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清明節下雨的詩詞

有關清明節下雨的詩詞

  清明是一個讓人離殤的日子,也是春意正濃的時節歷來為無數詩人詞手所稱道。下面為大家分享了清明節下雨的詩詞,一起來看看吧!

  《絕句》

  【宋代】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淺析:想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溼而不見溼,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怎樣不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啊!

  《臨安春雨初霽》

  【宋代】陸游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淺析:詩人隻身住在小樓上,徹夜聽著春雨的淅瀝;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傳來了叫賣杏花的聲音,告訴人們春已深了。綿綿的春雨,由詩人的聽覺中寫出;而淡蕩的春光,則在賣花聲裡透出。寫得形象而有深致。

  《春雨》

  【唐代】李商隱

  悵臥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

  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

  遠路應悲春晼晚,殘霄猶得夢依稀。

  玉鐺緘札何由達,萬里雲羅一雁飛。

  淺析:李商隱在這首詩中,賦予愛情以優美動人的形象。詩藉助於飄灑天空的春雨,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夢境,以及春晼晚、萬里雲羅等自然景象,烘托別離的寥落,思念的深摯,構成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

  《清明》

  【唐朝】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淺析:清明這個節日,在古人感覺起來,和我們今天對它的觀念不是完全一樣的。在當時,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遊玩觀賞,或上墳掃墓,是主要的禮節風俗。除了那些貪花戀酒的公子王孫等人之外,有些頭腦的,特別是感情豐富的詩人,他們心頭的滋味是相當複雜的。倘若再趕上孤身行路,觸景傷懷,那就更容易惹動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溼,這給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層愁緒。

  《初春小雨》

  【唐代】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淺析:這首詩詠早春,能攝早春之魂,給讀者以無窮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繪畫所不能及的。詩人沒有彩筆,但他用詩的語言描繪出極難描摹的色彩——一種淡素的、似有卻無的色彩。

  《飲湖上初晴後雨》

  【宋代】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淺析:以絕色美人喻西湖,不僅賦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別緻,情味雋永。人人皆知西施是個美女,但究竟是怎樣的美麗,卻只存在於個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嗎?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

  【唐代】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淺析:作者是一位山水畫家,據說他曾將《漁歌子》畫成圖畫。確實,這首詞是富於畫意的。蒼巖,白鷺,鮮豔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黃褐色的鱖魚,青色的斗笠,綠色的蓑衣,色彩多麼鮮明,構思也很巧妙,意境優美,使人讀作品時,彷彿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鄉春汛圖。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宋代】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淺析:昨夜雨疏風猛。當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風雨就來逼迫了,心緒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喝得多了,覺也睡得濃了。結果一覺醒來,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卻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詢問意中懸懸之事。於是,她急問收拾房屋,啟戶捲簾的侍女:海棠花怎麼樣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女主人聽了,嗔嘆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

  【唐代】韋莊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淺析:“畫船聽雨眠”是江南生活之美,在碧於天的江水上,臥在畫船之中聽那瀟瀟雨聲,這種生活和中原的戰亂比較起來,是何等的閒適自在。更進一步,江南又何嘗只是風景美、生活美,江南的人物也美。

  《好事近·夢中作》

  【宋代】秦觀

  春路雨添花,花動一山春色。

  行到小溪深處,有黃鸝千百。

  飛雲當面化龍蛇,夭矯轉空碧。

  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

  淺析:春路上下了一場春雨,給人以浥盡輕塵的快感;春雨過後,春花盛開,給人以無比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