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體教學中組織與實施講座心得體會(精選5篇)
在集體教學中組織與實施講座心得體會(精選5篇)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馬上將其記錄下來,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一起來學習心得體會是如何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在集體教學中組織與實施講座心得體會(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在集體教學中組織與實施講座心得體會1
學習了王園長的關於課程遊戲化在集體教學中的組織與實施的講座後,我覺得受益匪淺,很多以前不明白、不理解,因此覺得無從下手的地方都得到了相關的幫助。學習到了很多東西,下面就我的理解談一談我對本次學習內容的一些心得體會:
幼兒遊戲不是單純玩玩就結束,而是對幼兒的認知社會、情緒、語言、身體以及創造性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要想開展從遊戲開始至遊戲結束的集體教學活動,教師必須採取特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設計教學。那麼,教學設計一定要以兒童為中心,決不能以教師為中心或以教材為中心。
比如,《圖形》為主題的集體教學中幼兒己對《圖形》有概念的基礎上教師首先擺好很多種大小不同的《圖形》。然後,讓幼兒隨意辨認、分類,識別大和小的《圖形》等等。最後讓幼兒用《圖形》展示一下,用圖形制作服裝扮演模特。這樣,在比較寬鬆的氛圍中充分激發了幼兒參與興趣和感覺器官的體驗,無意識中認識了《圖形》的種類。這就是在集體教學的遊戲活動中滲透教育的一種形式。實踐證明:幼兒被動地、注入式的學習不如幼兒在興趣之中受自然教育效果好。還有集體教育活動健康、語言課例、科學課例等等,教師不僅詳實記錄了教學活動,而且將遊戲活動過程作了詳細的表格記錄,進行了認真分析和研究,並且有改進計劃。在過程中,充分開發和利用遊戲因素,使非遊戲活動遊戲化。
集體教學活動開展之後,教師可以把活動中的操作材料、玩具材料投入區域,讓幼兒在遊戲中鞏固和運用已經獲得的經驗,進行多樣性探究。多樣性探究標誌著孩子的自我挑戰、主動學習。透過這種探究,幼兒重組與改造原有的經驗,發現物體新的用途或組合的潛能,進一步加深對原有意義的理解,豐富和擴充套件已有的心理結構。在“好玩的瓶子”活動中,教師發現,孩子們對瓶子的興趣,於是鼓勵他們收集各種各樣的瓶子。幼兒跟隨家長去超市,購買各種形狀的瓶裝商品,倒空後帶到幼兒園,教師專門準備了幾個大筐用來盛放,把它們放到多功能廳裡,幼兒的活動地點也隨之轉移。很快,全園的幼兒都喜歡上了這些瓶子,大家滾動、壘高、拼搭,用自己的方式和瓶子互動,建構屬於自己的獨特經驗。
綜上所述,遊戲化的教學理念在幼兒課程教學中必不可少,它是教學成功的關鍵,而目前我們在幼兒課程遊戲化的教學應用中還有待提高,要做到遊戲與教學的高度融合,還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學習與努力。
在集體教學中組織與實施講座心得體會2
要達到學生會學的目的,教師給學生以恰當的幫助起著決定的作用。因此,教師要有一定的調控藝術,設計調控方案如下:
一、內容的調控。
語文教學的特點之一是以文章教學為主,而一篇文章的內容是很豐富的,倘若不對講授的內容進行調控,在稍縱即逝的45分鐘裡,是很難取得好的教學效果的。解決的辦法是精心安排授課內容,做到把握要點,化解難點;強化基礎,適時重敲;溫故知新,深入拓展。要達到這個水準的前提是:教師必須“吃透兩頭”。只有這樣,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才能始終保持“和諧共振”,從而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教法的調控。
教法調控藝術水平高低是關係到一節課成敗的關鍵。心理學研究表明,教法生動、新穎,不僅可吸引學生,而且能激發學習興趣。教法不斷變化與更新,可激起學生求知慾望。
1、導語的調控。一個新穎而富有啟發性的導語,能收到“一石激起千層浪”之效,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裡,清楚地瞭解到這節課要講的是什麼,它的目的要求是什麼,從而使學生的思維機器緊緊圍繞這個中心開動起來。
儘管導語有激發學生興趣、渲染氣氛、製造懸念等諸多功能,但若調控不當,亦會弄巧成拙,產生負面效應。因此,教師必須根據自己的特長,結合課文特點,從學生實際出發,採用啟發誘導、靈活有趣的有效導語。導語力求“精”、“新”、“巧”,但絕不能牽強附會,更不能導而又導,拖泥帶水。
2、語言的調控。教師語言是傳授知識、引導思維、提高認識、培養能力的最基本手段,是活躍課堂氣氛、創設教學情境的重要因素,是豐富的理性資訊和蘊藏的潛在資訊相結合的產物,是教學效果的有力保證。因此,教師語言應該準確精當、生動形象,富有啟發性。
