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石雕傳統工藝論文
壽山石雕傳統工藝論文
一、壽山石雕的傳統工藝
遠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南朝,壽山石雕已初具原形,當時的壽山石雕主要用於祭祀,雕工粗糙。唐代經濟的繁榮帶動了壽山石雕的發展,在種類和雕刻技法上得以豐富。進入宋代,經濟重心的南移,使得福州成為了沿海重要城市之一,壽山石雕的發展隨著福州的經濟的復甦,邁入了新的階段。在宋代,壽山石雕已趨於成熟。傳統的壽山石雕刻工藝是純手工製作,在選石、雕刻和造型上都具有了很高的藝術水平,並受當時文化的薰染,使壽山石雕更具藝術內涵。傳統的壽山石雕製作工藝,每一步都是經過無數次積累和驗證的成果,內裡蘊含,博大精深。
(一)相石
“相”的含義多種多樣,其中也有觀察的意思,而“相”石也可以稱作選石,在古代有關壽山石的文字記載中,把觀察、分析壽山石稱作“相”石。古有伯樂相千里馬,壽山石亦如是。相石主要是從壽山石的形狀和紋理以及質地來相,其目的是為了雕琢成器。古代相學認為“富貴在於骨法,憂喜在於容色”,將骨比作壽山石的外形,而容色就好比壽山石的色彩、紋理和質地。壽山石的外形是雕刻造型的關鍵所在,一塊壽山石的形狀如何,直接關係到成品的藝術形象。摸骨,相形,是壽山石雕的前期準備工作,也是相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壽山石的紋理和質地是其最為出彩的部分,也是壽山石的標誌所在。壽山石是火山噴發的熱液與地下水中的礦物質綜合作用形成的產物,經過上千年的地殼運動,形成了紋理和質地獨一無二的珍稀石種。相石,就是要將壽山石的質地、紋理把握到位,在保持這些天然美的前提下進行適當的雕琢,在雕刻的時候因材施藝,最大程度的體現壽山石的紋理之美、質地之潤。壽山石的色彩富於變化,層次分明,有獨具一格的藝術魅力。相石過程中,色彩最為奪目,古人對於色彩的運用也最為講究。古人造器“以蒼壁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白琥禮西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玄璜禮北方”。壽山石色彩豐富,在處理的時候注重巧色妙用,將色彩的碰撞歸於和諧,依循天地至理,展示萬物神奇變幻。
(二)雕刻
壽山石雕在萌芽時期,雕刻的形象幾乎沒有技巧可言,只具備大致的形狀,手法上也很粗糙。但在之後的朝代發展中,壽山石雕不僅在運用範圍上有所拓寬,在雕刻技法上也有發展和進步,尤其是在明、清時期,壽山石雕的雕刻手法在種類上更為豐富。
1.圓雕
圓雕技法,是應用範圍最為廣泛的一種,不僅是在壽山石雕中可見,在木雕、玉雕上也經常使用。圓雕又被稱為立體雕,是物件的整體性展示,觀賞者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欣賞圓雕作品,主要應用於人物和動物的雕刻。人物和動物都具有三維空間立體感,面部感官和肢體飽滿富有動感,圓雕技法恰好可以進行全方位的展現,與壽山石的人物雕刻相契合。壽山石圓雕的歷史悠久,在福州挖掘出的南北朝時期的殉葬品皆是圓雕作品,發展到清朝時期,圓雕技法已有較大的超越,藝術水準也有質的飛躍。古代壽山石圓雕作品講究神行具備,它以最簡潔的筆觸去展現最豐富的藝術形象,無論是動態的還是靜態的事物,透過延伸人們的視線,營造出立體的感官空間。尤其是人物的塑造,古代壽山石雕作品多為仙、佛、人物,這些形象的刻畫要求逼真、生動,在打胚的時候有嚴格的比例要求,同時還要注重作品角度和方位的統一與和諧。圓雕技法講求精煉,用最鮮明、簡練的形象給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集中深入的塑造富有特性的'典型人物,這也是古代壽山石雕作品得以流傳的一大秘訣。
2.浮雕
