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實驗設計方案(精選10篇)

有關實驗設計方案(精選10篇)

  為了確保工作或事情有序地進行,常常需要預先制定方案,方案是綜合考量事情或問題相關的因素後所制定的書面計劃。怎樣寫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實驗設計方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驗設計方案 篇1

  一、實驗原理

  (1)鑑定實驗設計的理念:

  某些化學試劑 + 生物組織中有關有機化合產生特定的顏色反應。

  (2)具體原理:

  ①可溶性還原糖+ 斐林試劑→磚紅色沉澱。

  ②脂肪小顆粒 + 蘇丹Ⅲ染液→橘黃色小顆粒。

  ③蛋白質 + 雙縮脲試劑→紫色反應。

  二、目標要求

  初步掌握鑑定生物組織中可溶性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基本方法。

  三、重點、難點

  1.重點

  ①初步掌握鑑定生物組織中可溶性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基本方法。

  ②透過實驗的操作和設計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掌握探索實驗設計技巧,從而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2.難點

  根據此實驗方法、原理,設計實驗來鑑定常見食物的成分。

  四、實驗材料

  1.可溶性還原糖的鑑定實驗:選擇含糖量較高、顏色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組織,以蘋果、梨為最好。

  2.脂肪的鑑定實驗:選擇富含脂肪的種子,以花生種子為最好(實驗前浸泡3h~4h)。

  3.蛋白質的鑑定實驗:可用浸泡1d~2d的黃豆種子(或用豆漿、或用雞蛋蛋白)。

  五、儀器、試劑

  1.儀器:剪刀,解剖刀,雙面刀片,試管,試管架,試管夾,大小燒杯,小量筒,滴管,玻璃漏斗,水浴鍋,研缽,石英砂,紗布,載玻片,蓋玻片,毛筆,吸水紙,顯微鏡。

  2.試劑:

  ①斐林試劑(0.1g/L的NaOH溶液+ 0.05g/mL的CuSO4溶液);

  ②蘇丹Ⅲ染液;

  ③雙縮脲試劑;

  ④ 體積分數為50%的酒精溶液;

  ⑤蒸餾水。

  六、方法步驟

  1.製備試劑。

  2.可溶性還原糖的鑑定、方法、步驟。

  3.脂肪的鑑定、方法、步驟。

  4.蛋白質的鑑定、方法、步驟。

  七、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我們在化學中學習過物質的鑑定,其原理是被鑑定的物質與所用的化學試劑要麼發生顏色反應,要麼產生沉澱,我們生物學上也採用此原理,在生物學中物質鑑定的理念是:某些化學試劑能夠使生物組織中的有關有機化合物產生特定的顏色反應。

  新課教學:(具體原理)

  ①可溶性還原糖+ 斐林試劑→磚紅色沉澱。(水浴加熱)

  ②脂肪小顆粒 + 蘇丹Ⅲ染液→橘黃色小顆粒。(要顯微鏡觀察)

  ③蛋白質 + 雙縮脲試劑→紫色反應。(要先加A液NaOH 溶液再加B液CuSO4 溶液) 今天,我們學習鑑定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基本方法。

  (一)、還原糖的鑑定

  1、還原糖的鑑定步驟:

  選材: 蘋果:洗淨、去皮、切塊,取5g放如研缽中 製備組織樣液研磨成漿:加石英砂,加5 ml水研磨

  注入組織樣液2ml過濾:將玻璃漏斗插入試管中,漏斗上墊一層紗布

  加斐林試劑:2ml(由斐林試劑甲液和乙液充分混合而成,不能分別加入)

  水浴加熱:煮沸2min

  觀察溶液顏色變化:淺藍色→棕色→磚紅色。

  2、實驗成功的要點:

  ①還原糖的鑑定實驗:選擇含糖量較高、顏色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組織,以蘋果、梨為最好。

  ②斐林試劑要兩液混合均勻且現配現用。

  斐林試劑的配製過程示意:

  斐林試劑甲液( 0.1 g/ml的 NaOH 溶液) 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勻

  斐林試劑 斐林試劑乙液( 0.05 g/ml的 CuSO4

  ③在鑑定尿液中是否含有葡萄糖時還能用其他那些鑑定方法?

