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道傢俱設計探索論文(精選7篇)
城市街道傢俱設計探索論文(精選7篇)
在個人成長的多個環節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論文吧,透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你知道論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城市街道傢俱設計探索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城市街道傢俱設計探索論文 篇1
〔摘要〕
街道傢俱在人與城市環境之間起著協調作用,體現著一座城市的精神追求和文化狀態。本文分析了瀋陽城市街道傢俱的現狀及存在的一些基本問題,從多個方面探討了瀋陽城市街道傢俱應該遵循的設計原則與策略,能啟發瀋陽城市街道傢俱的設計思路,進而提升瀋陽整體城市街道景觀形象和品位。
〔關鍵詞〕
瀋陽;街道傢俱;設計;原則策略
1.引言
隨著我國城市化程序的深入開展,城市與景觀設計理念發生了重大變革。街道傢俱在人與城市環境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樑,體現著一座城市的精神追求和文化理念。著名建築師沙裡寧說:“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麼。”[1]瀋陽城市建設日新月異,誕生了渾南新區等堪稱國際化標準的建設專案,然而街道傢俱的品質卻不高,存在數量缺少、散亂不整、欠缺專業設計等問題,影響了城市街道景觀形象。
2.城市街道傢俱的定義
“城市街道傢俱”的概念詞彙產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英國,英語為“StreetFurniture”,直接翻譯是“街道傢俱”。在歐洲稱為“UrbanElement”可譯為“城市配件”。而在日本通常被解釋為“步行者道路的傢俱”,也叫“街具”。在中國通常被稱為“公共環境設施”。[2]街道傢俱是指放置於街道上的為人們生活提供服務的道具:公共座椅、電話亭、公共候車亭等都包含其中,範圍廣泛。街道傢俱是面向公眾、服務於公眾的,無論哪種內容和形式,反映的都是公眾精神和公眾的審美需求,其實施的根本目的在於體現一個社會的公共精神及公共利益。[3]
3.瀋陽街道傢俱的現狀
戶外活動是民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街道傢俱是戶外生活質量的保證設施。行走在漫長的街道,腰痠背疼,卻找不到一張讓你停下腳步的公共休息座椅;坐輪椅的親人在欣賞城市美景時,想去方便一下,找到公廁卻發現沒有為殘障人士設定的專用衛生間,類似尷尬的事情在瀋陽會經常遇到,不但使民眾的戶外生活質量大打折扣,而且影響到整體景觀環境的營造。瀋陽街道傢俱主要存在如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1)統一與整體規劃不足。街道傢俱的規劃設計非設計師個人意志所為,必然受制於市政、電訊、環衛等職能機構,因各自利益驅使而彼此缺少合作,導致瀋陽街道傢俱整體散亂的後果,也造成街道形象的不明確,進而影響了瀋陽整體景觀形象的塑造。例如,中街步行街中心地段設定了4個服務商亭,在造型風格、色彩搭配等方面都不一樣,缺乏整體統一的設計元素,並且與周邊其它設施極不協調,有損中華名街的美譽。
(2)對所處環境欠缺考慮。瀋陽擁有2300多年的濃厚歷史背景,人文環境特色鮮明,然而滿城的街道傢俱卻難覓其“根源”。瀋陽的街道傢俱沒能反映出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與鮮明的城市性格,沒能夠充分考慮到瀋陽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難免“千城相似”、“百城一面”的尷尬局面。因此,應仔細研究瀋陽所處的環境因素,充分挖掘特有的文化元素和地域符號,才能夠產生造型、色彩都與城市環境和諧相融的具有瀋陽特色的街道傢俱。
(3)欠缺人性化需求的滿足。街道傢俱存在的意義是滿足人們室外活動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其核心是人性化。當前瀋陽街道傢俱在人性化設計方面明顯欠缺,因而無法滿足公眾對街道傢俱提出的不同需求。例如,在人流量很大的中街以及長江街缺少足夠的公共休息設施;又如,瀋陽公交候車亭中大多沒有標配的休息座椅,老人、病殘、孕婦等有特殊需求的市民無處落座,顯然欠缺真正的人性化考慮。
(4)欠缺足夠的重視和規劃。根據對瀋陽街道設施的調研發現,普遍存在配置不均、種類不全、數量短缺等問題。原因在於規劃的過程中對街道傢俱不夠重視,導致城市環境與街道傢俱發展不同步。例如,中街每日客流量達數十萬,但可供休息的公共座椅卻只能容納百人左右,而長江街則幾乎沒有。
4.瀋陽街道傢俱設計原則與策略
街道傢俱與城市建築景觀等共同構建了城市的總體形象,共同體現城市的精神面貌和獨特的品格。為了提升瀋陽形象品質、完善街道景觀環境、提高民眾戶外生活質量,設計高品質的街道傢俱勢在必行,瀋陽街道傢俱設計應該遵循以下原則與策略:
(1)功能性原則。街道傢俱的功能性是設計的根本原則。如果座椅不能提供休息,便失去其存在的意義。優良的街具,不但能讓人們在與其互動接觸中得到物質享受,同時還能夠得到精神愉悅。例如,人們在使用觸控式螢幕的道路導視系統時,既能得到大資料提供的精準資訊,又能體驗到高科技產品所帶來的幸福感。在街道傢俱的使用功能上,不但要充分滿足人機工學的基本要求,還要體現出其功能的合理性與科學性。例如在公共座椅設計中,長、寬、高的尺度要符合人體的尺度標準,使人們坐著舒適。
(2)耐用性原則。街道傢俱由於長期放置於室外公共空間中,使用率較高,加之瀋陽地處嚴寒地區,自然條件相對惡劣,極易造成損壞,因此要求瀋陽的街道傢俱較南方地區應具有更高的耐用性。街道傢俱的耐用,一方面從其形態造型、結構合理等幾方面考慮。另一方面從使用者的合理使用、減少人為蓄意破壞以及後期維護角度思考。經久耐用並不意味著簡單的加固,而是設計的合理性與科學性。
(3)和諧原則。懷揣美麗中國的夢想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責,瀋陽作為東北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共築夢想,建立和諧的宜居環境與街道景觀是與時俱進的舉措之一。瀋陽是一座擁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為街道傢俱留下了很多彌足珍貴的設計元素。燦爛的紅山文化,融合漢、滿、蒙傳統文化精華的清代一宮兩陵,中西合璧的民國文化等。只要將這些傳統文化精髓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只要把握造型、色彩與材料元素,使其融入城市整體環境之中並統一規劃,必然能夠設計出和諧又具瀋陽特色的街道傢俱。
(4)整體系統原則。街道傢俱是整體設計,不僅需要它們與周圍整體環境協調一致,它們自身也應該具有統一性。設施無論大小,但它們之間應該是一種相互作用的、相互依賴的,將自己的個性納入整體的共性框架之中,體現出整體統一的特質。[4]進行設計時,要分析周圍環境因素對街道傢俱的影響,必須考慮它在某個特殊環境中的效果,確立整體觀念和整體化設計的原則。瀋陽街道傢俱和整體環境不協調的現象常見,不但無法成為整體景觀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反而造成了整體環境的凌亂不堪。
(5)形式美的原則。形式美的法則是創造城市環境美感的根本法則,街道傢俱設計作為公共藝術的重要內容也應當遵循這一法則。馬欽忠說:“我們稱這一類功能用具為公共藝術作品,在於它體現了特定城市人們的審美情趣、個性傾向、地域特徵,體現城市文化理念和精神,起到引導良性行為、愉悅行為,體驗場所的審美感”。[5]街道傢俱設計時,透過一定的造型、色彩等設計元素創作出形態優美、色彩和諧、材料適宜的藝術作品而感染人們的心靈,給予視覺和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
(6)人性化設計的原則。人既是街道傢俱的使用者也是城市的主人。街道傢俱的人性化設計要求立足於人,要滿足廣大公眾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如,我國南方一些城市公交候車亭安裝了自動噴霧降溫裝置,緩解酷熱高溫對人體的不適;巴黎的現代候車亭為人們提供手機自動充電+網際網路等功能。瀋陽候車亭應考慮乘客在寒冬等車時防寒等人性化設計。此外,要特別關注老人、病殘、婦幼等弱勢群體的心理狀況和活動方式。瀋陽個別地段設定了“女神”專用停車位,日本地鐵設定了盲人站點和專用電梯就是考慮到特殊群體需要而進行的人性化設計,這些都給瀋陽街道傢俱設計以啟發。城市是一本展開的、書寫其胸懷抱負的公眾讀物,它體現著城市的文明程度和文化品質,不僅能創造出一座城市鮮明的地域感、認知感,還能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響力。瀋陽街道傢俱雖然不足,但只要遵循設計原則,洞察科技化等發展趨勢,必然能設計出與整體環境和諧統一的、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高品質街道傢俱,從而全面提高民生活質量、提高瀋陽城市形象與品位,實現瀋陽未來發展的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伊利爾﹒沙利寧.顧啟源譯.城市-它的發展、衰敗與未來[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6.
