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學習動機理論,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論文(精選5篇)

運用學習動機理論,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論文(精選5篇)

  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運用學習動機理論,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論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運用學習動機理論,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論文 篇1

  摘要:本文介紹了幾種主要的學習動機理論,並以此為基礎,力求更好地幫助學生激發學習動機。

  關鍵詞:運用學習 動機理論 激發學習

  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很多人認為智力是影響學習的重要因素。但除了智力因素外,非智力因素也同樣不容忽視,比如:父母的教育方法、教師的教育方法、學生自身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等等。綜合比較各種非智力因素,學習動機應該是處於核心地位,因為動機是一切活動的原動力。在學習當中,如果能正確瞭解、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其在同等智力條件下,充分發揮潛在能力,他們就一定能在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上有一個非常大的飛躍。下面就以學習動機理論為基礎,談談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1 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指激勵並維持學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學習行為的動力傾向。學習動機與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需要、個人價值觀、態度、志向水平、外來鼓勵、學習後果(如學位、待遇及社會地位等)以及客觀現實環境的要求(如考試、競賽和升學)等諸多因素緊密相聯。

  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在社會生活條件和教育的影響下逐漸形成起來的,不同的社會和教育對學生的學習有著不同的要求,所以反映在學生頭腦中的學習動機是非常複雜而多樣的。

  2 學習動機理論

  由於學習動機的多樣化,導致人們對學習動機作用的解釋也多種多樣,由此派生出多種不同的動機理論。加利福尼亞大學韋納教授認為,對學習動機的解釋,就如在心理學中許多其他重要概念一樣,也可以把它主要歸到兩個類別中:認知學派的觀點和行為派的觀點。當然還有廣泛流行的人本主義觀點。不管這三種觀點有多少分歧,至少有一點是一致的,這就是他們認為所有的行為都是有動機的,不同意有所謂沒有動機的學生。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用強化概念來解釋學習的動機問題,強調外部動機的作用。例如,強調外部事件或來自外部的獎賞、強化的作用,而不大考慮學習本身的情況。因此在實際應用於教育工作時,強調分數、等級以及對學習的其他外部獎賞。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代表人物馬斯洛和羅傑斯認為,人生來就有成長和自我實現的傾向,所以強調動機的內部和內在因素,如自主的需要、發展能力、實現潛能等。這種觀點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特別是在他的自我實現觀念中十分突出。簡言之,在人本主義看來,動機就是受環境支援或阻礙的某種特定的基本需要或傾向的展現,學習等外部事件則會加速這一程序。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認為,行為是由我們的思維決定的。動機作用以選擇、決策、計劃、興趣、目標以及對可能的成敗的分析等為基礎,強調的是內部的動機理論,最具代表性的是韋納的歸因理論。

  對動機作用的解釋除了上述觀點之外,還有成就目標理論、自我價值理論等。

  3 各種學習動機理論對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實際意義

  以上對學習動機理論的分類不是絕對的,不同的理論只是強調了不同的側面。在實際工作中,針對不同的目的,每一種理論都能有所幫助,有所啟迪。具體來說,可以上述學習動機理論為基礎,採取以下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3.1 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

  人本主義教育學家將學生的個人發展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其代表人物羅傑斯認為,人都有學習的自然潛能,都有學習的願望。因此,教師的首要工作不是傳授,而是起到一個促進者的作用。

  有這樣一個案例:一位語文老師正要上課,這時空中飛來一架直升機,且高度很低。隆隆的響聲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了過去。學生們湧到門口、視窗,伸出頭往天上看,教室裡一片混亂。老師看到這個情景,很生氣,本來這堂課準備讓學生背課文,現在看來要讓學生靜下心來很難,然而這位老師靈機一動:何不因勢利導,讓學生寫一篇關於飛機的作文呢?於是,他提起嗓子高聲說:“同學們請注意,今天我們要寫一篇作文,題目是《我是未來的飛機設計師》,你們可以自己想像去設計一種理想中的飛機,看誰設計得最好。”正在喧譁的孩子們一下被這個題目所吸引,很快安靜下來。(下轉第60頁)(上接第37頁)課後所有的同學都交了作文。老師批改後驚喜地發現,自己教孩子幾年了,孩子們從來沒有這樣認真、投入地寫過作文,許多學生不僅文章寫得好,而且設想的飛機也五花八門,充分表現了孩子們豐富的想像力和獨特的創意。本來一堂要砸鍋的課卻成了優質課。

