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家庭教育倫理思想的發展與繼承的論文

我國家庭教育倫理思想的發展與繼承的論文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裡,大家都寫過論文吧,論文對於所有教育工作者,對於人類整體認識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相信寫論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國家庭教育倫理思想的發展與繼承的論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國家庭教育倫理思想的發展與繼承的論文 篇1

  論文關鍵詞:家庭教育 倫理思想 發展與繼承

  論文摘要: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家庭教育始終受到歷代統治者及社會大眾的重視。先秦時代,儒家就指出家庭是國家的基礎,強調家庭管理的好壞直接關涉到國家統治秩序及社會的穩定發展,並提出儒家倫理思想的總綱領,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由此,“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家齊而後國治”便成了中國傳統家教的指導原則。中國古代家庭是由宗與族在血緣關係基礎上形成的,故家教的內容首先強調祭祀祖先的重要性,這是家庭道德教化的根本。儒學家們更將孝德作為家庭教化的出發點,並把這種孝道推廣到國家政治方面,以尊君、忠君為天經地義,從而達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這種移“孝”作“忠”的說教,逐漸發展成所謂的“名教”,以維護中國社會的秩序。漢代以後,家教更受到普遍的重視,相繼出現了“家訓”;“家範”、“家儀”、“家規”、“治家格言”等家教書籍。其中所宣教的“勤儉持家”、“六親和睦”、“尊老愛幼”、“以身作則”等。

  中國古代家庭始終是處在宗法制度與宗法觀念支配下,因而在家教中所強調的家法,則更多的是體現男性家長的意志與權威。同時,這種家長的權力在歷代又都受到法律的認可與維護。如妻兒違反家規,冒犯教令,除了有庭訓責打,甚至可“依法決罰”,國家法律承認父祖的懲戒權,這無疑是家教中的糟粕。因此,我們對傳統的家教思想必須作具體的分析,剔除其封建糟粕,吸取其合理的思想。我國富有道德價值的家教思想,可作如下概括。

  一、德教為本

  德教為本,是指家庭教育要以道德教育為根本,為基礎。家庭教育的內容可以是諸多方面的,如:德、智、體、美、勞等等,古代人們認為在這些方面的教育中,道德教育為首要的根本的教育。家庭教育首先是教育自己的子女如何做人,也就是如何處人處事、待人接物,成為社會中的一員,成為有道德、有理想的人,其最高目的在儒家看來,則是為了成賢成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實現其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孟子·梁惠王上》中說:“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梯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而“寶身、全行”即珍視自已的身體、生命,追求德行完滿又成為孝道的要點。顏之推甚至從胎兒之始就重視道德教育:“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朱熹見從“孩幼而教之以孝梯誠敬之實”直至“少長而博之以詩書禮樂之文,皆所以使之即夫一事一物之間,各有以知其義理之所在,而致(達到)涵養踐履之功也”。十分重視道德教育及其道德修養必須從童年抓起。成人之後,方能自然地踐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

  家庭是兒童教育的第一環境。培養下一代成為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是家庭的重要社會功能之一。德教為本反映了這一要求,應該說是家庭教育的一個普遍的原則,古今皆然。雖然德育的具體內容隨著歷史的變化而有所不同,但以德教為本的這一普遍的原則是不會因具體內容的變化而變化的。

  二、六親和睦

  六親和睦,又寸於家庭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其基本的思想是指家庭親屬之間的和睦相處,中國人一向把它當作家庭建設的理想目標。六親和睦以“和為貴”,標明和睦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強調和睦相處是幸福美滿家庭的基礎。而要做到家庭成員的和睦,則又要以教育成員之間格守各自的角色規範為前提。“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才能內部安定,外有成功。”顏之推在其《顏氏家訓·兄弟》篇中,對兄弟之間的關係,作了淋離盡致感人至深的分析後指出:“兄弟不睦,則子侄不愛;子侄不愛,則群從疏薄;群從疏薄,則憧僕為仇敵矣。如此,則行路皆踏(踐踏)其面而蹈其心,誰救之哉?”王夫之對家庭和睦之道也有獨特的見解:“和睦之道,勿以言語之失,禮節之失,心生芥蒂,如有不是,何妨面責,慎勿藏之於心,以積怨恨。天下甚大,天下人甚多富似我者,貪似我者,弱似我者,千千萬萬尚然,弱者不可妒忌強者,強者不可欺陵弱者,何況自己骨肉,有貧弱者,當生憐念,扶助安生;有富強者,當生歡喜心,吾家幸有此人撐門戶”。