  學生回答:還可以用斑氏試劑產生磚紅色沉澱;及糖尿試紙據糖的由少到多產生淺藍、淺綠、棕或深棕色。

  (二)、脂肪的鑑定

  1、脂肪的鑑定步驟:

  取材:花生種子(浸泡3-4h),將子葉削成薄片

  取理想薄片

  在薄片上滴2-3滴蘇丹Ⅲ染液

  去浮色 製片

  製成臨時裝片

  觀察:先在低倍鏡下,找到材料的脂肪滴,然後,轉為高倍鏡觀察。

  結論:細胞中的圓形脂肪小顆粒已經被染成橘黃色。

  2、實驗成功的要點:

  ①.脂肪的鑑定實驗:選擇富含脂肪的種子,以花生種子為最好(實驗前浸泡3h~4h)。

  ②該試驗成功的關鍵是獲得只含有單層細胞理想薄片。

  ③滴蘇丹Ⅲ染液染液染色2-3min,時間不宜過長,以防細胞的其他部分被染色。

  (三)、蛋白質的鑑定

  1、 蛋白質的鑑定步驟:

  結論:蛋白質與雙縮脲試劑發生紫色反應。

  2、實驗成功的要點:

  ①蛋白質的鑑定實驗:可用浸泡1d~2d的黃豆種子(或用豆漿、或用雞蛋蛋白稀釋液)。

  ②雙縮脲試劑的使用,一定要先加入A液(即0.1 g/ml的 NaOH 溶液),再加入雙縮脲試劑B液(即0.01 g/ml的 CuSO4 溶液)。

  ③還可設計一隻加底物的試管,不加雙縮脲試劑,進行空白對照,說明顏色反應的引起是蛋白質的存在與雙縮脲試劑發生反應,而不是空氣的氧化引起。

  實驗設計方案 篇2

  一.實驗目的

  1、學習從土壤中分離、純化微生物的原理與方法。

  2、學習、掌握微生物的鑑定方法。

  3、對提取的土樣進行微生物的分離、純化培養,並進行簡單的形態鑑定

  4、對簡單鑑定後的微生物進行生理生化鑑定並由鑑定結果查伯傑氏手冊以確定分離出微生物的品種。

  二.實驗原理

  α-澱粉酶是一種液化型澱粉酶,它的產生菌芽孢桿菌,廣泛分佈於自然界,尤其是在含有澱粉類物質的土壤等樣品中。

  從自然界篩選菌種的具體做法,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個步驟:取樣、增殖培養、純種分離和效能測定。

  1、取樣:即採集含菌的樣品

  採集含菌樣品前應調查研究一下自己打算篩選的微生物在哪些地方分佈最多,然後才可著手做各項具體工作。在土壤中幾乎各種微生物都可以找到,因而土壤可說是微生物的大本營。在土壤中,數量最多的當推細菌,其次是放線菌,第三黴菌,酵母菌最少。除土壤以外,其他各類物體上都有相應的佔優勢生長的微生物。例如枯枝、爛葉、腐土和朽木中纖維素分解菌較多,廚房土壤、麵粉加工廠和菜園土壤中澱粉的分解菌較多,果實、蜜餞表面酵母菌較多;蔬菜牛奶中乳酸菌較多,油田、煉油廠附近的土壤中石油分解菌較多等。

  2、增殖培養(又稱豐富培養)

  增殖培養就是在所採集的土壤等含菌樣品中加入某些物質,並創造一些有利於待分離微生物生長的其他條件,使能分解利用這類物質的微生物大量繁殖,從而便於我們從其中分離到這類微生物。因此,增殖培養事實上是選擇性培養基的一種實際應用。

  3、純種分離

  在生產實踐中,一般都應用純種微生物進行生產。透過上述的增殖培養只能說我們要分離的微生物從數量上的劣勢轉變為優勢,從而提高了篩選的效率,但是要得到純種微生物就必須進行純種分離。

  純種分離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平板劃線分離法、稀釋分離法、單孢子或單細胞分離法、菌絲尖端切割法等。

  三.實驗材料

  1、器材:

  小鐵鏟和無菌紙或袋、培養皿、載玻片、蓋玻片、普通光學顯微鏡、量筒、滴管、吸水紙、無菌水試管(每支4.5mL水)、燒杯、三角瓶、電爐、玻璃棒、接種環、鑷子、搪瓷杯、恆溫培養箱、高溫滅菌鍋、移液槍(槍頭)、天平、濾紙、pH試紙等。

  2、試劑:

  配製牛肉膏蛋白腖培養基的原料(牛肉膏、NaCl、瓊脂、蛋白腖)、Lugol氏碘液、0.2%可溶性澱粉液、結晶紫染液、番紅染液、碘液、95%乙醇、0.5%番紅水染液、無菌水等。

  3、土樣:

  取自桂林師專1棟宿舍樓後面土壤,地下10cm左右。

  四.實驗方法步驟

  1、採集土樣帶上小鐵鏟和無菌袋到土豆地採集較細碎土壤

  2、樣品稀釋在無菌紙上稱取樣品1g,放入100mL無菌水的三角瓶中,手搖10分鐘使土和水充分混合。用1mL無菌吸管吸取0.5mL注入4.5mL無菌水試管中,梯度稀釋至10。

