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專業三大教學環節人際溝通能力培養研究論文

護理專業三大教學環節人際溝通能力培養研究論文

  【摘要】 目的:在臨床護理課堂、見習教學、畢業實習教學中加強人際溝通能力培養,以期提高護生的人際溝通能力。方法:採用模擬、模仿、綜合應用的方式用在課堂、見習、實習環節對72名護理本科女生進行溝通能力培訓,並用溝通能力測量表進行調查並自制評價標準進行評價。結果:培訓前、後護理本科女生溝通能力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522,P=0.00),護生在見習前、後和實習後與患者溝通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14.092,P=0.00)。結論:透過在課堂、見習教學、畢業實習教學中加強護生人際溝通能力培養,有利於提高護生的人際溝通能力。

  【關鍵詞】 溝通; 能力; 教學; 護理; 本科生

  [ABSTRACT] Objective: To cultivate and improve nursing student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Methods: Cultivated 72 female nursing undergraduate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by simulation, imitation and combined methods during many processes such as teaching, probation and internship. Investigated the result with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Inventory (ICAI) and evaluated it based on self?made criterion. Results: Comparing with the pre?training score of communication ability, post?training score show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4.522, P=0.00).The results were the same during probation and internship (F=14.092, P=0.00). Conclusion: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nursing student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during teaching, probation and internship can improve nursing student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KEY WORDS] Communication; Ability; Teaching; Nursing; Undergraduates

  護理作為服務於社會人群健康的專業,國內外對護理人員要求的第一素質就是溝通能力 [1,2]。有調查顯示,大約56%的大學生對自身的人際狀況感到不滿,認為自己“不善於人際溝通”最突出表現為語言溝通有障礙,社交恐懼、自我封閉[3],而護理專業學生的人際關係問題在護生中發生率為51.9%,是諸多心理問題中的最常見問題[4]。以上嚴峻的現實要求我們必須加強高校大學生人際關係的教育和培養,幫助她們建立友好、和諧、協調的人際關係。目前在護理教育教學過程中注重了人文素質的教育,但有關人際溝通的教學大多集中在《護理人際學》課堂教學中,沒有貫穿在護理學專業教學三大環節的始終。出現卷面考試成績好,但溝通與交往的能力較差現象。基於以上的現狀,本研究在護理專業臨床護理課堂教學、見習教學、畢業實習教學三大教學環節中對護生進行溝通能力培養,以期提高護生實際的人際溝通能力和綜合素質。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選擇海南醫學院2004級(2年級)護理本科生72名,均為女性,平均年齡(21.15±1.51)歲。

  1.2 工具

  採用吳玉編制的《溝通能力測量表》[5]在培訓前、後對其進行調查,該測量表中設有40個專案,總值120分,總分越高,表明溝通能力越強。查閱相關文獻[6],諮詢有關專家,根據研究目的制訂評價標準(表1),分數越高,溝通效果越好,經小樣本測試,內部一致性係數0.871。表1 護理學生與患者溝通評價標準

  總條目評分細則分值評分溝通前準備

  (25)注意溝通交流環境的安全性,給患者安全感 5護生準備良好,著裝整潔,充滿活力,給患者信任感10溝通目的明確,有計劃性,時間不宜超過30 min5安排合理,與患者活動休息無衝突 5溝通中技巧

  (40)根據患者的實際理解能力運用語言及非語言的溝通方式,避免使用專業詞彙10交流中注意傾聽, 不隨意的打斷患者,在患者談話走題時能及時引導 10尊重患者的意願與文化差異,不做隨意評論 5對重要的資訊再次確認以保證準確性 5注意動態的觀察患者,能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及時終止談話或採取有效措施5真誠對待患者,用“心”去交流,關愛患者有實際行動5溝通後評價

  (35)瞭解患者的現病史與主要症狀、體徵10能夠發現患者目前存在的護理問題 15患者能夠聽懂和理解護士的問題 10合計100

  1.3 方法與安排

  本研究物件為已修完“人際溝通學”課程,平均成績82分。在第三學年的臨床理論授課、臨床見習、畢業實習環節中分別對護生進行溝通能力的培養,主要包括內科護理學(總學時170,理論:90學時,見習:80學時);外科護理學(總學時176,理論:88學時,見習:88學時);婦產科護理學、兒科護理學(總學時分別是90,理論:50學時,見習:40學時);實習時間46周,實習地點在附屬醫院及教學醫院。