3、提問的調控。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過程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開啟學生思維活動的鑰匙。如何把問題設計得恰當有力,使之成為資訊傳遞給學生,決非一日之功。那麼,怎樣才能調控好這一手段呢?首先問題要難易適中,必須符合學生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其次,所提問題要適度。此外,提問還要注意優差生兼顧,使其各有所得,共同提高,從而達到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4、板書的調控。板書是高度濃縮的“提煉”藝術,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一種重要手段,是課堂教學的“眼睛”。在語文教學中,一個好的板書,就是一個縮微教案,它能把作者的寫作思路和教者的教學思路清晰地展示在學生眼前,便於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和形式。板書無定法。不同課文、不同課型,有不同的板書樣式。就是同一教材,由於側重點不同,板書的內容和形式也不同。但不管什麼樣的板書,都要突出其知識性、啟發性、形象性。語文教師應精心設計板書,用板書調控教學,服務教學。
三、教態的調控。
美國心理學家艾帕爾·梅拉列斯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總結了人接受資訊的效果公式:資訊的總效果=7%文字+38%音調+55%面部表情。從這一公式中我們可充分看到,教師的非語言教學行為對學生接受資訊具有重要的強化作用,教態的適度變化在教學中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我們觀摩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講課,不難發現他們的成功之處就在於運用了教態的變化來調控教學。
四、資訊反饋的調控。
美國某大學有一句名言:“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領會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此名言說的是練習的功能。的確,佈置練習,是教師幫助學生形成學科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習慣的重要環節,也是知識資訊反饋的途徑之一。練習的形式會藉助小黑板、講義、幻燈等手段和工具,使其多樣化,以強化學生學科知識,促進其知識技能的遷移。
在集體教學中組織與實施講座心得體會3
資訊科技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極富創造性、具有明顯時代發展特點的課程。但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強調學生“學”的主動性,學生是資訊加工的主體,教師的作用體現在組織、指導、幫助和促進學生的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從小就具有獲取資訊、傳輸資訊、處理資訊和應用資訊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資訊素養,把資訊科技作為支援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使他們在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合作意識諸方面得到一定的培養。在這個學科崗位上的教師或多或少面臨著一個這樣的問題:學生在課堂上的紀律總是很控制,造成課堂上積極動手操作卻缺乏有效地組織教學。組織教學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是穩定學生情緒、維護課堂秩序、增強學生學習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完成教學任務的基本保證。教師怎樣依據學生年齡特點、抓住學科特點組織好教學,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呢?以下談談我對小學資訊科技課堂組織教學的初淺看法。
一、建立資訊科技課堂管理制度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資訊科技課不同於一般學科,組織教學難度比較大。可以這麼說:資訊課、玩電腦,學生個個都愛好。高高興興來上課,瞧瞧這,摸摸那,嘰嘰喳喳說說話。“顯示器”夠朋友,擋著教師,也擋我。乘著老師看不見,偷偷按起遊戲鍵。教師要費好大的勁才能平息轟轟響的局面。制訂機房管理制度是保障資訊科技課順利進行的必要手段。因為,機房裡有眾多的電腦裝置,每個電腦都通著電源。教師必須考慮學生的安全,同時還要保障電腦正常工作不受損壞。另外,由於機房裡教師不容易全面觀察到學生的舉止行為,學生有可能揹著教師打遊戲、上網等。因此,要確保課堂上人、機安全,防止學生做與課堂無關的事,不制訂嚴格的管理制度是不行的。機房管理制度:
①學生到機房上課時按組長的安排有序就坐,不準打鬧、說笑,隨意下位。