  3、分離用稀釋樣品的同支吸管分別依次從10、10、10樣品稀釋液中,吸取lmL,注入無菌培養皿中,然後倒入滅菌並融化冷至50℃左右的固體培養基,小心搖動冷凝後,倒置於37℃溫箱中培養48小時。培養基的配製—稱取蛋白腖1.0g;NaCl0.5g;牛肉膏0.3g;瓊脂1.5g;pH6.4左右;100ml水定容。

  4、初步鑑定對多種菌進行形態特徵的觀察、簡單染色、革蘭氏染色以及芽孢染色觀察,記錄結果。

  5、α-澱粉酶鑑定

  1)實驗原理:

  細菌能否產生α-澱粉酶主要依據是鑑定有能否分解澱粉。α-澱粉酶該酶可以把澱粉分解,因澱粉遇碘變藍色,如菌落周圍有無色圈,說明該菌能分解澱粉

  2)步驟:

  將培養的的各種待測菌種接種在含有0.2%澱粉液的牛肉膏蛋白腖培養基中,培養基的配製—稱取蛋白腖1.0g;NaCl0.5g;牛肉膏0.3g;可溶性澱粉0.2g;瓊脂1.5g;pH6.4左右;100ml水定容(注:先將可溶性澱粉加少量蒸餾水調成糊狀,再加到溶化好的培養基中,調勻),倒置於37℃溫箱中培養18-24小時後,取出平板,向皿中注入l滴Lugol氏碘液,因澱粉遇碘變藍色,如菌落周圍有無色圈,說明該菌能分解澱粉。

  6、純化從平板上選取澱粉水解圈直徑與菌落直徑之比較大的菌落,用接種環沾取少量培養物至斜面上,並進行2-3次劃線分離,挑取單菌落至斜面上,培養後觀察菌苔生長情況並鏡檢驗證為純培養。

  五.實驗結果

  六.個人總結

  1、在分離實驗中,原土樣的10-3g/mL濃度中得到5種不同的能夠分解澱粉的菌落,經初步澱粉酶實驗,1號菌的澱粉分解圈大,2號、3號、4號次之,5號最小。

  2、在澱粉酶試驗中,3號培養基感染雜菌,出現不同菌落,故後面不再對其處理;其它菌種均得到較純的單菌落,澱粉酶實驗結果不變,與上面相同。

  3、各種菌落的革蘭氏染色中大部分為陽性,菌體形態多為橢圓形趨於桿狀,只有4號菌為陰性;5號菌菌落難以挑故過沒能進行染色。

  4、1號、2號、4號經劃線純化均得到單菌落,5號菌沒能劃出單菌落;綜合分析可以判定,1號菌即為優良的澱粉酶產生菌,即為枯草芽孢桿菌。

  5、本次實驗遇到一件讓人頗為尷尬的事情,那就是實驗所用酒精燈的酒精被煤油替換,連消毒棉也是煤油的,因為使用煤油產生大量的黑煙,導致大量顆粒吸附在實驗器具上,其氣味也難以忍受,故在實際操作中減少了使用,引起帶來的影響尚不明確。

  實驗設計方案 篇3

  一、研究問題: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中學資訊科技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對學生綜合能力提高的作用

  二、實驗處理:

  對比性實驗:普通班與實驗班的對比

  等組實驗:普通班與實驗班的對比

  三、實驗變數

  1、實驗自變數

  X=中學資訊科技課程中任務驅動教學法的使用

  2、實驗因變數

  Y1=獲取資訊的能力

  Y2=合作學習的能力

  Y3=對資訊評價的能力

  Y4=反省認知的能力

  Y5=自我評價的能力

  3、干擾變數及其控制

  干擾變數:

  (1)學生資訊科技素養和技術水平的不同

  (2)任務驅動教學過程中任務的設計、使用的合理性與正確性。

  (3)學生與他能力的變化發展對這五種能力的影響。

  干擾變數的控制:

  (1)為了確保資訊科技課程教學效果的提高是由於任務驅動教學方法的使用的作用而不是其它因素的作用,本實驗研究過程中採用等組對比實驗。

  (2)為避免由於任務驅動教學中任務的設計不合理而對實驗效果產生影響,在進行實驗前應由教學設計專家、學科帶頭教師和學生對設計的任務的合理性進行論證,布林什確保任務的合理性。

  (3)為降低其它因素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先對學生的確基本學習能力、資訊素養和計算機技術水平等因素進行調查分析,並對其它教學方法在教學中的應用所產生的效果作預測分析,最終對教學效果進行分析時加以考慮並予以排除。

  四、試驗程式設計

  1、實驗假設

  (1)任務驅動教學法對學生獲取資訊的能力的提高有顯著的作用

  (2)任務驅動教學法對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的提高有顯著的作用

  (3)任務驅動教學法對對資訊評價的能力的提高有顯著的作用

  (4)任務驅動教學法對反省認知的能力的提高有顯著的作用

  (5)任務驅動教學法對自我評價的能力的提高有顯著的作用

  2、實驗物件

  在附中資訊科技教學中選取高二(3)、(4)班和第二中學資訊科技教學中選取高二(2)、(5)班為實驗物件;附中高二(3)班和第二中學高二(2)為實驗組,教學中採用任務驅動教學法;附中高二(4)班和第二中學高二(5)班為控制班,教學中不採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實驗實施前對學生能力進行前測,確認兩班同學在這三個方面的能力相當,視為等組。

