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諸子選讀》測試題

《先秦諸子選讀》測試題

  《先秦諸子選讀》是新課改形勢下應運而生的課標版選修教材,是人教課標版選修科目。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先秦諸子選讀》測試題,歡迎大家分享。

  一、選擇題(共24分,每小題3分)

  1、下列各組詞中下劃線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孝(tì) 荷(diào) 木(yì) 一食(dān)

  B、夫子之(shěn) 人不倦(huǐ) 能近取(bì) 爾(wǎn)

  C、曲(gōng) 有馬十(shèng) 乎成名 (wū) 間(fán)

  D、然(wǔ) 水(qí) 殺雞為黍而之(shí) 施(yí)從外來

  2、下列各項中不全有通假現象的一項是()

  A、鄉也吾見夫子而問知且而從辟人之士也

  B、由也好勇過我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

  C、莫春者,春服既成無慾速,無見小利

  D、女聞六言六蔽矣乎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

  3、下列下劃線字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思而不學則(通“怠”,懈怠)B、恭而無禮則(勞累、辛苦)

  C、小人之過必(掩飾) D、有道而正焉(接近,靠近)

  4、選出下列各項中不全是古今異現象的一項()

  A、①子路問成人②嘗獨立,鯉趨而過庭

  B、①子路從而後,遇丈人顛沛必於是

  C、①至於他邦 ②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D、①子路從而後 ②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

  5、下列各項中“之”的意義,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子之武城

  A、天下之無道也久矣 B、非其鬼而祭之

  C、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D、先生將何之

  6、下列各項中,句式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仁以為己任。

  A、他人之賢者,丘陵也 B、子路宿於石門

  C、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D、孟子遇於石丘

  二、文言文翻譯。(9分)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譯:

  (2)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譯:

  (3)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譯:

  三、填出橫線處的名句(12分)

  1)平時我們常說: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孔子對此也有淳淳的教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對於仁,孔子分別從否定和肯定的角度闡發了自己的看法,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對學與思關係的認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體現孔子啟發式教學的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七十者衣帛食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後不王者,未之有也。

  6)富貴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四、現代文閱讀,完成1—4題。(共2 0分)

  “仁”與“禮”

  ——究竟誰為孔子思想的核心

  王傑文

  儒家創 始人孔子在中國被稱為“聖人”,其思想博大精深,為世人所推崇。但對於究竟什麼才是其思想的核心,目前理論界似乎仍沒有一個定論。窮其各種說法,“仁”說和“禮”說市場最廣,呼聲最高,競爭也最激烈。本人在這一問題上比較贊成“仁”說。

  理論界堅持“禮是孔子思想核心”的 人,多數的主要依據是:孔子生長在魯國,而“周禮在魯”。且孔子從小好禮,入周公廟問禮,而後成為聞名天下的禮教家。孔子本身也曾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 所損益可知也。”① (《論語》)另外 ,孔子主張以禮治國,如說“禮讓為國”、“齊之以禮”,又主張以禮作為教育宗旨,強調“不學禮,無以立”,認為禮的根本一直相因不變,禮的枝葉可以有所損益,但周禮雖到百世也不會變革。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孔子還經常批評別人不守禮,一再強調“克己復禮”等。

  上面一系列的引述和論證似乎確實可以說明“禮”為孔子思想的核心。但本人想就此提出幾點自己不同的看法。

  “孔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這是我國曆來對孔子的評價。這裡面很突出的指出孔子是一名思想家,既然是一名思想家,那麼我們在判定其思想核心時所依據的標準就應該是看他自己創立了什麼新思想,而不是看他從前人那裡接受或繼承了哪些思想,因為只有他自己創立的新思想,才是他思想的`真正精髓。如果你贊成我的觀點,那麼我就可以很理直氣壯地說,前一段那些引述和論證都是一紙空文,因為那些觀點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經有所體現。如《左轉》中有這麼幾段記載:僖公十一年載“內史過曰:‘禮,國之幹也’”;昭公七年載孟僖子辦學,告誡學生曰:“禮,人之幹也;無禮,無以立”;昭公二十六年載“晏子曰:‘禮之可以為國也久矣,與天地並’”。由此可見,孔子關於禮的思想大多均可以從前人思想中窺見一斑,並不是其本人思想,故自然也就不能作為其思想核心。