[2].馮信群.公共環境設施設計[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16.
[3].宋樹德.上海市街道傢俱淺析[A].鮑詩度.中國環境藝術設計散論[C].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9(7)P130-138
[4].王昀,王菁菁.城市環境設施設計[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5].馬欽忠.公共藝術基本理論[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8.
城市街道傢俱設計探索論文 篇2
一、教學方法創新手段
設計教育不能侷限於知識的認知過程,而是要在課程體系中全面培養學生對設計定位的敏銳感知力、設計分析的洞察力和設計解決的創造力。教育不但要教會學生認識“What”,更要教會學生認識到“How”和“Why”,積極尋求思維轉化途徑、提升綜合思維能力。
二、教學方法創新目標
1.關注材料與工藝的選擇與運用
材料是傢俱陳設設計的物質基礎,而工藝是傢俱陳設設計的方法基礎,製作模型的過程需要學生實踐傢俱的成型工藝以及形態、材質、空間對於傢俱設計的影響。許多學生在製作過程中體會到了不同材料的效能和構造方法,從而不斷總結經驗,結合傢俱的結構特性,在設計過程中避免了出現違背材料特性的結構形式;學習掌握常用傢俱施工機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理解傢俱構造中各層結構的連線、嵌縫、飾面的工藝,瞭解傢俱施工構造,即“結構+基層+面層”的設計原則和內容。
2.關注傢俱尺度之於人體工程學和經濟考量的運用
傢俱陳設設計不是單純的“機械設計”,而是以人為本的“生命設計”,僅僅依靠書本上關於人體工程學的尺度資料,學生無法直觀、有效地以科學的觀點做設計。因此,在傢俱實踐製作過程中,應當引導學生了解常用材料的規格,並學會計算和下料;同時,利用等大實物模型可以隨時切身感受傢俱的尺寸和使用功能,並按需調整其尺寸使之舒適、耐用。
3.關注團隊合作及溝通能力的培養
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及溝通能力是設計師的基本技能,在課程中引入團隊學習的方法可以讓學生提前演練自我發展能力和專業表達能力。團隊成員之間在方案選擇與最佳化、材料選擇與購買、工藝操作與選擇上都會有不同層次的溝通與交流,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後也會實時與同事、業主、工人、供應商等溝通交流,透過教學上的實戰可以提高學生的協作能力和溝通技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塑造學生積極的動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創造能力,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嚴謹的工作作風,不僅僅要學會課本知識,更要學會做人和做事。
4.關注創新能力和設計素養的養成
傢俱陳設設計的教學目標是在保證學生的基礎知識完備的同時,努力保護學生的創造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作動力,教師要積極扶持學生設計思維的多元化,補充教科書中沒有的背景知識和專業發展的最新動態,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了解當今設計行業的概況和發展趨勢,使在校學生以從業者的姿態而不是以旁觀者的姿態進入這個行業;教學中,透過給學生列出系統的課後閱讀書目,以閱讀和分析案例培養學生的能力、啟發學生的思維。在探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傢俱陳設設計課程教學方法的過程中,需要注重專業基礎教育的知識結構與學生綜合素質、職業技能和創新能力的結合;針對教學方法進行相應的系統整合,強化教學內容與手段的貫通機制;擴寬學生的知識面和就業面,為學生學業成功、就業成功、事業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
城市街道傢俱設計探索論文 篇3
摘要:
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髮展,人們所處的社會環境發生改變,生活節奏逐漸加快,由此也引發了一些生態環境問題,所以就出現了人性化傢俱設計。人性化傢俱設計是人們對居家產品設計的共同期待,逐漸成為設計的主流。在設計傢俱和其他產品時,設計師要將產品的使用者作為設計的出發點和中心點,這就是以人為本的人性化設計。人性化設計體現了工業產品設計對人們生活的考慮,同時也是一種優秀的設計,透過人體工程學方面的理論研究和設計美學中相關設計法則的應用,使產品與人、自然能夠融合,從而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精神。
關鍵詞:
傢俱設計人性化思考
如今,設計行業不斷追求人性化設計,這種設計帶有顯著的後工業時代特點,同時也是工業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人性化設計就是指在滿足人們的物質需要的同時,不斷加強對精神、情感方面需要的設計。在技術發展條件相對較好的工業化時期,其生產模式是大批次、標準化,生產的指導思想主要是高效、快速等。人們的生活被冰冷、光鮮亮麗、理性的工業製品所充滿,建築和傢俱都逐漸向國際化發展。這些設計方案並沒有考慮受眾的個性化需求,違背了“設計為人服務”的原則。如今,衡量傢俱的標準已經不再僅僅是實用、美觀、經濟,而要考慮設計能否滿足人們的情感和心理需要。
一、評價人性化設計
人類文明能夠不斷進步並走向繁榮,其主要原因就是不斷滿足人們日益提升的各方面需求,設計環節也是如此。出於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需求,以及對更新、更便利、更舒適的生活用品的需求,產品設計要不斷改進和完善,從而滿足人們對於美觀程度、使用機能等方面的要求。人性化設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抓住人的需求,針對特定的受眾採用合適的設計方法來滿足其需求。設計是為人服務的,人性化與否是評價設計好壞的重要標準。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性,使當前的設計存在多元化的發展趨勢,追求個性化。目前,一些設計師在設計中強調並體現自身的設計思想,沒有站在需要服務的人群角度進行設計。所以,人性化傢俱設計應該明確服務範圍。
二、做到人性化傢俱設計
人性化設計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礎之上。首先應該在物質方面滿足人們的一般需要,如傢俱的實用性、耐久性等,其次是滿足人們生理方面的需求,如傢俱的舒適度、整齊度等,最後應符合人們的經濟條件,使人們能夠支付起價格。達到以上這些條件,才能夠更好地完成人性化設計,從心理、精神層面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對情感的需求並不是表面的,而是需要依靠一定的物質方式進行表達。傢俱作為影響人們心理的環境因素,對其進行人性化設計時應該利用外形、顏色、品質、結構、空間結構以及小裝飾等,表現傢俱蘊含的獨特情感。人們喜歡追求新奇的特點,對設計環節提出了不斷創新的要求。傢俱是一種耐用品,並不像服飾等更換起來十分簡便、容易。因此,設計師應該在設計環節中思考如何給使用者留出一定的改造餘地,留下一定的空間方便日後進行改善。人們的生活正在產生日新月異的變化,人們對生活的要求也逐漸產生變化。在傢俱的功能需求方面,可以採用更新零部件或者改變裝飾手法的形式取得新奇的效果。人們在強調人性化設計的同時,往往會對現代科技產生一定的排斥感,但實際上,現代科技並不會對人們追求人性化設計產生影響,反而會提供更加穩定的保障。如,在製造過程中採用柔性化技術,不但能夠保障高效的機械生產,同時也能夠為產品生產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這樣能夠更好地滿足人們對個性化產品的追求。
