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實驗設計論文

高職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實驗設計論文

  摘要:本文試圖對高職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進行重新設計,設定了該模式的實踐過程分為準備、實施和總結分析三個階段。以專案化教學為基礎,能夠發揮“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作用,增強學生團隊合作的能力,切實達成人才培養的目的。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專案化教學;高職

  一研究背景

  學會合作不僅是學習的需要,更是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張茜,2007)。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把“學會合作”看作是面向21世紀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學會共同生活,學會與他人一起生活”成為學校教育培養的目標之一。我們在針對廣東160家用人單位對高職學生的人才需求調查中,企業明確表示崗位要求的職業道德規範中團結互助是僅次於敬業愛崗和誠實守信的。且在對多個崗位招聘資訊分析中也發現對應聘者團隊合作能力的要求。如何在學校教育中激發學生的合作動機,培養與他人的合作能力,是時代前進、社會發展對學校提出的新要求(Jaeobsetal,楊寧等譯,2005)。

  “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被普遍接受的教學改革,在現今高職教育中,如何充分發揮該方式對人才培養的作用,是一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問題。如何把“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切實有效實施,需要尋找突破口,結合專案化教學,可能是一個比較好的視角。究竟怎樣操作,首先要有個具體設計。設計的理念要考慮到合作學習的基本要素和實際操作的問題和困難,才可能行之有效。合作學習(CooperativeLearning)是學習者以小組形式參與、為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在一定的激勵機制下而合作互助的學習行為。

  在教學實踐中,合作學習通常由4個基本要素組成,即小組、成員、輔導教師和學習環境。本研究參照胡小勇等(2009)最佳化分組學習效果的實踐策略——以《教育傳播學》課程為例的研究一文中的實踐過程設計框架,試圖以專案教學為前提,圍繞專案進行分工和實施,提出一種“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實踐過程將劃分為三個階段,具體如下:

  二實驗的準備階段

  首先,要明確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地位。教學舞臺上,學生為演員,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為導演,應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和過程監控作用。其次,重新進行課程的教學設計。

  第一,以專案教學為導向,構建適合“小組合作學習”的專案。對所要實行“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課程進行專案化教學改革,重構教學內容,設定教學專案和任務,遵循“三個結合”原則。

  一是,小組與個人專案相結合,教學專案和任務大部分以小組形式完成為主,比例約為70%,餘下則設定以個人形式完成的專案,比例約為30%;

  二是,課內與課外專案相結合,課內專案比例約為30%,課外專案比例約為70%;

  三是,分專案與綜合專案相結合,分專案比例約為60%,綜合專案比例約為40%。

  第二,注重過程考核,制定合理的考核方式。過程考核比例約為60-80%,包括考勤、課堂表現、實訓專案成績等。考核中實訓專案成績由各項實訓專案的成績彙總而得,各個實訓專案的成績要細緻到具體課內與課外成績的分配。最後,擬定“小組合作學習”的具體任務。依據重新制定的教學設計,擬定“小組合作學習”的具體任務,包括佈置任務的時間、任務具體要求、任務完成時間、完成方式、成績分配(與考核方案相一致)等。

  三實施階段

  (一)“小組合作學習”環境設計

  1.重視思想

  思想通才能行動。所以開學第一次課是確保“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得以順利開展的關鍵。教師要灌輸給學生本學期該課程將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進行學習,並且把課程的整體設計、考核方式等資訊簡略地告知學生,希望能夠引起學生重視該種學習模式,強調過程考核的重要性,“每一個成員都有責任為小組貢獻一份力量,爭取集體進步”,同時也要強調如何處理“搭便車”現象,一經發現,則取消該同學的小組共享成績。

  2.學生分組

  既然是“小組合作學習”,那麼就要以小組的方式來開展學習。因此,如何分組是開展此種學習方式的重要工作。分組應該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6-8人為一組,學生自由組合,教師調配”原則。明確一個班要分成多少組,每一組具體的成員名單、組名、組的口號等。這項工作一般在專案實施前一週就要完成。

