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鳳凰臺中心思想

登金陵鳳凰臺中心思想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秀的古詩吧,廣義的古詩,泛指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所有的詩歌,與近代從西方傳來的現代新詩相對應。那麼都有哪些型別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登金陵鳳凰臺中心思想古詩,歡迎大家分享。

  《登金陵鳳凰臺》

  作者: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註解】

  1、吳宮:三國時孫吳曾於金陵建都築宮。

  2、晉代:指東晉,南渡後也建都於金陵。

  3、衣冠:指當時名門世族。

  4、成古丘:意謂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丘:墳墓。

  5、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長江邊上。因三峰並列,南北相連,故名。

  6、半落青天外:形容其遠,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經南京後,西入長江,被橫截其間的白鷺洲分為二支。白鷺洲:古代長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鷺,故名。今已與陸地相連。位於今南京市水西門外,已闢為白鷺洲公園,是南京城南地區最大的公園。該園在明朝初年是開國元勳中山王徐達家族的別業,故稱為徐太傅園或徐中山園。後徐達後裔徐天賜將該園擴建成當時南京“最大而雄爽”的園林,取名為東園。該園成為園主與王世貞、吳承恩等許多著名文人詩酒歡會的雅集之所。明武宗南巡時,曾慕名到該園賞景釣魚。入清以後,因不斷受到戰火與人為的破壞,以致景物凋零,園林蕭瑟,一代名園已成遺址。民國期間,南京市政府於1929年將該處建為“白鷺洲公園”。至日偽期間又遭摧殘,公園淪為一片廢墟。

  8、白鷺洲:古代長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門外,因多聚白鷺而得名。

  9、浮雲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賢良。比喻讒臣當道。浮雲:陸賈《新語·察徵》:“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

  【韻譯】

  古老的鳳凰臺曾有鳳凰翔集遨遊;風去臺空唯有長江流水日日依舊。

  東吳時代的宮苑雜草埋沒了幽徑;晉代的名門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高聳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

  只因為那些浮去遮蔽光輝的白日;登高不見長安城怎麼不使人發愁?

  【翻譯】

  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鳥來這裡遊憩,而今鳳凰鳥已經飛走了,只留下這座空臺,伴著江水,仍徑自東流不停。當年華麗的吳王宮殿,及宮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沒在荒涼幽僻的小徑中,晉代的達官顯貴們,就算曾經有過輝煌的功業,如今也長眠於古墳中,化為一抔黃土。我站在臺上,看著遠處的三山,依然聳立在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隔成兩條水道。天上的浮雲隨風飄蕩,有時把太陽遮住,使我看不見長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憂愁。

  【鳳凰臺】

  鳳凰臺:故址在今南京市鳳凰山。《太平寰宇記》卷九十江南東道江寧縣:"鳳凰山,在縣北一里,週迴連三井岡,迤邐至死馬澗。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鳥翔集此山,狀如孔雀,文彩五色,音聲諧和,眾鳥群集。仍置鳳凰臺裡,起臺于山,號為鳳凰山。"宋張戒《歲寒堂詩話》卷一:"金陵鳳凰臺,在城之東南,四顧江山,下窺井邑,古題詠唯謫仙為絕唱"(又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卷一)。

  【評析】

  《登金陵鳳凰臺》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登金陵鳳凰臺而創作的懷古抒情之作。全詩八句五十六字,以登臨鳳凰臺時的所見所感而起興唱嘆,把天荒地老的歷史變遷與悠遠飄忽的傳說故事結合起來攄志言情,用以表達深沉的歷史感喟與清醒的現實思索。此詩氣韻高古,格調悠遠,體現了李白詩歌以氣奪人的藝術特色。

  李白很少寫七言律詩,而《登金陵鳳凰臺》卻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此詩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後所作,一說是作者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年間,被排擠離開長安,南遊金陵時所作。