  1.3.1 對護生、臨床帶教教師溝通能力的認知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72.41%的護生認為自己缺乏勇氣與陌生人交談,也不知如何與陌生人交談;42.07%的護士不知如何很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7]。臨床帶教老師對溝通在臨床實踐工作中的重要性有較一致的認識,對學生的心理狀態和學生的溝通能力的培養較重視。

  1.3.2 課堂人際溝通訓練 主要採用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重點、難點教師講授。

  (1)角色扮演:在教學中,將護生分到多個模擬病房(實驗室),營造出許多臨床護理工作常出現的情景,讓護生分組討論分析後分別扮演患者和護士,在身臨其境中訓練溝通技巧。如:結腸癌手術後2 h的患者想喝水,護士該怎樣與之交談;一位官員在病房抽菸,護士該怎樣勸導;初次診斷為糖尿病的患者,但入院後一直悶悶不樂,護士應怎樣瞭解其心理並進行針對性的疏導等。“患者”、 “護士”由學生扮演,暫未擔任角色的護生擔任“觀察員”、“評論員”的角色,最後教師引導護生對本課進行小結。

  (2)小組學習: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提供病例,然後按學號隨機分成9組(8人一組)。①佈置學生按小組查詢資料,要求從教科書、期刊、網路資料庫等可獲取相關知識的地方查詢資料,在查詢資料過程中要貫徹循證護理的理念,對所獲取的資料要用評判性的思維進行評審、整理;②小組內每位成員將各自查詢的資料在小組內進行彙報並展開討論,特別是對與教科書有不同觀點的資料進行重點討論,記錄每人的發言並簽名;③每次每組輪流推出一位學生運用多媒體進行彙報,學生各組間互相提問並進行解答,有不同觀點者可提出來,教師主持討論,從中起到引導作用;④教師對課程的重點、難點和學生的表現進行概述、講解和分析。

  1.3.3 見習人際溝通訓練 採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方式。首先在學期開始由內、外、婦、兒臨床教師制定見習總體學習目標,確定其中由老師為主的帶教部分和學生自主見習為主的部分,並對重點內容設定有關病歷採集,由學生自主完成選擇患者,自行完成評估並口頭彙報病情和發現的護理問題,由教師進行實時的總結點評,分析什麼是有效的溝通。課後要求每個學生主要從以下3方面:(1)溝透過程?(2)藉此我學些什麼?(3)我如何將它做得更好?寫反思日記並作為平時成績。並在中期、結束時安排二次書面的病歷彙報,根據自制的評分標準進行評估,作為見習考核成績。

  1.3.4 畢業實習人際溝通訓練 先對臨床帶教教師進行為期2天的《人際溝通》理論回爐培訓。實習開始2個月:(1)老師(認真備課,組織實施)設計有關人際溝通的問題。並在學生實施溝透過程中,帶教老師在旁觀察,進行指導。(2)學生接受問題(理解、領悟、複述、作出計劃、交給老師修改)。(3)學生實施問題(在老師的指導下):運用語言與非語言(語氣、語調、眼神、表情、觸控、沉默等)技巧與患者進行交談,如採集病史、做各項護理操作、進行衛生宣教等工作。

  實習後幾個月要求學生從以下幾方面寫出反思週記:(1)敘述(發生什麼事?);(2)情感(你當時的思想與感覺如何?);(3)自我評估(溝通中自己的優缺點);(4)分析(反思分析整個過程);(5)結論(你當時應做些什麼?);(6)行動、計劃(再次經歷這種情況,我將會怎樣處理?)。反思週記計入考核成績,每月由帶教醫院護理部組織學生敘述、老師反饋、典型案例與其他同學分享。學生結束所在專科實習後,對整個過程進行總結,寫出人際溝通體會並按評價標準進行評價。