三、傢俱的設計責任
我國正處在不斷髮展的階段,部分人的物質生活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但這並不是說人們不需要人性化設計。設計師在設計時要考慮如何面對大眾,讓設計的產品既能在物質方面滿足大眾的需求,又能在情感、人性化方面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在設計人性化傢俱時也要考慮成本,不能使產品的價格過高。每個人的價值觀念和經濟實力並不同,所以在倡導人性化設計的同時也應該注意設計對環境方面的影響,使資源得到有效利用,確保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客戶的一些需求可以採用溝通的方式對其消費進行引導,不能為利益所驅使,這是設計人員的基本素養。
結語
設計是不斷髮展的行業,其本質並不是靜止的,而是不斷髮展的、運動的。設計不斷推動社會向前發展,設計環節要求人們對產品的形式和審美能有正確的認識。設計師應不斷設計出具有形式美感的現代產品,並且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
參考文獻:
[1]範巍.明式傢俱的人性化設計研究.北方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2]馮玥.人性化設計在傢俱中的應用與研究.天津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城市街道傢俱設計探索論文 篇4
內容摘要:
北歐室內與傢俱設計強調人情味、民族情感的傳承及人與自然的和諧、樸實之美,而這一切又與儒家思想的以“情”為美、以“和”為美的藝術精神不謀而合。因此,用儒家思想剖析當代北歐設計理念,會帶給我們深刻的啟示和思考。
關 鍵 詞:北歐設計 儒家思想 以“情”為美 以“和”為美
20世紀晚期北歐室內與傢俱設計越來越受到國人的關注,其設計的獨特性主要表現在為公眾的日常生活而設計的理念、民主設計的思想和人文功能主義的信念,以及在面臨外來影響時對自己的優秀民族工藝傳統的繼承與發揚的態度等方面。北歐設計注重人情味、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這一切又與儒家思想所提倡的美學精神不謀而合。
儒家的禮樂教化思想奠定了中國古代藝術教育、美感教育的理論基礎,它從不把藝術視為純粹滿足感官慾望和情感發洩的手段,而是把藝術與人的德性、智慧的培養緊密結合在一起,非常注重藝術的社會功能和文化意義。儒家美學強調藝術中的情感美,提倡“美善相樂”的境界。在這種境界中,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個體的生理與心理種種關係都處於和諧一致的狀態,這與北歐設計中強調的人情味、平和之美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 以“情”為美
北歐傢俱在1900年巴黎博覽會初次與世人見面時,就以既具現代化又有人情味的特點在設計界引起轟動。它在適應本土地域文化環境的同時,在外形上一反德國功能主義作品中那種常見的冰冷、嚴肅的純幾何形式,將不必要的直線換成曲線,並傾向於運用當地傳統的木材、皮草等天然材質,使北歐的功能主義顯示出對自然與社會的親和力,因此北歐傢俱被稱為“人文功能主義”的典範。北歐傢俱和室內設計與其他國家的設計最大的不同在於突出一個“情”字,這個“情”不僅指的是具有人情味的人性化設計,同時也指本民族深厚的傳統情調。它與漠視民族差異、忽視人的心理情感的早期功能主義形成鮮明對比。
儒家對“情慾”的基本態度,奠定了中國美學“以情為美”的思想基礎,儒家思想認為符合禮的“情”是善的,而超乎禮之外的“情”是惡的。到六朝時期,將“情”從道德禮教的牢籠下獨立出來,在文藝美學中出現了“以情為美”的觀點,“詩人有情就有美,無情就無美,寡情就少美”,這一觀點與德國早期功能主義漠視人情、冰冷、機械的設計理念相對立,而北歐提出的“人文功能主義”重情、表情同時又不失功能主義的原則,得到長足發展。《詮賦》篇說:“情以物興,物以情觀。”創作是物與情互相感應、互相生髮的結果,而作為設計的創作也是如此。蔑視創作中的“情”,無視設計創作中的“感”,其作品必將是蒼白無力、冷漠呆板的。
明末清初的藝術家提倡以“情”為至善至美的美學思想,即凡是至美的文藝作品,都是飽含情感之作。北歐設計不僅具有合理的功能要求,更重要的是強調設計對人心靈的撫慰與寄託。與冰冷的機械功能主義和一味追求時尚的產品設計截然不同,北歐設計體現的是北歐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對傳統的眷顧和對人性的關愛。因此,北歐設計所具有的飽含深情的生命力正是北歐設計興盛的根源所在。
二、以“和”為美
無論是室內設計,還是傢俱設計,北歐設計師都強調與周圍環境的相和諧,把建築、傢俱及產品設計作為自然環境的補充。在傳統與現代設計觀念的雙重衝擊下,北歐設計盡力保持著兩極間的平衡,現代設計的機械、冰冷、嚴格、準確等特徵,在北歐設計中都作到了恰如其分的修正,並將其真正優雅的個性化、人情化的因素融合起來,注入到現代機械化生產的設計之中,形成了熱情、歡快、富於生命力的設計品位。人們在其中可以體會到一種遠古與現代渾然一體的藝術生命在搏動,呼喚著對自然、生命、藝術敏感的心靈的回應。
儒家思想早在兩千年前就提出了“以和為美”的思想,使社會之間、人與人之間達到和諧,同時也指形式元素關係的和諧。“和”之美的現實表現形態有天地之和、天人之和、人人之和、政和為美、人和為美等。在中國古代的文藝美學中處處都有“和為美”的體現,比如“樂之務在於和心”“琴所首重者,和也”,都是指藝術之美重在心和、情和。
天人之和是中國古代處理人與自然、神靈關係時所追求的審美境界,古人一直追求自身與“天”(神靈、自然)處於一種和諧狀態。在北歐設計中,這種天人之和的表現便是人與自然的相協調。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北歐人希望能迴歸自然,成為自然的一分子,輕鬆隨意、順乎本性地居家度日。北歐設計所展示的是以其特有的方式所創造和昇華的、潛藏於材料本身的、固有的美。這種尊重材質、尊重自然,以及與自然相融合的設計理念正是北歐設計的根本特徵。
以“和”為美的儒家美學在藝術設計中強調技術與藝術相結合、形式與功能相結合,要求設計藝術要恰到好處,強調中和之美。北歐設計所反映出的自然與生活之美是平和的,不會引起感官和心緒的騷亂與擾動;同時,北歐設計中所表現出的分寸感、表現力、柔情等,尤其是無可比擬的優雅,使我們感到彷彿面對著完美本身,而這也正是儒家思想以“優柔平和”為最美的體現。
北歐傢俱與室內設計所表現出來的濃郁的民族情感和人情味,與自然、社會相和諧的設計理念同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以“情”為美、以“合”為美的藝術精神是一致的,它們都表現出一種情趣高尚、情理融合為一的藝術精神。這種藝術精神對現代設計,尤其是對我們中國的現代設計至關重要。因為只有立足民族、重視情感、尊重自然、崇尚生活,我們的設計才能更快、更強地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Scandinavian Design. 《Chiharu Watabe》. Petit Grand Publishing. Tokyo: 2003 First edition
[2]Scandinavian Design .Charlotte and Peter Fiell. Taschen. Cologne: 2002 First edition.
