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質學實習報告

普通地質學實習報告

  有很多人到普通地質學不瞭解,更不要提寫什麼普通地質學實習報告,下面小編就整理了一篇普通地質學實習報告範文,供大家閱讀。

  普通地質學實習報告範文

  第一章緒言

  《地質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基礎學科,許多地質理論和知識都必須經過實踐的過程,才能加深我們對它的理解和認識。因此,地質學的野外實習是不可缺少的實踐環節。透過這次在昆明、武定、元謀地區的教學實踐活動,使我們有了一次理論聯絡實際的機會,使我對《地質學》的有關理論知識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對地層、構造、岩石、礦物等地質學基本概念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一、實習目的,任務和要求

  (一)實習目的

  透過實習,使我們進一步鞏固課堂上所學的地質學基礎理論知識。運用這些知識去觀察、研究、分析和判斷各種地質現象解決實際問題。培養我們理論聯絡實際,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鍛鍊我們吃苦耐勞,不畏艱險的地質精神。樹立熱愛專業以及勤奮學習的思想和決心。

  (二)任務

  1、在野外對各種內、外地質作用進行初步觀察分析,著重點是外力地質作用的觀察分析。

  2、初步對三大類岩石、地質構造和礦產進行觀察認識,瞭解它們在自然界的分佈狀況。

  3、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手標本採集、地質現象觀察和描述記錄等野外地質工作的基本方法。

  (三)要求

  1、實習前認真學習實習指導書,做到心中有數,有條不紊。

  2、實習中聽從老師安排,認真聽指導老師講解。

  3、認真細緻觀察各種地質現象,作好記錄,多提問、多思考。

  4、採集3~5塊有代表性的岩石、礦物或化石標本。

  5、實習結束後,編寫一份地質實習報告。

  二、實習的基本情況

  (一)組織形式

  以班為單位進行。每個班作為一個小組,由一名實習教師指導,組長和安全員協同老師工作,同時還有班主任負責學生生活、交通等管理。

  (二)實習過程

  本次實習地點為昆明、武定、元謀地區。時間為一週,具體安排如下:

  第一天昆明西山

  第二天上午由昆明至武定縣五孔橋;

  下午芭蕉箐採礦場、雷鋼廠;

  第三天上午人民渡至獅山石棉廠至獅山風景區;

  下午由武定縣至元謀縣;

  第四天上午元謀縣朱布超基性岩體;

  下午元謀縣黃瓜園大橋;

  第五天上午元謀縣德大大橋至那化大橋;

  下午元謀縣彎堡土林;

  第六天返回昆明

  三、任務完成情況

  對各種內、外地質作用有了初步認識,如地質構造的識別、對風化作用及地表流水作用現象的認識等;對三大巖類能進行初步識別;能使用地質羅盤測巖體的產狀;採集了有代表性的岩石、礦物和化石標本並作了詳細的野外記錄。

  一、昆明西山地區

  1、普渡河——西山大斷裂

  大斷裂為昆明地區南北向的主幹斷裂。斷面向東傾斜,走向近南北,傾角較陡,近於直立,東盤下降形成昆明斷陷盆地,西盤上升形成觀音山、西山、龍門等山地地貌景觀。該斷層控制了昆明地區的地層、構造、礦產及地形地貌的形成與發展。受該大斷裂的影響,使昆明西山地區南瀕斷陷湖泊滇池,三面環山。(屬於低緯度高原山地季風氣候,由於受印度洋西南暖溼氣流的影響,日照長、霜期短、年平均氣溫15℃。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不嚴寒,四季如春,氣侯宜人,是極負盛名的“春城”。每年的12月到來年的3月,一群群躲避北方海域寒風的紅嘴鷗,萬里迢迢地從遠方飛來,落棲在昆明城中。)正是在普渡河——西山大斷裂的作用下形成的這一特殊地貌特徵為昆明市提供了獨特的旅遊資源。普通地質學實習報告_地質學實習報告

  2、滇池——龍門地質現象

  沿線觀察到的是西山石炭紀至二疊紀地層剖面,以及物理風化作用和負荷地質作用形成的倒石堆現象,出露地層由老至新有:

  泥盆紀上統

  宰格組:上部為灰色燧石灰岩,下部為灰色至深灰色厚層狀白雲質灰巖,厚324m。

  石炭紀下統

  大塘組:灰色、深灰色角礫狀灰巖夾厚層狀灰巖,底部為翠綠色頁岩,與宰格組呈假整合接觸,厚12.5m。

  石炭紀中統

  威寧組:為灰白色中至厚層狀灰巖,中部夾角礫狀灰巖。與大塘組整合接觸,厚112m。

  二疊紀下統

  倒石頭組:上部黑色頁岩與泥灰岩互層;中部呈黑色頁岩夾薄層砂岩,含植物化石;下部為雜色粘土、黃鐵礦及煤線,與威寧組呈假整合接觸,厚9m。

  棲霞組:為淺灰、灰色厚至塊狀細晶白雲岩,虎斑狀白雲質灰巖,含豐富的珊瑚化石。與倒石頭組整合接觸,厚123m。

  茅口組:上部為灰至灰白色中到厚層狀灰巖;中部為灰色厚層狀灰巖與灰色虎斑狀白雲質灰巖互層,含珊瑚化石;下部為灰色厚層狀不規則虎斑狀白雲質灰巖,與棲霞組整合接觸,厚276m。

