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炭翁》白居易唐詩鑑賞

《賣炭翁》白居易唐詩鑑賞

  賣炭翁

  白居易

  賣炭翁,

  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

  兩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

  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

  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

  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

  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

  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

  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

  系向牛頭充炭直!

  白居易詩鑑賞

  這是《新樂府》五十篇中的第三十二篇。詩前有序說:“苦宮市也。”意思是有感於宮市而作。所謂宮市,就是皇帝派太監到宮外集市上公開掠奪民間資財的一種形式。德宗之前,宮中用物都由專門官吏採辦。但自貞元末年起,改為由宦官直接從民間採購。

  太監及其爪牙往往多至數百人,經常在市場上尋找物色,看到合意的東西,就叫嚷著“宮市”,強買甚而硬奪,以致賣主空手而歸。韓愈在《順宗實錄》中曾說:“名為宮市,其實奪之。”白居易這首詩描寫的就是這種不合理現象。

  詩歌首先敘述賣炭翁的生活和外表形象,說他在終南山砍柴燒炭為生。因為每天煙熏火燎,使得他“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蒼蒼十指黑”,可見這是一個多年以砍柴燒炭謀生的賣炭老人了。詩人透過對主人公面孔、發和手指的描寫,既表現了主人公的職業特點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又揭示出老人生活是多麼地艱難、辛苦。他之所以賣炭不過是為了換取身上的衣服和口中所需的一點食糧,以求溫飽。正因為如此,一旦賣炭翁再遇到什麼其他災難,讀者自然會加倍地同情他,為他的不幸而嘆惜,對災難的製造者的譴責也因此而更加。

  然而,災難往往會降臨到這些忠厚老實、處於社會最底層的窮苦百姓身上。在一個冰冷刺骨的冬天,“可憐身上衣正單”,寒風正無情地吹著他那單薄的衣裳,侵入他的肌膚,可是他卻希望天氣更寒冷一些。這頗有些使人奇怪,“心憂炭賤願天寒”一句道出了其中原因。本來賣炭翁衣裳單薄,天氣寒冷,理應盼望天氣暖和一些,但他因為擔心炭價低而寧願天氣更寒冷一些,天氣冷,他的炭才能賣出去,價錢才能賣得高一些,從而他才可能有錢添置冬天的衣服。

  這句話表現賣炭翁的心理活動,極為生動傳神。幸而天公作美,夜裡突降大雪,而且有“一尺”之厚,天氣是足夠寒冷了。因此這位老翁一大早就趕著牛車沿著那結了冰的車道向集市趕去。他希望能賣個好價錢,所以他來得很早,此時集市大門尚未開啟,他不得不在門外的泥水中休息一會兒。人餓了,拉車的牛也累了,但他心裡是高興的,充滿了希望,他差不多可以如願以償買上冬衣了。讀到這兒,也許讀者會憐憫他寒冷天氣中只穿著那單薄的衣裳,但一想到他的炭因此可能賣個好價錢,也會不由替他高興。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就在賣炭翁心裡盤算著怎樣才能賣個好價錢的時候,遠處兩騎人馬翩翩而來,原來是“黃衣使者白衫兒”駕到。“翩翩”二字本來是用以形容英俊瀟灑之態,用在這裡卻含有諷刺、挖苦的意味,揭露了這兩員太監趾高氣揚,目中無人的嘴臉。因為是皇帝派來的,所以稱“使者”。他們手裡高舉皇帝頒佈的文告,口稱皇帝的命令,不由分說,強行扭轉車頭,驅趕著老牛向皇宮方向走去。千餘斤炭就這樣被太監拉走了,留給老翁的不過是半匹紅紗一丈綾而已。唐代商品交易,多用絹帛等絲織品充作一般等價物來代替貨幣,宮廷購買貨物,往往按照官方高抬絲織品價格計算,而不依民間流行的實價,因此太監們僅用半匹紗一丈綾來支付千餘斤炭錢,實際等於強行掠奪。讀至此處,不由令人想起詩人的另一首詩《宿紫閣山北村》中,描寫宦官們掌握的神策軍強盜般搶劫百姓財物的野蠻行徑。他們都是為宮廷官府服務的,然而他們的共同特點卻是置平民百姓的身家性命於不顧,強行掠奪民間財物。

  這首詩的藝術特點,首先在於白描藝術手法的成功運用。作者通篇沒發一句議論,說宮市給人民帶來怎樣的苦處,人民在這種殘暴的掠奪下,怎樣難以生活。而是透過一個賣炭老人的身世、磨難、燒炭、賣炭以及炭車被搶的前後經過,向人們講述了一個催人涕下的悲劇故事,把老人的.遭遇和宮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形象地告訴了人們,從而使人們更加清楚、深刻地瞭解到當時階級對立的現實,激起人們強烈的愛憎感情。這是作者發多少議論也難以達到的藝術效果。

  其次,詩中對人物形象的描寫刻畫細膩、逼真,使人們從人形象中受到強烈的感染。一是對人物外貌的刻畫,二是對內心世界的描寫。試看,“滿面塵灰煙火色,兩蒼蒼十指黑”,簡單而深情的十四個字,活活地勾畫出賣炭老人的辛苦、貧困、衰老、遭難的外貌,使人見之同情,思之痛心。“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又是簡單而深情的十四個字,把老人瑟縮、委曲、矛盾、希求的心理又描寫得多麼深刻、細膩。使人彷彿看到一個蜷縮在屋角凍得發的老人,在愁苦地思索籌劃著自己可憐的生活。從而更加拽拉人們的心靈,使人感到殘酷的現實對老人是多麼不公平!

  詩的另一特點是不平鋪直敘,運用抑揚緩急的手法,使情節波瀾起伏,引人入勝。老人憂炭賤,願天寒,接著就下了一場大雪,好象天從人願,燃亮了老人心頭的希望之光,使同情老人的讀者也為之高興,感情得到了暫時舒緩。這是詩人故意製造的希望的假象,為以後的徹底破滅作了鋪墊。接著老人曉駕炭車奔城,一路雖然很艱難,由於心中充滿了希望,也就有了力量,好象勞苦飢寒也被驅散了一大半,一口氣就趕到了目的地。“市南門外泥中歇”。他不急於一下子把炭賣掉,要歇下來喘一口氣,或許準備等會兒去打探一下價錢。這段描寫很富有戲劇性,象高潮到來之前的短暫平靜,讓讀者隨著主人翁的休歇再來一次心情的舒緩。接著筆鋒急轉直下,掠奪的宮使翩翩而來,把悲劇推向高潮,使人觸目驚心。總之,故事情節這種跌起伏的波浪推進性,不僅符合事物本身的然發展邏輯,也體現了賣炭老人內心的律動,增強了詩歌感情洪流的迴旋衝擊力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