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游戲出專注力的辦法

讓孩子游戲出專注力的辦法

  如何讓孩子”遊戲“出專注力

  夏楊小時候喜歡玩拼插玩具、積木……只要他在專心地玩,我和家裡人一般不會去打擾他。因為我知道,成人也不喜歡被迫停止有趣的遊戲或將成的事情,更何況是視遊戲為至樂、喜歡成功的孩子呢!

  一個小男孩靜靜地坐在那裡,用小鑷子細心地夾起每一個小部件,努力拼插著一艘戰艦。他已經在那裡坐了三個多小時了,那份耐性,讓在一旁的媽媽不忍打攪。

  終於,他大功告成了,他拿著這個作品,很有成就感地跑到媽媽面前,給媽媽展示他的成果。

  這是夏楊小時候家裡最常見的場景。

  夏楊小時候喜歡玩拼插玩具、積木……只要他在專心地玩,我和家裡人一般不會去打擾他。因為我知道,成人也不喜歡被迫停止有趣的遊戲或將成的事情,更何況是視遊戲為至樂、喜歡成功的孩子呢!

  玩也是一種學習,而且在自己感興趣的遊戲中,還可以鍛鍊、培養專注力。一般情況下,不要驟然命令小孩子停止興趣正濃的遊戲或活動,以防養成他做事不專注、半途而廢的壞習慣。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雖然夏楊上學後成績一直很好,但在他上學後,因為我和他爸爸正處在創業的前期,基本沒有在他身上花費很大的精力。他上小學的時候,我正在英國學習,他爸爸在同濟大學進修德語。夏楊跟著他的姥姥在國內,但學習成績並沒有因此而受到影響。這和姥姥在他幼兒園和小學銜接的關鍵期付出的心血有關。姥姥幫助他養成了課後及時認真完成作業的好習慣。同時,我們有意識地從小對他進行的專注力的培養,也給他獲得優良的學習成績打下了基礎

  我認為,一個學生課業成績的優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在課堂上是否能夠很專注地聽講。我看過一項資料統計,天才和弱智在人群中不到1%,99%的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之所以一百個孩子裡,真正學習好的孩子就那麼幾個,更大程度上緣於他們上課時專注力的區別。

  一個人的專注力不是天生具備的,是需要從小一點一滴訓練養成的。從夏楊出生到他上小學,長達六年的時間裡,我一直努力讓他在玩遊戲、聽故事中,自然養成全神貫注的習慣。

  首先我們從孩子喜歡的事情入手。

  夏楊小時候有一個階段最喜歡拼插玩具,我就給他收集了很多他感興趣的模型,如戰艦、汽車、飛機等,讓他來拼插。他會把最微小的零部件,用最大的耐心,在他可能堅持的最長的時間裡,很專注地拼好。這個過程有時是一個小時,有時是三個小時,完全靠他個人的興趣,以及由此產生的耐心和毅力。這個時候,我們大人從不打攪他,而是創造一個安靜的環境,抓住和利用這一培養他專注力的時機,讓他專心致志地完成這個過程。這個過程鍛鍊了他堅韌不拔克服困難的毅力、一坐坐幾個小時的持久注意力,他完成“作品”獲得的成就感和自信心,都是他在做這些事情的過程中獲得的。

  小時候他還喜歡玩磁鐵,那些碎鐵末兒、釘子,鋪了滿滿一地。我鼓勵他盡情地去玩。他坐在地上,有時一玩能玩半天。玩水、玩沙子、捏橡皮泥、搭積木……玩的過程就是一個小孩子學習的過程。他的專注力、他的觀察力、他的探究精神就這樣一點一點養成著。

  有的父母經常會按照自己的計劃,給孩子安排一些事情,比如在他集中精力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有的父母非要反其道而行之,非要和孩子“對著幹”:“別玩了,該練琴了。”或者說:“你沒聽見嗎?馬上過來吃飯。”實際上,這些事情耽誤一會兒都不是大問題,而孩子在全身心地進入他正在做的事情中,你打斷他,就失去了一個鍛鍊和培養孩子專注力的好時機。也許作為大人會覺得事情毫無意義,但對孩子的習慣養成來說,這些良好行為的不斷重複,恰恰是可能對他的一生都有影響的重大的“細節”。

  記得那時我給夏楊講故事,他有時候會喜歡我反反覆覆給他講同一個故事。大人的心理往往是:“哎呀,我都講過幾遍了,你怎麼還聽這一個啊?”我從有關孩子教育的書上看到,反覆給孩子講同一個老故事,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在對他的專注力進行培養。給幼小的孩子讀書,可以幫助發展孩子專注的能力、聆聽的技能等,這種很隨意的行為,卻會對孩子的將來起到很關鍵的作用。