  二疊紀上統

  峨眉山組:上部為黑綠色氣孔狀、杏仁狀玄武岩、塊狀玄武岩。部分地段見柱狀節理或球狀風化;中部為紫色、紫紅色凝灰岩,可見由粗到細的韻律變化層理;下部為玄武質火山集塊巖,含灰質角礫玄武岩、含灰質角礫凝灰岩,厚>600m。

  3、西山小石林

  地表岩石在雨水和地表水的作用下,風化、溶蝕形成岩溶地貌(kast地貌)。岩溶地貌是很好的旅遊資源。

  二、武定地區

  1、五孔橋

  透過觀察輝綠岩和三疊紀舍資組的接觸,下為灰綠色輝綠岩,上為三疊紀舍資組褐黃色礫石層,為含礫砂岩、砂岩及粉砂岩。二者接觸面特徵:接觸面呈波狀起伏,面上有5~100m厚的灰褐色鈦鐵礦及褐黃色的風化粘土層。輝綠岩中無舍資組的俘虜體,其上舍資組中底礫岩無烘烤現象。從以上特徵可看出存在沉積間斷且上下兩套地層產狀不平行,故該接觸為角度不整合接觸。

  2、雷剛廠

  透過觀察三疊紀舍資組與寒武紀西王廟組的接觸,西王廟組為紫紅色泥岩與黃色粉砂岩互層。舍資組為紫灰色泥岩夾多層淺灰黃至淺黃紫色薄到中層狀粉砂岩為主。底部為灰黃色薄至中層狀含細粒、含鮞狀赤鐵礦不等粒石英砂岩夾泥質粉砂岩,接觸面為含礫粗砂岩。與下伏西王廟組呈微角度不整合接觸。

  3、芭蕉箐鐵礦

  該鐵礦位於武定縣南東5公里,屬於文筆山——魚子甸鐵礦床的一部分。礦體產於泥盆紀中統魚子甸組第一段內,屬於沉積型鐵礦床。礦石主要為鮞狀赤鐵礦,含礦巖係為:

  上覆地層魚子甸組第二段,為灰色薄至中層狀隱晶質灰巖,泥灰岩夾白雲岩、鈣質泥岩。

  魚子甸組第一段可分五小層,主礦層為褐紅至暗紅色鮞狀赤鐵礦,厚2~5m不等。

  下覆地層為縮頭山組:黃色中至厚層狀石英砂岩。

  4、人民渡(獅山斷層)

  該斷層為逆斷層,走向北東~南西,斷層面產狀300°~315°∠45°~80°,上盤為震旦系燈影組,下盤為奧陶紀湯池組和紅石崖組等地層。上下盤植被不同。斷層帶上發育大量構造巖。上盤多見大理岩化、角礫岩化等蝕變現象。斷距由北向南逐漸增大。斷層頻寬數米至兩百米,多由構造巖組成。普通地質學實習報告_地質學實習報告

  5、獅山石棉礦

  位於獅山向斜北東翼白雲質灰巖與輝綠岩體的接觸帶,為輝綠岩體侵入,使基性岩漿熱液與白雲質灰巖中的鎂質發生熱變質和交代變質作用,形成大理岩化、蛇紋岩化和石棉,所形成的石棉產狀與岩層產狀一致,纖維很短,開採價值不大。

  6、獅山景區

  獅山位於武定縣城之西,其山勢雄渾秀麗,古樹參天,蒼松翠柏,古寺幽靜,是國家aaa級名勝風景區。

  在寺廟下公路一側,有寒武紀笻竹寺組,還有貝殼和植物化石,廣泛分佈,為灰黃、黃綠色頁岩、粉砂岩,其內三葉蟲化石極為豐富,不乏很多完整的化石,可見這裡曾經是一片汪洋大海。寺廟後山為寒武紀滄浪鋪組巨厚層砂岩組成的懸崖陡壁,陡壁上隨處可見三角洲相典型沉積構造。

  三、元謀地區

  1、朱布超基性岩體概況

  巖體侵入於前震旦系元謀群黑雲母斜長片麻岩中,其規模不大,巖體北、西、南三面接觸帶近於直立,並向深部巖體內傾斜,東部接觸帶向西傾斜。

  巖體分異較好,據垂直分帶,有上而下一般可分為:輝綠輝長岩帶、輝長岩帶、輝石帶、橄欖輝巖帶、橄欖岩帶,各帶為漸變過渡關係。岩石普遍受不同程度的蝕變,主要有蛇紋石化、綠泥石化、滑石化、碳酸鹽化等。