  ●控制1=附中高二(4)班部分學生和二中高二(5)班

  ●實驗1=附中高二(3)班部分學生和二中高二(2)班

  (注:考慮到前測時可能兩個學校的兩個班不一定全部可以分為兩個等組,故從兩學校的兩班中分別選取部分同學形成兩個等組。為不影響實驗的正常、順利進行,對不納入實驗的同學也實施同樣的實驗手段,但不納入資料的統計分析中)

  3、實驗過程

  本實驗研究採用等組對比前測後測實驗研究。

  (1)利用里克特量表對預期的實驗物件進行前測,並分別從兩個自然班中選取部分學生組成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和控制組。

  (2)利用調查問卷對實驗物件進行學習風格、能力結構等因素進行調查研究,瞭解學生的特點和已具備的能力狀況,為以後的效果分析掃清障礙。

  (3)在兩個學校的兩個實驗班的教學中任務驅動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任務驅動基本架構是由研究者和學科教師根據研究和教學的需要共同確定的)。在教學的過程中利用行為觀察記錄表、反思日誌表、調查問卷、里克特量表等工具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觀察和記錄。

  (4)在研究進行兩個月左右時對學生這三種能力的發展進行形成性檢驗,發現存在的問題,並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措施,進行補救。

  (5)學期結束時,對學生這三種能力的發展進行終結性檢驗,驗證實驗假設是否成立,如成立,用實驗資料證明,如不成立,說明原因。

  實驗設計方案 篇4

  1、實驗器材

  低頻訊號發生器(EE1641C型),行動式電腦小音箱,模擬蝴蝶(冰箱貼),BNC轉雙鱷魚夾線。

  2、演示方法

  2.1演示聲音具有“音調”這一特性

  將模擬蝴蝶用膠水粘在音箱的紙盆上,用BNC轉雙鱷魚夾線將低頻訊號發生器與音箱相連。透過低頻訊號發生器的“頻率選擇”按鈕,使訊號源的頻率在“10”、“100”、“1K”三個檔位之間進行切換。這時,音箱既可以發出低沉的聲音也可以發出尖銳的甚至是刺耳的聲音,音調變化十分顯著。由此,學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聲音可高可低,具有“音調”這樣的特性。注意事項:實際上,在調節訊號源頻率時,聲音的響度也會發生變化。為了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音調的變化上,可以適當地提高音箱的音量,因為當聲強大於85dB時,耳朵對各個頻率聲音的靈敏度基本上相等。

  2.2演示“音調與頻率的關係”

  將低頻訊號發生器的頻率檔位選擇在“10”,轉動“頻率微調”旋鈕,對訊號源頻率進行連續調節,可以觀察到:蝴蝶振動速度發生變化的同時,聲音的音調也發生了變化。蝴蝶振動加快,音調變高;振動變慢,音調變低。這樣的實驗現象強化了學生的直觀感受,為學生作出合理猜想和進一步的實驗檢驗奠定了基礎,也有利於學生“頻率”概念的建立。注意事項:一定要在“低頻”檔對訊號進行“連續”調節。聲音控制在低頻是為了人眼能夠觀察到振動,對訊號頻率進行連續調節可以使音調以及振動速度的變化更易察覺。

  3、演示用途拓展

  此套裝置除了可以很好地演示“音調與頻率的關係”外,還可以演示其他一些聲現象,而且效果也相當不錯。

  3.1演示“聲音是由於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音箱發出聲音的同時,蝴蝶也在振動,音箱不發聲,蝴蝶振動停止。藉助於這一現象,學生可以猜想到:聲音可能是由於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3.2演示“聲音是一種波”

  將點燃的蠟燭放在音箱前,在頻率較低的情況下,可以清楚地看到燭焰週期性的來回晃動,藉助於此實驗現象,教師可以引出“聲波”的概念。

  3.3演示“響度與振幅的關係”

  在小音箱的喇叭口置一透明容器,將橡皮泥捏成的小球放在音箱的紙盆上,調節音箱的音量,可以控制小球的彈跳高度。小球的重量較輕,在不同響度的聲音下,小球振動幅度的變化較為明顯,這一現象可以演示響度與聲源的振動幅度的關係。

  3.4演示“次聲波”和“超聲波”

  從“0”到“10M”順次切換低頻訊號發生器的頻率檔位,可以發現人耳並不是所有頻率的聲音都能聽到。藉助這一現象,教師可以引出“超聲波”和“次聲波”的概念。以上介紹的演示實驗,現象新奇、直觀,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能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的概念,希望能為教師們的實際教學提供些許參考。