  比如《小兔乖乖》這個兒童故事,我就給夏楊講了不知多少遍。只要他要求我給他講時,我就不厭其煩地反覆講給他。因為只有在那個時期,他才會自然地接受來自父母的這種有意識的專注力的訓練。等到他說 “不聽了,我都聽了幾遍了”,那時就已經失去了訓練專注力的最佳時機。當然我給他反覆講一個故事的過程中,也會兼顧到他的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但主要的還是那種暫時看不到結果的專注力的培養。

  夏楊有一個特點,就是專注力特別強,做事精力集中。從小獲得的這一素質,對他今天學習生命科學,在實驗室做很枯燥的需要長時間才能完成的實驗,都是非常有益的。

  孩子專注力的培養,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有一種說法,一個習慣的養成,需要有二十一次重複。父母應該從小放手讓孩子去做他感興趣的事情,並在這個過程中適當引導和保護他的興趣。

  夏楊的學齡前期,我對他的教育除了給他做一些入學前的心理和物質準備,刻意迴避了讓他接觸小學課本上可能學的東西,有意地讓他接觸他感興趣的、能夠理解的內容,進行無意學習。我認為,如果小學學習的內容讓他早接觸過了,他在課堂上再接觸時,就淡化了他渴求新知識的求知慾,就會使他失去課堂學習的樂趣,不但不能讓他很專注地聽講,反而容易使他的注意力渙散。孩子一旦有了課堂上注意力渙散的毛病,即使他的智力水平不低,也很有可能成為一個很聰明但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

  一般來說,智力正常的孩子,只要在課堂上能夠很專注地聽講,成績好就是一種水到渠成的自然結果。小學的一節課,就學幾個字母或一頁書,對於一個智力正常的孩子來說,接受和消化不會存在難度,只是專注力是否足夠的問題。但從大腦的規律講,越小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越短暫,因此在有意識訓練孩子的專注力時,要依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順應孩子的興趣和愛好。

  美國如何教孩子直面死亡

  說到“死亡”,國人總覺得“不吉利”,因而不僅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盡少和孩子談及,而且更將其堅決地拒之於兒童教育門外。

  美國的家長和教師,卻樂於在孩子3-4歲時就向他們作出關於“死亡”的詮釋,當然這種詮釋是十分深入淺出、形象生動的。

  美國兒童教育專家早已發現,由於傳媒的興旺發達和資訊的超速流通,實際上3週歲的幼童大多已接觸到“死亡”此詞。他們可能會在跟小夥伴的交流中提及“死亡”,並對其感到既神秘又恐懼。他們或許還會若有所思地向大人們提出許多相關的問題:難道我們每個人總有一天都會死嗎?我要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不死行嗎?我的小朋友和我以後也非得死嗎?

  不過孩子一般要長到10歲左右才能理解“死亡是永恆的”(即人死了就不能復活)這樣深奧、抽象的道理。而在此之前,他們往往不會如成人那樣,為親人的死亡帶來的哀傷背上沉重的情感包袱。他們只是想知道死亡究竟是怎麼回事而已。

  對於兒童提出的“死亡問題”,美國家長總是作出最為直截了當、簡單明瞭的回答,儘量避免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此外,他們也較少利用神話或宗教中的諸如天堂、地獄之類的傳說來對死亡作出解釋。因為他們認定,儘管作出這樣的解釋也許最為簡單輕鬆,但要是孩子長大了並不相信這些,那他就必然會陷入更深的無所適從之中難以自拔。

  當然美國人更不贊成將“人死後都會變鬼”這樣的“黑色迷信”作為知識,來傳授給天真的孩子。他們認為:要是同時還把“鬼”描繪成面目猙獰的怪物,副作用可能就會更大———這樣的“解釋”除了可能誤導孩子外,無疑只會增加孩子做惡夢的可能,並人為地加大了孩子的恐懼感等其他種種心理壓力,以至於待家裡真的死了人時,驚恐的孩子甚至不敢參加親人的追悼會。

  更確切地說,絕大多數美國家長是將“死亡”視為一種“情感知識”存入孩子的“知識庫”的。當碰到死亡事件時,孩子便能動用他所需要的“情感知識”來理解他將面臨的深深悲傷究竟是怎麼回事了。

