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引思教學模式心得(精選9篇)
讓學引思教學模式心得(精選9篇)
當我們把“讓學引思”當成一種“方法、技術”來看時,就需要我們認真的研究,反覆的實踐、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下文是小編整理的讓學引思教學模式心得,歡迎閱讀參考!
讓學引思教學模式心得 篇1
“長長的路,慢慢地走……”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的結尾處深情的敘述著自己的教育思考。是的,她願意用一輩子的時間來等待一個五歲的小孩,等待他從容地、專心地紮好一個蝴蝶結。看到這裡,自然想起我校金禮輝校長提出的“讓學引思”的教學主張,並由此立項的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一期立項課題《基於兒童立場的“讓學引思”教學實踐研究》,我想,每一名語文老師都應該且堅守本真的自我,懷揣靜待花開的情懷,牽著蝸牛去散步,將課堂節奏慢下來!
一、語文課堂慢下來,智慧教學的必然選擇
語文的學科性質需要我們把課堂節奏慢下來。語文課程標準中倡導: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語文教學中的情感體驗是慢的藝術;語用訓練靠的是步步落實;語感提升需要小火慢燻,日積月累。
均衡教育的推進需要我們把課堂節奏慢下來。大家都在追求高效課堂,難免會使課堂節奏變快,如此一來,部分優秀的孩子如魚得水,還有的孩子卻因此囫圇吞棗!筆者做過調查,“高效課堂”不僅容易使一部分後進生跟不上節奏,失去自信,失去自我,從而產生厭學情緒,而且容易使優秀學生迷失方向,帶來急功近利,驕傲自滿的心理。在這樣的快節奏、高容量、多環節的“高效課堂”裡,學生和老師均被動地往前趕,直接影響均衡教育的推進。
教學的過程觀需要我們把課堂節奏慢下來。過去,讓學生獲得已有的結論作為教學任務,教學過程直接將結論傳遞給孩子,或者整個過程就是為了驗證一個既定的結論。新課標提出,三維教學的新理念最核心的就是強調學習的“過程觀”,學習過程的缺失是我們語文教學低效的主要原因。語文課堂以語言為核心,以語文活動為主體,以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為目的,讓教和學融合共生。我們現在已經充分認識到學習場景對於學習的意義,學習過程當中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些都需要學習時間來保證。所以,課堂節奏慢下來,教學過程才能真正成為學習成長的過程。
二、讓學引思,我們的理性抉擇
以學定教:基於兒童,把課堂還給孩子。以學定教就是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展、需求和意願,確定合適的目標、內容、方法,將教師的思路與學生的思路動態地融合在一起,使教學的內容與方法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學習目標是以學情為基點的,教師無視學情,主觀代替學生確立學習目標,會極大影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削弱學習內驅力,偏離課堂學習的本義,影響學習的效果。目標基於學生來定,會讓學生找到學習的方向感、歸屬感。如《艾滋病小鬥士》一課教學中,第一個環節預設為聽寫生字詞,指導寫字。當在巡視中發現學生掌握的情況很好,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聽寫一個句子,不過要請一個小老師從文中挑選自己認為最關鍵的句子。小老師念出來給同學聽寫的是:“人類與艾滋病鬥爭失去了一個勇敢的聲音,世界失去了一位同艾滋病頑強抗爭的小鬥士。”這是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對恩科西的評價,也是本課教學須重點品讀的語句。寫完後同學互相點評:“寫一段話時,字走中線,大小相宜,距離適當。”“我們高年級同學寫字,在寫好每個字的基礎上還要注意行款擺佈。”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先學”彰顯了學習主體的角色,尊重學生個體心理的差異性與獨特性,充分釋放了學生的學習潛能。課堂上,準確把握學生任務完成情況和自主發展水平,適時調整教學思路和方法,將寫字詞調整為句段的聽寫,著眼於學生語段聽記能力的訓練和整段話的書寫指導,抓住中心句展開,引領學生智慧學習,體驗學習的成功,實現對預設教學設計的超越,充分考慮了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現有認知水平,給足了學生自主確立學習目標的時間、空間,慢節奏反而帶來了高效益!