  3.2 設定適合的目標定向,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鼓勵學生的自我強化

  成就目標理論的代表人物德維克等人提出,人們對於能力持有不同的內隱觀念。一種是能力的實體觀,一種是能力的增長觀。持有能力實體觀的學生傾向建立表現目標,從而避免被人看不起。持有能力增長觀有學生,更多地設定掌握目標,並尋求那些能真正鍛鍊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技能的任務。持掌握目標的學生,學習是為了其個人成長,又被稱為任務捲入的學習者,而具有表現目標的學生更關心的是能否向其他人證明自己的能力,被稱為自我捲入的學習者。

  我們需要培養的是持掌握目標的學生。而對於持表現目標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經常運用讚揚和鼓勵來對待這些學生,採用循循善誘的方法,先建立他們的自信心,再一步一步讓其走向成功。鼓勵學生自己想解決辦法解決問題,即使是教師施以援手,也應該循循善誘,學生動腦筋為主,教師處於輔助的位置。學生只要學會了方法,就可以運用這些方法解決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實際問題,這對他們的個人成長是非常有益的。

  3.3 訓練學生對學習結果有一個積極樂觀的態度

  歸因理論對成敗的分析方面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所謂歸因理論,就是人們用來解釋自己或他人行為因果關係的動機理論。美國心理學家韋納認為,一般地說,人們常把自己的成功或失敗歸結為個人能力、努力程度、任務難度和運氣、他人的幫助、情緒、環境等多個因素。歸因理論研究發現,個體對成功或失敗的歸因分析廣泛影響著他們後來行為的動機。不同的歸因方式,對個體所產生的效應極不相同。我們應該學習和借鑑歸因理論,幫助學生對自己的成敗進行正確歸因,因勢利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3.4 正確運用獎與罰

  行為主義方法強調積極和消極的外部強化的重要性。積極的強化能提高做出某種行為的可能性,消極的強化則可排除一些不良行為。強化所提供的資訊,有助於學生矯正其學習行為,促使學生對學習情境進行相應的控制。教師的表揚或批評、微笑或皺眉、給高分或低分等,都是強化的例證。一般來說,表揚與獎勵比批評和指責更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實施獎勵時,我們必須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有的放矢。一般情況下,對於低年級學生,教師評價起的作用更大一些;而對於少年期的學生,透過集體輿論進行評價效果更好;對於自信心差的學生,應給予更多表揚和鼓勵;對過於自信的學生,則應更多地提出嚴格要求;對女學生宜個別談話,切忌當眾嚴厲指責等。只有這樣,獎懲才能起到激勵學習動機的作用。

  綜上所述,在學校教育中,我們可以充分運用學習動機理論來培養與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4.

  [2]廖承綬.巧用歸因理論,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師道,2005(8).

  [3]隋光遠.中學生學業成就動機歸因訓練研究.心理科學,1991(4).

  運用學習動機理論,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論文 篇2

  學習動機是指學習者為了達到特定的學習目標而具備的較強烈的行為意圖、情感意願或心理需求。這是包括數學教學在內的一切學科得失成敗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大量事實充分證明:只有充分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這樣的教學才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從而全面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的質量、成效和水平;而不能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教學則歸根到底是成效低下的乃至於是失敗的教學。那麼,在數學學科的教學中,應該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呢?下面,擬結合自身多年教學實踐,就此談些未必成熟的個人成見。

  一、意識到學習重要,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基本前提

  使學生充分清醒地意識到,學習首先是現代人生存發展的需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份宣言曾經這樣指出:未來社會的文盲將不是不會識字的人,也不是識字很少的人,而是不會學習停滯不前的人。近代以來,特別是從20世紀40年代的現在,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突飛猛進,人類社會已被捲入了一個新知識急刷增長而舊知識加速老化的資訊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裡,知識更新的週期在不斷縮短,知識老化的速度在不斷加快,特別需要人們善於學習,特別要求人們終生不斷地努力學習。

  使學生明白具體地感受到,學習過程的主人首先是我們每一個自己。只有使自己不斷學習,善於思辨,親自參與新知識的發現和新問題的解決,才能使自己思維得到鍛鍊,潛能得到開發,智慧得到發揮,靈魂為之昇華,個性為之張揚。個人學習可以改造自身,全民的學習可以改造社會,現實的學習可以創造未來。