[3]易曉著《北歐設計的風格與歷程》,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4]聶振斌著《儒學與藝術教育》,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
[5]蒙培元著《人與自然》,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
城市街道傢俱設計探索論文 篇5
1街道傢俱的概念
城市街道傢俱的概念有各種各樣。在這其中比較準確的如義大利市政協會認為處於公眾通行區域的供公眾使用的元素成為街道傢俱,這些街道傢俱包括垃圾箱,雨篷等。而這一概念的興起則源於20世紀60年代出現公共藝術萌芽的英國,這一時期人們稱之為streetfurniture(直譯為“街道的傢俱”)。而在別的國家如日本,其被稱為“步行者道路的傢俱”或者“道的裝置”,也稱“街具”,在歐洲被叫作urbanelement(城市配件)。“所有置備於街道的傢俱設施,所有在城市或聚落裡,所有設立在道路的邊緣、人行道上,甚至就在道路上的公共設施。”這是法國巴黎第四大學教授卡蒙納曾經提出的關於街道傢俱的解釋。現在,“街道傢俱”是城市景觀中不可或缺的生活道具,它是代表著這座城市文化氣韻的濃縮,為城市街道營造出一種家庭的溫馨之感,使街道的公共活動區域也可以像室內空間一樣讓人可以輕鬆地活動。其概念範圍也相對變廣,例如電話亭、公交車站、公共座椅、垃圾桶、飲水池、樹池等。“街道傢俱”屬於傢俱的範疇,除了其與室內傢俱一一對應地呈現在公共空間裡以外,它還包涵了人們對於城市家園的美好希望,這樣的詞語能夠給人一種親切之感,是人們生活水平提高,重視精神生活的表現。但是它同時也呈現出來室內傢俱不同的特點,它的存在是從私密空間到公共空間的延續,是街區標誌性的重要部分。對於街道傢俱的分類方法上,國內外有著不同的分發。總的來說,街道傢俱分為九大類。
2藝術表現手法在街道傢俱設計中的體現
美國著名景觀設計師哈普林(Halprin)曾說:“一個都市對其都市景觀的重視與否,可以從它所設定的街道桌椅的品質和數量上看出來。”對於景觀設計上來說,街道傢俱的重要性不會小於公園和廣場,它的有無、多少以及品質的好壞等都會對城市景觀造成影響,也影響到整個城市的整體形象。近年來,各大城市都明顯更加註重城市景觀的塑造,將其列入市政建設目標。街道傢俱作為視覺上和文化上的標識性存在,是不同時期城市街道環境中公共的文化理念和功能性設計的複合載體,是表達一座公共文化和城市氣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裡生活的人們的精神寄託。從藝術角度上來說,它是公共藝術與城市生活相融合的體現。從藝術表現手法上來說,設計語言可分為符號化表現、形式美表現和藝術性表現三方面。
2.1符號化表現
人的思維過程或者說是符號形成的過程是先認識事物表象,再透過大腦把表現錄入形成概念,而後將源自生活的經驗與形成的概念加以鞏固。符號在這個過程中,充當資訊傳遞中介和認識新的事物的簡化手段的角色。街道傢俱透過設計過程中的材料、色彩、造型等進行一定形式的編排,對這些元素進行加工整合,轉化成便於識別的符號,來演繹符號化,實現傳情達意的目的。不同的材料有自己獨特的語言,也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故事,材料作為城市傢俱的“肌肉”,讓傢俱的形態更加豐富,呈現給人多樣的視覺感受。而在色彩上來說(圖3),色彩是城市傢俱的“外衣”,反映了這一區域的性格,可以首先引起人們的視覺感知,影響人們心情。造型方面,它是城市傢俱的“骨架”,能使人在戶外活動時重新審視生活。這樣成為直接或間接向公眾揭示其內在文化脈絡與時代風格符號,運用各自獨特的符號化方式,引起公眾的好感,產生文化和心理上的共鳴,體現特有的親合力。
2.2形式美表現
“美”的原則是貫穿於設計本身的。而街道傢俱在滿足實用性的基礎上,透過藝術美的加工來提高其藝術屬性。形式美的規律與審美觀念是不同的,形式美應該更具有普遍性和共性特徵,而審美觀念則具有更多的不確定性因素,因為它會因時間、地區和民族的不同產生比較大的差異。在設計過程中,街道傢俱透過材料上、空間上的變化形成自身的形式美規律。
2.3藝術性表現
雖然街道傢俱設計屬於環境藝術的美學範疇,但也並不能將其簡單地歸結為環藝景觀的美觀方面,因為與設計不同,藝術往往帶有很濃厚的文化色彩。設計師將藝術與設計相結合,將感性與理性相結合。藝術為理性設計提供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比如一開始的立體藝術到超現實藝術再到風格派和構成主義,以及後來興起的波普藝術、極簡藝術、大地藝術等,這其中的各種藝術形式都成為設計師們可以利用的設計語言和表達形式。它透過象徵、秩序、誇張等特有的手法給人視覺上和心理上的雙重震撼,向人們傳遞當地的風俗人情和特有氣質,讓更多的人參與到藝術中來,更近距離地欣賞藝術、接觸藝術。例如德國法蘭克福的地鐵站入口,在滿足了使用功能以外,它又是一件公共藝術品,使之成為當地街區的地標,符合當時人們的審美情趣。再如,日本藝術家安田侃(KanYasuda)的作品《妙夢(keyofdream)》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作品給觀眾提出了一個思考,從洞中看到的前方究竟是現實還是夢境?這也體現了藝術的無邊張力,展現出街道傢俱透過藝術性表現展現出的獨特魅力。街道傢俱作為人與空間的紐帶,應該不僅給人們帶來生活的便捷,還應更讓人們在使用中下意識地感受一種舒適,並在舒適的愉悅中實現對美的事物的嚮往和追求。
3藝術表現手法對街道傢俱設計的啟示
