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對當代社會的價值

弟子規對當代社會的價值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儒家文化對中國文化產生過巨大的影響,而在當代社會,儒家思想對當代人們仍然具有很深的教育意義,尤其是在現實和諧社會建設的關鍵時期,儒家思想的重大意義更加凸顯,而弟子規作為儒家經典中的重要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更加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主要包括儒、釋、道三家文化,而儒家文化是中華文化中對中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影響最為深遠的。儒家文化最大的功用就是教育,是對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素質教育。近百年來,在社會變革中,曾經的打倒“孔家店”,對儒家文化的戕害很大,儒家文化甚至一度成為迂腐、保守、不思進取的代名詞。近些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一些人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影響,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發生了扭曲,大到貪財腐化、生活墮落,小到言談舉止不文明等不良現象時有發生。在國家大力倡導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我們亟須加強社會道德體系的建設。

  在儒家文化的經典著作當中,《弟子規》是儒學教育的基礎。《弟子規》以《論語·學而》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編寫而成。全文300多句,分為總敘、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愛眾、親仁、餘力學文幾個部分。《弟子規》雖然只有千餘字,卻是從儒家文化中提煉出來的做人規範,是儒家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體現,是儒家文化的精華 一、以孝為先

  儒家認為,德行最根本的就是孝道,所有的道德都是建立在孝道之上的,一切善心都是從孝心開始的,整部《弟子規》講的就是孝。

  孝是做人的根本。《弟子規》開篇的“首孝悌”就強調了孝的地位和重要性。古人云:“水有源,木有本,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也。”人之所以能立於天地之間,是因為底下有根,根就是自己的父母,能不忘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才能對他人以及社會懷有感恩之心 二、以信為本

  “信”在儒家文化中為“五常”之一,即所謂“仁、義、禮、智、信”之信,也就是守信、誠實的意思。在《論語》中,“信”就是不欺詐。食言失約、謀事不忠、欠人財物、知過不改等,都是“不信”的行為。在中國蒙學教育中,“信”始終是重要的教學內容。《千字文》中說:“信使可覆。”意思是說和人約信,務必懷抱誠意,諾言一定要兌現。《左傳》中說:“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所有這些都反映了儒家文化對於“信”的高度重視和“信”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三、以愛為要

  儒家倡導的“愛”,通常表述為“仁”。《論語·顏淵》中說:“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那麼愛哪些人呢?《國語·晉語》中說:“愛親之謂仁。”孔子說:“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孟子說:“親親,仁也。”也就是說,“仁”是從愛自己的親人出發,愛親人是“仁”的基礎。到了《弟子規》中,愛,成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一種大愛。也就是說,儒家的愛是

  有層次的,先用“見人善,即思齊”、“非聖書,屏勿視”的方式提高個人修養,然後從愛親人開始,進而愛國家、愛整個天下。當愛推己及人,當樸素的愛親人的情感發展為愛他人、愛國家、愛世界的.情感時,愛的境界就得到了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也得到了昇華。

  一個社會,如果沒有基本的倫理共識,一個人,如果沒有基本的道德底線,那將是非常危險、非常可怕的。再完善的法律,也代替不了道德的力量。因而,重拾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讓儒家文化中的精華滋養現代人枯竭的心靈,對於當代社會來說意義重大。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後來成了他的墓誌銘:“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越是不斷增長——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康德的“星空”是自然的天道,康德的“道德律”就是我們中國儒家文化中的“明明德”,是《弟子規》中的“孝悌”、“謹信”和“泛愛”,是人類的大愛。有了這些美德,我們的生命才會生機勃勃,我們的社會才會安定和諧,我們頭頂的星空才能清明靜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