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邊城》的三重結構

沈從文《邊城》的三重結構

  《邊城》是一部飽含美學的小說,作者是沈從文。下面我們為大家帶來沈從文《邊城》的三重結構,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沈從文《邊城》的三重結構

  在大學讀中文系的時候,對沈從文沒有印象。那個時候,文學史還是按照左派傳統編寫的,對政治右傾的作家不是被屏避,就是作為批判的靶子。參加工作後,忽然發現一群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的作家。他們披著歷史的煙塵,橫空出世,光芒萬丈,掀起一波又一波文學的浪潮。在這群作家裡面,除了錢鍾書、張愛玲、徐志摩等之外,就是沈從文。

  沈從文的代表作是《邊城》。《邊城》篇幅不長,名氣卻非常之大。可以這樣說,正是《邊城》奠定了沈從文在中國文學史的不朽地位。可是,《邊城》好在哪裡呢?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讓我陷入深深的思考。沈從文寫《邊城》的時候,語言已經走向成熟。但是,這種語言儘管獨特,仍不免生澀。不怕別人笑話,讀第一遍的時候,這種感覺非常強烈。後來一點一點琢磨,才把一句句冰凍的文字融化。情節呢?也說不上曲折離奇,甚至可以說非常簡單,以致於覺得《邊城》不像小說,更像一篇詩化的散文。那麼,《邊城》到底靠什麼征服了讀者呢?

  要想了解《邊城》的奧秘,就必須瞭解《邊城》的三重結構。

  走進《邊城》,首先看到的是第一重結構。在第一重結構裡,人物是翠翠,核心是愛情。的確,大部分讀者欣賞的就是翠翠和翠翠式的愛情。什麼是翠翠式的愛情呢?在現代社會,商品經濟腐蝕下的現代社會,翠翠式的愛情已經像原始生態一樣越來越稀少。現在,愛情很多時候已經成為藉口。有時候,是慾望的藉口;有時候,是利益的藉口。就像已經找不到可以信任的食品一樣,現在也已經很難找到翠翠式的綠色的愛情。但是,越是稀少,越是渴望。越是稀有的東西,就越是珍貴。所以,翠翠那種完全天然的不被汙染的綠色愛情就特別令現代人嚮往。在《邊城》裡面,翠翠並沒有做過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是,讀完《邊城》之後,一個活生生的可愛的翠翠在腦海裡就再也揮之不去。給文學畫廊增添一個永恆的人物形象,是文學作品的最高境界。所以,《邊城》也因此而成為經典。

  也許,大部分讀者到此就打道回府了。但是,這僅僅是《邊城》的第一重結構。繼續向前走,就看到了《邊城》的第二重結構。那些關心人類生存狀態的讀者,會對《邊城》裡面翠翠的生活環境產生濃厚的興趣。的確,沈從文在《邊城》裡,花了大量的心血和筆墨描繪了淳樸的湘西。沈從文在湘西出生,成長。在湘西的時候,他生活得也許並不快樂。但是,當他來到北京,來到喧譁的城市的時候,這個靈魂上打著太深湘西烙印的鄉野之人就陷入了痛苦。沒到過城市的人不知道什麼是農村,沒到過農村的人也不知道什麼是城市。當沈從文在《邊城》把淳樸的湘西像化石一樣挖掘出來之後,被所謂的文明薰陶得心靈扭曲的現代人忽然發現了自己的醜陋。於是,他們開始嚮往。於是,《邊城》就成了他們流浪的靈魂夢寐以求的精神家園。