有人說判斷城市是否進步的標誌不在那些顯而易見的高樓大廈,不在公園廣場,而體現在小細節上,一個垃圾桶、一個指向牌、一座公交站才能真切地反映出來這座城市的品位、文化和氣質。街道傢俱的使命如果僅僅是滿足簡單的功能屬性,那這個城市就會變得索然無趣。它應該是像公共藝術品一樣可以向人們傳遞思想和能量,它的藝術表現存在於設計師對美的追求和大眾的精神需求之中。不同的場合配以不同風格的街道傢俱,使每個街區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影響街區的整體風格定位,體現空間的文化氣質。上海的街道傢俱設計雖然教歐洲有些國家起步較晚,但是藉著2010年上海世博會這個機遇,南京路進行了悄然改變(圖7)。包括路燈、座椅、售賣亭、雕塑小品、廣告招牌等都進行了系統的改進,使整體風格更加強烈,在傳統的基礎上又不失國際都市的現代氣息,讓遊客感受到來自上海這座城市的友好以及細緻入微的關懷。所以在街道傢俱設計過程中,設計師和藝術家應該堅持以人為本,關心人、服務人的理念,在保證功能需求的基礎上,滿足人們心理上的愉悅,形成文化的創新與傳承,讓設計和藝術無處不在。讓人們在休息活動的同時,透過街道設計這個小視窗,尋得這座城市成長的足跡。
結語
本文對於藝術性手法在街道傢俱中表現的探討,實際上是對街道空間裡的文化和性格氣質進行研究。現如今越來越多的街道傢俱設計有了藝術化傾向。因為街區的品質是市民生活質量提高與否的重要體現,也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水平。在設計過程中很多設計師顧此失彼,一味追求藝術化,而忘記了與文化相結合、找尋城市特有氣質。城市的發展是從點至線再至面的發展過程,提升街道的氣質是提高城市形象的重要節點。在生活中,歷史的成因總能影響著人們對記憶的追溯,透過對物的認識,人們又創造著某種新的文化記憶,這種迴圈再創造的過程是一種自然規律,也可以說是一種歷史使命。街道是人們生活的之間連線的線的話,那街道傢俱就是線中的節點。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需要進行充分的調研剖析,瞭解當地文化歷史和風土民情等,讓藝術中有理性,理性中有激情,打破傳統街道傢俱設計的思維禁錮,提升城市的文化氣質和感染力。
城市街道傢俱設計探索論文 篇6
摘要:傢俱材料不僅僅是傢俱造型與結構的基礎,材料的變化也體現了人類社會經濟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進步。從過去的木材、金屬、石材等材料到現代社會的纖維、玻璃、橡膠、複合板、皮革、海綿等多種複合材料等的運用,這些材料都憑藉其特有的性質在傢俱設計中展現出外觀、舒適及經濟性的特有優勢。
關鍵詞:傢俱設計論文
我國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來,傢俱行業得到了飛速發展。據2016年資料顯示:我國傢俱產量佔全世界傢俱產量的25%,儼然已成世界傢俱製造大國。而相較於傳統中式傢俱的材料使用,現在傢俱市場上各種新式材料的使用也越來越多:如人工板材、塑膠、玻璃、皮革、金屬、重組竹材等。新式材料的應用為新中式傢俱帶來了不僅僅是新的觸感和新的設計思路;相比傳統傢俱昂貴的實木材料,新材料的應用也相應地降低了傢俱的成本,使其更容易受到多數消費者的青睞。
一、傳統傢俱材料與新材料相比的優劣性
在傳統中式傢俱中,木材一直是最重要的材料,因為木材的材料特性是其他材料在視覺以及觸覺上無法超越的,並且木材擁有獨特的紋理性、導熱慢、絕緣、透氣且易加工、雕刻等特性。這些特性對於中式傢俱中所重視的.榫卯結構以及“天人合一”思想都是非常關鍵的。而隨著社會科技的不斷進步和資源的日漸匱乏,使用新材料製造的傢俱開始逐漸走入我們的視野。如亞克力、木塑複合材料、鋁塑複合板、竹整合材以及多種纖維板等。新材料的使用固然可以緩解資源匱乏問題,但是其本身物理性質卻與我們傳統傢俱文化並不相適應。因此,如何結合新材料的特質來展現國人所追求的文化性就成了新材料在傢俱設計中的關鍵。
二、我國傢俱新材料的現狀
(一)傢俱新材料的市場現狀
近幾年來,我國傢俱市場愈加繁榮,但世界知名三大傢俱展:義大利米蘭國際傢俱博覽會、美國高點國際傢俱博覽會、德國科隆國際傢俱展的展會上卻並無太多中國傢俱的身影。其主要原因在於我國現階段僅僅是傢俱生產大國,並不是傢俱設計大國。除此之外,國內對於新材料的使用也還停留在多種材料的簡單搭配上。經過筆者的多方實地調研後發現,目前國內市場上的傢俱新材料使用情況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直接使用新材料來製作傢俱;另一種是以木結構或板木材料為主體、其他材料作為裝飾或舒適性為目的的輔材製作傢俱。其中第一種新材料的使用方式在傢俱市場中兩極分化現象嚴重,一般出現在高階設計品牌或低端廉價的傢俱中。但由於目前市場對於實木傢俱的青睞所以這種材料使用方式並不適合目前我國消費者的需求。因而第二種材料使用方式就相比較更為適合我國目前的消費市場現狀。
(二)傢俱新材料面臨的問題
現代傢俱的材料及設計受到歷史、市場、政策等多方面的制約和影響。首先是國產的紅木等名貴木材在清代就已經砍伐殆盡,現在市場上的紅木傢俱主要都是從東南亞進口;而隨著改革開放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20世紀80年代左右紅木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以至於現階段紅木價格飛漲,導致了傳統傢俱材料已經不能滿足現階段人們生活的需求。其次是我們面臨的嚴重的環境問題,已不能進行大量的木材砍伐作為傢俱材料,因此我們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思想和減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和再迴圈(recycling)的3R綠色設計原則,適當合理地把利用新材料融合進傢俱設計,使傳統的傢俱更符合現代設計的審美理念,更容易受到消費者的青睞與市場的歡迎。
三、新材料使用與設計分析
我國目前僅僅是傢俱生產大國,大量的設計理念和使用的材料都來自於國外,而我國自主的傢俱設計和材料的應用還處在直接使用或簡單搭配的階段上。顯然,在人們的審美水平愈漸提高,急需國內自己的設計的情況下,如何合理地將非傳統材料融入傢俱的設計中才是我們目前應該解決的重點問題。
(一)新材料在國內外設計現狀