  3.安排並確定具體組員分工

  依據專案化教學的基本內涵,各小組的分工應該是能夠體現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的,此外,還仍需考慮高職培養應用性和具備崗位素質的人才目標,初步擬定了兩種分工方式。第一種分工方式為“崗位分工”,具體崗位包括:記錄員、發言員、資料員、協調員、外聯員,該分工可不經修改適用於所有課程。第二種分工方式為“專案單元分工”,專案單元劃分的依據來自於該課程所設定的專案單元,表格中各單元的所負責學生的工作任務,不能理解為只是他本人來完成這個單元工作,而是由該同學組織小組成員一起來完成,各個課程根據課程設計的單元來修改後使用。各個學習小組根據兩種分工方式進行安排,由組員自由調配,並按要求填寫好教師發給的組員分工表。分工表一式兩份,小組資料員和教師各保留一份,便於在教學過程中的工作實施和監督。

  4.安排學生座位

  安排學生座位的目的,一方面是便於實訓專案的順利開展;另一方面便於課堂的教學管理,如考勤、討論等。課程大量的實訓專案需要以小組方式來進行,所以課堂上也以小組為單位坐在一起是比較恰當的。當課內實訓專案安排下來的時候,相關單元的負責人就可以組織組員進行實訓,記錄員也便於記錄小組討論的內容。由於安排了座位,教師的課堂監督更便於開展,每一次課教師就讓各個組記錄員上報該組缺勤名單,縮短了考勤時間並提高了的課堂效率,也確保了較高的到課率。各組座位不能一成不變,一個學期至少調換1次座位。

  (二)過程記錄和監督

  1.教師過程記錄和監督整個教學過程,教師要做好記錄,包括每一次的考勤、學生課堂表現、各個實訓專案的成績、學生資料記錄和整理情況、各小組的'團隊合作進展情況等。這些都能以電子版表格形式來做好記錄,表格中的學生名單最好以小組為單位來整合,便於記錄。教師主要是在學習過程中,監督學生的學習、團隊的配合、各組員的工作進展、實訓專案的實施、“學生研究團隊崗位分工”表格的填寫等情況。任課教師最好能夠有一份各個小組的具體分工名單,便於監督和督促學生完成相應工作。2.學生過程記錄每個小組發放一套“組員工作開展情況記錄表”列印稿1份,資料夾一個,統一由各個小組資料員保管,學習過程中,各個組員根據之前安排好的分工專案填寫表中相應的內容,填寫完畢簽上名字後,交由資料員,每一次課資料員都要把資料夾帶來課堂,便於教師隨時檢查。

  (三)學生分析

  該部分由學生自評和學生成績兩個方面構成。其一,學生自評。“學生研究團隊崗位分工”表格中“自評表現成績(1-10分)”一欄,由各組員根據自己本學期工作表現給予評分。其二,學生成績。根據考核方式計算出來的學生各部分成績,包括考勤、課堂表現、實訓成績、期末考試等,來分析學生的學習效果,並比較實驗組和參照組的情況,從而檢驗“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效果。

  四總結分析階段

  該階段主要引用問卷調查方法,瞭解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進行課程學習的成效情況。在課程最後一次課上,進行學生自填式問卷調查。待回收所有問卷後進行資料整理和統計分析。如果為了檢驗該學習模式的成效設定了實驗組和參照組,那麼問卷也應該分為兩套問卷,調查內容大致一樣,但也存在些許區別,便於比較。此外,還要做好實驗成效總結工作。課程結束後,任課教師可根據本學期“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實施情況,進行具體總結,包括進展、存在問題、改進措施等方面。

  參考文獻

  [1] 張茜.透視“小組合作學習”[D].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學位論文,2007.

  [2]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82.

  [3] [美]GeorgeM.Jaeobs,MiehaelA.Powez,LohwanIn著,楊寧,盧楊譯.合作學習的教師指南[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8.

  [4] 胡小勇,李閆莉,徐旭輝.最佳化分組學習效果的實踐策略——以《教育傳播學》課程為例的研究[J].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07-110.

  [5] 王坦.試論合作教學的理論基礎[J].山東教育科研,2000(12):66-11.

  [6] 王慧敏.對小組合作學習實效性問題的思考[J].教學與管理,2006(12):28-30.

  [7] 弓利英,李琳,李學慧.小組合作學習法在高職教學中的應用[J].河南農業,2012(9):17-18.

  [8] 周俊.小組合作學習實驗報告.教育導刊,1997(2)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