  而對於人們十分關注的“克己復禮”這一引證,我們首先可以回到《論語·顏淵》的原文中:“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 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 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意思就是說:顏淵詢問仁,孔子說:“約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禮,就是仁。一旦能約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禮,天下就歸依仁了。成就仁在乎自身,難道要仰仗他人嗎?”顏淵說:“請問具體的內容。”孔子說:“不合乎禮的不去看,不合乎禮的不去聽,不合乎禮的不去說,不合乎禮的不去做。”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很清楚明白的看到,孔子所說的“克己復禮”確實強調了禮的重要性,但他的落腳點不在於“復禮”,而是在於“歸仁”,強調只要做到禮的盡善盡美,即可達到仁的政治,仁的政治遠比禮的政治的要求高,是對禮的政治的昇華,“克己復禮”實為由禮的政治向仁的政治過渡的橋樑。而“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則正是邁向仁的政治的具體的禮。

  通觀《論語》,我們發現“仁”在書中出現的頻數最多,達109次,而“禮”只有75次。其中,他人講“仁”25次,孔子自己講“仁”84次,孔子自己講“仁”的頻數比“禮”的總數還多,足以說明孔子對“仁”的重視。另外,在《左轉》中,“仁”的頻數為39次,“禮”為517次,在《國語》中,“仁”為62次,“禮”為121次,“禮”的頻數都遠遠超過了“仁”。而在《論語》中,“仁”在頻數上首次戰勝了“禮”,“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思想史上仁對禮的第一次和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孫景壇《正確認識孔子的“克己復禮”》)。雖然用單純的頻數統計來說明問題不是非常嚴密穩妥,但這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些問題。

  另外,在孔子思想中,“仁”對“禮”是具有統帥作用的。特別是當碰到仁禮衝突時,孔子則毫不猶豫地站在“仁”一邊,讓“禮”服從於“仁”。如《論語·陽貨》中說:“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父母乎?’”乍一看,我所引用的這段話似乎恰恰說明孔子十分重視禮,然而我想說,孔子為什麼如此關注“三年之喪期”這一“禮”呢?道理很簡單,如《學而》中所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也!”而且引文中,宰我出去後,孔子說的第一句就是 “予之不仁也”,可見其對“仁”的重視。

  其實,孔子講“仁”,非單講倫理道德中的“仁”,而且還將“仁”從一種倫理道德的要求昇華成了一種政治思想,而正是這種昇華使孔子創立了一種新的思想,即一種新的治國學說。而這種學說在其前人著作中是沒有明確反映的,所以可謂前無古人。既然是前無古人的獨創,自然可以成為其思想的核心。

  最後,我們也可以利用亞聖孟子的思想核心來佐證我的看法。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政”,這恐怕大家都贊成。而孟子是最瞭解孔子思想核心的,也是繼承和發揚孔子思想最盡善盡美的一位,其名字長期與孔子相併,“孔孟之道”為大家所熟識,因而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孔子的思想核心即為“仁”。

  孔子的思想中包含很豐富,有禮,有恕,有忠,有孝,有三綱,也有中庸等,而這些都是從不同方面來為最終的“仁”服務,都是達到“仁”所需經歷的各種具體的途徑。

  [註釋]①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孔子說:“夏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夏的後代杞國不能提供足夠的證據來證明;商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商的後代宋國不能提供足夠的證據來證明。因此這兩國的典籍不足,瞭解夏禮、殷禮的賢人也太少。如果有記載夏禮、殷禮的典籍和熟悉夏禮、殷禮的賢人,我就能證明我所說的夏禮、殷禮了。”)

  1、“因為那些觀點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經有所體現”這句話中的“那些觀點”指的是哪些觀點?(4分)

  2、如何理解“雖然用單純的頻數統計來說明問題不是非常嚴密穩妥,但這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些問題”這句話?體現了作者什麼樣的語言特色?(6分)

  3、作者認為什麼樣的人才可稱為思想家?他認為作為思想家的孔子其理論上的貢獻是什麼?(5分)

  4、作者認為在孔子的學說中,“仁”與“禮”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5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