國外對於新材料的應用開始較早,自西方經歷工業革命後,各種在現代工業體系下生產出的金屬材料、塑膠、曲木、板材等多種材料就廣泛地應用於傢俱設計。19世紀托勒設計的曲木傢俱,因其製造成本低、產量高,至今仍在被模仿生產。芬蘭的設計師阿爾瓦阿爾託使用膠合板等材料,使其設計的傢俱造型充滿曲線給人一種柔美的感覺。現代主義大師米斯凡德羅推崇的是“少即是多”的設計理念,他認為形式是結構的表現,在設計中可以去除一切不具有結構或功能依據的部分。設計出了“巴塞羅納椅”等代表作,使用了鍍鉻鋼管與皮革等新材料的結合,至今仍是傢俱史上的經典之作。在去年的米蘭傢俱展衛星沙龍展上一個來自於斯洛維尼亞的名為“Aklih”的工作室使用了較為熱門的3D列印技術製造了一系列的傢俱產品,他們使用環保木屑和生物塑膠混合材料作為3D列印原材料,這種材料不僅無毒無害更是環境友好型產品,在未來有較大的發展前景。而國內的傢俱新材料使用設計發展較晚,但在近些年也有諸多的國內設計師在米蘭傢俱展上有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如曲美家居以扇元素打造扶手椅和咖啡桌。不僅在材料上使用了曲木、玻璃、皮革等新材料,在造型設計上更是恰到好處地營造出具有傳統文化色彩的視覺美感。除此以外,還有如平仄傢俱的“放慵”躺椅也受到了外國人的歡迎。該躺椅也使用了手工編織藤材的面料,外剛內柔,貼合人體,提高了舒適度。結構設計上藤面與木框的精巧組合,兼顧曲線的柔和與力道的把握。
(二)新材料的消費者需求設計分析
新材料的使用設計首先注意的就是要以人為本,現代人們對傢俱有兩大需求,一個是生活需求,一個是心理需求。1.生活需求的設計分析生活需求指的是傢俱的便捷性和舒適性。傳統的傢俱材料顯然已經和現代起居方式不符,因此使用新材料來達到現代起居方式所需求的舒適就十分必要了。現代人對於起居方式的要求更多的是舒適性與隨意性,因此在設計方面就要考慮到座榻類傢俱,如沙發、椅凳的舒適性。對此可以有兩種設計思路:一種是在對傳統硬質傢俱坐面上增加符合人體體型的凹槽,在不改變整體風格的情況下使久坐更舒適;另一種就是在坐具表面上增加軟質坐墊或者將坐墊整合在坐具上,這種設計相對更加舒適,而增加的軟質坐墊也可以使用不同材質作為內芯和表面來達到不同的使用效果。除此之外,還有例如餐桌、茶几類傢俱可以在表面使用耐髒、耐磨損、易清潔的材質作為表面;書桌也因為由傳統的軟筆書寫改為硬筆書寫以及電腦的大量使用將表面設計為具有防劃痕、適用於滑鼠以及能使手部長時間工作也會感到舒適的材質,如各種複合材料,而柔軟陶瓷就是其中的一種,其是將橡膠加入陶土中,其手感類似皮革,改變了傳統陶瓷堅硬冰冷的質感,使其在傢俱設計中更加人性化,使人感到柔軟和溫馨。2.心理需求的設計分析材料是組成傢俱的最基本結構,其本身的物理特性直接決定了家居風格的視覺效果。不同的材料擁有不同的色澤、質感,這直接決定了傢俱給人帶來的心理感受。不同年齡段的人會對傢俱的心理需求有不同的追求。年輕人一般會更喜歡金屬質感或者磨砂透明或半透明質感的材料的傢俱,這可以為他們帶來現代、時尚的心理感受;而中年人則喜歡皮革或者實木材料的傢俱,這種傢俱會給他們帶來尊貴、豪華、充滿成就的內心感受;而老年人則喜愛織物、實木或者是竹纖維的傢俱,這類傢俱給他們帶來沉穩、舒適以及親切受關懷的心理感受。除此之外,兒童的傢俱則不僅需要考慮色彩與造型的需要,還需要考慮到兒童傢俱使用的材料會對兒童身心造成的影響。所以不同材料的冷暖感、輕重感、明暗感、軟硬感,會因選材的不同,對不同的人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3.新材料使用與設計面臨的問題目前,我們使用的傢俱主要有四種要素來組成:材料、結構、外觀以及功能。其中材料是傢俱的基礎,因此使用新材料所製作的傢俱要注意外觀文化內涵、加工工藝、質地、質量和強度、經濟性以及可持續發展和環保性。
(1)設計內涵傢俱的設計內涵即是內在涵養,其中最主要的是文化內涵的豐富。因此,產品在設計中一定要注意社會文化的認同,尤其注意不能出現公認的所謂低俗或者低劣的設計及材料應用。此外就是要考慮設計應針對消費者的內心需求。經過調查問卷發現,很大一部分消費者在選擇傢俱時除了舒適性和價格外,還很在意傢俱帶來的所謂“面子”問題,也就是傢俱給予消費者的心理滿足感。因此在設計內涵上要針對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選擇。(2)加工工藝材料的加工工藝也會對傢俱使用時產生影響。簡單來舉例,對於傢俱中木質材料部分就要考慮南北方的氣候差異,南方氣候相比較更溼潤,木質材料容易受潮或是蟲蛀;而北方氣候相對乾燥,並且很大一部分家庭中都有暖氣,在加工過程中就要考慮材料容易開裂的問題。而其他材料如玻璃就要考慮熱脆性、硬度、塑膠材料要考慮延展性或者受熱形變等因素。(3)質地、質量材料自身的質地和質量決定了傢俱產品從外觀上給人的感受。傢俱的承重部分或是結構部分要使用質地堅硬質量較好的材料,例如木材、金屬等,給消費者一種視覺上的可靠感;而在直接接觸人體的部分則可以用一些柔軟的材質,可以給消費者視覺上的舒適感。(4)經濟性經濟性直接決定了傢俱的成本和售價以及消費者的接受能力,雖然傳統的木材在絕大多數方面都能滿足消費者對於傢俱的需求,但隨著木材使用量的增加,其本身生長年限較長,木材資源儲備日趨匱乏,與木材材質相近的、經濟美觀的材料將更多地用於傢俱的設計與生產中。由此可見,新材料的傢俱製作,已趨向多種材料相互搭配、多種技術的綜合利用,如金屬材料、木質材料、複合材料等相互結合,既符合現代人生活功能的需要,形式也更加新穎,審美更具有現代感。相比較傳統的傢俱設計而言,新材料結合使用設計的傢俱必然會對傳統傢俱的生產和設計帶來一定的衝擊。兩種傢俱必將共同存在,且互相促進。
四、傢俱材料使用與設計的發展前景
材料的使用是傢俱設計的重要一環,材料的優劣和合理性直接決定了傢俱的外觀、結構、效能等方面,進而影響其市場銷售狀況。因此材料的使用成為現代家居設計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消費者在購買傢俱時也會更多地考慮其材料的視覺與使用感受。目前有許多特性優秀的材料還沒有應用到現代傢俱的設計中來,傢俱的新材料使用與設計任重而道遠。我國傢俱設計發展也會向著多材料、多功能,更加人性化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莉.初探生產新工藝新材料對現代傢俱設計的影響[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3(12):169-170.
