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設計方案彙編6篇

實驗設計方案彙編6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科學有序進行,我們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工作重點、實施步驟、政策措施、具體要求等專案。你知道什麼樣的方案才能切實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實驗設計方案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實驗設計方案 篇1

  一、實驗名稱:臨時裝片、切片、塗片的製作、觀察和指導

  二、實驗目標:讓學生透過獨立自主的製作臨時裝片、切片、塗片的方法來感知細胞的形態和結構,從而使學生對細胞達到一定的認識,為以後的教學作下鋪墊。製作臨時裝片的成功,對提高學生的生物學興趣和生物科學素養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這樣鍛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自己動腦思考的能力。

  三、實驗方法及步驟:

  (一)實驗材料: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鑷子、刀片、吸水紙、解剖針、毛筆、滴管、擦鏡紙;清水、碘酒溶液;西紅柿、空心蓮子草、洋蔥;創可貼(切片時可能會有人受傷)

  (二)實驗步驟:

  1、臨時裝片的製作

  ⑴準備

  擦用擦鏡紙把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乾淨

  改進:將潔淨的紗布改為擦鏡紙,擦拭玻片時要注意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夾住玻片的兩端,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襯墊上潔淨的紗布後,夾在玻片兩面,同時擦拭,以防將玻片損壞,滴用滴管在載玻片中央滴1-2滴清水

  改進:在製片時至少滴2滴清水,這樣加蓋玻片時,蓋玻片下的空間中水較充盈,氣泡就少,細胞的活性也較好取用刀片在洋蔥表面上劃“井”字(大約0.5cm2),用鑷子撕取外表皮

  問題:由於葉表皮皺縮、學生不熟練等,導致撕下的表皮薄膜過厚,在顯微鏡視野中難以找到理想的觀察物件,致使實驗效果較差。

  改進:首先將洋蔥鱗片葉切成寬1.0-1.5cm的縱向窄條,再用刀片將洋蔥鱗片葉內側表皮劃成小塊(切忌劃透),然後用鑷子夾住所劃表皮的邊緣,將其輕輕取下(洋蔥鱗片葉內側表皮易與葉肉分離,操作簡便)即可。這一改進降低了實驗操作難度,提高了製片質量。放把撕取的表皮浸入載玻片上的水滴中,並展平

  ⑵蓋蓋玻片

  蓋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的一邊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水滴,然後緩緩地放下,蓋在要觀察的材料上

  ⑶染色

  染:將玻片傾斜10度左右,從高的一側滴入碘液,讓其自己流入玻片。問題:染色時書中要求是把1-2滴碘液滴在蓋玻片的一側,然後用吸水紙從蓋玻片的另一側吸引,使染液浸潤標本的全部。然而,部分同學可能將蓋玻片下所有水全部吸乾,做出的裝片會有很多的大氣泡,且氣泡將細胞掩蓋了,或者有人將氣泡誤認為細胞。

  改進:染色時不用吸水紙吸水,而是將玻片傾斜10度左右,這個角度一定不能太大,太大水就會流出蓋玻片下的小空間,然後從較高一側的蓋玻片與載玻片的縫隙往裡滴碘液,讓碘液自己流進蓋玻片下,如果有液體流到蓋玻片外,用吸水紙擦拭,但一定要強調不能從蓋玻片邊緣吸水,蓋玻片周圍一定要有充盈的液體,這樣才不會出現大氣泡。

  ⑷鏡檢

  用顯微鏡觀察

  2、臨時切片的製作

  ⑴選材

  選擇軟硬適度的材料,先截成適當長度,一般以20-30mm為宜(便於手持即可),材料太軟,可用馬鈴薯塊莖、胡蘿蔔根或肥皂將欲切取的材料夾住一起進行切片,本實驗用空心蓮子草,可直接用於切片。

  ⑵切片

  用三隻手指夾住空心蓮子草,(使其高於手指,右手持刀片(刀片用水潤溼),將空心蓮子草削去一層,形成平面,刀口向內,與斷面平行,以均勻的動作,自左前方向右後方快速拉刀,滑行切片(注意要整個臂部用力,而不要腕部用力)。