  實驗設計方案 篇5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 4 個生字以及由生字組成的新詞。

  2 .理清記敘順序,把握故事梗概。

  3 .理解課文內容,知道任何有意義的發現都源於對生活的細心觀察,認真實驗。

  教學流程:

  一、激情入境,引入文字

  1 .播放運用超聲波來為飛機、輪船導航,超聲波治病,超聲波勘探的幾組 CAI 課件,讓學生體會超聲波的廣泛用途。

  ( 超聲波 這個詞語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比較陌生的。透過課件的介紹,一方面讓他們瞭解超聲波的知識,另一方面也為學習課文設下懸念。 )

  2 .你們知道超聲波是怎樣被發現的嗎?它緣於一位科學家的夜間實驗。

  3 .出示課題:《夜晚的實驗》。

  二、扣題生疑,走近文字

  1 .看到這個題目,你有哪些疑問?

  ( 此課題資訊儲藏量大,學生可能會提很多問題。如:誰做實驗?為什麼在夜晚做實驗?怎樣做實驗?實驗的結論是什麼?它與超聲波有何聯絡?等等。教師要及時梳理問題。 )

  2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我們要善於從這裡發現問題,再帶著這些問題讀書,才是有目的的讀,才會提高讀的效率。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走進課文吧 !

  ( 學貴有疑 。引導學生由課題生髮開去,進行質疑問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使他們一開始就處於 憤 悱 的狀態,激發了讀書的慾望,也培養了自讀能力。 )

  三、掃除障礙,走進文字

  1 .自由朗讀課文。

  2 .學習生字,檢查認讀,讀準後再寫寫。

  3 .輪讀課文,檢查自讀。

  4 .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剛才提的問題。

  5 .交流:你讀懂了哪些問題?把你在文中找到的依據讀一讀。

  ( 透過交流,讓學生解決誰做實驗做了什麼實驗為何在夜間實驗等幾個淺顯的問題。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

  四、讀中探疑。深入文字

  1 .還有幾個問題沒有解決,再讀讀課文,找找答案吧。

  (1) 快速瀏覽課文,將寫斯帕拉捷實驗過程的幾段標出來。

  (2) 默讀 2 6 自然段,填寫表格。

  實驗次序

  怎樣試驗

  實驗結果

  第一次

  矇住眼睛

  仍能自由飛行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實驗結論:

  (3) 比較 4 次實驗,討論:斯帕拉捷為何對第一次實驗的結果感到如此驚訝。

  ( 透過討論讓學生明白斯帕拉捷先矇住蝙蝠的眼睛。是因為在我們的思維定勢裡總是認為眼睛是用來看清東西,辨別方向的,只有細心觀察,多動腦分析,勤於實驗,才能發現真正的秘密。這個問題是開放性的,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 )

  2 . 蝙蝠的耳朵又怎麼能 穿透 ' 夜空, 聽 ' 到沒有聲音的物體呢? 讓我們讀讀第 7 8 自然段,細細探明究竟。

  指名讀第 8 自然段,用手電筒配合一面鏡子幫助學生理解蝙蝠如何用超聲波探路的。

  3 .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終於被揭開了,人們也因此發現了超聲波,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去感受超聲波的巨大作用。齊讀第 9 自然段。

  4 .讀完這個故事你有何啟發?

  五、設疑生疑,感悟文字

  1 .是呀, 超聲波 的作用真不小,超聲波是斯帕拉捷發現的嗎?為什麼課文末尾寫道 斯帕拉捷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的實驗會給人類帶來如此大的恩惠呢 ?

  ( 再次讓學生潛心會文,理解隱藏在語言文字背後的無限意蘊。真正領悟文字的精髓,整合三維目標。 )

  2 .默讀全文,說不定你會找到更多的疑問,在你有疑問的地方做上記號。

  ( 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文字,又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文字。 )

  六、自選作業,拓展文字

  1 .將自己的疑問列出來,準備下節課與同學討論交流解決。

  2 .查閱並收集有關發現或實驗的小故事,準備下節課與同學們交流。

  3 .你在生活中有沒有有趣的實驗或發現?寫出來與大家交流交流。

  實驗設計方案 篇6

  【概述】

  《四個太陽》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

  本課所需課時為2課時。

  主要學習內容是識記生字,感悟課文,擴充套件閱讀,網上留言。

  【教學目標分析】

  1、認識“掛、街”等13個生字和部首“□”,運用多種方法識記由本課生字引出的新生字。正確書寫6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感悟作者透過畫太陽要表達的心願。以學生的主體活動作為教學活動的中心,以情為基礎,以“讀”的訓練為主線,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透過留言版,展示學生的收穫和心願。