②學生上課時,不準帶與課堂無關的物品進入機房。自覺維護機房清潔衛生。
③不準打遊戲、聊天,不瀏覽非法網站、傳播非法資訊,不準在電腦和電腦桌上亂刻亂畫。
④操作中,電腦發生故障,學生應立即報告老師,不得擅自拔插電源,隨意開關機。
⑤不準利用機房做與教學無關的事宜。未經老師檢查的軟盤不得上機使用,防止病毒傳染。
在建立一定的機房上課制度後,老師利用每次上課的時間強化這些制度。在落實這些制度時,可以發揮小組長的作用。將各班的學生分成幾大組,然後有組長對組內成員進行編號。每次課前注重組織學生按編號就坐,並在課堂注重維持本組的紀律。課結束,總結本組學生表現。積極評價表現優秀的學生,並對有的學生提出改進建議。
其次在機房利用教學軟體廣播教學也是有效組織教學的方法。在機房裡上課要使用“紅蜘蛛”等多媒體廣播教學軟體的廣播功能完成在機房裡的班級集體授課。教師在教師機上的操作過程透過廣播軟體同步顯示在學生機上,每個學生都可以仔細觀察教師的操作。當教師演示操作完成後,學生可以立即模仿老師的操作過程,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極大的提高。因為資訊科技課程極其重視操作技能,因此這種方式是目前資訊科技學科的主要教學方式,其優點也是顯而易見的。
二、組織合作型課堂教學模式
現在的教學班一般都有五十名學生,而小學生相對來說學習能力較弱,對於電腦出現的一些變化感到新奇而無所適從。課堂上,教師再怎麼精心組織,都往往顧此失彼,課堂紀律難以調控。因此,在小學開展資訊科技教學也應該建立合理的學習小組,開展合作學習。合作學習,培養能力學生是課堂上的主人,教師應當以啟發引導為主,以輔導為副。“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小學生好奇心強,永續性差。課堂上教師講得過多,學生會感到厭煩,打不開思路。所以在設計課堂教學時應當多考慮小學生的特點,應當做到各方面的合作,即師生合作,學生之間合作。課堂上,學生有問題可以與老師交流,尋求幫助;學生之間互相取長補短,體現合作。比如剛學習滑鼠操作時,透過遊戲軟體的操作,大家的合作幫助,很快掌握滑鼠的操作。在課堂上,教師要採用多種形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注意他們的年齡特點。低年級學生可採用問答、遊戲、比賽等形式參與學習活動。高年級學生可進行作品展示操作速度等進行活動。全體學生都積極的參與到教學之中。在歡快的氣氛中,學生們都參與到教學中,既學會了知識,又得到自我展現。
1、形成"學習合作小組"。
我們對學生中存在差異的實際情況,把學生歸類,從學生的性別、興趣、能力水平等方面進行搭配,組成合理結構的"學習合作小組"。學習合作小組則體現在座位表的編制上,再根據學生學習活動的具體情況及時調整,保證小組成員的友好合作與互補性。我們對全班學生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根據性別比例、興趣傾向、學習水準、交往技能、守紀情況等合理搭配,分成學習小組,每組4-6人。
2、開展小組之間的競爭
在教學活動中採取"小組競爭""共同達標"的形式促進小組內的合作與小組間的競爭,同時注意"代做"的現象,應加強監督與教育。接著,在每個小組內推選出一名學習基礎好、組織能力強、說話流利的同學擔任組長。在學習時,請組長管理本小組的紀律,對學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輔導。再者,為了更好地發揮合作效能,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我們一般都以小組的成績作為評價的依據,在小組之間展開競賽。一節課後,評一評哪組為“最守紀律小組”、“發言最積極小組”、“最佳合作小組”等。對於表現優秀的小組,教師給予一定的獎勵(以口頭表揚為主)透過評比,可以讓學生不斷找出自己的不足,提高學習效率。
三、加強評價的導向作用
素質教育的開展,促進了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和教學方法的改變。如何從過去“為選拔適合於教育的兒童”,轉變為今天的“創造適合於兒童發展的教育”,面向21世紀,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是當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教學改革中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在過去的教學活動中,由於缺乏統一的要求和評價標準,教師的課堂教學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易受到社會上各種思潮的影響和干擾。在教學中存在著重知識輕能力、重結論輕過程、重模仿輕創造、重教法輕學法等諸多不足,存在著教學方法落後、教學手段陳舊以及在教學中滿堂灌而不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等許多問題,不利於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教師在課堂上不要吝嗇自己的語言,給學生積極、及時的評價也是組織教學的有效手段。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 開展課堂教學評價可以使學生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方法,激發學生的內在需要和動力,增強勤奮工作的熱情和信心,鼓勵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學風。 課堂中還得關注學生的評價,在課堂互動中鼓勵學生在小組內善於評價,以便於其他同學的提高。課堂小結時,讓組長評價組內成員的表現。這種及時的評價是課堂中學生情感體驗最佳時機。