具有悠久歷史的浮雕是一種裝飾行的雕刻技法,繼圓雕之後出現,被雕刻藝人廣為使用。同圓雕的立體感不同,浮雕著重從前方位表現所雕刻的物體形象,後方位簡略雕刻,因此具有半立體感,一般按照壽山石料的情況進行簡易的處理。壽山石的浮雕技法運用始於明、清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是壽山石硯的四周以及印章的方柱四面,主要是起裝飾性效果。壽山石生於岩石縫隙之間,開採的時候無法成片的進行,受自然因素的制約,壽山石雕的體型偏小,與中國曆代的浮雕作品想比,差別較大,但傳統的浮雕藝術對於壽山石雕的影響,是深遠而巨大的。壽山石雕作為一種小型藝術,自成一格,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壽山石浮雕作品雖體型較小,但是在選材上十分講究,壽山石色階分明且石面平整,因此色彩分明的薄形壽山石是上佳之選。以底層石色為襯,外層石色雕刻景物,形成自然套色。壽山石印章的套色最為出挑,往往是兩色相容,形成自然套色,美觀大方,裝飾效果極佳。作為傳統壽山石雕刻工藝的一種,浮雕技法的審美效果不但訴諸視覺而且還涉及觸覺,在題材、空間等方面的處理優勢,是圓雕所不能及的。
3.鈕雕
鈕雕技法的應用有相應的針對性,主要是用於印章的雕刻,但是在古代,印章的使用比之現代更為廣泛且多元。印章始於周代,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作為權力和憑信的象徵,古今皆是。鈕雕主要是指印章上部的雕刻,起裝飾性作用,開始純為實用,用來繫結穿繩,之後才加以巧飾,並不斷的豐富和發展。用壽山石做印章源於元代,是一個歷史性的開端。壽山石具有柔而易雕的特性,色彩鮮明,潔淨如玉,備受人們喜愛。明朝時期,鈕雕被廣泛使用於壽山石印章上,並日漸興盛,逐步發展成為壽山石雕的一種特殊品種和藝術。元中期到明朝,由於文人的大量使用,印鈕雕刻從原來只是簡單地在“印鼻子”上穿洞,逐漸發展成為在印章上部的平臺上進行雕刻裝飾。尤其是明、清之後,雕刻內容更加豐富,雕刻手法更加精緻美觀且富有變化。印鈕從簡單的紋路擴充套件為“古獸”,再擴充套件為人物、博古圖案、鳥獸、翎毛、魚蟲等多種型別。
(三)造型
壽山石雕的造型是匠人的精巧構思,也是那個時代文化氛圍的體現古人崇尚神佛,因此觀音、彌勒、佛像等題材最為常見。此類題材的壽山石雕造型或莊嚴或慈藹,體現的是人們對神佛的畏懼和崇拜心理,是人們希望的寄託。花鳥、瓜果造型在壽山石雕中也較為常見,古代文人雅士崇尚自然,在詩詞文章中常常傾注對自然的喜愛之情,因此花鳥、瓜果類的題材在當時也是壽山石雕著重表現的造型藝術。造型是壽山石雕外在的藝術語言,它是視覺符號最為直接的體現。壽山石雕的造型如何,關係著人們對壽山石雕的欣賞和對其中所蘊含的文化的理解。造型是思想的產物,並受當時文化的影響,反映在壽山石雕上則有不同的體現。唐代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宗教盛行。佛教傳入中國,至唐代已極為昌盛,在福建偏遠的壽山鄉一代大興寺廟,僧眾達數千人,香火鼎盛。相傳寺裡的僧人們曾就地取材,用壽山石雕刻佛像、託缽、念珠、配件等,除了自己使用之外,還作為紀念品贈予前來祭拜的客人。佛教在唐代的盛行,集中反映在壽山石雕上,這時期的壽山石雕皆與佛教息息相關。宋代俑制十分興盛,主要是作為陪葬品,因此閩中地區民間則大量採集壽山老嶺等地粗石雕刻古俑殉葬。從宋代墓葬挖掘的壽山石俑有文武俑、侍俑、男女俑,形式有立像、坐像,姿勢大多作拱手狀。而動物類有青龍、白虎、雞犬、龜蛇以及十二生肖等。每個朝代的文化不同,出產的壽山石雕造型也不盡相同,文化與壽山石雕造型之間的練習是非常緊密的。
二、現代壽山石雕刻的創新與發展
壽山石雕的傳承從古至今,未曾斷絕,傳承的不僅是壽山石雕的手工技藝,更是傳統文化藝術的博大內涵。壽山石雕發展至今,在傳統技藝的基礎上,融入了現代的元素,對於壽山石雕有所創新和發展,主要體現在技法和造型的創新上。
(一)壽山石雕技法上的創新和發展
