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漢語造詞法淺談論文

現代漢語造詞法淺談論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都不陌生吧,論文是一種綜合性的文體,透過論文可直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和專業基礎。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論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現代漢語造詞法淺談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造詞就是創制新詞,造詞的過程是詞透過創制的方法從無到有的過程,和所有詞的形成一樣,創制出的新詞也出現了新的音、新的形、新的義或者新的用法。相應地,造詞法就是創制新詞的方法,人們在造詞時可以根據本民族的語言習慣,掌握和運用現有的語言材料組成各種各樣的新詞,在這一過程中,人們使用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所以現代漢語的造詞法多種多樣。

  從二十世紀40年代開始人們對造詞法的認識逐步加深。1946年廖庶謙先生在《口語文法》中首次使用“造詞方法”這一術語。1949年邢公畹先生在《漢臺語構詞法的一個比較研究》中同時提及了“造詞法”和“構詞法”,但這裡的“造詞法”指的是古代的六書而非漢語造詞的方法。首先把造詞法從構詞法中分離出來,構擬出造詞法體系的是孫常敘先生,1956年他在《漢語詞彙》中,把漢語造詞法分為語音造詞方法、語義造詞方法和結構造詞方法三種。後來任學良先生又分為五種。葛本儀先生把主要的造詞法歸納為音義任意結合法、摹聲法、音變法、說明法、比擬法、引申法、雙音法和簡縮法八種,這是八種常見的造詞法,並指出把漢語的造詞法全面細緻地分析整理出來還是詞彙學研究中一項不可忽視的任務。

  音義任意結合法。音義任意結合法是一種用某種聲音形式任意為某種事物命名的造詞法。在人類語言之初,人們用某種語音形式指稱某種事物,語音形式也就賦予它的某種意義,多數語音形式與它所指稱的事物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絡,後來運用的.越來越多逐漸為人民接受,這種音義結合便固定下來。語言中最早產生的一些詞,多數是用音義任意結合法創制出來的。如手、蜻蜓、蚯蚓等。同樣是生物,有的稱“蚯蚓”有的稱“蜻蜓”,這裡面沒有道理可言,這種音義的結合無法解釋。

  摹聲法。從字面理解,摹聲法就是一個模仿過程,是一種用人類的語音形式對某聲音加以模擬和改造從而創制出新詞的造詞法。如“呼嚕”就是模擬人睡覺進行這種行為時所發出的聲音,而給這種行為進行的命名。現代漢語中運用這種方法創制的詞表現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模仿自然界事物發出的聲音來造詞,如模仿事物的發聲給事物命名的,貓、鴉、蛐蛐等;另一種是模仿外族語言中某些詞的聲音來造詞,如咖啡、沙發、巴黎等。總之,用摹聲法造詞的過程就是把某種聲音語言化而創制出新詞的過程。

  音變法。它是一種透過語音變化產生新詞的造詞法。如利用兒化韻的造詞,“尖”本身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事物的“尖細”,加上兒化韻的“尖兒”變成了名詞,可組成詞“針尖”。總之,這是一種透過改變語音形式產生新詞的方法。

  說明法。人們給事物命名時,有時會用現有的語言材料對事物加以說明來加深對該事物的理解,從而創制出新詞,這種透過對對事物加以說明來創制新詞的方法就是說明法。如從事物性狀方面進行說明的,肝部硬化成詞“肝硬化”;如從事物領屬方面進行說明的,長在魚身上的鱗成詞“魚鱗”;如從事物顏色方面進行說明的,綠色的豆子成詞“綠豆”等等。人們還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說明造詞,所以說明法用法靈活,能產性強。用說明法產生的新詞,詞義一般比較明確,容易理解,因此這也是一種常用的造詞法。

  比擬法。比擬法是一種用現有的語言材料透過比擬、比喻等手段創制新詞的造詞法。如新詞是一個完整的比喻的,“龍眼”是一種乾果,人們認為它酷似龍的眼睛,所以成詞“龍眼”。

  引申法。它是一種運用現有的語言材料透過意義引申創制新詞的造詞法。如透過聯想引申創制的,山和水是自然風光中的兩大寶藏,人們聯想引申,用“山水”指稱自然界的美麗風光;如透過詞義引申分化創制的,“月”原為“月亮”之義,後來又因為月亮的陰晴圓缺的週期大約為三十天,所以又引申分化出表示“三十天左右時間”的“月”來計量時間。

  雙音法。漢語詞彙發展具有雙音化趨勢,透過雙音化創制新詞的方法稱為雙音法。它是在原有單音詞的基礎上經過雙音化而產生新詞的,但這些充當基礎形式的單音詞,隨著語言的發展有的仍可獨立成詞,但有的不可獨立成詞。如透過重複原有的單音詞創制新詞的,把“媽”雙音化成新詞“媽媽”,這一種新詞和原單義祠的意義基本相同;把表示乳汁的“奶”雙音化成“奶奶”,這一種新詞和原單義祠的意義基本不同。

