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漢語語音段的教學法探索論文

現代漢語語音段的教學法探索論文

  摘要:針對教材的語音段學習,試從如何在課堂充分使用漢語拼音和國際音標的光碟學習聲母、韻母的發音,從而與推廣普通話,與普通話等級考試相結合;如何使用課堂即時口語發音檢測,使學生體會子音、母音的發音特點;如何結合課堂口語檢測與舌面母音舌位唇形圖的理論變化相結合;如何使用課堂口語發音貫徹音變、音位等一系列的語音理論等方面展開論述,力圖達到使用一切立體的、師生互動的、口語練習成為主線索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四版教材語音段的知識性和科學性,使教材在使用過程中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大化。因而,在上述問題上針對性的提出一些可行性措施。

  關鍵詞:口語練習;貫徹語音理論;發音檢測;效果最大化

  目前我國高校文科教學中,中國語言文學專業的現代漢語這個科目使用的教材大都是黃伯榮、廖序東版的教材(以下簡稱教材)。另外,在大多高校碩士研究生階段的語言學學科的專業課入學考試中,現代漢語預備書目的要求也大都是該教材。作為語言類的專業基礎課、必修課,其權威性、科學性有目共睹。2007年,該教材藉著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的東風,進行了一次全面的增訂,出版了《現代漢語》(增訂四版)。四版比起之前的增訂二版、三版有質的飛躍,已成為一本近乎完美的教學藍本。

  對於四版教材,近年來學界許多語言學者都對其做出了研究和討論,但是大多數學者都圍繞基礎知識、教材結構、理論更新、觀點陳述等方面進行理論上的指瑕,從而進行理論和知識性的修正和補充。

  本文針對教材的語音段學習,試從如何在課堂充分使用漢語拼音和國際音標的光碟學習聲母、韻母的發音,從而與推廣普通話,與普通話等級考試相結合;如何使用課堂即時口語發音檢測,使學生體會子音、母音的發音特點;如何把課堂口語檢測與舌面母音舌位唇形圖的理論變化相結合;如何使用課堂口語發音貫徹音變、音位等一系列的語音理論等方面展開論述,力圖達到使用一切立體的、師生互動的、口語練習成為主線索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四版教材語音段的知識性和科學性,使教材在使用過程中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大化。因而,在上述問題上針對性的提出一些可行性措施。

  一、在課堂充分使用漢語拼音和國際音標的光碟學習聲母、韻母的發音

  針對目前面向1990-1992年份出生的學生現狀,大學階段的語言課中,具體到四版教材中語音段的知識,與該年齡段學生在語音啟蒙階段,具體到初次學習漢語拼音的教授情況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但事實情況證明,學生們都對拼音的認識仍停留啟蒙階段的知識層面上,因而需要針對性提高。

  啟蒙階段教學目的:認識聲母、韻母、複韻母,會寫、會念這些字母,認識聲調和輕聲等常見音變現象,會讀調、標調,最終會利用拼音解決閱讀障礙。

  現階段教學目的:把聲母和子音發音原理聯絡起來,瞭解漢語聲母和子音發音的原理,理解清、濁、塞音、塞擦音、擦音、鼻音、邊音的概念;理解舌位、唇形、開口度的概念;理解呼讀音和真實音的發音差別,最終理解語音的形成,事實上就是一連串的子音、母音交替發出的過程;理解初步的記音方法等。掌握聲母韻母的.寫法,並會用國際音標記音;掌握語音的性質決定的子音母音發音方法原理,會用理論解釋聲調的變化、各種語流音變現象成因。

  為了達到提高的目的,最簡便的方法是在課堂充分使用漢語拼音和國際音標的光碟學習聲母、韻母的發音,在教學過程中,貫徹發音理論和成音理論,讓學生明白髮音器官如何配合、怎樣配合是最終發出各種音的原因。

  例如,f的發音,講明發音部位是唇齒(上齒與下唇留縫接觸),聲帶不振動,氣流從唇齒間的窄縫擠出,摩擦成聲;並體會豆腐的腐的發聲;同時與多媒體發音相映照,在發聲的同時貫徹發音理論,體會fu、fei、fa等整體音節中f的位置和發音過程。

  二、與推廣普通話及普通話等級考試相結合

  在四版教材第110頁中,附錄了現行的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標準。這一點比起前三版來說,語言的應用性、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性體現得更加明顯,與本文目的完全統一。