  六親和睦的家庭倫理觀念,很顯然與西方強調個性獨立有所不同,更多地體現了東方古老倫理的特色。我們並不否認傳統的六親和睦觀念是建立在以血緣為紐帶的封建家長制基礎之上的,以此它的實現受到了歷史條件的侷限。然而和睦的家庭一向為人們普遍所向往,就現代來說,建立在平等觀念之上的家庭和睦,仍是建立現代幸福家庭的必要前提。

  三、尊老愛幼

  尊老愛幼,可簡約地歸結為孝與慈這兩種思想。關於孝,在中國全部歷史中和人民古往今來的生活中,都佔有極高和極重要的份量。可以說,孝是中國文化最突出的特色,也有人稱中國傳統文化為孝的文化。

  《孝經》是一部孔子述作的孝學專著,自從在漢代重新面世後,歷經諸朝各代,不僅受到一般社會層面的高度重視,而且得到歷代朝廷的無比青睞,被尊奉為千古聖書。《孝經》的最大的社會價值,在於它能夠通達人性,以德教人,以理曉人,委婉清明,解釋迷誤,啟發心智,進而感化人心,導引人行,成為歷代歷朝最為優良的教民化俗的工具。孔子在《孝經》“開宗明義第一”中說:“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清楚地表達了他對孝的含義的認識:起初是事奉雙親,後來引伸到包括忠君,最後歸結於立身修德。那麼怎樣才算得上孝子事親呢?“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優,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這五個方面都能做到並做好,才能稱得上是孝子事親。事親如何聯絡得上事君呢?因為事親者“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在家裡能夠做到循人倫禮儀,所以延展到官場上到社會上也是會以禮待人的。因此,孔子說:”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但孔子也並不提倡愚忠。他的學生曾子問他,兒子是否只要順從父親的旨意,就可以說他是孝順的呢?孔子即刻反潔:“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命,又焉得為孝乎?”讓父陷於不義,怎麼能稱得上孝順呢?孔子的孝親思想十分豐富,從以禮治家、孝敬父母始,最終達到忠孝一體、家國同構的政治目的。這也是《孝經》既能為百姓接受在民間廣為流傳,又被歷代統治階級奉為聖經之一的重要原因。孔子之後,孟子對“孝”也有諸多論述。如就公都子關於匡章這個人孝不孝的問題作答時說:“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貸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從孟子這段對“五不孝”的解釋中,可瞭解古人的孝學觀點與孝義的基本內涵,何為不孝,又何謂孝,亦由此稍明。

  老子說孝與儒家有別,徑渭分明。比如《老子》第十八章有云:“六親不和,有孝慈。”又云:“國家昏亂,有忠臣。”其第十九章有云:“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老子辯證地看孝慈忠信意識與其價值意義。當父子、兄弟、夫妻等六親之間發生矛盾、不和不睦之時,當社會上出現拋棄仁義縱行邪惡之際,方見得孝順與慈愛的重要與需要;當國家處於衰跌動亂之秋,才顯得忠臣的必要與緊要。親疏見孝子,國亂識忠臣,這些頗具哲理的論斷,頗見老子思想特色。,莊子論孝與老子異曲同調,哲理性極強,思致深刻。如“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敬禮行孝是容易做到的,而真正以赤誠的愛心去行孝那就比較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子女易忘父母,而父母是難以忘懷子女的。這也就尖銳指出人性和世情的未足善的一面。

  除上列孔子、孟子、老子、莊子之外,歷史上諸多名家,大都有關於孝學孝行的論述及實踐。另外,歷史上大量的蒙學類書籍,如《小學》、《三字經》、《弟子規》、《幼學瓊林》、《小兒語》、《老學究語》、《好人歌》、《幼學詩》、《太平天國三字經》和女德女則類書籍如《女誡》、《女論語》、《女訓》、《女二十四孝圖說》、《女三字經》、《女小兒語》、《張氏母訓》等莫不以大量的篇幅言孝,逐漸深化了人們的孝親心理意識,使之成為一種根深蒂固的國民性。