  二、運用拾當的方法,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必要環節

  1、巧設懸念,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慾望是指對某個事物或某個問題傾向於認識,研究並期盼某一結果的心理意願。在數學教學中,透過巧設懸念,可以收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之效。例如我在教學“一元二次方程根與係數的關係”一課時,曾先給學生講了這麼一個小故事:一天,小明去小李家看小李,當時小李正在做一道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習題。小明看過就斷定小李把方程解錯了。小李對此非常驚訝,問小明“到底有什麼判斷的秘法”。此時我問學生:“你們想不想也像小明那樣深知這一秘法?”大家隨即興趣濃烈地回答說“想”。於是我們便趣味盎然地教學了一課題。成效之高自然很有些出乎意料。

  2、引發認知衝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認識衝突是指人們的已有知識或經驗與所面臨的現實情景之間的差異或對立。

  它常會引起學生的新奇和驚訝,引起學生對差異和對立狀況的注意與關心,從而誘發學生的探索興趣與學習積極性。這一方法的恰當運用,也會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在教學“圓的定義”一課時,我根據學生對圓形物體屢見不鮮司空見慣,而又對圓本質特徵說不清楚,道不明白的情況,執意追向“究竟什麼樣的東西才能叫做圓”,使他們對“圓的定義”產生欲罷不能的急切心情,這時再進行相應的教學,則一切都顯得水到渠成,又一切都顯得立竿見影。

  3、加強情感溝通,誘導志趣追求

  古哲曾誡“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又說“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教師應加強與學生思想感情的交流與溝通,以便了解學習,關愛學生,注重學生。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對老師有較強的親近感、信任感和友好感,從而使學生較快地言其師、信其道、繼其志。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交流溝通必然包括對學生的激勵與誘導。在這方面,教師可透過數學史上的某些人物及其軼事,讓學生了解數學的發展與進步,瞭解古今中外數學家門的治學太度及人生追求等等方面的情況與知識。在這方面,筆者曾給學生講過“幾何學之父——歐幾里德”、“代數學之父——韋達”、“數學之王——高斯”和“數學之神——阿基米德”等故事,對誘導學生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起了極大的作用:既“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又“行之以悟,導之以行”,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觀能動性和求知探索慾望。

  4、滿足成功欲求,強化進取意志

  在數學教學中,幾乎每一位學生都有成功的欲求,但真正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有一個比較慢長的過程,需要堅韌頑強的進取意志。而強化進取意志,則須不斷地滿足學生的成功欲求。在這方面,創造條

  件開展適當的數學競賽是一條重要途徑,結合教學適時進行測試也是一條重要途徑。但競賽與測試,資訊反饋必須及時,誘導激勵必須妥當。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透過每一次競賽和測試,切實具體地感受到自己的進步與成功,從而使自己的進取意志不斷強化。同時也使自己的追求目標慚趨高遠。

  總而言之,數學教學中,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是教學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是學習動力的根本源泉之所在。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則必須抓住學生的興趣方向。比如,對崇高的東本,對美好的東西,對有用的東西,對新穎獨特的東西,對幽默風趣的東西,對矛盾對立的東西,對可以身體力行的東西,對可以使用自己舒心快意的東西,對有益於自己心智發展的東西,等等,都是比較感興趣的。激發學習動機就應該從這些方面開啟渠口,方有可能步入正軌並漸入佳境。

  運用學習動機理論,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論文 篇3

  摘要:本文的主旨在於,掌握中國大學生學習日語的動機,探明日語學習動機因年級不同而產生的差異。透過SPSS系統進行因子分析,共得出“親日及國際化傾向”、“喜愛日語”、“利益享受傾向”、“誘因傾向”、“達成目標和喜愛日本大眾文化”這5個因子。各年級組別的`因子分析結果顯示,學習動機隨著學年的上升,呈現出緩慢變化和統一化趨勢。本文是關於中國大學生學習日語的動機的相關研究。透過本文可以加深對中國日語學習者的瞭解。同時也期待本文的成果,能對基層教師的教學活動提供參考,對日語教育的改進和提高做出貢獻。

