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的三重結構

《邊城》的三重結構

  沈從文一生創作頗豐,最有影響力的是小說《邊城》。下面我們為大家帶來《邊城》的三重結構,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邊城》的三重結構

  在大學讀中文系的時候,對沈從文沒有印象。那個時候,文學史還是按照左派傳統編寫的,對政治右傾的作家不是被屏避,就是作為批判的靶子。參加工作後,忽然發現一群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的作家。他們披著歷史的煙塵,橫空出世,光芒萬丈,掀起一波又一波文學的浪潮。在這群作家裡面,除了錢鍾書、張愛玲、徐志摩等之外,就是沈從文。

  沈從文的代表作是《邊城》。《邊城》篇幅不長,名氣卻非常之大。可以這樣說,正是《邊城》奠定了沈從文在中國文學史的不朽地位。可是,《邊城》好在哪裡呢?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讓我陷入深深的思考。沈從文寫《邊城》的時候,語言已經走向成熟。但是,這種語言儘管獨特,仍不免生澀。不怕別人笑話,讀第一遍的時候,這種感覺非常強烈。後來一點一點琢磨,才把一句句冰凍的文字融化。情節呢?也說不上曲折離奇,甚至可以說非常簡單,以致於覺得《邊城》不像小說,更像一篇詩化的散文。那麼,《邊城》到底靠什麼征服了讀者呢?

  要想了解《邊城》的奧秘,就必須瞭解《邊城》的三重結構。

  走進《邊城》,首先看到的是第一重結構。在第一重結構裡,人物是翠翠,核心是愛情。的確,大部分讀者欣賞的就是翠翠和翠翠式的愛情。什麼是翠翠式的愛情呢?在現代社會,商品經濟腐蝕下的現代社會,翠翠式的愛情已經像原始生態一樣越來越稀少。現在,愛情很多時候已經成為藉口。有時候,是慾望的藉口;有時候,是利益的藉口。就像已經找不到可以信任的食品一樣,現在也已經很難找到翠翠式的綠色的愛情。但是,越是稀少,越是渴望。越是稀有的東西,就越是珍貴。所以,翠翠那種完全天然的不被汙染的綠色愛情就特別令現代人嚮往。在《邊城》裡面,翠翠並沒有做過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是,讀完《邊城》之後,一個活生生的可愛的翠翠在腦海裡就再也揮之不去。給文學畫廊增添一個永恆的人物形象,是文學作品的最高境界。所以,《邊城》也因此而成為經典。

  也許,大部分讀者到此就打道回府了。但是,這僅僅是《邊城》的第一重結構。繼續向前走,就看到了《邊城》的第二重結構。那些關心人類生存狀態的讀者,會對《邊城》裡面翠翠的`生活環境產生濃厚的興趣。的確,沈從文在《邊城》裡,花了大量的心血和筆墨描繪了淳樸的湘西。沈從文在湘西出生,成長。在湘西的時候,他生活得也許並不快樂。但是,當他來到北京,來到喧譁的城市的時候,這個靈魂上打著太深湘西烙印的鄉野之人就陷入了痛苦。沒到過城市的人不知道什麼是農村,沒到過農村的人也不知道什麼是城市。當沈從文在《邊城》把淳樸的湘西像化石一樣挖掘出來之後,被所謂的文明薰陶得心靈扭曲的現代人忽然發現了自己的醜陋。於是,他們開始嚮往。於是,《邊城》就成了他們流浪的靈魂夢寐以求的精神家園。

  《邊城》還有第三重結構。這個第三重結構,在《邊城》無處不在,同時,又埋藏很深。當你沿著文學的羊腸小道在湘西的群山中無路可走的時候,你就會遇見一座哲學的高峰。在這個哲學的高峰上,隱藏著古今中外哲學和宗教的全部秘密。這個秘密是什麼呢?就是死亡。這也是沈從文最深刻的地方。沈從文說過:愛與死為鄰。在《邊城》,只要有愛的地方,就有死亡的影子。翠翠的父親因為愛而死,翠翠的母親因為愛而死,爺爺最擔心的事情是翠翠像媽媽一樣為愛而死,翠翠為了爺爺的愛幻想著自己去死,天保大老因為愛翠翠也愛弟弟而死,儺送二老因為愛翠翠也愛哥哥而體驗著死。小說結尾說:“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很多人記住了這句話,卻不知道為什麼記住了這句話。在這句話裡,滲透著的是我們每個人潛意識裡那個執著的死亡意識。死亡給人一個愛的天堂,同時,也讓人更加明白生的意義。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反過來,也許是一個更加偉大的真理:“未知死,焉知生?”生命如詩,死亡是一個個斑斕的文字;生命如歌,死亡是一座座華麗的舞臺;生命如彩虹,死亡是經歷風雨的藍天;生命如蘭舟,死亡是承受一切的大海。

  拓展閱讀:《邊城》讀後感

  讀邊城,是一種享受。邊城裡的文字是鮮活的,處處是溼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可每每讀起便會不由自主的憂傷。

  合上書,我心裡很難過,為翠翠的遭遇,也為她的祖父。

  《邊城》蘊含著詩一般意境和韻味,作者不僅創造了詩一樣意境而且賦予作品中人物與景物以深厚象徵意味,集中了湘西秀美山水和淳樸情致。

  《邊城》里人情亦如水,卻不是如水樣淡薄,而是一如湘西河川明澈純淨。在閱讀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爺爺一起守著渡船相依為命彼此關懷,他是古代勞動人民代表,他善良、勤勞、樸實、憨厚、忠於職守,他對外孫女無私關愛,炎黃子孫得以繁衍血緣紐帶,從他身上我看到了中華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純樸人性之美。

  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純淨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溫柔恬靜,在情竇初開之後,便矢志不移,執著地追求愛情,痴情地等待著情人,不管他何時回來,也不管他能不能回來。那白塔綠水旁翠翠佇立遠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嬌豔燦爛!我雖理解儺送的出走,卻也不能釋懷他的出走,因著他的決定最後讓一個人的悲劇變成了三個人的悲劇!這不禁令我想起韋莊的那首《思帝鄉》:“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愛情不若詞中女子那般衝動熾烈,卻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奪。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脈脈的溫情守候一段飄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這段愛情,是如此可悲、可嘆、可敬。

  此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鮮明可愛,躍然紙上。古樸厚道的老船工、豁達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順順、熱誠質樸的楊馬兵……他們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徵,都體現了理想人生的內涵。這裡的人們無不輕利重義、守信自約;酒家屠戶,來往是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風;“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理和羞恥的城中紳士還更可信任”。比起物慾橫流、紛繁複雜的社會,這裡儼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無限神往。

  然而,《邊城》對於我,除了心靈和人性的迴歸感,更多的卻是,它將我帶回到童年的陽光裡去。那裡有我的爺爺,他給予我的愛濃的化不開也忘不掉,於是記憶當中,永遠抹不去的,那暖暖的感覺,隨著翠翠的一聲聲“爺爺”被觸動著。

  讀完《邊城》,不能不被沈從文筆下湘西名族和整個中華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動。那幽碧的遠山、溪邊的白塔、翠綠的竹篁、質樸的百姓以及這美好的邊城所發生的那段愛與守候的故事,將永遠在我心中閃耀美好的人性光輝。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