  至於“慈”,這是對做父母長者的要求,要求他們能慈愛自己的`子女(“愛幼")。作為父母來說,不僅要供給幼小的子女以衣食,更重要的要教育他們如何做人,成為有道德的人。尊老愛幼一向為我國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這一思想對於建立現代家庭來說,仍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一個和睦的家庭離不開“孝”與“慈”這兩種思想。因此,我們對於這一傳統的美德應當繼續加以發揚光大。當然,現代家庭是建立在平等思想的基礎之上,而不同於舊式的家庭是建築在宗法制的封建家長制的根基之上。

  四、勤儉持家

  勤儉持家是我中華民族,尤其是我國曆代勞動人民的一大美德。勤指勤快,要勤於勞動,反對徽惰;儉指節儉,要生活儉樸,反對奢侈浪費。我國古人深深懂得,勤儉兩字為“治生之道”,為“發家致富之本”,而徽惰與奢侈浪費則是敗家破國的禍首。因此古人十分重視和提倡勤儉持家,以勤儉為美德,以徽惰奢侈為恥辱。在這方面我國古代留傳下不少有名的格言與佳話,如:“民生在勤,勤則不匾”。“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儉節則昌,淫佚則亡”。“侈而惰者貧,而力而儉者富。”“力作不求富,富自到矣。”。“力能勝貧,謹能避禍。“《周易》、《尚書》、《孝經》、《論語》等典籍中,都有有關勤儉之論述。大約成書於三千年前的《周易》就提出了貴儉的思想,它把人們對於節儉的態度分為“甘節”、“安節”、“苦節”三種,即甘於節儉、安於節儉和苦於節儉。最好的是“甘節”,就是甘於節儉,把節儉當作“甘之如怡”的樂事。這樣的三種態度,必然產生三種不同的結果:“甘節,吉”即甘於節儉,前途是吉祥美好的;“安節,亨”,即安於節儉,凡事亨通順利;“苦節,貞兇”即苦於節儉,占卜預測未來將是不幸的。對於後一種態度,《周易》的作者給它下了一個帶有規律性的結論:“不節者,則暖若。”就是說若不能節儉,勢必陷於貧困,落到愁眉苦臉、唉聲嘆氣的地步。孔夫子也曾說過:“一革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優,回也不改其樂”,對其大弟子顏回生活的艱苦樸素大加讚揚。宋代宰相司馬光在《訓儉示康》中提出的“眾人皆以奢糜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程頤也將“節儉樸素”稱為“人之美德”。六世紀後期先後為四個王朝效力的顏之推晚年時,為保持家庭的傳統和地位,寫了《顏氏家訓》二十篇,想以自己的經歷和體驗來教訓子孫,鼓勵子孫繼承家業,揚名於世。這部封建時代第一部系統完整的家庭教科書對勤儉持家有豐富的論述。其中對“儉”與“吝”之間的關係作了辯證闡述。他說:“然則可儉而不可吝也。儉者,省約為禮之謂也;吝者,窮急不恤謂也。令有施則奢,儉則吝;如能施而不奢,儉則不吝,可矣。”《顏氏家訓》在中國歷史上有深遠的影響,後人稱之為“古今家訓,以此為祖”,又稱之“篇篇約石,言言龜鑑,凡為人子弟者,可家置一冊,奉為明訓。”另外在民間流傳甚廣的朱用純的《治家格言》對勤儉持家也有精采論述:“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謬,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儉約,燕客切勿流連。器具質而潔,瓦擊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懂。”所有這些有關勤儉的論說,是我國人民歷史經驗的總結,不光是為人之道,治家之方,也是興國之策,時至今日,仍然有著現實的意義,是當大力提倡的。

  五、以身作則

  以身作則,這既是對學校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是對家庭教育者的要求。即對父母家長進行家教的要求。家長應以其言行風範,為子女作出榜樣,使其樂而接受教育。如果父母家長言行不一,表裡相違,對子女的教育就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身教重於言教,學校教育是這樣,家庭教育更是這樣。

  顏之推認為在兒童道德教育方面,重要的不在長篇說教,較為有效的還是長輩示範。這種成人道德榜樣所發揮的影響,他稱之為“風化”,“夫風化者,自上而行下者也,自行行而後者也。”這是一種自然的仿效,絲毫不需強制。他認為作為父母,應當教育子弟立志,樹立較高尚的生活理想。他引用齊朝一事例來教訓子孫。齊朝一士大夫嘗說:“吾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晚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這樣教育子弟,志趣低下,實在可鄙,顏之推對此極為憤慨,嚴戒子孫切勿效之。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老師,古今皆然。,現代教育實踐依然表明,一個人在其一生中,受父母的影響往往是最大、最持久的,父母的一言一行皆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子女的成長。這種影響包括子女的品行、性格、習氣、興趣乃至處事待人的態度與方法等等,因此在子女身上總保留有父母的影子。由此可見,作為父母來說,以身作則是十分重要的。