在課堂教學評價中,反饋、指導和改進是評價目標得以實現的關鍵。為了使教學活動不斷接近教育目標,就必須對活動過程中偏離目標的行為進行修正。評價過程的各個環節實際上都是為了最終的調節和改進提供依據。 教師藉助於評價的反饋資訊,可以及時瞭解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發現教與學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從而調整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
組織好課堂教學是上好一堂課的重要保證,課堂教學組織的成敗直接影響教學目標的完成和良好教學效果的取得。小學生由於年齡決定了他們在注意力方面的不穩定和不永續性,無意注意占主導地位。他們的思維具有形象性,多以機械識記為主。其情感表現顯得天真而且明顯,自尊心強,喜歡得到老師表揚等等。只要老師尊重孩子年齡特點,根據學科的特點精心設計教案、採取有效地教學手段定能提高課堂的實效性。
在集體教學中組織與實施講座心得體會4
在瞭解學案導學這種新的教學模式的同時,我結合過去的教學實踐,產生了一些感想。我以為在資訊科技的課堂教學改革中除了要運用基本的教學模式之外還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1、允許學生在犯錯誤中學習資訊科技課,啟發學生創造性的思維
教材內容應從學生特點出發。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發現學生非常喜歡計算機課,特別是上機操作,因為上機操作為學生提供了實踐的機會、滿足了人本性所特有的表現欲、為其創造了展示自我的空間。另外,有時上機操作經常出現錯誤,這種操作中的錯誤帶給學生的是意想不到的結果(圖形、動畫、漂亮的介面等),而往往學生們就是想知道這意想不到的結果到底意味著什麼,使學生在不自覺中養成了良好的觀察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正是資訊科技課的教學目的,也是教材中應增加的內容,即讓學生在不斷犯錯誤中學會如何正確操作計算機、這一過程本身就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過程。
由學生自己總結出方法和規律。多次實驗證明,後者對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大有好處,後者注重的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這才是改革教材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根本。
2、處理好課堂教學中師生間的關係
由於在教育理論界當中“學科中心論”在較長時間裡佔據著主導地位。它的主要特點是嚴格按分科進行教學,主要以學科自身的體系為中心確定教學的目標和內容,較少考慮社會的需要、學生的興趣、需要和接受能力。“學案導學”提倡的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學”的主動性。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認知結構主動地構建知識體系。在這樣的模式中,學生是資訊加工的主體,教師的作用體現在組織、指導、幫助和促進學生的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使學生最有效地進行學習,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
3、注意樹立學生自信心、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資訊科技課教師應注意打消學生這種對計算機的莫名的恐懼心理,消除計算機在學生心中的神秘感,讓計算機成為學生生活、學習中的朋友和夥伴。要使學生敢於動手、敢於猜測、敢於嘗試、敢於失敗。要讓學生樹立“我能行”的自信心。當然,要讓學生養成愛護機器裝置的好習慣,但這種愛護應近似於人際交往中朋友間的愛護,而不是傳統觀念中下對上的敬畏,更不能以學生減少學生接觸機器的機會為代價來換取對機器的保護。
