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小重山》:“春到長門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開勻”,《浣溪沙》:“髻子傷春懶更梳,晚風庭院落梅初”,等等,皆是如此。而在這首《漁家傲》中,她用“此花不與群花比”一句來自擬,更進一步說明了她性格上的特立獨行、超凡絕倫。雪裡梅花,因孤孑不偶而顯得曲高和寡,因風流別致而顯得形隻影單,因生性冷傲而顯得孤獨寂寞。這,其實就是李清照內心情感的真實寫照。“共賞金尊沉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綠蟻”,指的是新釀的酒,未濾清時,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綠,細如蟻,故而代指酒。當是時,簾外晴雪一痕、月影迷離;窗前寒梅半開、冰清玉潔。圍爐煮酒、綠蟻沉浮;金尊淺斟、與梅對酌;形影相顧、情何以堪。在這首詞中,李清照以若隱若現、極盡婉曲之筆觸,抒發了內心深處的孤苦與寂寞。

  懷春時節的李清照,對愛情的渴慕既有大膽流露、無拘無束的一面,更有憂怯隱約、含蓄婉轉的一面。她在兩首《浣溪沙》和一首《如夢令》之中,使用看似無意為之、輕描淡寫的筆調,掩藏了她的鐘情、惜情與戀情,也掩藏了她的急切、猶豫和無奈。如《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沉水嫋殘煙,夢迴山枕隱花鈿。海燕未來人鬥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溼鞦韆。

  山枕隱花鈿,凝妝人初醒。濃睡方過,薰香已殘。時值寒食,豔陽融融。東風煦暖,春光爛漫。海燕不知何時歸,女伴嬉戲玩鬥草。江梅飄零,柳絮漫飛。黃昏時分,雨溼鞦韆。“山枕”是形容枕狀如山;“花鈿”則是女性額頭或眉間貼上的花飾,始於南朝,亦謂之梅花妝,而唐代多蔽於髮間。“沉水”是一種薰香的名稱,亦稱為沉香。“鬥草”為古代流行的一種用花草賭賽勝負的遊戲。

  古人云:春到寒食一半休。春光,漸行老去;春事,即將闌珊;春閨,依舊寂寞;春情,格外撩亂。澹盪春光和幾縷殘煙,觸發了潛藏的幽幽春思。惜春之人,豈不惜情?南方的海燕,遲遲未歸;女伴的嬉笑,十分歡暢。“燕子不歸春事晚”,“綠楊深處鞦韆掛”。日暮時分的一場細雨,打溼了心愛的鞦韆。者次第,即便泥融沙暖、雲淡風輕,詞人還有何種心思去盪鞦韆呢?

  “黃昏疏雨溼鞦韆”,好一幅靜物素描,好一個無我之境!黃昏疏雨,是細細的;院中秋千,是靜靜的;深閨春愁,是淡淡的。

  在另一首《浣溪沙》中,李清照以春為景,以琴為心,以風為憂,以雨為愁,以花為人,似有若無地點染了自己的春心與春愁,並把心底的一段相思畫成了畫、譜成了曲、織成了錦、繡成了花:小院閒窗春己深,重簾未卷影沉沉,倚樓無語理瑤琴。遠岫出山催薄暮,細風吹雨弄輕陰,梨花欲謝恐難禁。

  掩卷遐思,細心涵詠:小院閒窗,空閨春幽;重簾未卷,暗影沉沉。情思湧動,何以排解;春心無語,唯付瑤琴。遠岫出雲,暮色催逼;風雨浸淫,輕陰漠漠。雨打梨花,欲謝難禁;飄零無緒,深閉重門。

  讀罷此詞,我彷彿聽到耳畔有人低聲相問:惜春之人在深閨,惜花之人何處有?

  李清照還有一首婦孺皆知、備受歷代詩人詞家所推崇的《如夢令》,更是尺幅之間,窮盡丹青之妙。春風詞筆,寫盡了為花而憂愁、為花而悲喜、為花而醒醉的惜春思人情緒: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六句小令,曲折有致;移步換景,層層遞進。當此芳春,林花如繡;胭紅脂白,千嬌百媚。不料一夜風狂雨橫,霎時攪亂了少女平靜的心緒。她輾轉反側,難以成眠;無由排遣,只得獨自把盞消愁。沉睡方醒之際,晨光初染。她急忙探問卷簾人,雨後海棠如何?人答:海棠依舊。她輕輕地嘆了一口氣,一絲悲涼浮於胸間。欺花風雨之後的海棠還能依舊麼?你難道沒看見綠葉已多、紅花漸少嗎?

  正是“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一般的悲苦與哀嘆,從李清照的筆下緩緩滲出,輕輕地洇透了一紙相思。“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正如周汝昌先生所言:“風雨葬花,如葬美人,如葬芳春,凡一切美的事物年華,都在此一痛惜情懷之內。倘不如此,又何以識得古代閨秀文學家李易安?又何以識得中華民族的詩詞文學乎?”

  李清照簡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字易安,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早期生活優裕,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後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