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重道遠的教育科學基本概念的科學化的論文

任重道遠的教育科學基本概念的科學化的論文

  [論文關鍵詞]教育 教育科學 基本概念

  [論文摘要]本文在佈列欽卡先生對“教育”,“教育目的”,“教育需求”三個概念進行分析並精確化的基礎上,進一步簡要評述了佈列欽卡先生的觀點,並認為教育科學基本概念的規範化仍然任重道遠。

  w·佈列欽卡用批判理性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對教育學研究進行了分類,提出了教育哲學、教育科學和實踐教育學三個研究領域,並嘗試用演繹的方法對教育科學進行深入的研究,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廣泛而強烈的影響。

  本書中,佈列欽卡提出並試圖澄清教育科學的三個基本概念即“教育”、“教育目標”和“教育需求”。圍繞著這三個概念,佈列欽卡用詮釋的方法為我們深入解析了教育科學基本概念的複雜性及由此產生的問題,分析了概念應該具有的科學內涵,並提出了自己的獨特看法。

  一、關於教育的概念的精確化問題

  在對教育科學的基本概念“教育”的概念進行分析時,作者以六國之例來說明了教育概念的混亂狀況。作者在文中分別列舉了德國、法國、美國、荷蘭、英國和蘇聯六個國家關於教育這一概念的代表性觀點。由蘇聯教育科學院編撰的名為“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的普通基礎”的學術專著中,教育首先被定義為“對發展的控制及其對發展的影響。然後它又區分了作為客觀影響的教育,亦即不依賴於教育學觀點而存在的各種現象,以及作為專門組織化影響的教育。”其他的例子我們在此不再一一例舉。對於作者在本書中對其所作的精闢分析和為使概念的精確化而做出的工作和努力,我們深表佩服和感激。這裡,我們來看看作者所提出的“教育”的概念,作者在一番精闢而複雜的分析之後提出:“教育就是人們嘗試持續在任何一方面改善他人心理素質結構,或者保留其心理素質結構中有價值的部分,或者避免不良心理素質形成的行為。”作者隨後接著提出了一個比較簡潔的定義:“教育是人們嘗試在任何一方面提升他人人格的行動”。

  就前述兩個定義,其中有一個問題值得注意,那就是前一個定義提出的是對心理素質結構的改良,而後一個定義則是對人格的提升。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人格是屬於心理素質結構的一部分,但顯然不能說人格就是心理素質結構本身,這二者明顯是不同的。若人格是心理素質結構的部分內容,那麼再看這兩個定義就會發現,後者顯然是將前者的內涵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而這種程度就指的是心理素質結構和人格二者的關係。

  二、關於教育目的概念的精確化問題

  在本書中,佈列欽卡先生為我們例舉了十種可以混同於“教育目的”這一概念的詞彙,如“培養目的”、“培養理想”、“教育理想”、“教育學目的”、“教育的目標”、“教育任務”、“培養任務”、“教育學任務”、“教育意圖”和“學習目的”並給出了一些典型例子,如作者在“教育理想”這一同義概念中提到的是紐文惠斯的觀點,紐文惠斯將其視為“‘必須給教育指明一個特定的方向的一種思想或觀念上的理想’,它區別於那種‘一般被認為是可以不斷實現或已經實現的’、‘具體的’教育目的”,如此等等。佈列欽卡提出,教育目的是一種規範,它描述了一種作為理想而為受教育者所設定的心理素質(或一種素質結構),並且要求教育者應該如此行動,使得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獲得實現該理想的能力。這種全面發展如果放在佈列欽卡先生這裡,我們似乎可以認為就是這種預設的心理素質結構吧。當然,你也許會問,這種全面發展和心理素質結構本身有什麼關係呢?不錯,這正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請你試想,一個人的全面發展如何體現,如何衡量呢?我們都知道,我們通常是以人的各方面能力的最大限度提升來判斷這種全面發展,人的能力的提升是和心理素質相關的,我們說某個人某方面能力的提高則必然會首先想到的是這個人相關心理素質的改善。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的行為表現通常來說是一個人內心心理活動的外顯,而一個人的行為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則反映了這個人的心理素質的結構。當我們說一個人能歌善舞,很顯然,我們不只在說這個人外顯行為能力的突出,我們同樣預說了這個人內在心理素質的改善,而這種改善本身無法直接呈現,它需要藉助人的'行為活動能力來體現,從這點上說,佈列欽卡先生確實是深挖了教育的根。然而,如果這樣來說,教育活動只是為實現一種一切都是預設了的目標而採取的手段,它本身並不是目的,它是一種實現目的的工具,它要的是參與活動的主體按照預設行動而以求最大限度的實現目標,而這個目標儘管是外顯的行為能力卻先在的是內設的一種理想,一種理想的“心理素質或素質結構”。這顯然是一種很自私的想法,至少對於教育主體來說,這是很自私的。教育目的本身應該是目的,是一個不受任何外在預設或約束的主動的行動者,這個行動者指向的是教育主體,或者可以說教育主體本身就是目的,除此之外別無目的。

  三、關於教育需求的概念的精確化問題

  最後讓我們來看看佈列欽卡先生對“教育需求”概念的精確化分析。佈列欽卡先生為對這一概念進行科學化解釋所做的大量的、細緻的工作,這裡將不再班門弄斧,亦如我們在上面所作的那樣,我們還是來看看先生精確化後的概念,佈列欽卡先生研究發現,“教育需求”這一概念本身對於科學教育理論的建構沒有多大價值,但它卻仍是研究中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先生在最後提出,個體的教育需求概念使用的兩個條件即“只有當某一特定的心理素質結構在某種特定條件下應該被某人所獲得時;只有當人們確定教育者的某種被歸納到教育概念之下的行動是獲得上述心理素質結構的一種必要條件時。”也就是說只有受教育者需求教育和教育者提供的正是受教育者所需求的這種教育時個體的教育需求這一概念才能成立。不錯,先生對這一概念運用的條件限定,就這一概念本身來說正是十分精緻的,但是,在這種精緻過程中,區分出的受動者和主動者難免讓人生疑。畢竟,教育顯然不是一個主動,一個受動就能真正達成理想目標的行動。這方面,現實為我們提供了生動的畫面,我們今天的教育正是這樣的局面,而這也顯然不是我們想看到的情景即教育活動中,一個主動者的主動和一個受動者的被動。很顯然,這其中主動者和受動者都是主體,他們都是在主動的建構這種心理素質結構,而並非是主動——被動建構的過程。對教育活動中的兩個主體而言,雙向的主動活動才能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甚至可以認為才是真正的教育,那種主動——被動的建構模式顯然不應該是教育的真正內涵。

  對於佈列欽卡先生為教育概念的科學化所做的工作,我們深表欽佩。儘管,佈列欽卡先生做了如此細緻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這些概念仍然有些問題。我們在此對這些概念提出的非議,只是聚焦於問題本身,期望能夠就教於方家。如能對思考同樣問題的研究者們有些啟發,實則幸事。從以上我們的簡單分析來看,教育概念的科學化問題仍然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繼續為之努力探索。千百年來,歷代大賢為了教育的明天而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然而今天教育,就連其概念都仍然是歧義頗多,其任務之沉重亦可想而知,我輩亦應竭誠努力以探索出教育的大道矣。

  【參考文獻】

  【1】沃爾夫岡·佈列欽卡著、胡勁松譯.教育科學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議【m】.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11).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