  美國人還認為,待孩子長大到有足夠的領悟能力時,向其傳授某些積極的“生死觀”,也許還能幫助他塑造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人生觀。這時的美國人往往向孩子們這麼解釋說:其實“死”和“生”是自然而然又順理成章的事,沒有了“死”,也就無所謂“生”。即便是無生命的萬物,如星星、地球和太陽,也都有其壽命。一個人死了,其肉體誠然在世界上消失了,但其子女卻在延續他的生命,他遺留下的思想、作品和所作的好事仍可能被後人津津樂道。

  美國的一些小學校裡甚至開設了別具一格的“死亡課”。由在教育部接受過專門訓練的殯葬行業從業人員或護士走進課堂當起教師,跟孩子們認真地討論人死時會發生什麼事,並且讓學生輪流透過演劇的方式,模擬一旦遇到親人因車禍死亡等情形時的應對方式,或體驗一下突然成為孤兒的淒涼感覺,或走進火葬場參觀火葬的全過程,甚至設計或參加一臺模擬的“向親人遺體告別”儀式等等。儘管也有人認為這麼做可能會給孩子心中留下陰影,但大多數教育專家和家長卻對此表示了無保留的支援。

  美國“死亡教育”中最精彩的一幕,要算越來越多的兒童在父母或老師的帶領下,來到郊外專為絕症患者提供善終服務的寧養院,跟大人一起,把準備好的五彩繽紛的花瓣輕輕撒向臨終者們的床榻。

  還有的孩子在寧養院裡顯示了對“仙逝之美”的深深崇敬———他們勇敢地握住正處在彌留之際的老人或病人乾枯的手,一邊向他送上祝福的話語,一邊微笑著目送他告別人世。

  江珊為過渡父愛糾偏

  2011年9月11日,電視劇《夏妍的秋天》在央視一套熱播。男主演高曙光再次成為關注度最高的明星。8年前,高曙光與江珊和平分手,為了彌補對女兒的傷害,高曙光毀滅式溺愛女兒。理性的江珊怎樣為高曙光的父愛糾偏?單親女兒的`心願究竟是什麼?

  慈父補償單親女兒

  2007年10月23日,高曙光結束電視劇《一顆顆眼淚都是愛》的拍攝,飛赴美國舊金山看望女兒高亦心。走進公寓,只見9歲的女兒正落寞地坐在陽臺上看夕陽,這讓高曙光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高曙光與著名演員江珊的婚姻,曾被娛樂圈傳為佳話。然而因為彼此的性格差異和生活理念難以調和,2003年10月,高曙光與江珊辦理了離婚手續,高亦心跟隨江珊生活。次年8月,江珊帶著女兒來到美國生活。

  父親的到來,使高亦心有了傾訴物件。她抱怨道:“爸,這裡整天霧濛濛的,姥姥又不讓出去,我心裡煩透了,我真想回北京生活。”如果自己不與江珊分手,女兒小小年紀怎會過這種孤獨生活?

  沒能給女兒一個完整的家,始終是他心底的遺憾和痛楚。在他看來,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以父愛和物質來彌補對女兒的傷害。他滿足女兒的一切要求,高亦心剛滿10歲,他就給女兒買了手機、膝上型電腦。不知不覺中,高曙光就將對女兒的呵護演繹成了溺愛,而自己卻渾然不覺。

  2009年元旦,高曙光在舊金山與女兒共度新年,這時江珊恰巧也在美國。為了淡化父母離異給女兒帶來的陰影和壓力,1月3日,江珊和母親特意做了滿滿一桌菜。飯吃到一半時,高亦心分別向爸爸媽媽索要禮物:“爸,我的手機不時尚了,你給我換一個吧。”接著,她又問江珊:“給我買雙棕色皮鞋吧。”江珊皺著眉回答女兒:“你那3雙皮鞋都是新買的,買那麼多鞋子幹什麼?”

  傍晚,高曙光將一款最新潮的手機交給女兒,她舉著手機向江珊挑釁:“媽,爸爸的新年禮物已經到了,你的呢?”江珊瞪了一眼女兒:“你越來越任性了,誰把你慣成了這樣?”高曙光明白,江珊貌似批評女兒,實則在指責自己。他內心不由湧上幾分不快。

  再說高亦心,回到自己小房間,她用小刀將自己的3雙皮鞋分別劃了一道口子。然後將鞋子擺到母親面前:“媽,鞋子都破了,你必須給我買了。”江珊氣得臉色煞白。高曙光走過來,替女兒求情:“一雙皮鞋能有多少錢?我這就出去給她買一雙。”江珊憋了一肚子火,她大聲說:“你看你把女兒都慣成什麼樣了,哪有你這樣做父親的?”

