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琵琶行》悲劇色彩

白居易《琵琶行》悲劇色彩

  我國古代文人詩歌中的長篇敘事詩《琵琶行》是藝術上很完整,很成熟的流傳千古的佳作。下面是小編帶來的白居易《琵琶行》悲劇色彩,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琵琶行》悲劇的表現

  作為白居易的敘事長詩,《琵琶行》的成就是不可企及的。如果說喜劇可以愉悅我們的心情,那麼悲劇留給我我們的思考就更加深遠了。《琵琶行》就是這樣一首充滿了濃郁悲劇意蘊的詩歌,千百年來為廣大讀者所喜愛。作者不僅在敘述自己和琵琶女身世時悲傷難抑,就連描寫景物和音樂時都使讀者心情愴然。這樣,《琵琶行》的悲傷感情就躍然紙上了。

  (一)景物之悲

  全詩寫景的詩句並不多,但僅僅幾句便已描繪出了一個悲慼的情境。“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直接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事情的原因。故事本因送別而起,作者卻不把送別當做主題,而是以送別起興,敘寫人物的身世之悲。送別已讓人足夠傷感,偏偏又在夜裡和江邊這樣的時候和地方,還有楓葉,荻花這種漂泊,悽苦對的意象,再加上秋風蕭瑟的季節,都為這場送別蒙上了一層令人徹骨的憂傷。這時客人已經踏上了即將遠走的客船,他們舉酒送別時卻發現沒有音樂。此時江水茫茫,月浸江中,作者在這樣的情境中為友人送別,必定會因為場面的不圓滿而徒增傷感情緒。直到“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此段結束,我們大概瞭解了故事發生的開始。“一切景語皆情語”,這些景物與意象必然為抒情服務。

  (二)音樂之悲

  此詩第一段在寫作者送客同時,也流露出一個遺憾,就是“舉酒欲飲無管絃”。第二段開始便寫“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也是順理成章。然後整個第二段都在描寫琵琶女的音樂。“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從中我們就可以看出琵琶女是一個多情的人,所以曲調還沒有彈成情感都已經傳達出來了。就是一種“不得志”的情感,彈奏的內容註定音樂是悲愴的。琵琶女進而傾訴了心中無限事,作者以敏銳的思想,生動的筆觸捕捉到了琵琶女的心事。而琵琶女也由之前“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澀變得落落大方,侃侃而談。“商人重利輕別離”,琵琶女不免孤獨寂寞,想要傾訴的慾望就會很強,她宣洩情感的方式主要是彈奏琵琶,所以,即使我們沒有聽到琵琶聲,只是看到白居易的轉述,那種孤獨、悲傷、缺乏真愛的悽苦之情也很明顯的為我們感知。音樂是很好的情感表達方式,就像我們難過喜歡聽悲歌,快樂喜歡聽喜歌一樣。

  (三)身世之悲

  身世之悲當然不僅僅是說琵琶女,更是說作者悲慘的人生遭遇。整個第三段都是再說琵琶女的人生經歷。“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這幾句交代了琵琶女的家鄉以及學成琵琶的年紀。很奇怪的是卻沒有提到她的家人,那麼她的身世似乎就成了一個謎,我們不禁對此生出許多猜測。難道琵琶女是個孤兒?或者因為家裡貧窮很小就被賣到教坊裡?抑或家人送她去教坊裡學琵琶?似乎哪一種結果都不是很重要,我們唯一確定的就是琵琶女的身世很不幸,就像一位名人所說的“幸福的家庭大同小異,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同。”她沒有說到父母之愛,兄悌之情,她似乎一直是一個孤單的形象,在她人生的青春時光裡,只有一把琵琶與她為伴。就這樣年華老去,歲月不再,到了年久色衰時嫁給了商人。“洞房花燭夜”本事人生一大幸事,可是“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商人看中的是錢,而不是情。而琵琶女缺少的只有人間真情,兩個價值觀完全不同的人結合在一起只能上演一出人間悲劇。再加上“弟走從軍阿姨死”。“弟”與“阿姨”,有許多解釋,有人望文生義認為是“弟弟”和“阿姨”,明顯不正確,因為前面琵琶女並沒有提及家人。對於琵琶女來說,身邊最親近的人都分別了,琵琶女兒時無親情、年輕無友情和老大無愛情,這樣的身世還不夠悲慘嗎?“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想起少年的事,真讓人愁腸百結啊。聽完了琵琶女的身世,作者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作者從京城被貶到這裡,一直生病,心緒煩亂,卻沒有喜歡的音樂來欣賞。今天聽到琵琶女的音樂,有同病相憐之感。

  二、造成悲劇的原因

  琵琶女與江州司馬都是十分悽苦的形象。那麼,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外界社會難辭其咎,但我們也應該看到主人公自身命運和性格特徵的影響,因為任何事情的原因都不是單方面的。