  開頭兩句李白以鳳凰臺的傳說起筆落墨,用以表達對時空變幻的感慨。“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暢順;雖然十四個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但絲毫不使人嫌其重複,更沒有常見詠史詩的那種刻板、生硬的毛病。鳳凰臺為地點,在舊金陵城之西南。據《江南通志》載:“鳳凰臺在江寧府城內之西南隅,猶有陂陀,尚可登覽。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鳥翔集山間,文彩五色,狀如孔雀,音聲諧和,眾鳥群附,時人謂之鳳凰。起臺于山,謂之鳳凰山,裡曰鳳凰裡。”李白用“鳳凰臺”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登臨抒懷,而是別有機杼。從遠古時代開始,鳳凰便一直被認為有祥瑞的意義,並且與社會的發展有關:美好的時代,鳳凰鳥則從天而降,一片天籟之聲。因此,鳳凰鳥的出現,多半顯示著稱頌的意義。然而李白在這裡首先點出鳳凰,卻恰恰相反:他所抒發則是由繁華易逝,聖時難在,惟有山水長存所生髮出的無限感慨。引來鳳凰的元嘉時代已經永遠的過去了,繁華的六朝也已經永遠的過去了,只剩下浩瀚的長江之水與巍峨的鳳凰之山依舊生生不息。

  三四句的“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從“鳳去臺空”的變化時空入手,繼續深入開掘其中的啟示意義。“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吳大帝,風流倜儻的六朝人物,以及眾多的統治者,他們都已經被埋入墳墓,成為歷史的陳跡;就連那巍峨的宮殿也已經荒蕪破敗,一片斷壁殘垣。煊赫與繁華並沒有留給歷史可以值得紀念的東西。這裡含蘊著李白獨特的歷史感喟。那些“投汩笑古人,臨濠得天和”與“功高不受賞,長揖歸故園”的高士、哲人,獲得了李白特殊的尊敬。同時,李白敢於藐視封建秩序,打破傳統偶像的精神束縛,以至於輕堯舜,笑孔丘,平交諸侯,長揖萬乘。所以,李白對這些帝王的消逝,除去引起一些感慨之外,沒有絲毫惋惜。那麼,當他把歷史眼光聚焦在那些帝王身上的時候,蔑視的態度是顯而易見。花草蓬勃,天地依舊,一切都按照規律變化發展著。這就是歷史,這就是千古的興亡。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接下二句表現出李白沒有讓自己的思想完全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弔當中,而把深邃的目光投向大自然的情懷。三山亦為地點,舊說在金陵西南的江邊。據《景定建康志》載:“其山積石森鬱,濱於大江,三峰並列,南北相連,故號三山”。又據陸游的《入蜀記》載:“三山自石頭及鳳凰臺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則距金陵才五十餘里。”陸游所說的“杳杳有無中”,恰好箋註說明了“三山半落”那若隱若現的景象描寫。尤其是那江中的“白鷺洲”,橫亙於金陵西長江裡,竟把長江分割成為兩半。於是,自然力的巨大、恢闊,賦予人以強健的氣勢,寬廣的胸懷,也把人從歷史的遐想中拉回現實,重新感受大自然的永恆無限。

  李白雖然具有超脫塵俗的理想願望,但他的心卻始終關切著現實政治與社會生活,於是當他對歷史與自然進行親切的光顧之後,又把自己的眼睛轉向現實政治。他極目遠眺,試圖從六朝的帝都放眼到當時的權力中心,亦即自己的心之所向的首都長安。然而他的努力失敗了,原因是“總為浮雲能蔽日”,只好“長安不見使人愁”。於是,浮雲悠悠,愁思無限,壯志難酬,哀怨如縷。在這裡李白化用了陸賈《新語》中的“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的說法,用來寄予自己的內心懷抱。他的痛苦,他的疾惡如仇,他的“與爾同消萬古愁”的情結,彷彿也就容易理解。特別是其中的“長安不見”又內含遠望之“登”字義,既與題目遙相呼應,更把無限的情思塗抹到水天一色的大江、巍峨崢嶸的青山與澄澈無際的天空當中。這樣心中情與眼中景也就茫茫然交織在一起,於是山光水色,發思古之幽情,思接千載;江水滔滔,吟傷今之離恨,流韻無窮。

