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藝術隨想錄》讀後感及讀書筆記好句摘抄
《教育藝術隨想錄》讀後感及讀書筆記好句摘抄
寫在前面的話:今天推薦的書叫《教育藝術隨想錄》。書中理念可概述為:尊重孩子的差異,提倡學生個性化發展,注重學生的體驗。當我們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導向思考問題的時候,會有全新的視角,教育觀、學生觀、人才觀、教師觀等方面都會發生顯著的變化。
20年教育方法轉變對比:
本書寫於20年前,20年後,李希貴校長又對每篇文章寫了反思,反應了時代的變化趨勢,也凸顯了校長理念的轉變。理念概括如下:尊重孩子的差異,提倡學生個性化發展,注重學生的體驗。從本質上去分析問題,看最終的教育目標是否達到。當我們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導向思考問題的時候,會有全新的視角,教育觀、學生觀、人才觀、教師觀等方面都會發生顯著的變化。
20年前:讓犯了錯誤的孩子給自己寫信。
20年後:任何教育方式都不是萬能的,也並不適合所有的學生,更不適應所有的教育情境。讓學生給自己寫信,可以是特定情境下的一種教育方式,萬不可推而廣之。
20年前:在做後進生的工作時,必須注重過程管理,循序漸進地讓他們避免過失,逐步改變不良的習慣。為此,我們在每個班推行“無過失計劃”。
20年後:一個學生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試錯的過程,如果不去創設一種讓學生安全犯錯的環境,那麼他或許今天在學校裡看起來沒有犯錯,“無過失”“零缺陷”,但到了社會上就可能會犯更大的錯。
20年前:批改作業的時候,用“?”代替“×”。
20年後:從根本上說,什麼樣的符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師生關係。老師對學生懷著一顆什麼樣的心,做出的事情便大不相同。同樣一個“×”,有的學生感受到的是一種嚴厲背後的高期待,有的則看到一種冷漠,甚至在有的學生那裡,他已經體悟到老師的某種厭煩。
20年前:習慣的養成,是透過強制性的訓練達到的,這就要在學校管理中強化約束,長期堅持、常抓不懈。
20年後:雖然良好的習慣是靠訓練養成的,但如果不知道這樣的習慣給自己的未來的人生帶來什麼,那麼這樣的習慣訓練還是機械的,甚至只是再次進入家長、老師“為你好”的被動之中。只有當學生知道做好規劃、進行時間管理對積極人生的重要意義並且在學校生活中體會到習慣的益處時,我們所期待的“責任感”才會油然而生。
20年前:設計“失望”讓學生體驗挫折。
20年後:只有給學生自主的空間,讓他們在校園內外擁有大量自主設計、自主組織的學習與活動時,成功的快樂與挫敗的失望才會自然地相伴而生,是不是需要設計讓學生“失望”的活動就變得不再重要了。
書中觀點摘錄:
1.對於教師,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適合評先進,應儘量少評先進。許多時候,學校生態都是因為甄別好壞而被破壞的。
2.成為一名研究型的教師並不意味著必須會做科研課題,另一方面,研究型教師的成長也必然是一名教師自我發現、自我喚醒後水到渠成的結果。深諳於自己的教學,並在日常教學中學會反思,也同樣是一種研究能力。
3.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去統一思想,甚至試圖統一步調,而應該統一目標,並鼓勵先進、允許落後,允許不同的節奏、多元的方式,但指向共同的.願景,這應該是一種更健康的機制。
4.成熟的管理者不應該天天思考著“不許幹什麼”,而需要關注的恰恰是“應該幹什麼”。
5.凝聚老師和家長的力量,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確立共同目標,以孩子的成長為唯一目的。當學校的一切工作都圍繞這個目標的時候才能真正凝神聚力,教師、家長心情舒暢。
6.大部分學生的心理問題是由一些微小事情累計起來的,如果在平時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能夠及時化解,就完全可以防微杜漸。
7.家長、老師的建議為什麼不起作用,因為教育是需要自主體驗才能完成的。這個過程看上去讓他們走了不少彎路,但他們從中收穫的體驗比失去的更有價值。
8.只有把學校變為一個真實的社會,讓學生自主經歷類似社會的真實而安全的生活,才有可能實現育人目標。
9.學生獲取自信的前提,應該是喚醒自己的潛能,發現自己的天賦,展現自己與眾不同的才能。我們說,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幫助學生喚醒自己、發現自己,最終成為自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10.教育首先是關係學,如果你不愛你的學生,那麼,你的教育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了。
11.在十一學校裡,我們當然盡最大可能把機會留給學生,大樓的命名、老師出版物的序言、重要外事活動的禮品,大都出自學生之手。當我們用平臺思維去辦一所學校的時候,就會發現其實我們在迴歸教育的本源,就是面向全體學生,給予每個人更多的機會。也只有在這樣的平臺上,學生才會按自己的方式生長,讓教育者看見真實學習的樣子。
12.教育的全部意義是讓學生完成社會化的過程。
13.僅僅透過評價,學生是很難增加自信的,只有在成長的過程中真正找到自己的優勢、發現自己的潛能,而且又透過評價得到認可,才可以真正獲取自信。
14.世界上本沒有壞孩子,單一的評價機制造就了“壞”孩子,校園裡本沒有後進生,後進生其實是那些還沒有發現自己潛能的學生。
15.如果我們不是站在學生個性發展,優勢發揮、潛能發現上,而僅僅是為了提高學生某一科目的分數,這樣的課程規劃,必然造就先天的矛盾。
16.當我們看重結果的時候,就容易偏離教育的初衷;當我們是為學生設計經歷的時候,經歷這個過程就成了學生最大的收穫。
17.在人格形成過程中,知、情、意、行各個環節是不能互相替代的,情感體驗式品格形成的重要前提,我們過去的教育希望透過說教讓學生明其理,進而一步到位達到形成意志品格的目的是難以實現的。
18.責任感缺失的責任不在孩子,而在家長和學校都過多地對孩子的事情包辦代替,搶佔了孩子的權利,填充了本該屬於孩子的空間。學校裡的任何一項活動、任何一件事情,都不是為了活動本身和事情本身,而是賦予教育的內涵,把學生當成了一個獨立的個體,給他們空間,給他們權力,最後才會出現那個我們理想中的又責任感的孩子。
19.我向來不贊成把教師僅僅看做蠟燭、春蠶、鋪路石一類的角色,那種把一類人的工作視為僅僅是為另一類人獻身,一類人悲劇性地活著僅僅為了造就另外一類人的幸福的說法,其實,已經與我們這個世界本來的初衷相去甚遠。教師應該是托起太陽昇起的人,但同時,它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一個教師在成就學生的同時也應該成就自我。
20.美國教育家杜威說:“人類所有的衝動,以希望成為重要任務”的慾望最強烈。
21.我們始終堅持不在學校裡推行某些教學模式,實行教學思想領導就是出於對教師教學個性的尊重,對學生多樣化發展的敬畏。任何人創造出來的教學模式,一旦強力推行,必然傷害教育生態。
22.每位老師是不同的,教師的工作是一項富有個性的創造性工作,發現他們的特長、優勢,比強盯他們的弱點、短板更重要。
23.絕對的公平是沒有的,但領導者的行為應該是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