為學而教:迴歸兒童,把活動還給孩子。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是為了“學”,“教”應服務於“學”。慢課堂確立以學生學習為“軸心”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學習過程的幸福感。慢課堂拒絕直接地告訴,而是讓學生來發現問題,讓學生解決問題,實現從以教為主到以學為主的轉變。教學《長征》一課時,為帶領學生理解關鍵詞語“逶迤”“磅礴”,體會這首詞中紅軍戰士英勇無畏的氣概,學生從字形和圖文三個方面結合理解。先從對字形的觀察入手,“逶迤”兩個字的部首都是走之兒,彎彎曲曲,連綿不斷,五嶺山脈一千多里,紅軍戰士一路走來,步步艱辛!“磅礴”,兩個石字旁彰顯著氣魄和力量,高大險峻的烏蒙山只有勇者才能征服!此時,讓學生把自己眼中逶迤的五嶺、磅礴的烏蒙用簡筆畫畫下來。在此基礎上出示毛主席在長征途中,面對這些山脈寫下的詩篇:“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
在這樣的慢課堂教學中,無論是對課堂學習有導向作用的主要問題,還是在課堂細節中生髮的即時性、零散式的問題,都可以讓學生自己探究。教師給足了學生找規律的時間,保證學生良好的探究心態;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教師予以必要的示範及指點。
順學而引:放飛兒童,把成功還給孩子。慢課堂節奏慢,環節少,減少的是不必要的教學環節,減少表演性的內容,減少虛架子,注重實效,把學生的目光及時地引到表達上來。在《莫高窟》一課的教學中,教者順學而引,在嘆藏經洞之得失中體會作者表達的精妙。先圍繞一個“曾”字作刪減,“洞裡曾藏有經卷、文書、帛畫、刺繡、銅像等六萬多件。”經刪減比較後學生明白了,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大量珍貴的文物被帝國主義分子掠走;再扣住“掠”字安排了換和比兩個環節。學生在找近義詞“搶、偷、奪”來進行換詞練習中明晰了掠的意思,在斟酌比較中更明確了“掠”在這裡是“搶劫,奪取”之意。這個字也看出帝國主義的野蠻行徑,見證了一個古老民族的屈辱、懦弱和滄桑!教者巧妙地為孩子搭建梯子,一次次引導,促進了學生對文字內容與形式的深刻理解,學生一步步主動構建,一步步成功,在對文字確認中完成了自我的提升。
慢課堂的教學裡,教者很好地處理了課堂的快與慢,做到了有張有弛,因材施教。給學生留足了反芻的時間,回味的空間,把體驗、發現的成功留給了學生,緊扣倆字,把時間用在刀刃上,小容量同樣也取得了高效率。
所以,慢課堂和高效課堂不是相對的,而是互相包容的。提倡日常生活式的教育,提倡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慢語文,一定會讓我們擁有更多的等待與耐心。注重細節,迴歸簡單,迴歸自然,迴歸人性,遠離急功近利,讓教育迴歸兒童,散發出快樂的“味道”。
讓學引思教學模式心得 篇2
“讓學引思”這一改革主題,引領教師轉變課堂教學理念,最佳化課堂教學行為,更加突出學生的有效學習,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在教學中,首先要構建學習的理解、體會,就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的各抒己見。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後,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透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識是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堂氣氛很活躍,學習借鑑 “讓學引思”的課堂教學模式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的思維在無拘無束的討論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給課堂教學注入生機。
“潤物細無聲”,熱愛學生, 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關愛,親其師,才會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係才能促進學生引思模式的發展。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應該細心留意學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觀察那些後進學生的言行。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長處,只是我們缺少一雙明亮的眼睛,教師應該有一雙善於發現學生“美”的眼睛,留心學生某一方面的優點、亮點,引導他們參與合適的學習,發揮他們的特長優勢。教師的冷淡、責怪、不適當的批評往往都會挫傷學生的自信心,而一旦喪失自信心,那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就會大大削弱,當然對學習也就提不起興趣了。所以,作為教師應努力創造條件讓後進的學生在課堂上獲取成功,嚐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一部分課堂上的弱勢群體動起來,使課堂真真地活起來。