  ⑶鏡檢

  如此連續動作,切下一些薄片,然後用毛筆將最薄的幾片材料移至滴有一滴清水的潔淨的載玻片中央,蓋上蓋玻片,用顯微鏡觀察。

  3、臨時塗片的製作

  ⑴把成熟的番茄果肉放在培養皿內,讓汁液流出(汁液中有均勻的離散細胞)。⑵吸取汁液,滴在潔淨的載玻片上,將塗抹的液滴滴於載玻片的中央或偏右約1/4處,左手持載玻片或放在平臺上,右手持另一載玻片作推片。先慢慢向右移動,讓短邊接觸溶液,兩載玻片的夾角約為30-45度,再向左迅速推載玻片,即可塗成一均勻的薄片。(也可用解剖針、牙籤、火柴桿等塗成薄片,蓋上蓋玻片即可。)

  四、預期結果:

  1、成功觀察到了洋蔥表皮細胞、西紅柿果肉細胞及空心蓮子草莖的結構。

  2、透過使用顯微鏡對細胞的觀察,同學們對顯微鏡的使用有進一步的瞭解和認識

  3、透過學生們對臨時裝片、切片、塗片獨立自主的製作,使得大家基本掌握製作臨時裝片、切片、塗片的方法

  4、透過對細胞結構的觀察,使同學們對於細胞的形態和結構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實驗設計方案 篇2

  發展節水型水產養殖、種植模式,進化水質節約用水,清除魚池中有機質帶來的汙染,綠化池塘有效提高池塘利用率,把池塘效益最大化除了最佳化水產品的品種結構外,還可以開發利用水面及水面以上的空間。這是未來池塘養殖的發展趨勢。利用池塘養殖空間,水下養魚,水面種菜,是發展水池養殖與種植相結合的方向之一。魚的生存生長產生的廢物,恰好是水生蔬菜所必須的營養。精養魚池的肥水實際上是無土栽培的營養液。在池塘蔬菜種植和水產養殖的結合中,要根據重慶地區池塘養殖的模式和特點,結合當地的氣候季節變化,如何因事利導,趨利避害,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品種搭配採取相適應的種養技術,是我們魚菜共生實驗成功的關鍵。根據上述思路制定設計方案如下:

  一、設計目標

  我場位於璧山縣城與獅子鎮之間,養殖水源已嚴重汙染,河水無法使用。其淨化池水水質減少迴圈已成頭等大事。

  1。魚菜共生池全年不因養魚投飼料汙染水質而換水(確因天旱池水枯竭,只能適當補給)。利用蔬菜汲取池中氨、氮、磷等多餘元素淨化水質達到不換水的目的。

  2。魚產量1000公斤/畝、蔬每畝500公斤。

  3。對比池魚產量1000公斤/畝。

  二、設計方案

  由於該實驗在重慶地區屬初試,在全國也沒有完全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鑑,所以在種植蔬菜的浮床用材方面,既要考慮浮力,又要與就地取材、低成本原則相結合考慮:

  1。浮床:

  ①用竹子做浮筐,在浮筐上用聚乙烯網布作浮床的面和底。使其面、底中空高度在10cm左右、面部開孔植菜,底部透水供菜營養、並防魚吃菜根。

  ②用塑膠管做浮筐,其他同①。

  ③用板房填充泡沫作浮床開孔植菜,但下部分需網布防魚吃菜根。

  ④利用竹塊定型,同樣用網布上下隔兩層,然後在四角用竹棍定植在池中,靠四角竹棍支撐重量,成本最低。

  2。植菜的品種:適應水生的品種。

  ①空心菜:生長期4—10月,時間長、產菜期長。

  ②水芹菜:生長期10—來年3月,有效利用冬季延續空心菜的產量。

  ③絲瓜:需大水大肥、可搭架立體利用水面以上的空間。

  3。池魚放養模式:結合當地養殖習慣,不迴避草魚。

  4。種植面積不超過養魚水面的20%、不低於15%。

  三、實驗場地

  試驗池安排在18號魚池、對比池與氣幕增氧為同一池塘。及16號池。

  試驗池18號為直角梯形,面 積畝。

實驗設計方案 篇3

  一、實驗原理

  (1)鑑定實驗設計的理念:

  某些化學試劑 + 生物組織中有關有機化合產生特定的顏色反應。

  (2)具體原理:

  ①可溶性還原糖+ 斐林試劑→磚紅色沉澱。

  ②脂肪小顆粒 + 蘇丹Ⅲ染液→橘黃色小顆粒。

  ③蛋白質 + 雙縮脲試劑→紫色反應。

  二、目標要求

  初步掌握鑑定生物組織中可溶性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基本方法。

  三、重點、難點

  1.重點

  ①初步掌握鑑定生物組織中可溶性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基本方法。

  ②透過實驗的操作和設計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掌握探索實驗設計技巧,從而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2.難點

  根據此實驗方法、原理,設計實驗來鑑定常見食物的成分。

  四、實驗材料

  1.可溶性還原糖的鑑定實驗:選擇含糖量較高、顏色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組織,以蘋果、梨為最好。

  2.脂肪的鑑定實驗:選擇富含脂肪的種子,以花生種子為最好(實驗前浸泡3h~4h)。

  3.蛋白質的鑑定實驗:可用浸泡1d~2d的黃豆種子(或用豆漿、或用雞蛋蛋白)。

  五、儀器、試劑

  1.儀器:剪刀,解剖刀,雙面刀片,試管,試管架,試管夾,大小燒杯,小量筒,滴管,玻璃漏斗,水浴鍋,研缽,石英砂,紗布,載玻片,蓋玻片,毛筆,吸水紙,顯微鏡。

  2.試劑:①斐林試劑(0.1g/L的NaOH溶液+ 0.05g/mL的CuSO4溶液);②蘇丹Ⅲ染液;③雙縮脲試劑;④ 體積分數為50%的酒精溶液;⑤蒸餾水。

  六、方法步驟

  1.製備試劑。

  2.可溶性還原糖的鑑定、方法、步驟。

  3.脂肪的鑑定、方法、步驟。

  4.蛋白質的鑑定、方法、步驟。

  七、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我們在化學中學習過物質的鑑定,其原理是被鑑定的物質與所用的化學試劑要麼發生顏色反應,要麼產生沉澱,我們生物學上也採用此原理,在生物學中物質鑑定的理念是:某些化學試劑能夠使生物組織中的有關有機化合物產生特定的顏色反應。

  新課教學:(具體原理)

  ①可溶性還原糖+ 斐林試劑→磚紅色沉澱。(水浴加熱)

  ②脂肪小顆粒 + 蘇丹Ⅲ染液→橘黃色小顆粒。(要顯微鏡觀察)

  ③蛋白質 + 雙縮脲試劑→紫色反應。(要先加A液NaOH 溶液再加B液CuSO4 溶液) 今天,我們學習鑑定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基本方法。

  (一)、還原糖的鑑定

  1、還原糖的鑑定步驟:

  選材: 蘋果:洗淨、去皮、切塊,取5g放如研缽中 製備組織樣液研磨成漿:加石英砂,加5 ml水研磨

  注入組織樣液2ml過濾:將玻璃漏斗插入試管中,漏斗上墊一層紗布

  加斐林試劑:2ml(由斐林試劑甲液和乙液充分混合而成,不能分別加入)

  水浴加熱:煮沸2min

  觀察溶液顏色變化:淺藍色→棕色→磚紅色。

  2、實驗成功的要點:

  ①還原糖的鑑定實驗:選擇含糖量較高、顏色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組織,以蘋果、梨為最好。

  ②斐林試劑要兩液混合均勻且現配現用。

  斐林試劑的配製過程示意:

  斐林試劑甲液( 0.1 g/ml的 NaOH 溶液) 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勻

  斐林試劑 斐林試劑乙液( 0.05 g/ml的 CuSO4 ③在鑑定尿液中是否含有葡萄糖時還能用其他那些鑑定方法?