  【學習者特徵分析】

  1、學生對創新識字、閱讀、寫作等語文活動很感興趣。

  2、學生能運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猜字謎、編兒歌等方法識字。

  3、學生願意使用留言板,但打字速度有待提高。

  【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本課主要運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策略,讓學生在語文實

  踐活動中自主發展、自我創新,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教師充分利用資訊科技整合各種學習資源,鼓勵學生在網路上大量識字、大量閱讀,盡情想象和表達。

  【學習資源】

  1、多媒體網路資源。

  2、課文──《四個太陽》。

  3、自制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環節】

  1、創設情境,趣味揭題:

  播放歌曲《種太陽》,匯入課題。

  2、自讀課文,快樂識字:

  展示課件,學生用已有的識字方法識字,並在小組彙報自己的識字成果。同學評議。

  3、合作探究,朗讀感悟:

  以小組為單位,給四季畫太陽,交流讀書心得,在留言版上打出來。

  4、瀏覽網站,擴充套件閱讀:

  學生進入教師提供的資源網站,自主選擇閱讀內容,進行有效閱讀。

  5、質疑問難,展示成果:

  學生可以提出閱讀中遇到的問題,也可以展示閱讀收穫。

  【教學過程流程】

  提供網路資源,指導學習

  播放動畫

  學生自由朗讀

  朗讀感悟

  留言版

  畫心中的太陽

  寫讀書感受

  螢幕投影

  打出描寫春夏秋冬的詞語

  學生自主識字

  自能識字:多種方法識記,擴充套件偏旁認字

  師生遊戲:教師組織學生做猜字遊戲

  生生遊戲:看誰摘的“蘋果”多

  開始播放歌曲

  情境匯入

  學生欣賞課文

  藉助拼音擴充套件閱讀

  提供展示平臺

  質疑問難交流收穫

  投影學生作品

  結束

  【教學評價】

  學生的學習評價融入各個教學活動過程中。擬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評價:

  1、認知目標:有興趣地識字;積極地閱讀;創造性地思想。

  2、過程與方法目標;主動學習,積極參與討論研究,善於與他人合作;喜歡用網路、媒體等多種資訊工具蒐集處理資訊 。

  3、情感目標:有較強的求知慾;能持之以恆地完成學習任務。

  實驗設計方案 篇7

  準備:

  1、已玩過落體遊戲。

  2、羽毛、塑膠積木、紙條、樹葉、自制降落傘若干。

  3、五張記錄表。

  過程:

  1、出示準備好的材料,引起幼兒興趣。

  2、擺弄落體進行感性探索。

  (1)、請幼兒選擇一樣物體玩一玩,觀察這個物體落下來的情景。

  (2)、進行討論。請個別幼兒描述自己所玩的物體落下來的樣子,並用動作表示。

  3、落體的方法記錄。

  (1)、請一位幼兒選擇一樣物體,先觀察它落下來的樣子,再嘗試用畫畫的方法記錄。

  (2)、讓幼兒自己玩玩、試試其餘物體,觀察不同物體下落時的有趣觀象,並嘗試用畫畫的方法記錄。

  (3)、逐一出示記錄表,請個別幼兒說說自己記錄的樣子是怎樣的。

  3、集體交流。

  延伸活動:

  玩一些落體遊戲,如“託氣球遊戲”“吹雞毛遊戲”等,啟發幼兒觀察落體運動現象,並想辦法吹起下落的雞毛,托起下落的氣球。

  目標:

  1、引起幼兒對落體現象的興趣,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

  2、初步嘗試記錄。

  實驗設計方案 篇8

  目的要求

  1、練習使用顯微鏡,學會規範的操作方法。

  2、能夠獨立操作顯微鏡。

  3、能夠將標本移動到視野中央,並看到清晰的圖象。材料用具:

  顯微鏡、e字玻片(寫有上字的玻片)、動植物永久玻片、擦鏡紙、紗布方法和步驟。

  一、取鏡和安放

  1.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

  2.把顯微鏡放在實驗臺上,略偏左(顯微鏡放在距實驗臺邊緣7釐米左右處)。安裝好目鏡和物鏡。

  二、對光

  3.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物鏡的前端與載物臺要保持2釐米的距離)。

  4.把一個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左眼注視目鏡內(右眼睜開,便於以後同時畫圖)。轉動反光鏡,使光線透過通光孔反射到鏡筒內。透過目鏡,可以看到白亮的視野。

  三、觀察

  5.把所要觀察的玻片標本(也可以用印有“e”字的薄紙片製成)放在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壓住,標本要正對通光孔的中心。

  6.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標本為止(眼睛看著物鏡,以免物鏡碰到玻片標本)。

  7.左眼向目鏡內看,同時反方向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為止。再略微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注意事項