在教學過程中,應儘量從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實際的簡單有趣的例項入手,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而後要注重學生興趣的保持,適當變換問題的角度,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最後要注意學生潛力的挖掘,激發他們開拓進取、不斷創新的精神。教學中還可適當安排學生間的競賽活動,以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同時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繼續使用“任務驅動”教學法
“任務驅動”是適合於高年級操作類知識、技能的實施探究式教學的一種教學方法,同時也是一種學習方法。
實施“任務驅動”教學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滿足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有助於學生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這樣做可以大大提高教學的效率。實施“任務驅動”教學過程中也有許多需要注意和探討的問題。首先要把握住任務設計的原則,要體現科學性、教育性、層次性和真實性、開放性。其次要注重任務的闡述要簡單明瞭,任務解決方案的分析要細緻,完成任務過程中的評價要及時,任務完成後要有總結歸納及引申與拓展。
教師角色由教學的中心轉變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甚至是學生學習的同伴;其次是要為學生創造一個有充分活動空間的學習環境,學生在這樣的環境裡有足夠的自主發揮的餘地,除非必要,教師不做過多的限制,學生有選擇實現任務途徑的權力。這樣的結果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5、上好操作課,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計算機是一門實踐性特別強的學科,不動手是學不會的。學生透過手、眼、心、腦並用的上機操作而形成強烈的專注,會使大腦皮層產生高度的興奮,並將知識高度化,同時,不斷的實踐成功,能刺激學生的成就感,在這樣激昂的情緒氛圍中,容易培養與塑造學生勇於進取的心理素質,增強自學能力,提高創新素質。所以在計算機資訊科技學科的教學中,教師要最大限度地啟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儘可能在讓學生自己的聯想、想象的思維,透過上機驗證得以不斷的修正和完善。這樣,學生就會越學越輕鬆、越學越有興趣,既動手又動腦,形成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
6、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無數科學家的成功之路無不顯示出自學能力的重要性。學生是國家的主人,祖國的將來都寄託在他們的身上,他們的自學能力的強弱、素質高低直接關係到國家的未來。自學能力對於計算機學習尤為重要,原因就是計算機發展奇快,掌握了自學方法,具備了自學能力,才能應付計算機日新月異的發展形勢。計算機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自學呢?
(1)指導學生使用幫助
學習方法是進行自學的關鍵,好的學習方法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計算機中的幫助資訊的使用對學生的自學很有益。為能讓他們習慣使用“幫助”功能,在他們學習“紙牌”遊戲時,教師可以教他們如何使用幫助,然後並不教他們紙牌如何玩,而只告訴他們“幫助”資訊中有紙牌遊戲的規則,學生因為想玩就迫使他們不得不去使用“幫助”,使學生掌握了計算機“幫助”的使用。計算機中的許多軟體都有“幫助”功能,學生只有學會閱讀“幫助”,使用“幫助”才能算是真正掌握了學習計算機的基本方法。
(2)強調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在Windows中,許多軟體的視窗的結構類似,操作相近,如Windows中的檔案的複製和移動與Word中的字元的複製與移動相類似,Word中的檔案存檔與退出與其它軟體的檔案存檔與退出操作一樣,學生在學習一個新軟體操作時,教師可以提醒學生與以前學習過的操作進行比較,讓學生體會它們之間的相同點與不同點,並加以總結,這樣即有利於新知識的學習又有利於舊知識的鞏固,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
(3)鼓勵討論
討論的最大優點就是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討論的'另一個優點就是同學之間可以交流思想和看法,起到取長補短的功效。學生之間的討論和師生之間的討論是有所不同的,後者學生是少說多聽,而前者卻是多想多說。在小組爭論問題時,每個學生都會毫無顧忌地發表自己的不同意見,當意見發生衝突時,他們會求助老師或書本,甚至動手實際驗證自己的正確性。老師有意識地製造一個問題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解決,最後把結果告訴老師,而幾乎每一次他們都會發生意見衝突,進而學生自己查詢資料,遇到看不懂的會來問,最後又透過實踐證明後將結果告訴老師,透過學習、爭論,再學習,從而解決了問題,掌握了知識。