在教學實踐中我嘗試了分層教學,由易而難,即經常讓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回答一些很淺顯的、在書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問題,做一些簡單的基本題和練習作業,如果答對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揚,表揚他進步了。然後逐步加大訓練難度,提高訓練要求,讓後進生在不斷的訓練中獲取點滴的長進,體驗成功的快樂。另外,對於後進生我還經常給予一些激勵性的評價。例如:“其實你很聰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會學得很棒。”“這個問題你說得很好,證明你是個愛動腦筋的學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學得好!”“你的看法很獨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諸如此類的評價,不但承認了學生的進步,而且強化了學生的進步,並使學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進步。從而最佳化課堂教學行為,更加突出學生的有效學習,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的培養。
總之,要讓我們學生的學習充滿活力,思緒飛揚就一定要把課堂變成學生樂於學習的場所,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讓他們的個性在課堂上飛揚。
讓學引思教學模式心得 篇3
為進一步推進“讓學引思”課堂教學改革,推動學校習作指導課的有效教學,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12月28日,東坎小學舉行了“讓學引思”習作專題研討活動。
活動首先觀摩了由張娟、王成蘭教師執教的習作課。執教教師以精湛的教學水平,獨特的教學設計為聽課教師呈現了兩節風格迥異、精彩粉呈的習作指導課。觀摩課結束後,兩位老師對此次執教的課進行了小結反思,聽課教師也進行了當場點評以及對“讓學引思”在課堂教學中的心得體會進行了交流。最後,陳海洋副校長對本次活動給予了總結評價,指出兩位老師的課堂教學,值得所有的教師學習與反思小。
他還要求大家,在課堂中落實“讓學引思”要有清晰的目標意識,要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課堂中要注意培養濃厚的學思氛圍,幫助學生養成思考習慣,提升思維品質,形成思維風格,讓全體學生做到真“學”善“思”。
讓學引思教學模式心得 篇4
讓學引思,教學實踐研究,是為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而努力,力求讓學生的“學”真正發生,透過學習,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藝術化。
“讓學”就是讓學生親身經歷學習過程,在時間和空間上保證學習活動真實發生和正常展開。“引思”就是引發、引導、引領學生思考,保證學生思維活動的深入進行,養成思考的習慣,提升思維的品質,實現學習者和思想者的統一。其實在課堂上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這一理念跟顧教授提出的“讓學引思”是相一致的,問題就出在我們一進課堂就把握不好主導與主體的度。 “讓學引思”是一種方法,體現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如何讓”和“如何引”兩個方面。那就是課堂上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讓學生掌握充分的自主學習的資源;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設計和實施;只要是讓得好、引得好的方法都是“讓學引思”的教學方法。“讓學引思”是一種技術,要求教師把握好“讓”的時機和“引”的技巧,充分且恰當地運用好現代資訊科技。
當我們把“讓學引思”當成一種“方法、技術”來看時,就需要我們認真的研究,反覆的實踐、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在反覆的實踐―反思---在實踐中總結出自己獨到的“讓學”方法,提煉出自己特有的“引思”技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課堂上收放有度,提升有質。然而要達到這樣的水平需要我們付出艱辛、付出努力。
讓學引思教學模式心得 篇5