[2]丁明清.新材料對傢俱造型設計的影響[J].藝術科技,2015(6):177.
[3]魏鴻飛.淺談現代傢俱對人心理的影響[J].劍南文學(經典閱讀),2012(1):261.
[4]常方圓,曹亞威,崔濛濛,吳智慧.新型材料在現代傢俱設計與製造中的應用[J].傢俱,2015(2):31-37.
[5]新材料與傢俱產品創新設計[J].工業設計,2015(4):32-33.
城市街道傢俱設計探索論文 篇7
[摘要]
日本設計師倉俁史朗將現代設計理念、先進技術和日本傳統美學思想進行融合,在實踐中探索自由和內在的設計途徑,獨到的展現出傳統東方智慧對當下文化的響應。設計中蘊含著跨文化的多重象徵意義,透過流行語言的轉喻邏輯、設計元素的形式遊戲、地域材料的語彙轉換等方面的創造性表達,向觀者傳遞出文化內涵、社會價值以及對當代設計的思考。
[關鍵詞]
現代傢俱設計論文
倉俁史朗是日本當代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設計大師。作為孟菲斯集團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設計創作中,面對現代主義理性、規範性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法並沒有完全顛覆和批判,而是嘗試運用東方固有的審美思想和生活理念去融合與化解。他的設計作品因此散發出感性、率真的氣質,受到藝術和設計界廣泛的歡迎,被巴黎、紐約、東京等現代藝術博物館爭相收藏,並獲得法國、日本等多個國家的藝術勳章。雖然倉俁去世多年,但他獨樹一幟的設計語意仍然是當下設計思潮中最值得關注的現象之一,為長期以來受功能主義約束的設計領域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氣息。
一、流行語言的轉喻邏輯
20世紀末的歐洲,藝術不再僅僅被高高在上的精英消遣,而逐漸失去它激進、獨立的特徵,其表現形式開始迎合日常生活審美趣味和便於供大眾閱讀。這種現象歸結於語言的變化,音樂、電影、繪畫、雕塑、建築、藝術設計與流行文化開始交織和互融。倉俁就是受當時流行主義理念的影響,認為設計應該採用通俗化的文化形式和語言,希望設計作品具有像娛樂明星所具有的那種迅速的曝光率和知名度。而音樂和戲劇是當時最能被大眾接受和認可的藝術形式,這給倉俁提供了創作靈感和文字式樣。倉俁設計參照劇本編排樣式,包括對題材合理的組織安排,使得設計線索明朗,結構一目瞭然,再透過典型元素和影像的串聯來描繪形象、場景,同時充滿對生活內容的隱喻體驗。就像“布蘭奇小姐”椅子(圖1)的設計靈感來源於戲劇《慾望號街車》。劇本圍繞主人翁布蘭奇迪布瓦小姐的糾結和對立、現實與幻想的生命歷程展開。長裙上的玫瑰、幻覺中的波爾卡舞曲等典型元素展現出工業文明在消解傳統和外來文化的同時,實現自我消解的現代隱喻。倉俁透過有機玻璃類似於水的透明素材,加上隱喻的符號——玫瑰在生活場景中再現影片迷茫、漂浮的感覺。在西方歷史、神話和宗教詩歌中,玫瑰和水都帶有生命無常的複雜意味。封存在有機玻璃座椅中的玫瑰花已經死亡,其形態卻展現了“永生”之美。用透明椅子和玫瑰花的形態來借代被裝飾性的生命,象徵著對生的慾望和死亡的恐懼。影片中展現出不同地域、文化的相互衝突。充滿幻想的布蘭奇小姐代表著傳統的高雅文化,在完全對立的斯坦利代表通俗化的工業世界中掙扎。這些都隱喻指出,現代主義對設計和設計師慾望的束縛,並將其視覺形式化。在現代設計中關注的是功能性和與之匹配的形態、形式的“同一性”,排除那些象徵性的“附加值設計”。對此倉俁透過透明性和飄浮性來解釋消除物質性和功能性的方式。玫瑰花瓣的美麗和荊棘的危險產生的對比,引發人們各式各樣的聯想。在有機玻璃的透明空間中,符號不經意的漂浮和相逢,不可替代的象徵性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給予文脈和情感的一定的回應和尊重。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就有豐富多樣的解讀方式,具有無限的想象空間。
二、設計元素的形式遊戲
現代設計全球化造成大眾審美趣味的趨同,設計反映的不再是設計師個體的審美意識,而是站在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立場上。這種一元化的思維模式使設計形式單調與生硬,缺少情感和記憶。而多元建構的後現代主義擁有更復雜的造型語言和突破傾向,在敘事上注重技巧和開放性;力圖打破封閉的空間,為設計元素的多元消解、拼貼、戲仿等手法提供可行性,鼓勵和啟發設計師在設計活動中產生不可界定和顛覆性的審美認識。不可界定與其說是否定形式,不如說是追求創作中的自由,特別是形態表達方式上的自由。“新的功能就是新的自由”[1]。倉俁史朗的設計思維遊離於現實與虛幻、具象與抽象之間,關注於點、線、面等基本元素自身的表現力,選擇可變的、不穩定的邏輯關係,用誇張的設計手法和多方式組合關係來營造奇幻舞臺般和無法預知的意外效果。點是造型語言中最基本、最簡單又是最活躍的單位,運動性是其重要特徵。單個點具有向心性的運動傾向,多個點有關聯性的運動傾向。在“撒開的點”桌子中(圖2),他用白色水泥作為基底,將那些帶顏色的玻璃、碎石,從牆壁、地板、桌子上潑灑出去,形成碎片“點”一樣的素材。這種直接潑灑方式把發自心靈深處的宣洩和精神詮釋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點的潑灑形態呈現出自由的運動性,本身就有著極為尖銳的個性,雖然潑灑顯得雜亂沒有規律,但表現出來的藝術效果卻是非常的協調和具有視覺衝擊,無形中達到了無意識性的審美效果。倉俁史朗設計的自由源於想象,“虛無”則是想象的本質體現。點的運動軌跡構成了線,在空間中自由地變換延展,偶然地交織到一起,帶有一定的象徵意義。倉俁把線形象化的定義在人的情感波動上,將其他元素融入到光線、色彩中轉化為“虛無”,使直線、曲線、折線呈現出更有力度的形態,賦予不同的精神特質。就像在“光架子”陳列架的設計中(圖3),為使陳設的意義更加明確化,倉俁把熒光燈管隱藏到陳設架的內部。