  學生透過對一級甲等、一級乙等、二級甲等、二級乙等評分標準的相互對比,結合發音理論的理解,能夠充分體會到測試的手法和測試目的,從而得到理論指導,達到更高的等級要求。  例如,二級甲等中“少數難點音(平翹舌音、前後鼻尾音、邊鼻音等)有時出現失誤”的描述,只有在理解並掌握了語音段理論知識後,才能夠明瞭該測試等級是如何設定,重點考察什麼,從而應如何針對性提高的。如邊鼻音在漢語中主要體現在l音上。首先教學生了解l、n的發音理論差別,再進行如la、na;le、ne;li、ni等成對的發音操練,從而把理論聯絡實際,達到高階測試要求。

  三、如何把課堂口語檢測與舌面母音舌位唇形圖的理論變化相結合

  要學好漢語拼音,單母音、複母音的標準讀音原理必須掌握。而掌握複母音讀法的前提,是必須對舌面母音舌位唇形圖爛熟於心。前、央、後的概念對應舌位在口腔的橫向位置;高、半高、半低、低的概念對應舌位在口腔的縱向位置;左、右的概念對應唇形的圓展。從而,舌面母音舌位唇形圖給我們展示了一張非常標準的發音座標圖。要發在教材中展示的舌位唇形圖,具體指出了漢語的7個單母音,而另外3個單母音,以及剩餘的複母音,都可以藉由這張圖中顯示的位置變化得來。可以說,對這張圖的掌握程度,標誌著母音部分的學習水平。

  為了達到貫徹以上理論的目的,最簡便的方法是使用課堂口語檢測。透過學生單母音、複母音的發音檢測,同時輔助以舌面母音舌位唇形圖動態展示,能夠更好使學生對母音的合成有更深刻的認識。例如,要發出a音,熟記舌面、央、低、不圓唇母音的標準形態,就能準確實施以下步驟:首先,找到央位,即舌位在口腔不前不後的居中位置;其次,找到低位,即開口度最大、舌位在口腔中最低的位置;這樣,就確定了舌位的橫、縱座標,即找到了發音點;最後,張大嘴巴,唇形不圓,震動聲帶發聲,得到的就是標準的a音。

  啟蒙階段的語音發音要求,只是在口耳授受的方法下,發音時聽起來較相似的音。另外,種種與標準普通話相似、但聽覺上有差異的方言普通話,就是由於對標準發音點的概念模糊。理論上講,舌位在口腔中只要有一點點移動,發出的就會是不同的音。反過來,透過舌面母音舌位唇形圖瞭解了標準發音點的概念,對於普通話不標準的學生,就具有可操作的指導意義。他可以透過反覆練習使舌位與標準發音點重合,從而發出標準音來。這種方法,避免了單純的口耳授受的盲目性、模糊性。

  四、如何使用課堂口語發音練習貫徹音變、音位等一系列的語音理論

  音變、音位理論,在教材中處於語音段的後部,即在學生了解了語音性質、發音器官是如何發出各種音的原理、子音和聲母、母音和韻母的發音原理後,使得標準化的音動態化的一些理論。在音變之前的各個小節中,事實上都是詳解標準音的發音;到了音變,最重要的就是給學生講解在動態的語流中,各個音前後相互影響等原因造成的音高、音強、音長、和音色和種種變化。而這些變化都是有規律的,並且是在一定範圍內變化的,這就引出了音位的概念。

  為了講解這些變化,最簡便的方法也是利用課堂口語發音練習。例如,要講解手錶的音高變化時,可以按照以下步驟實行:首先,標出標準音,即shou(214)biao(214)。其次,講解由於受到後音的影響,前一個音會簡化的原理,發出變化後的音,即shou(35)biao(214)。再次,還可以繼續擴充套件,講解引得變化與語速的關係,語速越快,音的變化就會越多,而且遵循越來越簡化的原則。如,手錶這兩個音節之後如果還有其他音節時,往往還可以變化成shou(35)biao(21)的音高,更加簡化了。學生透過即時課堂口語發音練習,就能體會到標準音和音變的關係,瞭解變化的範圍,即音位的概念,為進入更高階的語言學領域做好基礎準備。

  綜上所述,本文力圖探索使用一切立體的、師生互動的、口語練習成為主線索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四版教材語音段的知識性和科學性,針對性的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措施,使教材在使用過程中發揮最佳功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