熱烈討論的氛圍薰陶,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置身於探究的情境中,從而激發學生深入學習,深入探討,小組合作的熱情。合作交流是當今世界首選的最佳學習形式,透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形成不同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和性格特徵等的優勢互補。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圍繞中心議題展開合作交流,能充分展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化,促使學生主動地、開放地學習。例如:在學習選擇合適的地圖一節時,有的同學擅長根據比例尺的大小選擇內容詳細或者省略的地圖,有些同學擅長根據不同的出行需要選擇地圖,在學習等高線一節時,學生透過合作的形式用橡皮泥和線模擬山和等高線,那麼透過這樣的小組合作形式學習,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表現慾望和對成功的渴求,能充分發揚民主,啟用思維火花,開啟智慧閘門,給學生以發展個性、展示才華的機會,使學生的探索能力得到提高與發展教師。
1、針對教學目標設計提問
提問的質量和問題的設計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果教師在備課時並未進行精心的設計而是課上即興提問,這樣的問題往往偏離教學內容的關鍵或僅僅限於較低水平提問或是流於形式。要想提出符合學生特點的問題必須要對資訊進行加工處理,從而杜絕在新情境下盲目的提問造成問題與內容脫節的現象教師。教師應在上課之前對教材進行全面的認真的分析,針對每項任務從方法、技能等多方面對學生進行培養入手,至少設計一項符合學生水平的問題,再由此分配一些隨機性提問,而不必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一個個細節性、孤立性的練習中。 例如,在怎樣繪製地圖知識學習之後,繪製地圖的過程從整體上視為一項學習任務,學生根據已有知識根據地圖的三要素已經能自己按照一定的比例繪製出一幅學校的平面地圖,在此基礎上,教師就地圖的種類對學生進行提問,如你們見過的地圖有哪些?學生自由回答教師板書,之後再對地圖的種類進行分類,讓學生從一個知識點自然過渡到另一個知識點,從而瞭解和掌握了地圖的家族及種類,激起了學生對學習地圖的興趣,為學習地圖知識奠定了基礎。這種切合實際的提問即能突出重點,更從方法與過程等角度整體掌握地理知識,促進學生地理思維活動。
2、注意提問的語言表達制定提問計劃
表達清楚所要提出的問題能夠提高學生正確回答問題的可能性教師讓。有經驗的教師通常不會出現提問後為幫助學生理解而重新加以說明的情況,這不但無益於幫助理解,反而會引起學生思想上的混亂。提問的語言應力求做到準確、精確、簡潔、清晰,避免不規範、冗長或模稜兩可的提問。
讓學引思教學模式心得 篇6
將“讓學引思”的教學模式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結合在一起,促進學生在閱讀學習過程中深入思考,有益於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藝術性的提高。
在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的今天,初中語文教學水平大幅度提高,閱讀教學的地位也為更多教育工作者所認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是豐富學生語言輸入量,開拓學生視野的重要教學活動。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應用讓學引思模式,需要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利用豐富的教學手段,具體如下:
1.創設情境,讓學引思
促進學生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積極思考,就需要激發學生的語文閱讀學習興趣。學生有了學習興趣,才會對課本中的閱讀學習知識有強烈的渴求感。初中學生的好奇心較強,樂於接觸身邊一切新鮮事物。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積極利用學生的身心特點,讓學引思活動才能得以落實。趣味化的閱讀教學活動設計,需要得到情境的支援。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創設情境,是將課本中靜止閱讀知識轉變成為靈活化知識的一種手段,更會大大提高閱讀學習內容的形象性。在情境中思考,有利於初中學生感受到語文閱讀學習的快感,成為語文閱讀學習的追求者。
比如在講解《皇帝的新裝》時,教師可以利用課前作業的合理佈置給學生創設閱讀學習情境。在課前,教師組織學生結成自由小組,對該文章進行預習與閱讀。小組成員一起努力創作一個同名劇本,在課前以小組為單位做好排練工作。在課堂中,教師組織各個小組相互比拼,給大家表演,創設真實的閱讀學習氛圍。在課本劇表演的過程,閱讀文章就轉變成為學生可觀、可感的表演,文字與學生的行為有機結合在一起。在表演與欣賞的過程中,學生會自然而然地思考,揣摩每一位人物的內心活動,思考故事情節如此發展的原因。用情境落實讓學引思,是不錯的選擇。
