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幾點改革論文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幾點改革論文

  摘要: 以朗讀訓練為主組織閱讀教學,引導質疑問難,培養自學能力,重點精講,挖掘補充,分類教學。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新大綱明確指出:小學語文教學必須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明確培養目標,改進教法,提高教學質量。這就要求我們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以改革教法來提高教學質量,達到教學目的。怎樣改革語文教學方法呢?我在教學中做了以下幾個的嘗試,供諸位同仁參考。

  一、以朗讀訓練為主組織閱讀教學

  我們都知道,語文是一門基礎課,學好語文,才會讀書看報,寫文章。閱讀教學又是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不管是閱讀能力,還是寫作能力,都離不開敏銳的語感,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文字語言的訓練,我們以為最要緊的是語感,就是對於語言敏銳的感覺。”在語文教學中,只要多讀,就能訓練學生敏銳的語感,這樣才能讀懂課文,才能透過語言文字正確理解課文內容,因此閱讀教學必須以訓練讀為主線。但讀的方法很多,教師可以指導分步讀:先指導初讀,要求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初步瞭解課文大意;再指導精讀,在初讀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精讀重點部分,邊讀邊想,進行想象再現,從而進入課文描述的境界,深化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如教《董存瑞捨身炸碉堡》一課,精讀重點部分,透過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來體會人物的精神品質,從而使學生被董存瑞崇高的精神深深打動。最後有些課文還可指導賞析,可師生互相配合扮演角色,讀時要求學生盡力把人物的心理活動透過表情或動作表現出來,以演助讀,提高學生理解語言的能力。

  二、引導質疑問難,培養自學能力

  小學生好奇心強,對任何事物教喜歡問個為什麼。因此,教學應提倡引導質疑問難,這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才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學會是為了會學。 怎樣才能達到這樣的目的呢?教學中,教師要設計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讀書,同時還要鼓勵學生在讀的時候質疑問題,大膽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學會解答問題,激發他們思維的自覺性。還可採用課前預習,課堂質疑問難的'形式。有些課文學生提不出問題,教師可巧設疑難,學生探究自學。教師還可教給方法,如課前預習時要求學生查(查工具書)、劃(劃出重點詞句),求(找文章的重點、難點、疑點),參(參閱有關資料),這樣,學生探究自學,就可以改變教師一味地滿堂灌的教課方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重點精講,一課一得每篇課文的教學目的不盡相同,在明確每篇課文的教學目的基礎上,改變課文教學的固有程式,採用景點分析主要段落,這樣學有重點,主次分明,長文短教,實有所得。

  如教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十冊《草船借箭》一課,教學第二課時時就可直奔重點段進行教學,具體過程如下: 第一課時介紹時代背景,解題學習生字詞,給課文分段,過程略。

  第二課時精講重點“借箭經過”。自學起因經過。具體過程如下:一、匯入重點:匯入性提問:課文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分成幾段?諸葛亮為什麼要借箭?哪段寫他借箭?(學生回答,教師板書:起因,經過,結果,妒忌並解釋“妒忌”)

  四、挖掘補充,培養多向思維教學中有一題多解的多向思維題,語文課中同樣也可啟發多向思維。

  改變過去教學中死摳書本,單調乏味的現象,啟發學生多方面挖掘補充,展開合理的想象,培養多向思維。如教《黃河象》一課,第二段“科學家們假想黃河象的來歷”時,教師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假想,學生各抒己見,提出了自己的假想,一個問題多種回答,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

  五、分類教學,多角度培養學生閱讀和寫作的能力由於受傳統教法的影響,現行的語文教學中還存在“一刀切”的做法,對不同的文體常採用一種固定的模式,忽視了從多角度培養學生閱讀和寫作的能力。

  對不同的文體應採用不同的教法,多方面培養學生的能力,就是有些同體裁的課文也要找出異同,採取不同的方法,達到教學目的。如教“古詩二首”——《暮江吟》和《楓橋夜泊》,同是古詩,同是寫景,兩首詩的思想感情流露的方式不同,《暮江吟》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和無比愉快的情趣,而《楓橋夜泊》抒發了作者在旅途寂寞憂愁的情思。教學時體會詩情,就要區別對待,採取不同的方法,不能“一刀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