  簡縮法。漢語中部分事物的名稱是用片語的形式表示的,為了稱謂簡潔,把片語簡縮成新詞,這種把片語的形式透過簡縮而改變成詞的造詞法稱為簡縮法。因為是為了稱謂方便才對原有片語進行的簡縮,所以新詞的意義與原片語意義相同。如把“人民警察”的第一個和第四個字抽出來簡縮成新詞“民警”,但前後的意義是相同的。需要注意的是簡縮成的成分也有可能簡縮後仍然是片語,如“四個現代化”就是“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簡縮成的片語。

  葛本儀先生對造詞法的分類做了詳細的解釋,能解釋大部分詞的產生,但仍有部分詞的產生方式沒有涵蓋在裡面,比如漢語把日本人直接借用漢字創造出來的詞又借回來不讀日語的讀音而讀漢語的讀音的漢字式借形詞,景氣、引渡、取締等。另外,葛先生所解釋的說明法太繁雜,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說明進行造詞,具有隨意性。所以,關於造詞法的研究分類還需要做很多工作。

  擴充套件資料:

  漢語,漢族的語言,中國的通用語言。國際通用語言之一。屬漢藏語系,同中國境內的藏語、壯語、傣語、侗語、黎語、彝語、苗語、瑤語等,中國境外的泰語、緬甸語等都是親屬語言。

  漢語歷史悠久,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全球至少15億使用者,佔世界人口的25%,是中國、新加坡的官方語言,亦是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之一,主要流通於中國和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以及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等國的漢族華人社群。一般所說的漢語指的是普通話。

  2021年1月25日起,中文正式成為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官方語言。

  歷史沿革

  上古

  周朝分封八百諸侯,而“五方之民,言語不通”(《禮記·王制》)。

  春秋初期見於記載的諸侯國尚有170餘個,戰國時期形成“七雄”,“諸侯力政,不統於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說文解字·敘》)。

  先秦諸子百家在著作中使用被稱為“雅言”的共同語。“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論語·述而》)

  秦朝建立後,進一步規範文字,以小篆作為正式官方文字。

  中古

  中古漢語使用於南北朝、隋朝、唐朝和宋朝前期(公元7世紀到10世紀),可以分為《切韻》(公元601年)涉及到的早期以及《廣韻》(公元10世紀)所反映的晚期。高本漢把這個階段稱為“古代漢語”。

  語言學家已能較自信地重構中古漢語的語音系統。這種證據來自幾個方面:多樣的現代方言、韻書以及對外語的翻譯。

  正如印歐語系的語言可以由現代印歐語言重構一樣,中古漢語也可以由方言重建。另外,中國古代的文學家花費了很大的精力來總結漢語的語音體系,這些資料仍然是現代語言學家工作的基礎。最後,漢語的語音可以從對外國語言的翻譯中瞭解到。

  近代

  近代漢語是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之間以早期白話文獻為代表的漢語。

  現代

現代漢語有標準語(普通話)和方言之分。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2000年10月31日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定普通話為國家通用語言。

  漢語方言通常分為九大方言:官話方言、晉方言、淮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粵方言、閩方言。各方言區內又分佈著若干次方言和許多種土語。其中使用人數最多的官話方言分為北京官話、東北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中原官話、蘭銀官話、西南官話七個次方言。

  1923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五次會議決定基於現代北方官話白話文的語法和北京話語音制定現代漢語標準,稱為國語官方語言。

  1932年經中華民國教育部頒佈《國音常用字彙》後,被採納為中國官方語言的標準。

  國共內戰之後,由於政治歷史原因,大陸改稱其為普通話,臺灣依舊稱國語。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透過決議公佈《漢語拼音方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和注音的工具。《漢語拼音方案》也是拼寫中國地名、人名和中文文獻等的國際標準。

  對外漢語是以其他語言為母語的國家或民族的人為物件的漢語教學。也稱為漢語作為外語教學或者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相應專業為高等院校培養具有較高外語文化修養且能以外語為工作語言的漢語和中國文化教師,為旅遊和各類涉外部門培養導遊和翻譯人才。

  2012年12月4日,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共同釋出了《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2—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綱要提出了語言文字工作的總體目標:“到2020年,普通話在全國範圍內基本普及,漢字社會應用的規範化程度進一步提高,漢語拼音更好地發揮作用。語言文字規範標準基本滿足社會需求,資訊化水平進一步提高。語言文字社會管理服務能力全面提升,社會管理服務體系基本建成。各民族語言文字的科學保護得到加強。語言文字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作用進一步發揮。國家語言實力顯著增強,國民語言能力明顯提高,社會語言生活和諧發展”。

  綱要確定了“大力推廣和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進語言文字規範化標準化資訊化建設”“加強語言文字社會應用監督檢查和服務”“提高國民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弘揚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加強語言文字法制建設”新時期語言文字工作七項主要任務;確定了“推廣普及”“基礎建設”“督查服務”“能力提升”“科學保護”“文化傳承”六項重點工作和十六個方面的舉措;

  提出了“創新理念思路”“創新工作機制”“創新管理服務”和“擴大對外開放”“強化人才保障”“提高科研水平”“加大宣傳力度”“保障經費投入”等八項創新與保障措施。綱要的釋出是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和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重要舉措,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行動,是指導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語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綱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