  《邊城》還有第三重結構。這個第三重結構,在《邊城》無處不在,同時,又埋藏很深。當你沿著文學的羊腸小道在湘西的群山中無路可走的時候,你就會遇見一座哲學的高峰。在這個哲學的高峰上,隱藏著古今中外哲學和宗教的全部秘密。這個秘密是什麼呢?就是死亡。這也是沈從文最深刻的地方。沈從文說過:愛與死為鄰。在《邊城》,只要有愛的地方,就有死亡的影子。翠翠的.父親因為愛而死,翠翠的母親因為愛而死,爺爺最擔心的事情是翠翠像媽媽一樣為愛而死,翠翠為了爺爺的愛幻想著自己去死,天保大老因為愛翠翠也愛弟弟而死,儺送二老因為愛翠翠也愛哥哥而體驗著死。小說結尾說:“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很多人記住了這句話,卻不知道為什麼記住了這句話。在這句話裡,滲透著的是我們每個人潛意識裡那個執著的死亡意識。死亡給人一個愛的天堂,同時,也讓人更加明白生的意義。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反過來,也許是一個更加偉大的真理:“未知死,焉知生?”生命如詩,死亡是一個個斑斕的文字;生命如歌,死亡是一座座華麗的舞臺;生命如彩虹,死亡是經歷風雨的藍天;生命如蘭舟,死亡是承受一切的大海。

  拓展閱讀:《邊城》好句摘抄

  1) 月光如銀子,無處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為黑色。身邊草叢中蟲聲繁密如落雨。間或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忽然會有一隻草鶯“落落落落噓!”囀著它的喉嚨,不久之間,這小鳥兒又好象明白這是半夜,不應當那麼吵鬧,便仍然閉著那小小眼兒安睡了。

  2) 這辦法決定後,老馬兵以為二老不久必可回來的,就依然把馬匹託營上人照料,在碧溪岨為翠翠作伴,把一個一個日子過下去。

  3) 學貿易,學應酬,學習到一個新地方去生活,且學習用刀保護身體同名譽,教育的目的,似乎在使兩個孩子學得做人的勇氣與正義。

  4) 一個對於詩歌圖畫稍有興味的旅客,在這小河中,蜷伏於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於感到厭煩,正因為處處有奇蹟,自然的大膽處與精巧處,無一處不使人神往傾心。

  5) 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6) 該笑的時候沒有快樂。該哭泣的時候沒有眼淚。該相信的時候沒有諾言。

  7) 白河下游到辰州與沅水匯流後,便略顯渾濁,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則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見底。深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魚來去,全如浮在空氣裡。兩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紙的細竹,常年作深翠顏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躲在桃杏花裡,春天時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

  8) 這並不是人的罪過。詩人們會在一件小事上寫出整本整部的詩,雕刻家在一塊石頭上雕得出骨血如生的人像,畫家一撇兒綠,一撇兒紅,一撇兒灰,畫得出一幅一幅帶有魔力的彩畫,誰不是為了惦著一個微笑的影子,或是一個皺眉的記號,方弄出那麼些古怪成績?翠翠不能用文字,不能用石頭,不能用顏色把那點心頭上的愛憎移到別一件東西上去,卻只讓她的心,在一切頂荒唐事情上馳騁。她從這分穩秘裡,常常得到又驚又喜的興奮。一點兒不可知的未來,搖撼她的情感極厲害,她無從完全把那種痴處不讓祖父知道。

  9) 時候變了,一切也自然不同了,皇帝已不再坐江山,平常人還消說!楊馬兵想起自己年青作馬伕時,牽了馬匹到碧溪岨來對翠翠母親唱歌,翠翠母親不理會,到如今這自己卻成為這孤雛的唯一靠山唯一信託人,不由得不苦笑。

  10) 翠翠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黒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切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

  11) 翠翠依傍祖父坐著,問祖父:“爺爺,誰是第一個做這個小管子的人?”“一定是個最快樂的人,因為他分給人的也是許多快樂;可又象是個最不快樂的人作的,因為他同時也可以引起人不快樂!”

  12) 照規矩,一到家裡就會嗅到鍋中所燜瓜菜的味道,且可見到翠翠安排晚飯在燈光下跑來跑去的影子。

  13) 日頭沒有辜負我們,我們也切莫辜負日頭。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