  李白是天才詩人,並且是屬於那種充滿創造天才的大詩人。然而,惟獨李白臨黃鶴樓時,沒能盡情盡意,“馳志”千里。原因也很簡單,所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因而,“謫仙詩人”難受、不甘心,要與崔顥一比高低;於是他“至金陵,乃作鳳凰臺詩以擬之”,直到寫出可與崔顥的《黃鶴樓詩》等量齊觀的《登金陵鳳凰臺》時,才肯罷休。

  這雖然是傳言,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格。《登金陵鳳凰臺》博得了“與崔顥黃鶴樓相似,格律氣勢未易甲乙”的讚揚。其實,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崔顥的《黃鶴樓詩》,它們同為登臨懷古的雙璧。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的藝術特點,首先在於其中所迴盪著的那種充沛、渾厚之氣。氣原本是一個哲學上的概念,從先秦時代起就被廣泛運用。隨著魏晉時期的曹丕以氣論文,氣也就被當做一個重要的內容而在許多的藝術門類里加以運用。雖然,論者對氣的理解、認識不完全相同,但對所含蘊的思想性情、人格精神與藝術情調,又都一致認同。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中明顯地充溢著一股渾厚博大之氣,它使李白觀古閱今,統攬四海於一瞬之間,且超然物外,揮灑自如。渾厚博大之氣使李白淵深的思想,高妙的見解,闊大的心胸,成為編織巨大藝術境界的核心與精神內含。就像透過“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的巨大立體時空,可以感受到歷史的脈搏跳動與詩人的呼吸一樣,透過李白的舉重若輕,從容自在,以浩然雄大之氣充塞整個詩歌境界的努力,也能更進一步感受到他整個詩歌以氣奪人的`藝術特點。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的藝術特點,又在於對時空觀念的完美表達。這既體現在對歷史與自然的認識上,也體現在他構造時空藝術境界的表達方法上。李白強調的自然永恆不朽,一方面是宣傳他的以自然為中心的“物我為一”的世界觀,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揭露歷史上的統治神話。因為從古而來,幾乎所有的統治者他們都宣揚自己的世代永存與精神不滅,並且還把這樣一種模式灌輸到人們的意識形態當中,使人深信不疑。但是,李白則對此不以為然。他認為即或是極為強有力的統治者,就像秦始皇,他可以“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然而他終歸也要“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古風·秦王掃六合》),煙消雲散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李白看來,宇宙萬物之中,能夠獲得永恆存在的只有自然。一切的繁華與驕奢淫逸都會煙消雲散;如果說它們還存在,似乎也只是作為自然的反襯而存在的。另外,李白在表現自然力量的雄大與變化的時空觀時,則選取了最為典型的事物,即“三山半落”之混茫與“二水中分”之遼闊,從而構造出闊大的境界,並且把歷史的變遷,即時間的改變與地點的依舊,即空間的不改整體地表現出來,啟發人們作更深的思考。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的藝術特點,還在於別緻自然的遣詞造句。由於詩以寓目山河為線索,於是追求情隨景生,意象諧成也就顯得特別重要。“鳳凰”的高飛與“鳳凰臺”的“空”,潔淨、疏郎,與詩人瀟灑的氣質和略帶感傷的情懷相一致,且意到筆到,詞義契合,起到了內外呼應的作用。另外,整首“登臨”的內在精神,與“埋幽徑”“成古丘”的冷落清涼,與“三山”“二水”的自然境界,與憂讒畏忌的“浮雲”惆悵和不見“長安”無奈淒涼,都被恰切的語詞鏈條緊緊地鉤連在一起,從而當得起“古今題詠,惟謫仙為絕唱”的讚譽。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一詩,以其曠達高遠與略帶黯淡色彩的吟詠,成為文學史上獨特的鳳凰詠歎調。