  關鍵詞:日語學習動機;因子分析

  隨著中日經濟交往的日益加深,日語人才的需求量不斷擴大。加之日本的動漫,時尚,電影等非主流文化的輸入,日語學習者人數不斷上升。國際交流基金2012年的調查資料顯示,世界136個國家和地區共有日語教育機構1.6萬所,日語學習者近400萬人。其中中國擁有日語教育機構1800所,佔全球總數量的6.9%;日語學習者數量更是突破100萬,首次超過韓國位居世界第一位。隨著中國日語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關於日語學習者的相關研究也日益興起。學習動機就是研究者們關注的焦點之一。透過明確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利於改進教學手段,完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1.調查的概要

  2.分析

  為了充分掌握學習動機的構成情況,本研究共進行了2次因子分析。首先將各年級資料進行整體分析,把握學習動機的整體情況。隨後將四個年級分為低年級組(一、二年級)和高年級組(三、四年級)分別進行因子分析,探究各年級組的不同特徵。

  2.1整體因子分析

  透過主因子方法進行因子分析,共得到5個因子。以因子負荷在0.5以上的成分為主要構成成分,對各個因子進行命名。

  2.2高低年級組別的因子分析

  為了探明學習動機由年級而產生的差異,筆者共做了兩次因子分析。首先將四個年級組的資料一一進行分析,其結果並沒有顯現出各年級組之間的明顯差異。因此第二次分析將四個年級分為低年級組和高年級組進行,分析結果顯示,高低年級組的特徵差異較為顯著。

  低年級組資料的析結果與全體資料的分析結果基本一致。

  3.考察

  首先,4個年級組別的因子分析結果並沒有顯示出動機特徵上的明顯差異,無法說明各年級之間學習動機的異同。然而高低年級組別的因子分析中,動機的差異特徵比較明顯。這說明,學習動機隨著學年上升發生的變化時緩慢進行的。

  其次,從因子數量來看,低年級組得出了5個因子,高年級組得出4個因子。低年級組中“喜愛日語”和“喜愛日本大眾文化”作為2個因子分別被抽出,而在高年級組中則作為1個因子被抽出。這說明,隨著學年的上升,學習動機出現統一化傾向。

  最後,從統合性動機的特點來看,低年級組主要集中於“將來想在日本生活”、“想了解日本”等對日本這個國家的嚮往;而高年級組則集中於遊戲、動漫、電影,文學等大眾文化上。這說明,隨著學年的上升,學習動機開始趨於現實化。另外,相對於低年級組而言,高年級組的日語能力較高,接觸日本大眾文化的機會較多,想進一步瞭解日本文化的慾望也更強烈。從道具性動機的特點來看,低年級組中因子負荷最高的“為了去日本工作”這一項在高年級組卻是因子負荷最低的一項。一般來講,高年級組學生即將畢業,將學習動機與就業相掛鉤的傾向應該比較突出,但是研究的結果卻恰恰相反。在高年級組的道具性動機中,留學、旅遊等成分的因子負荷都居於就業之上,這可能和就業恐懼感等心理因素有關。從誘發性動機的特點來看,除了“學習日語是大勢所趨”、“喜歡學習日語”等共通成分之外,低年級組更傾向於日語課程,日語教師等和課程相關的專案。而高年級組則更傾向於對日語的國際性和重要性的認知。從中不難看出,隨著學年的上升,學習動機已經不僅僅侷限於課程本身,而是向社會價值、社會地位、國際化意識等更加高層次的方向擴大。

  參考文獻:

  [1]國交流基金.海外の日本教育の狀日本教育2009年[Z].2011.

  運用學習動機理論,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論文 篇4

  [摘要] 在全球化盛行的今天,學習第二門語言也已經成為了中國人的主要潮流和學習趨勢。在各大高校中也逐漸開始重視對於外語的教學。在學習第二門語言的過程中,學習動機無可厚非地成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潛能的一個重要方面。學習效能也不單單指代學習的最終成績,更多的是學習的結果以及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所獲得的各種能力。本文透過研究二語學習的動機與學習效能的聯絡,來揭示學習第二門語言的癥結所在,併為找出更好的第二語言教學法提出建議。

  [關鍵詞] 二語學習;學習動機;學習效能;教學方法

  一、引言

  語言學界對於語言和文化的關係,早已形成共識。語言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文化透過語言得以凸顯,其表現力得到充分的展示。而在日常生活中,語言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種交流工具。在一些語言學家的眼中,語言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是獲取第二門語言的關鍵之處,可以說,語言的學習動機是在語言學習中最值得觀察的變數之一。一些研究表明,語言學習的動機可以分為工具型和融合型兩種型別,當然,根據其他不同的分類標準,也可以劃分為其他幾種型別。對於學習動機的研究調查表明,語言的學習動機與學習者所採用的學習方法、最終的學習效能和學習成績是相關聯的,並且,學習動機在這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概念表述