  學生回答:還可以用斑氏試劑產生磚紅色沉澱;及糖尿試紙據糖的由少到多產生淺藍、淺綠、棕或深棕色。

  (二)、脂肪的鑑定

  1、脂肪的鑑定步驟:

  取材:花生種子(浸泡3-4h),將子葉削成薄片

  取理想薄片

  在薄片上滴2-3滴蘇丹Ⅲ染液

  去浮色 製片

  製成臨時裝片

  觀察:先在低倍鏡下,找到材料的脂肪滴,然後,轉為高倍鏡觀察。

  結論:細胞中的圓形脂肪小顆粒已經被染成橘黃色。

  2、實驗成功的要點:

  ①.脂肪的鑑定實驗:選擇富含脂肪的種子,以花生種子為最好(實驗前浸泡3h~4h)。

  ②該試驗成功的關鍵是獲得只含有單層細胞理想薄片。

  ③滴蘇丹Ⅲ染液染液染色2-3min,時間不宜過長,以防細胞的其他部分被染色。

  (三)、蛋白質的鑑定

  1、 蛋白質的鑑定步驟:

  結論:蛋白質與雙縮脲試劑發生紫色反應。

  2、實驗成功的要點:

  ①蛋白質的鑑定實驗:可用浸泡1d~2d的黃豆種子(或用豆漿、或用雞蛋蛋白稀釋液)。

  ②雙縮脲試劑的使用,一定要先加入A液(即0.1 g/ml的 NaOH 溶液),再加入雙縮脲試劑B液(即0.01 g/ml的 CuSO4 溶液)。

  ③還可設計一隻加底物的試管,不加雙縮脲試劑,進行空白對照,說明顏色反應的引起是蛋白質的存在與雙縮脲試劑發生反應,而不是空氣的氧化引起。

實驗設計方案 篇4

  一、研究問題: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中學資訊科技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對學生綜合能力提高的作用

  二、實驗處理:

  對比性實驗:普通班與實驗班的對比

  等組實驗:普通班與實驗班的對比

  三、實驗變數

  1、實驗自變數

  X=中學資訊科技課程中任務驅動教學法的使用

  2、實驗因變數

  Y1=獲取資訊的能力

  Y2=合作學習的能力

  Y3=對資訊評價的能力

  Y4=反省認知的能力

  Y5=自我評價的能力

  3、干擾變數及其控制

  干擾變數:(1)學生資訊科技素養和技術水平的不同

  (2)任務驅動教學過程中任務的設計、使用的合理性與正確性。

  (3)學生與他能力的變化發展對這五種能力的影響。

  干擾變數的控制:

  (1)為了確保資訊科技課程教學效果的提高是由於任務驅動教學方法的使用的作用而不是其它因素的作用,本實驗研究過程中採用等組對比實驗。

  (2)為避免由於任務驅動教學中任務的設計不合理而對實驗效果產生影響,在進行實驗前應由教學設計專家、學科帶頭教師和學生對設計的任務的合理性進行論證,布林什確保任務的合理性。

  (3)為降低其它因素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先對學生的確基本學習能力、資訊素養和計算機技術水平等因素進行調查分析,並對其它教學方法在教學中的應用所產生的效果作預測分析,最終對教學效果進行分析時加以考慮並予以排除。

  四、試驗程式設計

  1、實驗假設

  (1)任務驅動教學法對學生獲取資訊的能力的提高有顯著的作用

  (2)任務驅動教學法對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的提高有顯著的作用

  (3)任務驅動教學法對對資訊評價的能力的提高有顯著的作用

  (4)任務驅動教學法對反省認知的能力的提高有顯著的作用

  (5)任務驅動教學法對自我評價的能力的提高有顯著的作用

  2、實驗物件

  在附中資訊科技教學中選取高二(3)、(4)班和第二中學資訊科技教學中選取高二(2)、(5)班為實驗物件;附中高二(3)班和第二中學高二(2)為實驗組,教學中採用任務驅動教學法;附中高二(4)班和第二中學高二(5)班為控制班,教學中不採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實驗實施前對學生能力進行前測,確認兩班同學在這三個方面的能力相當,視為等組。

  ●控制1=附中高二(4)班部分學生和二中高二(5)班

  ●實驗1=附中高二(3)班部分學生和二中高二(2)班

  (注:考慮到前測時可能兩個學校的兩個班不一定全部可以分為兩個等組,故從兩學校的兩班中分別選取部分同學形成兩個等組。為不影響實驗的正常、順利進行,對不納入實驗的同學也實施同樣的實驗手段,但不納入資料的統計分析中)