  1、注意安全,不要損傷顯微鏡、目鏡和物鏡。

  2、材料對準通光孔,用壓片夾將玻片壓好。

  3、下降鏡筒時,不要注視目鏡,一定要注視物鏡,以免損壞玻片標本和物鏡鏡頭。

  4、取下玻片標本時要小心;

  5、實驗完畢,把顯微鏡的外表擦拭乾淨。轉動轉換器,把兩個物鏡偏到兩旁,並將鏡筒緩緩下降到最低處。最後把顯微鏡放進鏡箱裡,送回原處。

  實驗設計方案 篇9

  活動目標

  1.瞭解植物的根部吸水後傳遞給莖幹和枝葉,促進植物生長。

  2.觀察把芹菜放入裝有食用色素的水裡,莖和葉子的變化。

  趣味練習

  活動概要

  把芹菜放入裝有食用色素的水裡,觀察芹菜莖和葉子的變化。

  準備活動

  【自由選擇活動-科學領域】Big eye small eye活動紙植物吃的東西(植物吃些什麼呢?)

  活動內容

  【匯入】

  1. 觀看動畫片【植物吃的東西】,說一說植物是怎樣喝水的。

  我們吃什麼長大呢?

  我們吃下的食物會進入到身體的消化器官裡,然後就會產生營養,營養供給到身體需要的地方就會使我們長高也可以保護我們身體健康。

  那麼植物吃什麼長大呢?

  植物是怎樣喝水的?

  植物的根部吸水後就會傳遞給莖幹和枝葉,促進植物生長。

  【展開】

  2. 觀看影片【植物吃的東西】,瞭解實驗目標,備品以及順序。

  今天我們要做的實驗叫什麼?

  做實驗的時候都需要哪些東西呢?

  放入食用色素水裡的芹菜會有什麼變化呢?

  看一看實驗順序。

  1)在水杯裡放入食用色素。

  2)把芹菜斜著切開。

  3)把切好的芹菜放入色素水裡。

  4)過一天之後觀察芹菜的變化。

  【活動:觀察芹菜的變化】

  3. 把芹菜放入色素水中,推測芹菜的變化。

  把芹菜放入色素水中會有什麼變化呢?

  過了一天之後就可以發現芹菜葉和莖的變化,明天再來觀察吧。

  4. 觀察放置一天的芹菜葉和莖。

  用放大鏡觀察芹菜的葉,有什麼變化?

  分別橫著切開芹菜和豎著切開芹菜,用放大鏡觀察截面的不同。

  有什麼變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呢?

  【結束】

  5. 實驗結束後,Big eye small eye活動紙()-植物吃的東西(芹菜的顏色發生變化)寫出實驗結果。

  注意事項

  不能使用一般的顏料和彩筆,如果使用一般的顏色很難看出芹菜顏色的變化。(一定要使用食用色素。)

  除了芹菜用百合或菊花也可以觀察出來。

  活動評價

  對泡在色素水裡植物顏色變化的理解進行評價。

  教師活動相關資訊

  植物所需的水和養分都是透過連線的根,葉和莖來傳遞的,植物裡有輸導組織,本次實驗中的水透過的就是水導管。

  實驗設計方案 篇10

  活動目標:

  1.感知空氣是沒有顏色、沒有味道、看不見摸不著的特點,明白我們周圍到處都有空氣。

  2.能運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學習探索空氣的簡單方法。激發幼兒探索慾望,培養幼兒對科學實驗的興趣。

  3.培養幼兒關心和保護環境的意識。

  活動準備:

  玻璃杯玻璃缸毛巾背景音樂袋子氣球活動過程:

  (一)魔術匯入。

  1.教師:小朋友們好,這天老師要變個魔術,你們想不想看啊?那小眼睛可要看仔細了!

  2.教師:這是什麼?(毛巾)是乾的還是溼的呢?來,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是什麼樣的毛巾啊?是塊乾毛巾。

  3.教師:這是什麼呀?(杯子)老師此刻要把毛巾放到杯子裡面,然後把杯子直直地倒放在水裡,你們猜一猜毛巾會不會溼?(請你說一說)4.教師:那我們取出來看一看,溼了沒有呢?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溼了沒呀?(沒有)咦,真奇怪,毛巾明明是放在水裡的,卻沒有溼,是不是很神奇呢?

  (二)引出空氣原理。

  教師:老師再來變一個魔術,這是什麼?(毛巾)這是什麼?(杯子)我們也要把毛巾放進杯子裡面,這次老師是斜斜地放進水裡,小朋友仔細觀察哦。看一看會發生什麼現象。(氣泡產生)小朋友,猜一猜毛巾有沒有溼呢?(請你說說看)

  2.教師:到底毛巾溼了沒有?讓我們取出來看一看,我用手扭一扭,溼了沒有?(溼了)為什麼會溼了呢?

