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李白的詩:把酒問月
關於李白的詩:把酒問月
【原文】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註釋】
①題下自注:故人賈淳令予問之。
②丹闕,硃紅色的宮門。綠煙,指遮蔽月光的濃重的雲霧。
③但見,只看到。寧知,怎知。沒,隱沒。
④白兔搗藥,是古代的神話傳說,西晉傅玄《擬天問》:“月中何有,白兔搗藥”。嫦娥,傳說中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羿的仙藥,成為仙人,奔入月中。見《淮南子·覽冥訓》。
⑤當歌對酒時,在唱歌飲酒的時候。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金樽,精美的酒具。
【創作背景】
此詩作年難定。根據《把酒問月》題下自注,此詩是作者應友人之請而作的。有人認為作於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
【翻譯】
明月萬古如一,而人世間則世代更替,今人只能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可貴的生命倏忽即逝。古往今來的無數人們,都已流水般地相次逝去,面對著空中同一個永恆的明月,或許都曾有過相似的感慨吧!今晚月華如練人卻千里,小女也只是有感於明月長存而人生短暫,希望自己能夠珍惜今生的點滴光陰,在瞬間把握永恆,如此而已。
【賞析】
這是一首應友人之請而作的詠月抒懷詩。詩人以縱橫恣肆的筆觸,從多側面、多層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透過海天景象的描繪以及對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嘆,展現了作者曠達博大的胸襟和飄逸瀟灑的性格。
全詩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悠悠萬古,長存不變的明月,是永恆時空裡的奇蹟,常常引起人類的無限遐思。前兩句以倒裝句式統攝全篇,以疑問句表達了詩人的這種困惑,極有氣勢。詩人停杯沉思,頗有幾分醉意,仰望蒼冥發問道:這亙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從何時就存在的呢?這一對宇宙本源的求索與困惑,實際上是對自身的生命價值的思索和探尋,“停杯”二字生動地表現出他的神往與迷惑糅雜的情態。三四句寫出了人類與明月的微妙關係。古往今來,有多少人想要飛昇到月中以求長生不老,但皆是徒然,而明月卻依然用萬里清輝普照塵世,伴隨著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們。兩句寫出了明月既無情又有情、既親切又神秘的人格化的特性,蘊含著詩人嚮往而又無奈的複雜心境。“皎如”兩句極寫月色之美。濃重的雲霧漸漸消散,月亮皎潔得有若懸掛在天際的明鏡,散射出清澄的光輝,照臨著硃紅色的宮門。詩人以“飛鏡”為譬,以“丹闕”、“綠煙”為襯,將皎潔的.月光寫得嫵媚動人,光彩奪目。“但見”二句,借明月的夜出曉沒來慨嘆時光流逝之速。明月在夜間從東海升起,拂曉隱沒於西天雲海,如此迴圈不已,塵世間便在其反覆出沒中推演至今。兩句中既表達了對明月蹤跡難測的驚異,也隱含著對人們不知珍惜美好時光的深沉嘆惋。
“嫦娥”兩句馳騁想象,就月中的白兔、嫦娥發問,是詩人的第二次問月。白兔在月中年復一年地搗著藥杵,嫦娥在月宮裡孤獨地生活著,到底誰來陪伴她呢?在對神物和仙女寂寞命運的同情中,流露出詩人自己的孤苦高潔的情懷。“今人”兩句,在迴環唱嘆中抒發人生有限而宇宙無窮的慨嘆。“今人不見古時月”,實際是在說“今人不見古時人”;“今月曾經照古人”意味著“古月依然照今人”。明月萬古如一,而人類世代更替,今人只能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可貴的生命倏忽即逝。結尾四句收束上文,進一步表達對宇宙和人生的思索和感慨。古往今來的無數人們,都已流水般地相次逝去,面對著空中同一個永恆的明月,或許都曾有過相似的感慨吧!我只希望在唱歌飲酒的時候,皎潔的月光能長照杯中,使我能盡情享受當下的美好人生。人是一棵葦草,但卻是一棵能思想的葦草。詩人有感於明月長存而人生短暫,人類無法改變這一自然規律,因此就更應當珍惜今生的點滴光陰,在瞬間把握永恆。結句雖暗含及時行樂之意,但總的基調仍然是積極向上的,展現了詩人曠達自適的寬廣胸懷。
全詩感情飽滿奔放,語言流暢自然,極富迴環錯綜之美。詩人由酒寫到月,又從月歸到酒,用行雲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將明月與人生反覆對照,在時間和空間的主觀感受中,表達了對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層思索。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問》,下啟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情理並茂,富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