(4)注重網路資訊學習
網路時代的到來,使傳統的師生關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權威正在逐步喪失。網路時代大眾媒體的多樣化,知識、資訊傳播的途徑越來越多,如何引導學生非常方便地獲得各種知識和資訊,是現今教師應當努力的方向。
面對當今社會,教師的任務是要幫助學生適應、學會使用計算機和網路,教會他們如何在網路中查詢資料、整合資料,網路使知識的傳授更加方便,如何把外部的資訊變成內在的知識,這需要學生在學習中主動加工,而加工的方法就需要教師的指導,教會學生以批判、創新的態度去對待知識,教會學生用最經濟、最有效的方法去加工各種資訊。使用計算機網路獲取資訊、處理資訊、交流資訊的能力十分重要,這也是現代人的一種基本能力,從某種意義上看,“網路就是計算機”,學生透過網路可以學到書本之外的很多知識。
7、教學質量的考核與質量評估
根據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組織形式,我們採用過程評價、模組考核和期中期末考試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質量的評價。
總之,資訊科技任課教師應從提高自身素質、明確課程目的入手,處理好課堂中師生的關係,注意培養學生學習資訊科技的興趣,樹立學生自信心,嘗試使用行進的教學法等。
在集體教學中組織與實施講座心得體會5
我是一名去年剛畢業的新教師,很有幸畢業同年考入編制教師隊伍,從而能夠得到這次難得的培訓機會。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這麼長時間的教師培訓,很激動能夠和好多學前教育界的明星級專家面對面,近距離聽他們的講座。所以培訓期間收穫頗豐,既對幼兒園一日活動的設計有一個宏觀瞭解和大方向的把握,又得到了許多老前輩珍貴的教學經驗!下面就挑選我期間感悟最深的幾點圍繞我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談一談。
一、跳出文化看文化,具有批判反思精神
來到這的第一個任老師的講座特別的精彩,當中傳達的文化精神理念一直陪伴著我度過後面的學習交流。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社會環境中,大量的文化資訊我們習以為常,就如水中的魚和陸地上的動物比,陸地上的動物更容易感受到水的存在,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當中,其實也被很多當下思想、觀念包裹著,很多東西我們習以為常從而忽略了它們的思考價值。
1、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去反思
在一日活動中,我一直都很注重和孩子們的個別交流,我會在晨間入園或者自主活動時陪孩子們聊天他們有時候會問我一些有趣的問題,我經常會習慣性地以科學道理去解釋。比如剛參加工作幾個星期那時候一次戶外活動時突然下雨了,我帶孩子們回到教室,有幾個孩子突然跑過來問我:“金老師,為什麼天上要下雨啊?”旁邊一女孩子馬上喊起來:“有烏雲。”那孩子接著又問:“那為什麼會有烏雲呢?”孩子們沒人說話了,似乎都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有的孩子還在咯咯笑。我想這是一個很好的科普的機會,於是向他們解釋:因為空氣中有很多水蒸汽(有幾位孩子瞪大眼睛看著我)在一定溫度下,遇到了一些飄在空氣中的東西后會凝結成小水珠,水珠凝結得多了會形成烏雲,繼續凝結就會越來越重,最後落下來就是下雨了。我一邊講解一邊用筆把這個過程畫給孩子們看,以為自己講解得很清楚了,但看看孩子們的反應,還是一個個瞪大眼睛看著我,我知道了,他們沒有明白。於是我肯定了提出這個問題的孩子,然後鼓勵他們如果有興趣可以回家和爸爸媽媽再繼續討論。一坐回辦公桌我就把這件事記錄下來,後來想想,孩子們哪裡懂得什麼是水蒸氣,哪裡懂得什麼是凝結,在他們看來空氣中也沒有什麼東西呀。即使說再多,由於他們思維水平的限制,是弄不明白的,如果經常授予他們高出年齡發展水平的知識還會導致認知衝突,這就更不好了。當時不如講得更簡單化一些,既然他們感興趣,可以用上“小水滴去旅行”的故事講給他們聽。後來我會在教案設計中更注意自己使用的語言,是不是過於成人化了,這個活動的反思對我還是帶來收穫的。
這些反思我也是偶爾會去做,不過每一次有價值的反思都是對我教師專業的一種提升,以後要更加積極主動在一日生活中多花心思去反思,這樣對於孩子、對於自己都是有好處的。
一日生活的設計,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模式,因為每個地區情況不同,更何況是小到每一所幼兒園了,我覺得自己也應該及時找出好的地方以及做得不夠的地方,不斷完善,朝著適合本園情況的方向去完善。
2、看到傳統“好孩子”標準
在一日生活中,我們很容易陷入傳統的“好孩子”標準文化中而渾然不知。首先我們要站出來去看這種行為:我們通常會去喜歡“聽話的”孩子,不告狀、不打架,安安穩穩的孩子,這是為什麼呢?這種孩子讓我們省心,這是不是進入了一個誤區?