  (一)學習動機

  那麼,什麼是學習動機?學習動機可以成為是一種強大的動力,也可以成為是“學習的動力”。這種動力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指引學生使用正確的學習方法,以提升自己的語言知識。這種學習動機並不單純是指學生的心理作用,還包括各種不同的因素所構成的整個系統。當然,心理作用也在其中佔據著重要的部分,這種心理因素可以大體分為以下幾種:學習的信念,學習愛好以及學習興趣。有了學習動機,學生就更容易擁有學習的目標,而學習目標又是指引學生找到良好學習方法的不可或缺的方面。這一切構成了學習的動機。

  每個事物都有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學習動機也不例外。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可以把學習動機分為以下幾種型別:

  第一種,根據學習動機的內容,可分為正確的學習動機和錯誤的學習動機。擁有正確學習動機的學生將會變得勤勉自律,努力地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各門課程,並且敢於擔當和肩負責任。錯誤的學習動機只能讓學生的思想變得狹隘,注重眼前利益而非長遠利益,無法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完成學習計劃,其學習目標也很有可能偏向於利己主義,無法肩負起為祖國做貢獻的責任。

  第二種,根據學習動機與學習的關係,可以分為近景直接動機和遠景間接動機。近景直接動機是指,學生由於對語言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或者是求知慾旺盛,再輔以教師生動形象的授課的影響,使得學生產生了一種利於二語學習的動機。這種近景直接動機的作用是促使學生將語言的學習與學習的興趣、成功的慾望聯絡起來,讓學生有更好的心態進行二語學習。而遠景間接動機是指學生的學習動機只與自身相關,為了自身利益才進行學習。這種動機的永續性和穩定性比較差,容易受到環境和個人心理因素的影響。

  第三種,根據學習動機的來源,可分為內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內部學習動機是指學生因為自身的求知慾望和學習興趣而對於第二門語言進行積極的學習活動,這種動機通常會引領學生進行主動的學習,已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而外部動機是指由於外部推動力而進行的被迫的學習活動,比如為了逃避老師的懲罰而完成作業、為了不被父母責罵而好好看書。這些學習者的學習目的並不是為了真正獲取知識,更多的是得到一種讚揚。這種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比較低,對於學習內容本身並不感興趣。

  當然,還有一種融合了多方面因素所進行的分類,即在二語學習中,根據學習語言的態度和傾向,可以將學習動機分為融合型動機和工具型動機。融合型動機的學習者在學習目的語的同時也會進行目的語相關文化的學習,即不僅對於語言有所掌握,同時也對這種語言在實際情景語境中的使用有所掌握,而學習語言的目的就是為了融入目的語文化的交流圈子之中。具有融合型動機的二語學習者一般都是被一門語言本身的魅力所吸引,對於目的語展現出濃厚的興趣。這種學習者所進行的是一種純粹的語言學習活動。而工具性動機是指,學習語言的目的是為了將其作為一種工具進行使用,比如為了應付一些考試、得到更高薪的職位等,這種語言學習者將語言視為一種能夠為其帶來利益和價值的工具。

  雖說透過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將學習動機分為以上四種,但是最後一種,即融合型動機和工具型動機是二語學習中最常見的型別,也是動機研究中影響至今的二分法。

  (二)學習效能

  學習效能也可被稱為學習自我效能,是指學習者對於自己能夠自行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的一種信念程度。這個概念起源於班杜拉的理論。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這個概念,是因為他發現在以前的眾多對於二語學習動機的研究中,研究者的主要參考方向著眼於學習這對於知識的獲取階段,而並未對於學習動機、學習目的和學習結果之間的相互關係進行研究。為了更正前人的思想,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這個概念,拓寬了學習目的對於學習結果的影響途徑,解釋了學習者的內部因素對於學習結果的影響。

  還有其他的學者認為,學習效能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第一,學習能量。這包括學習者的求知慾望,以及對於學習目標的動力。第二,學習能力,這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種能力,比如邏輯能力、運算能力、記憶能力、理解能力等等。第三,心理狀態,這關係到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對於周圍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及學習者能否在最短的時間內察覺到自身的消極因素並加以調控,以達到最佳的學習狀態。當然,這些還包括團隊協作能力、處理學習中的難題的能力等等。