  巖體雖小,含鉑達到工業品位要求,是含鉑礦體。可見磁黃鐵礦、黃鐵礦、鉑礦、孔雀石、黃銅礦。硫化物含量與鉑品位呈正比。

  2、黃瓜園大橋元謀群變質岩

  該變質岩系主要分佈於元謀縣龍川江西側,呈南北向展布。屬於元古界變質岩。由新至老為:

  海資哨組:淺灰色千枚巖、雲英片岩夾結晶灰巖、大理岩。厚約598m。

  鳳凰山組:上部細晶大理岩夾千枚巖,下部夾中至粗粒大理岩,其中有交代或充填型赤鐵礦及沉積型菱鐵礦,厚約1430m。

  路古模組:眼球狀雲母片麻巖、黑雲母斜長石片麻岩,雲母石英片岩、角閃石片岩等,厚>1000米。

  另外還觀察到了河流地質作用及河流地貌,上游的侵蝕作用,下游的'沉積作用及形成的蛇曲河、河心攤及肥沃的河漫灘。還有很多遠距離搬運形成的磨圓度較高、抗風化能力較強的鵝卵石。

  3、德大、那化花崗岩體

  巖體主要由黑雲母花崗岩、黑雲母二長花崗岩、花崗閃長巖組成。

  黑雲母花崗岩:淺灰色,略呈粉紅色,粗至中粒結構,區域性為粗粒結構。主要由正長石、酸性斜長石、石英、黑雲母組成,蝕變礦物為絹雲母、綠泥石、綠簾石。

  閃長巖:暗灰、綠灰色,多為細到中粒結構,塊狀構造。主要有斜長石、角閃石及少量石英組成。暗綠色角閃石呈柱狀。並有綠泥石化的蝕變現象。

  除此之外,巖體中還見閃長岩脈、輝綠岩脈及大量暗色析離體團塊,還可見到後期輝綠岩中捕擄有前期的花崗岩。

  4、彎堡土林

  彎堡位於元謀北西20公里,這一帶出露第三系和第四系鬆散碎屑沉積物,為一套黃灰色沙礫石、粘土及粉砂沉積物,其成岩作用差,結構疏鬆,經過三百多萬年的風化剝蝕和地表流水沖刷,逐漸形成了現今的地貌景觀——土林。

  早在三百萬年前,這裡曾是一片水草豐盛的淺湖,氣候溫和、涼爽,湖中繁衍著浮游生物,湖岸森林茂密,動物活躍。後來由於入湖河流帶來的大量泥沙沉積,加上後期的地殼抬升,使它出露地表,遭受風化剝蝕。特別是第四紀以來,由於氣候炎熱、氣溫高、降雨量小於蒸發量,在漫長的歲月裡,泥土不斷吸水、膨脹和失水、收縮,地面發生了龜裂,加上雨水沿著裂縫不斷地流蝕、沖刷,又使地面裂縫漸漸加深,使這裡顯露出一座座土柱。土林之所以能夠儲存,是由於土柱頂上有含鐵質(氧化鐵)礫石層覆蓋,形成一層保護傘,使鬆散堆積物儲存下來。由於氣候乾旱,樹木被矽化,在土林中到處可見矽化木轉石和被剝蝕出來的埋藏在土層中的矽化木,古老樹幹的外形及內部的纖維構造都清晰可見。普通地質學實習報告_地質學實習報告

  千姿百態的土峰造型令人無限遐思,是一處有待開發的寶貴旅遊資源。

  第三章結束語

  一、在此次實習中,我對西山小石林的岩溶地貌很感興趣,結合查閱的資料在這裡簡單談一下我的見解。

  岩溶地貌又稱喀斯特地貌,是水對可溶性岩石所進行的作用,它以溶蝕作用為主,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岩溶地貌分佈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區,在碳酸鹽巖地層分佈區最為發育。岩溶地貌下往往存在有流水侵蝕形成的地下河,在地表常見有石芽、溶溝、石林、漏斗、落水洞、溶蝕窪地、坡立谷、盲谷、峰林等地貌形態,而地下則發育溶洞、地下河等各種洞穴系統以及洞中石鐘乳、石筍、石柱、石瀑布等。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ca(hco3)2],後者可溶於水,於是有空洞形成並逐步擴大。這種現象在南歐亞德利亞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為典型,又稱為“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由於其獨特的地貌特徵,經常被人們開發為型別各異的風景區,是一種珍貴的旅遊資源。

  二、小結:這一星期的實習,我深切地感覺到,只瞭解課本上的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把理論和實踐有效地結合起來,才能把知識牢固地掌握,並熟練地應用到生產實踐中。我學會了野外地質工作的基本方法,也學會了如何與人團結協作。這些天雖然辛苦,但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同學們在生活上互相幫助,感情更加深厚了。老師不辭辛勞地跟在我們隊伍中講解,讓我們更加體會到了他們的偉大,從他們身上學到了敬業的精神,我想這也是作為一個地質工作者必備的精神素質。這一星期的實習,令我在艱苦和學習中得到了成長,是我人生道路上一次難忘的經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