模糊的光從“線光源”擴散成了“面光源”,但均勻的面光源使得面相交處的折線更加突出,面的消隱使得架子的實體“虛無”。放在架子上的展品,猶如失去重力一般的懸浮在空中。倉俁透過形式遊戲打破固定化和概念化的造型體系。現代設計利用水平線和垂直線的交叉形成塊面,再新增一些簡單的造型元素,不同比例的形體、色塊、構造的組合所呈現出來的感受是動靜與冷暖的和諧統一,最終形成平衡安靜的情感空間和視覺美感。如果一旦加入複雜的圖形元素,這種平衡和諧將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遊戲性。在“金字塔抽屜”這件作品中(圖4),除了純淨的色塊和線型外,沒有其他的元素,更談不上有“節奏韻律”的造型。但透過不同的使用者“偶然”擺佈形成奇妙的互動關係,使得原來似乎毫無內容的色塊,自然演變成包含著無限可能。鮮亮的純色塊樣片般的排列,與色線進行著小範圍內的分割,在對比的兩極彩度和明度之間被非常自如的運作和調整。線型和色塊組成的面像魔方一樣不斷地變化排列,自由地抒發著設計師詩意般的情感。在倉俁看來,設計創作和使用體驗不應該滿足於現有模式,而是主動抓住形式中的“遊戲過程”,進入一個自由創作的場所中,設計師、使用者展開自由的想象,在作品使用和形態上產生創造性的互動。
三、現代材料的語彙轉換
對於新的自由的追求,源自對現有傳統限制性的突破性嘗試。當後現代脫穎而出的時候,首先就遇到“如何對待傳統的問題”。[2]倉俁認識到,要想超越由整體、理性構成的現代主義固化框架,就必須藉助傳統在新的設計語言上尋求突破。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環境的變化,人造材料取代自然材料成為趨勢。材料是設計的物質基礎,因此現代材料與環境的生態諧調,與傳統、當代的文化銜接是設計面臨的基本問題之一。倉俁史朗對材料語彙的傳統再現和轉換,是使現代材料體現出傳統文化的識別性,在感官上引發設計意圖、人文情感的共鳴。他辯證地看待材料的真實性觀念,不覺得只有木材等天然材料才溫暖有感情,對水磨石和有機玻璃(丙烯酸樹脂)、金屬絲網等現代人造材料持開放態度,原因之一是它們具有很強的象徵意義,水磨石象徵著日本的玉石情節,有機玻璃有類似於水透明、乾淨的特質,金屬絲網則體現了傳統的編織工藝;另外人造材料具備模仿物的特徵,又可以迴圈使用。相對於打著生態旗號,無休止的使用原木、天然石材的設計師,他是真正的環保主義者。
1.材料的感性屬性表現轉向
材料的表現性主要體現在知覺審美上,並引起不同的心理感受以及情感與文化反應。日本文化長期受禪宗美學的影響,整體呈現出“虛無”透明性、“空靈”漂浮感的視覺審美體驗。倉俁在1976年設計了“玻璃椅子”作品(圖5),其輕盈的外觀形態和透明空間形式產生了反映傳統材料精神的視覺效果,這源於玻璃本身視覺上對光的透射、反射和折射的特質。對於地域材料文化屬性的表達來說,玻璃是一種積極自我情感表現的媒介,與造型、色彩、質感與肌理相比,“透明性”的表現力更為直接。透明的目的是追求看不見的存在,是對空間和構造的多重解讀。體驗者將身體依靠在非存在、無重力感的玻璃椅子上,會感覺到飄浮在空中的效果。椅子融入絢麗光線,自身的形態結構處於漸隱消失和相互疊加的狀態,坐的主體性得到了清晰呈現,營造出虛幻流動的空間氛圍,表現出更加豐富的視覺細節和趣味意蘊。玻璃用視覺上的“虛無”和“無重力”模糊和消解了設計的功能性和材料的承重感,打破了人們對材料載體重力傳遞的慣性認識。穩定的椅子造型和令人不安的材料視覺感使人產生戲劇性的情感體驗,呈現出知覺與情感屬的雙重屬性。人造材料的感性屬性不僅透過其視覺屬性體現出時代精神,建立了與原有歷史環境間的幾無障礙的視覺聯絡與支撐體系的技術審美屬性,也被賦予了重構社會與文化的象徵意義。
2.材料的情感認知與表現
倉俁曾經在義大利工作和生活,變幻莫測的歌劇語彙給他的創作帶來靈感。“間奏曲”是義大利歌劇插曲中的專業語言,原指歌劇劇目承接之間穿插的喜劇和音樂小品。後來引申為在正式流程中偶發的“驚奇”效果的非正式表演。本土資源的匱乏造就日本人對藤竹等天然材料所具有的感官體驗情有獨鍾,透明精巧的編織結構體現出情感層面的象徵性、柔軟性和溫暖感。人造材料同樣可以透過造型變化、構造方式、連線的疏密層次和比例尺度,形成輕薄通透的表皮編織質感來實現設計語彙的轉換。如著名的網格沙發椅“月亮有多高”(圖6),倉俁試圖把一系列並不相關的要素如新技術、擴充套件金屬、環境的性格、文化的吸引力等和使用者的意識形態等連線起來,消解不同領域之間的界限。椅子以沙發的形式來界定設計物件,用“間奏曲”概念表達了對多元審美的迎合態度。沙發椅視覺上形成柔軟圓潤的感覺,卻在材質上使用異質感的金屬否定這種形態,表現上採用鏤空網狀的編織結構,與原有實體造型、材質特徵形成反差。這個作品展現的是一種非邏輯性的材料與造型結合,沒有表達出觀眾期望的傳統形態。這種設計手法去除“物質性”,打破了輪廓的封閉性,材料簡單但視覺上形成多層次的疊加,弱化、模糊了傢俱的尺度。光線和空氣在表皮與空間之間自由流淌,透過對功能的分離與層次疊加,從而促成實體的消解,將錯綜複雜的內容演變為不同心靈交匯的間奏曲,不但包含著多元的創造性,也產生無限設計導向的趨勢。
四、結語
倉俁史朗的設計在全球掀起一股“倉俁震撼”設計風潮,其傢俱作品在體現後現代主義設計審美特性的同時,更反映了日本的設計哲學,實現了對現代主義的超越。其開放的形式思考、感性的造型語言和透明的材料表現顯得輕鬆且包容,不排斥和諧和矛盾、曖昧和明確、簡約和複雜的並存,使設計變得多姿多彩。但同樣,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倉俁史朗的設計也不例外。他那些包含經典元素和隱晦語意的設計雖然藝術水準很高,但一定程度上脫離了滿足日常生活功能作為設計前提的規則。他帶給了設計界不一樣的視角和情緒,世界特別是亞洲地區的設計師對此受到觸動和啟發,開始重新思考功能決定一切的現代設計觀念。倉俁史朗的設計可能因缺少實用性而無法大規模生產,但他不甘束縛的設計觀念和其新穎獨特的設計形式不能被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