  李白的簡介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詩人。自稱涼武昭王李晨九世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附近),父親客居綿州昌明(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鎮),遂生於此。出生之時,母親長庚人夢,故取名為白,字太白。幼聰穎,五歲誦六甲,十歲誦詩書並涉獵百家,後於江油大匡山喬松滴翠之坪讀書十載。開元八年(720年),蘇理出任益州刺史,他於路中投刺謁見,其才能使蘇題十分驚異,稱讚他說:“這小子天才英特,稍稍再用功學習一下、便可與司馬相如比肩。”他喜歡縱橫術,好擊劍,輕財好施而有俠義之風。曾與邑人東嚴子隱居陽山數年,郡守舉二人有道科,皆推辭不應。後出三峽,與友人吳指南遊襄漢、泛洞庭。指南病死,拗哭若天淪,猛虎臨前而堅守不動。暫將指南遺體殯於湘水畔,後數年為之營葬。又東至金陵、揚州,不到一年時間散金三十餘萬。後娶故相許國師孫女,居安陸十年。開元二十三(735年)遊太原,識郭子儀於行伍之中,恰遇郭犯有小過,在主帥面前講情減免了對他的刑責。

  與誰郡元參軍攜技遊晉相,浮舟弄水。之後至齊、魯,客居任城,與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西等會於祖徐山,縱酒為樂,號為“竹溪六逸”。天寶元年(742年),李白遊會稽,與道士吳病居判中。吳病被召,李白亦隨之至長安。往見賀知章,賀讀其詩文,讚歎不已,稱之為“滴仙人”。又經待盈法師(即玉真公主)舉薦,唐玄宗召見於金鑾殿。論當世事,草答香書,又上(宣唐鴻批一篇。甚得玄宗嘉賞,以七寶杯賜食,御手親為調羹,並任命他為供奉翰林,專掌密令,時年四十二歲。李白嗜酒,幾乎日日醉於酒肆之中,故與賀知章等八人有“酒中八仙”之稱。每當唐玄宗召他之時,幾乎都在酒醉之中,故常以水灑面,醉稍解時提筆為文往往一氣呵成而婉麗精切。如(出師詔)、(宮中行樂詞)、(泛白蓮池序)、(清平調)、(龍池柳色)等,皆為應詔之作。多次侍宴玄宗帝,曾因酒醉後令高力士脫靴。高力士深感受辱,故摘(清平調)旬以激怒楊貴妃。

  唐玄宗欲封給李白官爵,皆為楊貴妃所阻,同時又不斷遭到張用的讒毀。故在京三年,自知難容於近悻而請求還山,玄宗帝乃賜金放歸。此後李白便浪跡江湖,遊歷商、洛、梁、宋、齊、魯等地,寓家於東魯,與杜甫、高適、李留交遊,並請北海道士高如貴傳道篆。然後再北遊邯鄲、幽州、太原,南至蘇州、會稽、揚州、金陵,又往來於宣城、秋浦、南陵等地,前後共約十年時間。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起,李白轉徙於宿松、匡廬間。次年,永王李磷起兵,重李白才名而將他闢為僚佐。不久兵敗,李白繫於得陽獄中。乾元元年(758年),以永王事被為死罪,汾陽王郭子儀請以官爵為贖,始詔令長流夜郎。行至途中,遇赦而還,前往投靠當塗令李陽冰。唐代宗即位後以左拾遺的官職徵召他,可惜他已於寶應元年(762年)去世了。卒時賦(臨終歌)一篇,時年六十二歲,葬於當塗青山。李白有女名平陽,生卒年不詳;有子名伯禽,卒於貞元年(786年);有一個孫兒,出遊不知所往;有兩個孫女,皆嫁給普通農夫為妻。李白臨終時,將詩文草稿託付給李陽冰,李陽冰編為(草堂集),併為之作序。序言中說:“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當時著述,十喪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唐代宗時,下詔以李白詩、裴是劍、張旭草書為“三絕”。楊天惠楊天惠,名集,宇佑甫,又號文伯。

  北宋四川郡縣(今三臺縣)人,生卒年月無考。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中進士,歷任彭山縣承、鄧州教授。宋元符二年(1099年)正月調任彰明縣令,有政聲。宋徽宗時,因上疏言事,被列人“元佑朋黨”,於崇寧三年(1104年)七月免職,閒居鄲縣而終。楊天惠在任彰明縣令期間著有(彰明附子記)一文和(彰明逸事)一書。(彰明通事)一書惜已失傳,僅能在其他古籍上見到轉引該書的文字,這些被轉載而儲存下來的材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