2.巧設疑問,讓學引思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落實讓學引思教學,需要教師重視學生思維的激發。提問,是閱讀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個優質的問題,就像一塊磁鐵,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針對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學習特點,多多設計像磁鐵一樣的課堂問題。豐富閱讀教學中的提問的方式,才能讓學生產生質疑之情,引導學生思考。
比如在講解《三峽》時,如果教師直接提出“作者是如何描繪三峽的?”這樣的問題。學生們的第一反應不是思考,而是低下頭去閱讀,在文章中尋找固定的答案。但如果教師轉變提問的方式,利用資訊科技給學生展示幾張三峽的照片或者播放一段三峽美景的記錄片,告訴學生“這就是作者所描繪的三峽,你覺得作者會用什麼樣的文字去描述呢?”。不同的提問方式,會啟發學生不同的思維方式。提出後一個問題,能夠讓學生先自主組織文字,再透過閱讀與課本中的文字進行對比。這樣的閱讀教學更能夠豐富學生的語言輸入量,鍛鍊學生的語言輸出水平。
3.融入情感,讓學引思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活動,是師生互動的活動。教師與學生的理性程度、個人情緒都會對閱讀學習的質量造成影響。在初中語文課堂中,課堂教學的氣氛,學生的學習情緒以及教師的個人魅力,都會影響教學和諧性。在教學中融入情感,利用情感去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往往能夠促進學生思維運動,讓學生在完成閱讀學習目標的同時,完成情感價值觀目標。
讓學引思教學模式心得 篇7
《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執行。”以人為本的語文課程就是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積極性。在教學活動中,師生同為主體又互為客體。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互促、教學相長的過程,是激發師生的生命力、煥發生命激情的過程,是揭示人的真、善、美,顯示人的`本質力量的價值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一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二要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三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儘量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促進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鑑於此,我們必須確立這樣一些理念:
第一、教師要學會換位思考。眾所周知,教學是“教”與“學”雙方面的活動,要進行有效的教學,在思考如何把知識傳授給學生的同時,更重要的還要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學生是否能夠接受、掌握、應用。這就需要教師在對學生的認知發展需要以及學生的認知規律有足夠的瞭解的基礎上,採用換位思考的方法,全面而充分地考慮到課堂上學生可能的發言,可能遇到的困難,對課堂有足夠的預測。有備而來,有備無患,這樣做可以有效避免教師在課堂上為了實現教學預設而越俎代皰。
第二,教學過程不但是課程傳遞和執行的過程,更是課程創造與開發的過程,是課程內容轉化與持續生成的過程,是課程意義不斷構建與提升的過程。教材是引導學生的認識、發展、生活、學習、人格建構的一種範例。我們要學生學的不僅僅是教材,教師要用好教材教好學生,而絕不是教好教材、考好教材。即把教材變成一個引子,引發學生去讀書,去學習,去創造;引領學生對教材一些內容進行延伸、修改、重組,再創造,大範圍地把語文教材放大、拓寬、加厚,讓教材成為學生積極發展的風水寶地。
第三,教學過程不僅僅是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更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我們要精心創設師生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的教學關係,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點,豐富教學內容,謀求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達到師生共同發展。
第四,教學過程不僅要重結論,更要重過程。沒有經過學生一系列的質疑、判斷、比較、選擇,以及相應的分析、綜合、概括等認知活動,即多樣化的思維過程和認知方式,結論就難以獲得,也難以理解和鞏固,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更難以養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學會,——接受知識、積累知識,提高解決當前問題的能力;更要教學生會學,——掌握方法,主動謀求知識,提高發現新知識、新資訊,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第五,教學過程不僅僅要關注學科知識,更要關注入的發展。既要關注知識與能力.還要關注過程與方法,更要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把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生成,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作為我們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