  3.教師:這一次啊,老師的杯子是斜斜地放進去的,斜斜地放杯子裡面有空氣,空氣跑出來了,小朋友說一說什麼跑進去了?(水)空氣跑出來了,水就跑進去了,所以我們的毛巾就會溼了。而第一次沒有溼,是因為空氣跑出來了沒有?(沒有)所以毛巾是乾的。剛才老師給小朋友變了兩個關於空氣的小魔術,好看嗎?

  (三)身邊捕捉空氣,初步感知空氣。

  1.教師:那麼空氣它在哪裡呢?它又是一種什麼樣的東西呢?接下來我們來做一個實驗。小朋友看,這是什麼?(袋子),我要用袋子去捉空氣,看看老師是從哪裡捉到空氣的(用袋子從桌子底下捉了一袋)我捉了一袋空氣,你們說一說我是從哪裡捉到的呀?

  2.教師:老師捉了一袋子的空氣,你們也想來捉捉空氣嗎?老師幫你們每人準備好了一個袋子,都有了嗎?此刻我們把袋口張開,來捉捉空氣,捉好後要捏緊袋口,舉起來,我看看,誰捉空氣又多又快?(表揚幼兒)

  3.教師:此刻我們把袋口慢慢張開,用眼睛看一看空氣,你能看得見裡面的空氣嗎?(看不見)對,空氣是看不見的。那麼袋子裡的空氣有顏色嗎?(空氣是沒有顏色的)

  4.教師:(用同樣的方法來捕捉)袋口張開,用你的小鼻子聞一聞空氣是有沒有味道的呢?(對,空氣是沒有氣味的)用你的小手伸進袋子裡去摸一摸,能摸到空氣嗎?(空氣是摸不到的)

  (四)周圍捕捉空氣,加強對空氣的認知。

  1、教師:我們到別的地方去捉空氣好不好?試試能不能捉到空氣?(帶領幼兒到各個地方捉空氣,播放背景音樂)

  2、教師:好,請小朋友把袋子收回來,我請小朋友互相說一說你是從哪裡捉到空氣的?(你告訴旁邊的小朋友在哪裡捉到空氣的,自由發言)

  3、教師:好了,你們剛才是不是在各個地方都捕捉到了空氣啊?那麼你們說空氣能看得見嗎?有顏色嗎?有味道嗎?摸得著嗎?

  教師總結:原先我們周圍到處都有空氣,空氣是沒有顏色,沒有味道,看不見也摸不著,因此小朋友通常認為我們周圍沒有的東西,實際上空氣是的確存在的。我們用小手扇一扇空氣,有什麼感覺?說明空氣是存在的,流動的。

  (五)與空氣寶寶做遊戲。

  1.教師:小朋友們玩過氣球嗎?(玩過)這天老師也請你們來玩氣球,高興嗎?但是,你們先想一想,怎樣讓氣球變大呢?

  2.教師:如果氣球小說明我們吹進去的空氣是多還是少呢?老師給小朋友每人準備了一個氣球。(幼兒操作,個別指導)吹好了以後捏緊你的氣球。

  3.教師:我們來比一比誰的氣球,說明他吹進去的空氣最多。誰的氣球最小,說明他吹進去的空氣最少。好了,氣球寶寶累了,我們讓它在邊上休息一下。

  (六)保護空氣,爭做環保小衛士。

  1.教師:此刻老師和小朋友來做一個實驗,把你的嘴巴閉上,再把你的鼻子捂起來,我請小朋友來說說是什麼感覺?是不是不舒服的感覺呢?為什麼會有不舒服的感覺?

  教師小結:因為我們把嘴巴閉上,把鼻子捂起來,空氣就不能進入我們的嘴巴和鼻子裡,我們就不能進行呼吸了。所以我們就會感覺喘但是氣來,十分難受,你們說我們人需不需要空氣呀?

  2.教師:我們人需要空氣,動物呢?花草樹木呢?它們也需要空氣,凡是有生命的地方都需要空氣。如果沒有空氣會怎樣樣呢?會無法生存。

  3.教師:我們雖然離不開空氣,我們需要怎樣的空氣呢?是乾淨的空氣還是受到汙染的空氣呢?如果我們吸進了不乾淨被汙染的空氣就會生病,對我們的身體就不好,所以小朋友們要保護好我們的空氣,保護好我們的環境。垃圾能不能亂扔,能不能隨地吐痰,爸爸抽菸了,我們就應怎樣對他說?我們還能夠怎樣做呢?我們來看一看別人是怎樣做的好不好?小朋友說說他們在做什麼?(幼兒說一說)他們在做環保小衛士,來保護我們的環境,讓我們的空氣更加清新幹淨,我們吸入乾淨的空氣,我們的身體才會棒棒的,身體才會健康。

  4.教師:小朋友,你們想不想做環保小衛士啊?好的,那麼就到老師那裡來排隊,我們的環保小衛士立刻就要出發了。環保小衛士出發咯,跟客人老師再見。(播放環保小衛士音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