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蝶戀花·滿地霜華濃似雪》賞析

王國維《蝶戀花·滿地霜華濃似雪》賞析

  《蝶戀花·滿地霜華濃似雪》是王國維於1906年秋奔父喪途中所寫的一首詞,被整理收錄在王國維的詞稿《人間詞》甲稿之中。

  蝶戀花·滿地霜華濃似雪

  滿地霜華濃似雪。人語西風,瘦馬嘶殘月。一曲陽關渾未徹。車聲漸共歌聲咽。

  換盡天涯芳草色。陌上深深,依舊年時轍。自是浮生無可說。人間第一耽離別。

  譯文

  滿地凝結著寒霜,濃得像覆上一層白雪。人們立在西風中話別,瘦馬也向著殘月不斷悲鳴。送別時,《陽關》一曲猶未奏完,離人就已出發了。咿軋的車聲彷彿應和著歌聲,在痛苦地嗚咽。

  天涯芳草青青的顏色已換作枯黃,可是,陌頭上深深的車轍依舊是我來時的模樣。三句為前人未道之語。靜安於是年春跟隨羅振玉入京,數月後即奔喪回裡。來去匆匆,情事已更,故深感人生之無常。這虛浮無定的人生,還有什麼可說呢?在人間最令傷心的事莫過於離別了。

  註釋

  ①霜華,此指嚴霜。因其每呈結晶狀,故云。張祜《旅次上饒溪》詩:“秋竹靜霜華。”

  ②陽關,指《陽關三疊》曲。為古代送別的曲調。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後來譜入樂府,即以詩中“渭城”或“陽關”名曲。

  ③浮生,《莊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老莊學說認為人生世事虛幻無定,故云。

  ④耽(dān):指沉溺、迷戀;也有停留、拖延、延誤的含義。

  簡析

  詞的第一句作者上來就點明瞭時間,大雪飄零,萬物冰凍,首先在時間上為作者下文抒情奠定了基調。瘦馬,殘月,都是一組淒涼的意象,作者在這裡用他們渲染氣氛。陽關自古就是人們分別的地方,作者在這裡使用主要是表明自己的離別之情,用了暗喻的手法。作者接下來說分別的時候,車輪嗚咽的也哭泣了,暗含對分別的傷痛。

  下句作者重點以情馭景,他開始感嘆時間還在,但是物是人非,昔人不再。他開始回憶起自己以前與人相處的美好時光,想到這裡,作者想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情,但是他突然發現自己什麼也說不出,只能感慨的說一句:離別。

  創作背景

  光緒三十二年(1906)秋,靜安曾奔父喪南歸故里。這期間所寫的詩詞充滿著悲涼的情調。本詞寫離別時的情景,殘月出門,西風瘦馬,詞人不幸的遭遇加上他憂鬱的天性,使他更感到人生的虛幻了。

  拓展閱讀:王國維治學三境界

  1.治學三境界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談到了治學經驗,他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第一種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詞句出晏殊的《蝶戀花》,原意是說,“我”上高樓眺望所見的更為蕭颯的秋景,西風黃葉,山闊水長,案書何達?在王國維此句中解成,做學問成大事業者,首先要有執著的追求,登高望遠,瞰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瞭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種境界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鳳棲梧》(《蝶戀花》別稱)最後兩句詞,原詞是表現作者對愛的艱辛和愛的無悔。若把“伊”字理解為詞人所追求的理想和畢生從事的事業,亦無不可。王國維則別具匠心,以此兩句來比喻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不是輕而易舉,隨便可得的,必須堅定不移,經過一番辛勤勞動,廢寢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頻寬也不後悔。

  第三種境界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引用南宋辛棄疾《青玉案》詞中的最後四句。梁啟超稱此詞“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這是藉詞喻事,與文學賞析已無交涉。王國維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無勞糾葛”。他以此詞最後的四句為“境界”之第三,即最終最高境界。這雖不是辛棄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遠意,做學問、成大事業者,要達到第三境界,必須有專注的精神,反覆追尋、研究,下足功夫,自然會豁然貫通,有所發現,有所發明,就能夠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

  2.三種階級

  在《文學小言》一文中,王國維又把這三境界說成“三種之階級”。並說:“未有不閱第一第二階級而能遽躋第三階級者,文學亦然,此有文學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養也。”王國維所引詞句第一為晏殊《蝶戀花》,第二為柳永《鳳棲梧》,第三為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三種境界”論出自晚清學者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之二六,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3.三境合一

  “第一境界”原出自晏殊的《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王國維以這句話形容學海無涯,只有勇於登高遠望者才能尋找到自己要達到的目標,只有不畏怕孤獨寂寞,才能探索有成。

  “第二境界”兩句原出自柳永的《鳳棲梧》:“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闌意。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王國維以這句話比喻為了尋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理想,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覺得後悔。

  “第三境界”原出自辛棄疾的《青玉案》:“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王國維用這句話比喻經過長期的努力奮鬥而無所收穫,正值困惑難以解脫之際,突然獲得成功的心情。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乃恍然間由失望到願望達成的欣喜。

  細細品味,真的為這三境地折服和感嘆。若非曾經“獨上高樓”遠望“天涯路”,又怎能“為伊憔悴”而“衣帶漸寬”呢?如非“終不悔”地苦苦追索,又怎能見得“燈火闌珊處”的美景呢?

  今人常用這“三重境界”來解析愛情離合、仕途升遷、財運得失等等。大師的闡釋與這俗世的輪迴的確是不謀而和的。洞悉人生,愛情也罷,仕途也罷,財運也罷,所有成功的個案無非都是經歷著三個過程:有了目標,欲追求之;追求的過程中有所羈絆,堅持不放棄;成敗關鍵一刻,挺過來了,喜獲豐收。而所有失敗的個案大都是敗在第二個環節上了。

  凡人都可以從容地做到第二境界,但要想逾越它卻不是那麼簡單。成功人士果敢堅忍,不屈不撓,造就了他們不同於凡人的成功。他們逾越的不僅僅是人生的境界,更是他們自我的極限。成功後回望來路的人,才會明白另解這三重境界的話: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王國維的三境界說只是他29歲時所體會的學術、人生境界,沒有描述他達到的最高境界。——王攸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