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科教學論文
地理學科教學論文
導語:生活與地理密切相關,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識與技能。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地理學科教學論文,歡迎大家閱讀與借鑑!
一、新課改背景下中學地理課堂管理的目標
1、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內部動機
新課改指出,要將“要學生學”轉變為“學生要學”。地理課程在知識傳授方面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能夠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識。如瞭解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理解天氣和氣候的概念等;獲得研究地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包括學會運用地球儀和查閱地圖技能,進行簡單的地理觀測等;初步認識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係。包括說明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及其對人類的影響,瞭解人口、經濟、文化發展的區域差異和基本規律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轉變以往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同時,還需要將學生放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如可以在不同教學模組,應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營造舒適合理的地理課堂環境
教師、學生、學習內容和課堂環境是構成課堂管理系統的三個部分。如何將三者的關係處理好,使三者相互作用形成良性迴圈的管理體系,是課堂管理的重要任務,也是新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其中,課堂環境可以影響學生的心理感受,從而使學生形成不同的價值取向。因此,良好的課堂環境是教學工作的重點之一。課堂環境分為心理環境和物理環境。其中,前者是指在教學活動中,被班級成員所感知和體驗到的環境。比如班級風氣、師生關係、上課氣氛等都包含其中。後者是指課堂內的外在物質基礎。如教室的空間利用、硬體設施、座位安排、課堂紀律等。若想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保證學生積極向上的情緒狀態,教師還需從改善這兩方面的地理課堂環境入手。
3、培養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
課堂管理的最終目的還是要使受教育者形成健康良好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而物理課堂管理和課程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初步形成對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同時培養其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地理審美情趣。而只有建立一套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的課堂管理體系,才能真正實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課堂形式。在此基礎上,透過地理學科的授課,能夠使學生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提高尊重不同地域傳統文化的意識,樹立愛護環境的責任感。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提高綜合素養,為其未來發展打下基礎,從而實現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二、中學地理課堂管理的影響因素
1、教師的課堂管理風格
教師作為課堂管理的整體協調者,在管理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良好的課堂管理風格是形成和諧課堂氛圍的基礎,不同的管理方式會對學生的課堂行為和學習狀態產生不同影響。通常情況下,教師的管理風格從行為上可以分為專制型、民主型和放任自流型;從態度上可以分為積極的管理行為和消極的管理行為;從針對學生行為的處理方式上,可以分為預防性行為和干預性行為。透過不同的組合,教師的課堂管理風格會呈現出多樣性特徵。教師的不同課堂管理風格會在管理過程中,依據不同的情況產生變化。因此,任何一種管理風格都是優點與缺陷共存。教師應當依據自身能力,以及自身所帶班級的具體情況,形成適合班內學生髮展的課堂管理風格。
2、教學內容的有效性
教學內容是學與教相互作用過程中有意傳遞的主要資訊。在新課改的要求中,地理課堂不僅要讓學生學習到基本的地理知識,還必須讓他們學習到對生活有用,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知識。學習地理不應當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更重要的是能夠將所學內容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因而,教師在制定教學內容時,需要依據中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引導學生從現實經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學習興趣。同時需要考慮教學內容的含量,以及教學內容的呈現方法,傳授學生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培養地理學習能力。最終,使學生領會地理這門學科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為下一階段的地理學習打下基礎,達到教學目的。
3、課堂環境的穩定性
課堂環境是作用於教學活動的外部條件。中學地理作為一門不受重視的學科,其課堂環境往往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課堂行為規範有著很大影響。積極的課堂環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帶動班級的學習氛圍,為教學互動打下良好基礎。同時,也能夠影響具有負面情緒的學生,使他們產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從而提高教學質量。而消極的課堂環境則會與之相反,學生的認知、情感、價值取向和行動導向都會受到環境的負面影響。因而,良好的課堂環境是地理課堂管理是否有效的體現之一。同時,由於人和環境能夠相互影響,因此教師在進行地理課堂管理時需要有效調節學生與環境的關係,使兩者彼此促進,形成良性發展。
三、中學地理課堂管理的最佳化策略
1、建立師生和諧溝通渠道
新課改強調老師的激勵與引導,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體現出師生共同發展的價值取向。因此,在地理課程的課堂管理過程中,教師應當具備使自己與學生和諧溝通的技巧和能力。在以往的師生關係中,教師與學生通常是“管”與“被管”狀態,教師並未將師生平等的理念融會貫通。如今,教師則應當轉變自身的角色定位,以朋友式的方法與學生進行交流與溝通,建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信賴。同時,遵循中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個人特點,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依據不同班級情況,建立合理的'師生溝通機制,對學生的合理要求給予及時反饋,將民主與平等的管理理念帶入課堂,形成良好的班級氛圍,才能建立真正以學生髮展為中心的地理課堂管理狀態。
2、制定合理的課堂行為規範
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良好的課堂紀律和規範的學生行為是教學成功的基本保障。在以往的課堂管理過程中,教師常會對學生進行過度規範性的管理。如在制定班級規範中,以“不能做某事”將學生行為機械化的限定在制度框架內。這類規範的制定嚴重製約著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然而,現實中由於大多數學生並不重視地理學科,在制定課堂紀律時,必須確保紀律標準的可實施性。同時,讓學生明確紀律的適用條件及違反後果,形成一定約束力。因而,教師在制定地理課堂行為規範時,應當將學生的行為標準控制在適度範圍內,在強制與民主間找到平衡點。而在課堂紀律實施過程中,教師應當儘量對學生採取正向的強化方式和積極的懲罰方式,不能過度使用懲罰。以此,透過將管理重點放在預防不良行為的發生上,與學生共同建設良好的地理課堂氛圍。
3、構建新穎的教學授課模式
地理新課改提倡教師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在課堂教學方面,教師應當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地理課程的學習。如儘可能的讓學生參與備課,收集相關資料,設計教學內容。如此既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也有助於老師從學生角度考慮教學方案。同時,教師還可以在地理授課過程中採用多樣性的教學方法。如在講解地理知識時講述相關趣聞,既有助於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也能夠將課程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在課外實踐方面,新編的初中《地理》中安排了一些新穎的實踐活動。教師應當在自身能力範圍內,儘可能的組織學生自發參與地理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地理知識,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和實踐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自行組建地理課外興趣小組,增強學生的合作能力,實現課堂教學的最最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