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賣炭翁》教學設計

白居易《賣炭翁》教學設計

  【作者簡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生於河南新鄭。[1] 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第10課《賣炭翁》白居易教學設計

  授課者: 授課班級: 授課時間: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內容,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描寫外貌和刻畫心理的詩句。

  3、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一、匯入新課

  以前大家學過歐陽修的《賣油翁》嗎?講的是什麼故事?

  一個弓箭手能十次有八九次能打到十環,於是就和一個賣油的老大爺吹牛,賣油的沒吱聲,而是拿一個大錢放在葫蘆嘴上,然後用水瓢盛滿一瓢油透過大錢的四方孔往葫蘆裡倒,結果大錢居然一點油也沒沾到,此時賣油翁對那個射箭的說:“無他,但手熟爾。”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熟能生巧

  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不再賣油了,改賣炭。

  大家見過炭嗎?炭有什麼特點?——黑色、可取暖、可賣錢

  大家基本上都是來自農村的吧?誰家裡燒過炭?誰來講講燒炭的過程?

  選木頭,粗的劈成小段;挖很深的窯洞,洞上有通風口,下面有燒火口;把木頭放入洞中,封口,燒火;每天晚上去看燃燒情況,控制火候,以免燒過了變灰;要燒好幾天。

  大家覺得這個過程艱辛嗎?——艱辛

  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白居易的《賣炭翁》,一起去看看在賣炭翁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故事?

  (板書:賣炭翁 白居易)

  二、作者簡介

  白居易,字樂天,唐著名詩人,晚年自號香山居士,在詩歌上一向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文章應該為了反映時代而寫,詩歌應該為了反映現實而作),今天我們就學習他的一首“為事”所做的詩歌——《賣炭翁》。這首敘事詩是白居易諷喻詩中傑出的詩篇。(板書:諷喻詩、敘事詩)

  諷喻詩有什麼特點?

  特點是從不同角度揭露社會的黑暗,抨擊官僚殘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壓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為看重的一類詩歌,是為民而作的詩歌,體現了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賣炭翁》一詩在題下用小序“苦宮市也”直接點明瞭本詩的諷刺目的:“宮市給人民帶來了苦難”,來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三、介紹“宮市”

  宮市為什麼會給人民帶來苦難呢?咱們必須瞭解什麼是宮市。從字面上理解,宮是皇宮,市是買、採購的意思,所謂宮市,是指皇宮裡需要的物品派宦官(也叫“太監”)到市場上去購買。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宮使,即皇帝的使者。本來,為皇宮採購物品,是由官吏負責的,但到中唐時期,宦官專權,橫行無忌,連這種採購權也被他們抓去了,宦官這種角色以宮使的身份到市場上去為皇宮購買物品,還能搞公平交易嗎?

  我們先來讀一讀這篇文章,看看這個交易有多不公平?

  四、分鑑賞詩

  學生齊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在朗讀過程中,相信大家對這首詩的內容和主題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接下來咱們試著分鑑賞本詩。

  1、這是一首敘事詩,我們說敘事詩包括哪些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地點在哪?——宮市南門外

  文中寫了哪兩種人?——賣炭翁,黃衣使者白衫兒。

  這首敘事詩圍繞著“炭”寫了哪幾件事?

  它記敘了賣炭翁燒炭送炭以至被掠奪的經過。(板書:燒炭——運炭——搶炭)

  2、那什麼地方寫燒炭,什麼地方寫賣炭送炭,什麼地方寫被掠奪,請同學們找出來。

  3、開頭一句交代賣炭翁伐薪燒炭的地點在哪裡?為什麼要這樣交代?

  地點在長安附近的終南山上。為下文埋下伏筆,說明路遠,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難行。

  4、 課文是怎樣描寫這賣炭的老頭呢?誰來說一說賣炭翁長什麼樣?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蒼蒼十指黑。

  5、在描寫人物中,這些描寫叫什麼描寫?(板書:外貌描寫)

  6、這句話中,兩蒼蒼說明賣炭翁的年齡怎麼樣?——大

  年齡大的人有什麼特徵?——動作慢、力氣小、勞動艱辛、勞動力弱。

  7、為什麼這樣寫?

  這樣寫形象逼真地刻畫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現老人燒炭的艱辛,說明炭的來之不易。

  8、同學們可以想一想,在我們的生活周圍,這些“兩蒼蒼”的人大都幹什麼呀?