  三、二語學習動機和學習效能

  對於二語學習者來說,學習動機經常是被語言教師忽略的一個環節。然而不能被忽略的是,教師所進行的二語教學活動,是透過學生對於目的語的學習興趣來逐步進行下去的。學生的學習動機就像是一個契機,一個橋樑,用來連線語言教師和學生。從這個層面上,可以說是學生的學習動機在掌控著整個課堂。學生對於二語的學習動機不純正或者說不正確,很有可能導致教學的失敗,最終達不到理想的成績,也無法提高學習效能。所以說,學習者的二語學習動機是進行語言學習的重中之重,而如何激發語言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以期達到更加良好的教學目的並且能夠提高學習效能,就成為語言教師急需解決的課題。

  由以上概念的表述我們可以得知,學習動機和學習效能的關係可以表述為動力和能力之間的關係。學習動機的多重分類促使不同型別的動機會得到不同型別的學習結果,但是學習效能並不單純指代學習的結果和目的,更多的是獲得一種學習能力和調節自身心理狀態的能力。這種“能力”不能單單從一個方面進行表述,它其實是一種多方面的能力的綜合。所以,我們應該由此注意到,在學習第二門語言的過程中,學習動機和學習效能的關係是相互的,學習動機能夠激發學習者對於第二門語言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習者進行積極主動地二語學習,反之,學習效能的提升也有助於進一步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使之在更加自然的環境之中進行知識的獲取。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二語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效能的關係進行進一步的闡述:

  第一,在二語習得之中,有四個方面是值得我們注意的。這四個方面可以概括為,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學習者所處的文化背景、學習者的自身差異、語言輸出。對於學習者的自身差異來說,這種自身差異主要存在於智力能力、語言天賦、學習動機以及處理困境的能力這幾種情況之中。可以得知,學習動機是存留於學習者的個體差異之中的,而個體差異是影響二語習得的重要方面。不同的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不同,但是在上述文字中,針對於不同型別的學習動機已經做了完整的表述,無論是正確的、近景的、內部的學習動機,還是融合型的動機,都對學習的效能具有一定的影響。可以這樣說,學習的動機影響著學習者的努力程度,這種努力程度可以透過學習積極性、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學習策略等方面體現出來。而努力的程度影響著學習的最終結果,比如最終的考試分數。當然,好的學習結果能夠促使能力的提高,各種能力的提高結合在一起,最終促進學習效能的提高。在學習第二門語言的過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一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時候就是在考驗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如果學習者僅僅是看重眼前利益而非長遠利益,或者是由於外部推動力,比如為了逃避老師的懲罰而完成作業、為了不被父母責罵而好好看書等而進行的被迫的學習活動,亦或是學習者學習語言的目的是為了將其作為一種工具進行使用,這種錯誤的動機無法達成良好的學習效果,無法提升學習者的能力和學習效能。所以,好的學習動機是提升學習效能的關鍵。

  第二,學習效能的提升也有助於學習動機的促進。人只有在經歷了成功的滋味之後,才更加的希望為之努力。對於語言學習者來說,在學習過程中的成功能夠使他們更好地進行下一步的學習。比如成功地克服了困難,跨過了很難的一道坎,或者是在考試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在與外國人的交流之中得到了很多自信。這些良好的學習效果都能夠更加的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讓學習者對於第二門語言的學習具有更大的興趣。

  在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係中,二語學習者能夠透過正確的學習動機收穫良好的學習效能,並且堅定繼續學習的信念,更好的激發學習者的潛能,提升興趣,以獲得更大的收穫。

  四、動機和效能對於語言教師的啟示

  現今的很多研究已經證實了在第二語言習得之中學習動機與學習效能之間的正比例關係,以及學習動機對於二語學習的重要性。這些能夠讓語言教師意識到,為了提高學生對於第二門語言的學習水平,教師應當在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方面相應的做出一些改變。

  (一)妥善獎懲,激發熱情

  一些語言學家指出,語言學習者想要取得進步,至少在每個星期要花費四個小時的時間來進行語言的學習。這些學習包括課上學習和課下學習。當然,單純的課上學習是無法達到這一標準的,所以語言教師要更多地在課上進行引導,讓學習者在課下更好地完成語言的學習。課上的引導要更多地注重學習動機方面的引導,一般來說,在激發學習動機方面,表揚和獎勵比批評和指責來得更加有效,因為前者可以使學生獲得更大的成就感,增強自信,激發學習者的學習熱情,而後者恰恰是相反的作用,這對於學生的學習動力激發是十分不利的。當然,獎懲是要同時進行的,總是進行表揚也會起到反作用。