  (一)自身原因

  雖然琵琶女的身世已不可考,但我們還是能夠在詩句中得到蛛絲馬跡。不管她有沒有家人,學習彈琵琶,並在教坊裡獻藝就已讓她很難得到社會的認可。因為在那種場所無論是藝妓還是妓都會被人指指點點,所以琵琶女選錯了人生道路。但是,“老大嫁作商人婦”就是她自己的選擇了,商人本是重利輕別離,那為什麼還要把自己的一生託付給他們呢?這就是一種自己能夠左右的錯誤選擇。都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所以只能承受痛苦。琵琶女的悲劇命運既有一種宿命的感覺,也是因為自己對此抗爭的不夠徹底與堅決。

  造成作者倫落天涯的自身原因似乎與作者的關係不大,其實不然。作者身為當朝官員,責任感及其強烈,那種以天下為己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氣勢我們已感覺到。但做官的智慧並不在於你在多大程上能夠堅持自己的想法,即使你的想法完美無缺。而在於你是否能夠掌握好所提建議與需要妥協之間的張力。

  (二)社會原因

  任何人和事物都處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如果我們分析原因,這一點絕對不可避免。琵琶女生活在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那種男尊女卑,女子三從四德的封建思想早已根深蒂固。女子被具體的標準來衡量,大門不出,二門不入的是大家閨秀;在家相夫教子的是賢妻良母。而像琵琶女這樣在外面拋頭露面,取悅男人的女子註定輿論所譴責。即使“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就算“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終究是取悅別人的工具,往往得不到別人的尊重。

  如果說封建禮教是造成琵琶女悲劇的命運的社會原因,那麼作者被貶為江州司馬就是因為統治者與反對派奉行的錯誤價值觀。在“江州司馬青衫溼”中,我們似乎可以感覺到一位忠心為國的忠臣在聲淚俱下地訴說自己如何不被理解,那種痛心疾首,老淚縱橫的畫面如在目前。就像“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屈平;被貶長沙的賈生;慘遭腐刑的的司馬遷。他們高出時代的思想與落後的生產力已經不相匹配。雖然詩中並沒有說作者被貶的'原因,但在字裡行間我們已經感覺到了貶謫的悽苦。出於對大局的考慮,統治者不會完全採納作者的建議。皇帝有時需要潤色鴻業,雅正太平,需要增加一些虛無的幸福感,而這些正是作者深惡痛絕的,作者不願與那些虛偽的人苟合,總是一針見血地針砭時弊,封建的生產關係經不起這樣的大風大浪。這就是江州司馬被貶的社會原因。

  《琵琶行》的悲劇意蘊不只是琵琶女個人命運的悲劇,也不只是江州司馬的貶謫經歷,而是整個社會的悲劇。在當時的社會中,只有迎合統治者的人才能如魚得水,要想活出自己的個性,做人群中的異類就要付出慘痛的代價。而琵琶女、江州司馬就是這樣的人,所以他們的悲劇命運不可避免。

  拓展閱讀

  白居易琵琶行背後的故事

  白居易確實很後人留下了很多經典的作品,而且白居易在他的詩歌當中還有一副關心天下蒼生的情懷,還有類似《琵琶行》這樣“憐香惜玉”的文字,但是走出詩歌的成就,白居易恐怕很難成為一個品質良好的文人。

  首先解釋一下什麼叫做家伎,就是古代豪門蓄養的歌妓,最有名的兩個就是樊素和小蠻,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蠻善舞,白居然還寫過這樣的詩詞:“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

  其中小蠻腰說的就是歌姬“小蠻”本人的腰。

  當時白居易的官位是正四品,只可以養女樂三人,但是白居易家中歌舞昇平很是熱鬧,這些家伎需要當侍妾,還要當歌女舞女有時候還要當丫鬟,在白居易的栽培之下,她們的能力和品質都比其他人家的家伎好上不少,於是白居易以此為傲。

  他自己在文章中曾表述過:“三嫌老醜換蛾眉”,10年的時間內家伎都換了3次,每到3年時間,他就覺得她們老了變醜了,需要有更年輕更漂亮的替換掉這些人。可是白居易當時的年紀已經是風燭殘年,漂亮年輕的家伎也不過才17歲18歲呀。

  白居易白天出門的時候,一般也會把這兩個漂亮姑娘帶在身邊,其他家伎換了一批又一批,這兩位算是元老。

  他60多歲的時候得了疾病半身不遂,他把家裡最值錢的一匹馬要賣掉,讓樊素和小蠻嫁人,但是那匹馬生性烈狂叫不止不離去,樊素和小蠻就表示她們也不會離開白居易。但是在白居易70歲的時候,兩個人一起離開了他,相信白居易在詩歌方面的成就也和他風流倜儻的性情不無關係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