  休息,看電視,打太極,看孩子,做飯等,享受晚年。

  9、但文中的賣炭翁卻在年齡很大的時候自己砍柴燒炭,以賣炭為生。

  你覺得賣炭翁的生活過得怎麼樣呢?(板書:艱苦)

  10、你能不能用書中的一個詞來形容呢?你找的真準確,可憐。(板書:可憐)

  11、同學們再找一找,還有哪一句說明賣炭翁可憐?——可憐身上衣正單

  找的太準確了,就是這一句,同學們,你們想一想,燒炭的季節都在什麼時候呀?

  ——秋、冬季

  那個時候天氣怎樣呀?——冷

  在這麼冷的天賣炭翁卻穿一件單薄的衣裳,說明賣炭翁很?——可憐

  12、看到賣炭翁的這樣生活,你心裡同情他嗎?——同情

  那麼,誰能帶著這種同情來讀一讀這三句話。

  13、“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一般來說,在冷天我們穿衣服很少的時候,是盼望天氣怎樣?——變暖和

  但這時老人是什麼想法?——卻“願天寒”,希望天更冷些。

  為什麼呢?

  因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不好賣了:天寒,炭的價格就會更高一些。為了炭價高一點,他寧願自己受凍。

  那這時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心理是怎樣的?——糾結、矛盾、反常、艱難、酸苦、無奈。

  透過這種矛盾、反常的心理,我們能夠感受到老者的處境怎樣?——十分艱辛。

  這種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動,深刻地揭示了賣炭老人的悲慘處境。

  14、賣炭翁盼望天氣寒冷一些,好讓自己的炭賣一個好的價錢,終於盼來了“夜來城外一尺雪”,看樣子,他一年辛勞的勞動就要換來收穫的喜悅了,於是他“曉駕炭車碾冰轍”,充滿希望地上路了。那這一路上老人運炭艱苦嗎?

  “一尺雪”說明什麼?——天氣很冷、雪很大,路必難行。

  “碾冰轍”說明了什麼?——說明炭很重,冰凍路很滑,很難走,車速必然很慢。

  “曉駕炭車”、“日已高”說明什麼?——路途遙遠

  這個運炭過程?——艱辛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這一句哪幾個字寫出了運炭的艱辛?大家用筆圈出來。

  ——“困”、“飢”、“歇”三個字進一步形象地、準確地寫出了運炭的艱辛。由於路途遙遠,行路艱難,所以到“牛困人飢日已高”的時候,才到了“市南門外”,老人疲勞、飢餓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燒炭難,運炭也難,這一車炭來得容易嗎?

  15、這麼辛苦的運炭來賣,那麼,賣炭翁賣炭得來的錢要幹什麼用呢?

  “身上衣裳口中食”。只是想吃飽、穿暖,多麼簡單而又是最微薄的想法呀,這位勞動者已被剝削得身無半點積蓄,但迫於貧苦生活的壓力,不得不燒炭,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寄託在“賣炭得錢”上。

  16、好容易燒出一車炭、盼到一場大雪,當他“曉駕炭車碾冰轍”的時候,佔據他的全部心靈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麼難走,而是盤算著那一車炭能賣多少錢,能換來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願望實現了嗎?

  沒有。從哪裡可以看出?

  賣炭翁總共有多少碳?——“一車炭,千餘斤”

  是啊,賣炭翁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窯一窯地“燒炭”,好不容易燒出“千餘斤”,每一斤都滲透著心血,也凝聚著希望,然而他最後得到的是什麼?——“半匹紅紗一丈綾”

  這“半匹紅紗一丈綾”對於賣炭翁來說,有用嗎?

  好虧啊,才一點點,少得可憐。

  對啊,實際是一點用處沒有的,你們是學服裝的,你們說說“ 半匹”“一丈”是什麼感念?少之又少,與“千餘斤”的炭形成強烈的反差。再說這些無用的紗、綾對賣炭翁來說,既不能充飢,又不能保暖,賣炭翁辛辛苦苦燒的一車炭就這麼沒有了,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禍從天降,他遇上了黃衣使者。在皇宮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書和令面前,隨著那“叱牛”聲,自伐薪、燒炭、願天寒、駕炭車、碾冰轍,直到泥中歇的漫長過程中所盤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為泡影!