  (二)競爭合作,增強趣味

  自我決定理論指出,教師應該創設能夠充分滿足學生需要的學習環境,來幫助學生培養自我決定的學習動機。這三種需要分別是自主需要、勝任需要和歸屬需要。為了創設這樣的學習環境,教師可以透過增加課堂中的彈性空間、強調任務的意義和價值、承認並接納學生學習中的消極情緒等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接納那些暫時無法引起他們興趣的學習任務。在這之中,競爭和合作是兩個雙生面,也是應當兩手抓的方面。對於學習者的競爭意識的培養,有助於提升其學習熱情。在危機感高漲的情況下,學習者能夠更好地集中注意力,進行高效率的學習。而培養學習者的合作意識對於學習效能的提升也是很重要的,合作能力也屬於學習能力的一方面。所以,可以進行一些語言類的比賽,比如朗誦大賽、口譯比賽等,激勵學生進行語言學習;也可以成立學習小組進行參賽,鼓勵進步和團結互助,更有利於提升學習者的各方面能力。

  (三)創設情境,啟發教學

  上面曾經說過,語言課堂是透過學生對於目的語的學習興趣來逐步進行下去的,學生的學習動機在掌控著整個課堂。所以,要收穫更加良好的學習效果,就要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現今,填鴨式教學早已被淘汰,一些刻板教條的教學方法也不必再提。啟發式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法,對於二語習得的學生來說是很有幫助的。首先,學習一門語言最好的方式就是融人情境之中,融入到這門語言該有的文化之中,才能保證一定的語言輸入,獲取更加良好的語言輸出和學習效能。當學習者接受了足夠的目的語輸入之後,語言的學習將會自然而然的發生。其次,創設情境很容易讓學習者融入到學習的氛圍之中,透過語言教師的一步步引導來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而如何正確地進行語言輸入、如何正確的引導,成為了語言教師應當關注的問題。

  對於這一點,一位名為柯臘申的語言學家提出了語言的輸入假設,即學習者主要透過理解語言的輸入來進行第二門語言的學習。這個假設的主要公式可以被描述為“1+1”,即學習者接觸的語言應該略微高於他們現有的水平,這樣他們既可以理解其中的大部分內容,又可以面對一定的挑戰,從而爭取更大的進步。語言輸入的難度不能太過高於二語學習者的現有水平從而使之望而生畏,也不能太過接近於其現有能力從而使之缺乏挑戰性。

  五、總結

  學習動機和學習效能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係。只有真正認清這一點,才能將二語學習推上更高層次的發展。本文透過闡述學習動機和學習效能的基本含義和分類,分析其相關性,同時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提出相關的建議。

  運用學習動機理論,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論文 篇5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伴隨著新世紀的腳步,踏入我們的生活。新課程標準和教材突出了對學生素質的全面培養,突出了教學的個性化、多樣化、綜合化,突出了知識的構建過程,尤其是在教學方法上強調科學的研究。就物理學科特點而言,它本身與生活結合很緊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只有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才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自覺主動地去探究、去學習。從學生髮展來看,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方式,應尊重學生獨特的個性和經歷,為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提供空間。這就要求我們教育者在物理課堂教學過程中轉變教育觀念,充分應用學習理論,改革和研究新的教學模式,從而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本課題的開設就是為了向大家表明學習理論的應用研究是不容忽視的,讓更多的教師能夠對這方面引起重視,讓更多的教師學會如何應用學習理論到物理教學中去,從而提高物理課堂的教學質量。

  學習理論揭示了人類活動的本質和規律,解釋和說明學習過程的心理機制,指導人類學習,特別是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課堂教學的心理學原理和學說。