來分析一下:因為我們把班級管理和促進孩子們發展放在互相沖突的位置,認為班級管理就應該讓孩子們服服帖帖的,而促進孩子們發展需要處理各種孩子們之間,孩子與老師之間的各種衝突與矛盾。其實這種意識本身就是錯的,應該思考如何將兩者有機融合。如果不及時跳出這種思維方式,形成習慣,慢慢變成潛意識就不好了。
我在正式踏入工作崗位之前就曾大致制定過自己的專業發展方向,第一年自己要去注重解決的問題之一就是處理好班級管理和教學管理之間的關係,尋找將教育理念融合進班級管理的一個方法,而第一年下來總結了一些經驗卻總感覺找不到抓手來將我的經驗梳理成一條完整的思路,本來覺得有些挫敗感,不過這次講座中王芳老師也提出了衡量錯誤地“好孩子“標準的問題,我一下子豁然開朗,或許這是一個典型的、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之前的我太過心急了,而且我可以藉助不斷完善的一日生活,有很多機會可以探討這個問題。
(二)做一名愛思考的幼兒教師——其實現實情況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糟糕
我所在的是一個鄉鎮中心幼兒園,幼兒園的硬體設施以及軟體都不好:同事們好像沒有太大的工作熱情,水龍頭經常會沒水,廁所在離活動室很遠的地方,班級裡沒有保育員······硬體設施已經嚴重影響到一日活動的組織實施了,實習時所處的幼兒園與現在我自己的工作單位相差得也太遠了。一開始我特別適應不了,剛剛工作那會帶班時忙,一下班後就會被鬱悶的情緒包圍,覺得不知該如何適應這樣的環境。因為幼兒園裡編制教師少,我還承擔不少幼兒園後勤方面的工作,辦公室裡繁瑣的事務······我一直在艱難地按照自己在學校裡得到的一些理念思想做著教育工作,為自己定下一系列的計劃。我工作著,但是根本不開心。
其實我可以去調整自己的心態。當時的我被抑鬱籠罩著,根本沒有想著調整自己,不過後來我慢慢意識到自己餓這種不良的情緒體驗對自己很不好,也試著去調整。不過這次金麗萍老師的講座讓我感觸很大。在金老師的講座中可以瞭解到她是工作中突然被調到一個和原先工作單位相差甚遠的幼兒園,附帶而來的是承擔各種不應該她去承擔的類似要債之類的任務,但是金老師後來透過不斷努力,將原本幾近荒廢的幼兒園改造成了一個兒童遊戲樂園,不得不佩服她的努力和智慧。在兩顆大樹間造了閣樓;自創遊戲車;改造山坡和菜園······將原本平淡無奇的幼兒園場地佈置成了一個小小遊樂園!
我現在只是一名初出茅廬的新教師,沒有像金老師那樣深厚的理論和經驗,我想可以去學習的是不放棄!我不能放棄努力,無論環境如何,我不能丟棄獨立思考的能力,積極思考。
小結:
這次培訓給了我一次珍貴的學前教育理論結合實踐的學習與體驗,我想自己接下來要做的是將學到的在下學期放到一日生活中去試一試!不然體驗只是體驗,我需要將前輩們寶貴的經驗在實際操作中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做一隻時不時面跳出海面看一眼蔚藍大海的魚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