  宮使奪走賣炭翁的豈只是一車炭!而是奪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剝奪了他生活的權利。

  這一切都是誰造成的?——宮市,可怕的宮市制度!

  (板書:半匹紅紗一丈綾——一車炭,千餘斤 強烈反差)

  17、請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樣寫出宮使的橫行霸道的?又怎樣表現宮使掠奪的殘酷的?

  “翩翩兩騎來是誰?”先用設問句引出了兩個人,這兩個是什麼樣的人呢?

  “黃衣使者白衫兒”。“黃衣”“白衫”說明來者的身份怎樣?——有錢

  有錢還搶,說明什麼?——霸道、野蠻。“賣也得賣,不賣也得賣。”

  “翩翩”一詞寫出了他們什麼樣的情態?

  輕快敏捷而又趾高氣揚、凶神惡煞的神態。

  找出描寫他們行動的動詞,從這些動作中說明了什麼?

  動詞有把、稱、回、叱、、牽、系。從這些描述中,形象逼真地寫出了他們仗勢凌人、以強凌弱、蠻橫無理的強盜行徑。

  “宮使驅將惜不得”,“惜不得”寫出賣炭翁怎樣的心態和地位?

  寫出了賣炭翁無可奈何、甚至絕望的心態。

  他能反抗嗎?

  不能,只能忍氣吞聲,也說明他是處在受壓迫受剝削的無力反抗的地位。(對比:地位懸殊)

  18、這首詩揭露了“宮市”是一種極不公平的“交易”,是對勞動人民的殘酷掠奪。你可以從哪些詩句感受到這一點?

  “手把文書口稱,回車叱牛牽向北。”———說明這買賣是強迫的。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表明一車炭的價值很高,而貨與款是極不等價的。

  真是一個可憐的人!就這樣,作者透過一步步的鋪墊渲染,透過細膩的肖像、動作、心理的描寫以及對比手法的運用,反映了百姓的悲慘遭遇,揭露了宮使掠奪的本質。詩中無一字譴責,但我們在字裡行間能深切的體會到同情、痛恨,能觸控到詩人善良的心。

  19、之前我們說道:白居易主張“詩歌合為事而作”,同學們想想看,詩人透過賣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麼樣的社會現實?

  白居易作為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他對這種現象深惡痛絕,拿起了筆,寫下《賣炭翁》,透過描寫一位賣炭老人的遭遇,無情而深刻地揭露了“宮市”的罪惡和社會的黑暗,批判了宮市害民的社會現象:勞動者勞而不得,統治者不勞而得,仗勢欺壓百姓,強行低價購買,甚至是任意勒索、瘋狂的公然掠奪。中唐時宮市害民的現象,名為“宮市”,實際上是一種公開的掠奪,是一種極其殘酷的剝削方式。

  這篇文章寫出宮市的這種弊端帶給勞動人民的不幸,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統治者的憤和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賣炭翁的命運是悲慘的,因為他所處的社會決定的。而我們大家,坐在這寬敞明亮的教室裡學習,不用擔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為我們趕上了好日子,處在新社會。所以我們要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生活,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長大以後,為建設祖國發揮自己的作用,作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五、佈置作業

  1、用自己的話把賣炭翁的故事講給同伴聽。

  一個賣炭的老翁,在終南山裡一年到頭地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完全是煙熏火燎的顏色;兩的頭髮已經斑白,十個指頭卻像烏炭一樣黑。賣了炭得到一點錢,拿來做什麼用呢?只不過是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飯食。可憐他身上的衣服破舊又單薄,但他卻擔心炭價太低,只盼望天氣更加寒冷……

  2、展開想象進行續寫。

  從南山中到長安,路那麼遙遠,又那麼難行,當“市南門外泥中歇”的時候,已經是牛困人飢;如今又“回車牛牽向北”,把炭送進皇宮,當然牛更困,人更飢了。那麼,當餓著肚子走回終南山時,又想些什麼呢?他往後的日子,又怎樣過法呢?請大家想象一下,口頭敘述

  六、板書設計

  賣炭翁 白居易

  諷喻詩、敘事詩

  燒炭——運炭——搶炭

  外貌描寫:艱苦、可憐

  半匹紅紗一丈綾——一車炭,千餘斤 強烈反差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