  從古至今的學習理論有很多,在這裡我們主要介紹三大學習理論。

  一、行為主義理論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可以用“刺激—反映—強化”來概括。認為學習的起因在於對外部刺激的反應,不去關心刺激引起的內部心理過程,認為學習與內部心理過程無關,強調強化是學習成功的關鍵。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把學習者當作一個“黑箱”,認為學習是一種可以觀察到的行為變化,他們把觀察、分析重點放在行為變化上,關心的是如何獲得令人滿意的輸出,而輸出是輸入刺激的一種反應。根據這種觀點,人類的學習過程歸結為被動地接受外界刺激的過程,教師的任務只是向學生傳授知識,安排刺激,觀察學生的反應,對令人滿意的反應予以加強,對令人不滿意的反應予以補救或否定來糾正其反應;學生的任務則是做出反應,接受和消化知識。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主要解釋學習是在既有行為之上學習新行為的歷程,又是關於由“行”而學到習慣性行為的看法。

  二、認知主義理論

  認知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是:人的認識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給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認知主體內部心理過程相互作用的結果。學習過程不是漸進的嘗試錯誤的過程。學習是突然領悟和理解的過程,而不是依靠嘗試錯誤實現的。學習是憑智力去理解,絕非盲目的嘗試。強化並不是學習產生的必要因素。根據這種觀點,學習過程被解釋為每個人根據自己的態度、需要和興趣,並利用過去的知識與經驗對當前工作的外界刺激(如教學內容)做出主動的、有選擇的資訊加工的過程。教師的任務不是簡單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然後將當前的教學內容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有機聯絡起來,學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器,而是主動地對外界刺激提供的資訊進行選擇性加工的主體。

  認知學習理論強調認知結構和內部心理表象,即學習的內部因素,這與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只關注學習者的外顯行為,忽視其內部心理過程有很大不同。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突破了行為主義,僅從外部環境考察人的學習思維模式,它從人的內部過程即中間變數入手,從人的理性角度對感覺、知覺、表象和思維等認知環節進行研究,把思維歸結為問題解決,從而找到了一條研究人的高階學習活動的途徑,而且抓住了人的思維活動的本質特徵。 但它片面脫離社會實踐來研究人的認知活動,把它歸結為單純的內部過程和意識系統,把人的認知活動歸結為純粹的認知行為,甚至類比或等同計算機對資訊的機械加工。

  三、構建主義理論

  構建主義學習理論是學習理論中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以後的進一步發展。該理論發展了早期認知學習理論中已有的關於“建構”的思想,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併力求在更接近實際情況的情境學習活動中,以個人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為基礎來建構和理解新知識。建構是對新知識意義的建構,同時又包含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變成資訊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相應的教學設計應圍繞“自主學習策略,協作學習策略,學習環境”來設計,以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意義。建構主義強調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主動性、建構性、探究性、創造性。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透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學習即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藉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透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要求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採取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模式。

  建構主義的主要優點是,學生是學習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有利於學生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有利於創造型人材的培養。這一理論的不足之處是,應用時容易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師生間情感交流及情感因素在學習過程的重要作用,容易偏離教學目標要求。

  但是在學習理論應用時應注意一些問題:

  (1)不能“照搬”學習理論,要與實際聯絡

  所謂“照搬”學習理論是將學習理論拿來,不分場合和條件而直接加以應用。這不是應用理論,而是糟蹋學習理論。因為,學習理論所揭示的都是學習過程的一般特點和規律,而應用學習理論有時要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具體問題。從一般理論到具體應用尚有一段距離,需要應用者把一般理論的思想和方法具體化到實際問題上,才能發揮學習理論的作用。理論的作用在於給人們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提供一種指導思想和一般原則及方法。所以,掌握學習理論要掌握它的一般原理和思想實質,並根據實際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2)結合具體學科的學習理論,提出具體應用模式學習理論的研究應該有兩個層次:第一層次的研究是基礎理論研究,它的研究目的是揭示某類學習的一般本質特徵和一般規律,提出適用廣泛的一般原理或學說;第二層次的研究是學習理論的應用發展研究,它的研究目的是根據基礎理論研究提出的一般原理,結合具體學科和具體學習條件的特點,及教學中的具體問題,提出應用該種學習理論的具體應用模式。

  總之,我們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特點、教學條件做必要的選擇和完善,才能把學習理論更好的、更完善的應用到物理教學中,教育者還可根據實際情況,提出自己的模式,從而使我國的物理課堂能夠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到“以學生為中心”,從突出接受轉變到突出探究、發現與建構,從關注學習結果轉變到同時關注學習過程,從關注初級知識的獲得(表層性知識理解和記憶、習題訓練)轉變到關注高階知識的獲得(深層性理解合高階思維,實際問題解決),推動學習理論應用的進一步發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