  3、實驗過程

  本實驗研究採用等組對比前測後測實驗研究。

  (1)利用里克特量表對預期的實驗物件進行前測,並分別從兩個自然班中選取部分學生組成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和控制組。

  (2)利用調查問卷對實驗物件進行學習風格、能力結構等因素進行調查研究,瞭解學生的特點和已具備的能力狀況,為以後的效果分析掃清障礙。

  (3)在兩個學校的兩個實驗班的教學中任務驅動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任務驅動基本架構是由研究者和學科教師根據研究和教學的需要共同確定的)。在教學的過程中利用行為觀察記錄表、反思日誌表、調查問卷、里克特量表等工具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觀察和記錄。

  (4)在研究進行兩個月左右時對學生這三種能力的發展進行形成性檢驗,發現存在的問題,並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措施,進行補救。

  (5)學期結束時,對學生這三種能力的發展進行終結性檢驗,驗證實驗假設是否成立,如成立,用實驗資料證明,如不成立,說明原因。

實驗設計方案 篇5

  1實驗器材

  低頻訊號發生器(EE1641C型),行動式電腦小音箱,模擬蝴蝶(冰箱貼),BNC轉雙鱷魚夾線。

  2演示方法

  2.1演示聲音具有“音調”這一特性

  將模擬蝴蝶用膠水粘在音箱的紙盆上,用BNC轉雙鱷魚夾線將低頻訊號發生器與音箱相連。透過低頻訊號發生器的“頻率選擇”按鈕,使訊號源的頻率在“10”、“100”、“1K”三個檔位之間進行切換。這時,音箱既可以發出低沉的聲音也可以發出尖銳的甚至是刺耳的聲音,音調變化十分顯著。由此,學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聲音可高可低,具有“音調”這樣的特性。注意事項:實際上,在調節訊號源頻率時,聲音的響度也會發生變化。為了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音調的變化上,可以適當地提高音箱的音量,因為當聲強大於85dB時,耳朵對各個頻率聲音的靈敏度基本上相等。

  2.2演示“音調與頻率的關係”

  將低頻訊號發生器的頻率檔位選擇在“10”,轉動“頻率微調”旋鈕,對訊號源頻率進行連續調節,可以觀察到:蝴蝶振動速度發生變化的同時,聲音的音調也發生了變化。蝴蝶振動加快,音調變高;振動變慢,音調變低。這樣的`實驗現象強化了學生的直觀感受,為學生作出合理猜想和進一步的實驗檢驗奠定了基礎,也有利於學生“頻率”概念的建立。注意事項:一定要在“低頻”檔對訊號進行“連續”調節。聲音控制在低頻是為了人眼能夠觀察到振動,對訊號頻率進行連續調節可以使音調以及振動速度的變化更易察覺。

  3演示用途拓展

  此套裝置除了可以很好地演示“音調與頻率的關係”外,還可以演示其他一些聲現象,而且效果也相當不錯。

  3.1演示“聲音是由於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音箱發出聲音的同時,蝴蝶也在振動,音箱不發聲,蝴蝶振動停止。藉助於這一現象,學生可以猜想到:聲音可能是由於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3.2演示“聲音是一種波”

  將點燃的蠟燭放在音箱前,在頻率較低的情況下,可以清楚地看到燭焰週期性的來回晃動,藉助於此實驗現象,教師可以引出“聲波”的概念。

  3.3演示“響度與振幅的關係”

  在小音箱的喇叭口置一透明容器,將橡皮泥捏成的小球放在音箱的紙盆上,調節音箱的音量,可以控制小球的彈跳高度。小球的重量較輕,在不同響度的聲音下,小球振動幅度的變化較為明顯,這一現象可以演示響度與聲源的振動幅度的關係。

  3.4演示“次聲波”和“超聲波”

  從“0”到“10M”順次切換低頻訊號發生器的頻率檔位,可以發現人耳並不是所有頻率的聲音都能聽到。藉助這一現象,教師可以引出“超聲波”和“次聲波”的概念。以上介紹的演示實驗,現象新奇、直觀,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能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的概念,希望能為教師們的實際教學提供些許參考。

實驗設計方案 篇6

  一、問題的提出:

  20xx年,國家有關部門透過對全國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情況的全面調查後,認為:“學生的肺活量、體能等身體素質持續下降,超重和肥胖學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男生已達24%,視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其中中小學生為62%;由於缺少足夠的體育運動,中國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日益下降,超過了50%中學生體質健康方面存在的問題,這直接影響到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長,影響到我國人才培養的質量”。隨著“全國億萬青少年學生陽光體育運動”全面啟動,各個學校切實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廣泛開展陽光體育運動,鼓勵學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場、走進大自然、走到陽光下,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使“每天鍛鍊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健康一生活輩子”的口號深入人心,掀起了體育鍛煉熱潮。學校將體育活動作為貫穿教學和管理的主線,大力開發體育課程資源,加強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但在現階段,大多數學校的體育場地、器材、設施及指導力量等條件還不完善,不能滿足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要求,嚴重的影響著學生鍛鍊的興趣,不利於“陽光體育”的開展。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從制度上保證在校學生每天要有不少於1小時的課外活動時間,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就顯得尤為關鍵。本研究試圖對“體育場地設施對中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的影響”進行實地考察研究,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措施。

  二、理論依據:

  近年來,我國中學生體質健康問題嚴重,部分體質測試指標逐年下滑。自20xx年開始,我國進行了4次全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調查,結果顯示,最近20年,我國青少年學生各方面素質自20xx年呈持續下降狀態,其中包括學生的肺活量、速度、力量、耐力等,不僅青少年身體機能、素質和運動能力呈下降趨勢,肥胖率也比5年前增長了一倍;視力不良檢出率居高不下並伴有隨年齡增加檢出率上升以及向“低齡化”發展。為解決這些問題,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聯合發出《關於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決定:從20xx年開始,結合《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全面實施,在全國各類學校中深入開展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即陽光體育運動)。

  造成學生體質健康存在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教育的角度看,雖然一直強調素質教育,但應試教育還是在執著地流行;從學校方面看,重智育、輕視體育的傾向還未能很好的扭轉;從體育自身來看,大家仍然特別重視競技體育,而對群眾體育相對放鬆;從社會角度來看,伴隨現代程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體能下降的現象普遍存在。本文就以淄博市中學的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現狀及陽光體育開展情況展開調查,從學校實地和體育教師、學生兩方面充分全面的展開調查,分析學生參加體育鍛煉存在的影響因素,並給予相應的研究對策,使更多學生參加到體育鍛煉中去。

  三、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透過計算機檢索和人工查閱大量相關文獻,包

  括期刊、專著、學位論文等,進行深入的學習和研究,總結及分析體育設施與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研究現狀的內容。同時收集國內外有關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法規檔案、書籍,這些寶貴的資料都為本文提供理論和方法學依據。

  2、問卷調查法據本課題的研究內容與目的,閱讀了大量有關社會調查及科研方法等方面的書籍,並經過專家諮詢和反覆修改後,精心設計了學生問卷。在每所學校發放學生問卷100份。

  3、實地調研法對隨機抽取的六所學校,分別是張店二中、新城中學、灃水中學、湖田中學、傅家中學、唐坊鎮中學進行了實地調查,統計了學校的體育場地,器材設施,學生的體育鍛煉方式,學校給予學生鍛鍊的時間,學生的興趣愛好等,瞭解學校的實際情況[6]。

  4、邏輯分析法運用歸納、演繹、綜合等各種邏輯分析法,對所收集的各種資訊進行分析與論證,總結出調查結果,並提出相關對策。

  四、主要研究內容

  (1)調查淄博市中學的體育設施、器材、場地的實際情況。

  (2)瞭解學校安排學生鍛鍊的時間及學校場地對學生開放的情況。

  (3)調查學生的參與鍛鍊方式,興趣愛好。

  (4)分析所得資料,提出解決的可行方法和措施。

  五、研究階段安排

  1前期工作

  (1)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確定研究方向及研究方法。

  (2)撰寫開題報告。

  2、中期工作

  (1)採集反映山東省淄博市中學學校場地、設施、器材的實際情況。

  (2)調查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方式,興趣愛好。

  3、後期工作

  (1)整理並分析資料

  (2)撰寫論文,形成初稿

  (3)修改論文,形成成稿。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