壽山石雕的歷史底蘊豐厚,在一代代人的傳承中不斷的豐富和發展。在現今社會,壽山石雕已成為人們收藏的藝術品之一,人們收藏的不僅是壽山石雕的歷史底蘊,所看重的還有壽山石雕的創新和發展。
1.微雕
壽山石微雕是一種嶄新的藝術形式,新的歷史背景賦予了它新的發展空間,在現今的社會條件下,壽山石微雕發展速度十分的迅速。微雕是源遠流長的時代藝術,在距離今天很遙遠的殷商時代,微型雕刻就已經出現在了甲骨文中,但是將微雕應用於壽山石雕是近現代的創新舉措。在長期的實踐和研究中,當代福建的一批有志於壽山石創新的藝術愛好者,深刻認識到壽山石柔而易攻的質地,認為壽山石是最理想的書寫用材。他們在研究篆刻、中國書法和繪畫的同時,也不斷的嘗試在壽山石上作微雕藝術,過程雖然艱辛,但好在結果是令人欣喜的。經過不懈的努力,他們終於在壽山石上刻出不僅纖如毫髮,而且變化微妙的歷代名家墨跡。壽山石微雕在選材上也是極為講究的,石質要絕對的精純,不含半點雜誌和裂痕,在雕刻時才能確保整體的美觀,不會在雕刻進行到一半之時發生意外。壽山石微雕需要具備深厚的雕刻功力,要求雕刻者有精熟的國畫和書法功底,憑運筆走勢和所謂的“意念”去雕刻,創作出的壽山石微雕才能是精品。壽山石微雕的出現是新技法的創新性成果,賦予了壽山石雕新的發展空間,如今壽山石微雕藝術已受到今東南亞及歐美的許多藝術品收藏家都對壽山石微雕藝術頗為青睞。
2.機器雕和人工雕相結合
人類進入工業社會,機器應運而生,併成為人類生產勞動的主要助力,古時的純手工製作已被機器所取代。壽山石雕也不可避免的走上的機器雕刻的道路,但這並不意味著壽山石雕完全的依靠機器,更多的是當做工具使用,以減輕勞動強度,提高效率。有些壽山原石體積較大,光是打磨就需要花費許多的時間,而且人工處理有時把握不夠精準,很容易造型石料的破壞和缺損。運用機器雕刻的話不僅省時省力,對於石料的切割也更為精準。傳統壽山石雕製作工序十分繁雜,首先是相石,之後進行打胚、鑿坯,胚體制作完成後,再進行進一步的修光和磨光,所有的工序完成方能成品。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打胚主要還是靠手藝人,後來就開始改用砂輪和梅花頭等工具,現在則流行效率更高的雕刻牙機。機器雕刻在現今壽山石雕中已是普遍使用的狀態,隨著壽山石文化的發展,壽山石雕已由手工的製作進入到機械化、半機械化的創作。
(二)壽山石雕造型融入現代元素
傳統壽山石雕的題材大多為人物、神佛、花鳥、瓜果等,這與古人傳統的生活方式以及信仰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在當代社會,人們的生活方式與往日不可同日而語,無論是在信仰上還是審美情趣上都有著較大的差異,傳統的題材在現在依然得以保留,但是在此基礎上,現代的壽山石雕融入了新的元素,在造型上更為豐富多彩。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歷經幾千年而不斷,先輩的智慧與勞動結晶至今閃耀著睿智的光芒。我們依靠著前人流傳下來的經驗摸索著走到了現在,對於這份依靠我們有著很深的眷念,因此中國人有著明顯的懷舊情結。對於收藏家來說,他們看中的不僅是傳統的壽山石雕所能帶來的價值,更為重要的是壽山石雕中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那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現在的壽山石雕造型千奇百怪,有編織的草帽,栩栩如生的螃蟹,形態逼真的五花肉等等,這是現代人的奇思妙想,是壽山石雕的創新與發展。
三、結語
壽山石雕作為我國藝術的瑰寶,已成為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一部分,它不僅集結著前人的智慧和技藝,也閃耀著現代人的思想火花,兩者的和諧並存,是壽山石雕進步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