  我國家庭教育倫理思想的發展與繼承的論文 篇2

  家庭教育是人類教育實踐的主要實踐形式之一,是家庭互動過程中父母對子女有意識、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響。在現代社會中,青少年不但在學校、社會中得到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是青少年在家庭教育中得到了政治思想薰陶、道德培養、心理素質提升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啟發。家庭教育作為整個教育系統的基礎,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發展過程中的影響日益伸展。因此,在對青少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教育工作者要更加註重家庭教育的重要影響。

  一、家庭教育的特點

  (一)家庭教育具有普遍性和長久性。

  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家庭中,都無例外地收到家庭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講,家庭影響是普遍的。同時,人一出生就在家庭中生活,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家庭中度過,人的一生都伴隨著家庭,因而家庭影響又具有長久性。普遍性和長久性的特點要求我們要充分注意家庭環境的影響,儘可能的創造條件,使家庭的影響和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影響相一致。

  (二)家庭教育具有滲透性。

  家長的日常言行、家庭的氛圍、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家庭的生活習慣等,都會透過家庭成員的耳濡目染滲透到他們的思想意識中。這種影響雖然不一定是自覺的,但卻如春雨般實實在在地作用於家庭成員。

  (三)家庭教育具有親和性和權威性。

  它主要是透過情感的影響和經濟的制約來實現的,具有特殊的親切感和依賴性,並使子女和雙親的聯絡成為利益一致、休慼與共的依賴關係,在教誨子女方面具有較大的優越性和權威性。

  二、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

  (一)家庭教育有利於青少年思想觀念的培養

  青少年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心理還很不成熟,遇到挫折容易一蹶不振,不知所措。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未定型,在遇到困難和問題時,首先求助的就是父母。因此,家庭教育對於推動青少年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家長要選擇正確的方式來推動青少年思想意識的健康發展。

  (二)家庭教育有利於青少年的健康人格的培養

  人格素質教育不僅是現代教育的核心,而且也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問題。埃裡克森人格把階段發展論中強調青少年在青春期階段主要是建立一個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此時除了發揮學校教育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注重發揮家庭教育對青少年的作用。

  (三)家庭教育有利於青少年創新意識的培育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亡發達的不竭動力,在新世紀,為實現偉大中國夢,中華民族更離不開各領域的創新。而創新的關鍵是人才,人才要從青少年抓起,家庭教育無疑在青少年時期發揮重要作用。父母鼓勵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積極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鼓勵孩子獨立思考,引導孩子個性發展。

  三、良好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創造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長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因此,在實際生活中家長對青少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除了提高家長素質,還要改善教育方法。

  (一)提高家長的素質

  家長的素質對青少年身心發展具有直接作用,所以家長既要重視子女的學業學習,又要注重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家長要言傳身教,積極引導青少年健康發展。要不斷學習先進的與社會要求發展一致的教育理念,培育青少年正確的社會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明辨是非,給予青少年積極正面的影響。要不斷學習法律知識,依法辦事,把法制理念深入青少年的思想中去。

  (二)家長要注意與子女進行有效的溝通與交流

  家長作為教育者,不要搬出“家長制”,對青少年實行專制教育。家長要允許孩子擁有說話的權利,擁有發表意見的機會,雙方要學會傾聽。父母和孩子之間要學會換位思考、將心比心,要設身處地地多為對方思考,學會理解對方,學會用心的溝通。

  (三)身教勝於言教

  言傳固然重要,但身教往往能起到更加深遠的影響。這就要求家長時刻注意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道德規範的關係,千萬不能讓子女感覺不顧一切地追逐個人利益是天經地義的,更不能讓子女養成鑽道德、法律空子的習慣。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尊老愛幼、家庭和睦、鄰里融洽,用這些小事讓孩子受到教育。因此,父母在對青少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要以身作則,為青少年作榜樣作用。家庭教育是人的終身教育,對人的全面發展起著基礎性的影響。家庭教育影響著青少年思想道德的發展,影響著青少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因此要不斷提高家庭教育,為社會培養全面發展型人才。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