  1.4 統計學處理

  將所獲得的資料輸入SSPS 13.0統計軟體進行描述性分析、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

  2 結果

  學生自制PowerPoint電子資料225份(1份/10學時,共9組),小組討論記錄225次,見習反思日記:內科護理學人均10篇(內科護理學採用集中見習的方式,1次/8學時),外科護理學人均29篇,婦產科護理學及兒科護理學共記人均26篇。實習反思週記人均28篇。

  2.1 課堂、見習、實習前、後溝通能力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經過培訓後人際溝通能力得分最低60分,最高117分,平均得分(89.11±12.89)與國內常模(85.34±18.22)[6]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482,P=0.015),與培訓前[7]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說明護理本科女生經過培訓後溝通能力有所提高。

  2.2 護理學生與患者溝通情況

  結果表明,見習前、後和實習後護生與患者的溝通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護生經過培訓後,與患者溝通達到了比較理想的`結果。表2 2004級護理專業本科女生人際溝通能力得分培訓前後比較表3 護理學生與患者溝通情況比較

  3 討論

  3.1 三大教學環節(課堂、見習、實習)對護生溝通能力培養的有效性

  在理論課上,透過角色扮演及小組討論使護生加深了對有關人際溝通的理論知識的應用,但畢竟是模擬的環境與現實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在見習時,透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見習訓練,護生對溝通技巧逐步達到了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以及初步使用,再透過實習環節的訓練已經將理論實踐化了,溝通能力得到了提高。溝通能力是護生必須具備的核心能力之一,單靠學習《護理人際學》這門課程還達不到培養目標[8],因此,將溝通知識融入內、外、婦、兒護理學等臨床課堂教學、見習和實習中,實踐證明不但提高了學生的溝通能力,同時也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3.2 溝通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動態的、延續的過程

  人際溝通的培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本文結果提示,護生的溝通能力及溝通技巧從見習前、見習後到實習後逐步提高。例如:護生在角色扮演及見習中,常出現以下無效溝通:只顧自己說話而不注意傾聽;護生視線離開患者,只顧記錄而沒有和患者保持目光接觸;護生只顧提供大量資訊,而沒有評估患者已經掌握了哪些知識,使用醫學術語而又沒有任何解釋。透過不斷的練習及書寫反思日記後,護生溝通能力逐步提高,在實習過程中,易被患者接受,並且感悟出在溝透過程中要微笑、真誠、尊重他人,對不同的人採用不同的溝通方式。尤其透過寫反思日記不但能培養護生的溝通能力,也能提高護生的評判性思維能力。

  教是為了用,護理教育的價值主要是培養實用型護理人才,而人的能力只能在實踐中才能逐步產生、發展和完善。三大教學環節透過從課堂的模擬,到見習的模仿,再到實習的綜合應用,提高了學生的溝通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及溝通素養的培育是一個職業化與社會化成長的過程,因此,需要護理教育者與護理管理者從思想上、觀念上對未來護理人員人際溝通能力培養進行定位,只有把學校教育與職業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培養出具有良好的溝通職業素質和適應社會需要人才。

  【參考文獻】

  1Rosenstein AH.Nurse?physician relationship:impacton nurse satisfaction and retention[J]. Am J Nurs,2002,102(6):26.

  2 何平先,熊詩華,李瑩,等.護理本科教育與臨床需求適應性的調查分析[J].護理學雜誌,2003,18(9):658.

  3 蔡翥,汪凱.歸因理論對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解讀[J]. 衛生軟科學, 2006,20(2):157?160.

  4 劉登蕉,謝濤,廖偉堅. 中專護生人際關係與個性特徵的調查與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03,21(2):112?113.

  5 吳玉.管理行為調查與度量[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87.85.

  6 史瑞芬.護理人際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113?115.

  7 袁愛華,張彩虹,張宏玉,等.護理專業本科女生溝通能力及社會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J].國際護理學雜誌,2008,27(4):355.

  8 何國喜.《護理技術》教學中加強護生人際溝通能力培養的做法[J].護理管理雜誌,2005,15(9):39?40.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