沒有疑問,就沒有思考,沒有思考,就沒有進步。我們的語文教學不僅要求教師要善於思考,更要求教師善於引導學生進行思考。
讓學引思教學模式心得 篇8
什麼是“讓學引思”?新一輪課堂教學改革有什麼變化?帶著一系列問題,昨天上午,鹽城晚報記者採訪了市教科院院長顧俊琪。
“簡單一點說,‘讓學引思’就是提倡轉變教學方式,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顧俊琪向鹽城晚報記者介紹。目前,課堂教學大多屬於“滿堂講”的模式。題目一出現,老師迅速講解,學生狂記筆記。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處於從屬地位,無法有效地參與到學習活動過程中。
“一個好的教育,不應是提高學生模仿解題的能力,而是提高學生綜合思考的能力,也就是現在常說的核心素養。”顧俊琪說,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我市推出了“讓學引思”課堂教學改革行動。
按照顧俊琪的解釋,“讓”首先就要解放學生,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而不是被動地接收資訊。“引”則是教師在課堂上,要透過一定的途徑和辦法,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多方位、多角度地主動理解知識。
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對照《鹽城市中小學“讓學引思”課堂教學改革行動方案(20xx-2020年)》,今年是啟動年,重點在理解“讓學引思”的基本要求,並對照相關細則標準,尋找差距;2017年和2018年是推進年,重點在推動各學科教師按照要求進行教學實踐;2019年和2020年是提升年,重點進行品質提升,總結成功教學的經驗,並進行推廣。
“其實,最難的部分,還是在於教師如何理解和接受。”顧俊琪說。人都是有慣性的,習慣了一種教學模式後,教師所有的資料、備課等等,都是圍繞著原有模式轉的。現在新一輪教改提出新的要求,教師們就需要做出改變。
“理想的模式,老師上課給出一道題,首先要引領學生讀懂並理解這道題,隨後引導學生對這道題的求解方法進行探索,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和思考的興趣,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再進行講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交流和討論是重點。”顧俊琪說。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組織者,學生是參與者,教師重點是啟發學生進行思考。
看得遠一點,“讓學引思”有什麼好處呢?顧俊琪認為,如果實施得比較成功,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核心素養上去了,學習成績自然會有一個提升。另一方面,由於個體的差異,學生之間的學習能力存在不同和差距。“讓學引思”可以更加關注學生的差異,促進學生共同進步。
讓學引思教學模式心得 篇9
語文課如何深入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切實轉變教學方式,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使學生獲得終身發展必備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主動發展,邁入“讓學引思”的教學軌道?9月20日,富安鎮富東學校語文組一至九年級全體老師結合對桂會老師二年級語文公開課的點評,集中探討了這個問題。
桂會老師介紹了公開課的構思和上課體會之後,全體語文老師積極發言,緊扣“讓學引思”的教學模式暢所欲言,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和學習心得。
周善蘭老師肯定了桂老師的教學基本功,就桂老師在教學中讓學生在指導之後再朗讀提出了懇切的意見。
楊小麗老師側重就寫字指導環節的“讓學引思”步驟做了自己的解讀;吳秀珍老師則結合朗讀指導侃侃而談,指出面對低年級學生“讓學引思”需要愛心、耐心、苦心;杭慶萍主任則對桂老師與學生的互相致禮影響深刻,她著重談到與學生的平等關係,認為這是“讓學引思”的情感基礎。其他老師也紛紛發言,點評氣氛熱烈,大家對“讓學引思”的教學思路有了清晰的認識。大家紛紛表示,今後要齊心協力,真正邁向“讓學引思”的教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