  補償過度成溺愛

  因溺愛女兒,單親父親高曙光陷入了認識誤區,他執拗地以為,江珊阻止他愛女兒,是擔心女兒在感情上更親近他。這年6月,高亦心嘟著嘴巴告訴父親:“姥姥只會做幾樣菜,我都吃膩了,一坐到餐桌前就沒有胃口。”高曙光憐愛地撫摸女兒的頭髮:“你沒胃口就去外面餐廳吃吧。”他知道,江珊和孩子姥姥對高亦心的零用錢卡得很緊,女兒身邊沒有餘錢。從那以後,每次來舊金山,高曙光都要兌換5000美金,瞞著江珊和孩子姥姥悄悄存到高亦心的戶頭上。有了這筆錢,高亦心隨心所欲買東西,還經常趁姥姥不注意,一個人跑到外面的餐廳滿足口腹之慾。

  高曙光無原則的愛和女兒的變化,令江珊那顆做母親的心懸了起來。半個月後,電視劇《不離不棄》殺青,江珊連慶功宴都沒心思吃,就迫不及待地回到舊金山。4個多月不見,女兒的冷漠出乎她的意料。曾經,每次江珊回家,女兒又是遞拖鞋又是沏茶,像個小尾巴一樣粘在身後;而這次,她只淡然地打聲招呼,就鑽進房間玩電腦遊戲,幾個小時也不出來。

  第二天,江珊無意中從女兒書包裡翻出了一張銀行卡,她驚訝地問女兒:“這是怎麼回事?”高亦心頭一昂:“爸爸給我存的零花錢。”在江珊的逼問下,高亦心說出了密碼。江珊趕赴銀行一查,賬戶明細讓她心驚肉跳,短短半年時間,女兒竟然消費了2萬多美金!他這哪是愛孩子,分明是將女兒往深淵裡推呀!

  江珊知道,高曙光再與女兒接觸,對她們母女而言無疑是災難。她停掉手頭的工作,不動聲色地在家裡守護女兒。11月13日,高曙光以為江珊回國內拍戲了,迫切地趕赴舊金山與女兒團聚。一走進家門,高曙光就赫然發現江珊陰沉著臉坐在沙發上。他尷尬一笑:“我給女兒帶來禮物了。”江珊衝過去,連推帶搡地將高曙光往外趕:“我是女兒的監護人,有義務對女兒的成長負責。這裡是我的家,請你趕快離開!”高曙光高聲爭辯:“你太過分了,我探望女兒有什麼錯?”兩人的爭吵,引來了鄰居的抗議,高曙光只得悻悻離去……

  江珊與高曙光教育孩子的分歧與紛爭,深深刺痛了江母的心,她耐心地開導女兒:“很多正常夫妻教育孩子都有矛盾,何況你們倆已經分手。高曙光固然有錯,你的做法也欠妥。你和高曙光目的一致,都想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為什麼不能心平氣和地坐下來溝通?”

  母親理智的分析,觸動了江珊的心靈:是呀,自己和高曙光相互埋怨指責,不僅於事無補,只會給女兒帶來更深重災難。漸漸地,江珊冷靜了下來……

  反思過後結成教女同盟

  冷靜下來的江珊意識到,生硬地割裂高曙光與女兒的接觸,於女兒而言無疑是災難!12月5日,江珊飛赴上海,與高曙光約見在一家咖啡廳。江珊痛心講述了高亦心在父親毀滅式溺愛下的畸形成長。江珊的誠懇和深沉母愛感動了高曙光。

  就在這時,高曙光在《漂亮主婦》劇組的安排下,進駐北京11中體驗生活。在這部戲裡,高曙光扮演單親爸爸餘超凡,為了準確把握這類特殊群體的共性,高曙光與離異父母、單親孩子、教育專家深入接觸。在這一過程中,他終於明白:很多單親孩子不能成才,甚至誤入歧途,不是因為父母離異得到的愛太少,而是父母一方或雙方給予的愛太多。對照自己這些年毀滅性溺愛女兒,高曙光不寒而慄……

  在與女兒的朝夕相處中,高曙光明顯發現女兒身上落下了“溺愛後遺症”: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缺乏一顆感恩的心。2010年10月,輪到江珊在舊金山照顧高亦心。一個星期後,高曙光在與女兒通電話時,無意中得知江珊病了,他告誡女兒:“你媽媽很不容易,為你付出了很多,現在她病了,你要擔負起照顧她的那份責任。”叮囑完女兒,高曙光又在電話裡給江珊支招:“要求女兒為你做些事。這樣不僅能培養她的感恩之心,而且還能鍛鍊她的生活自理能力。”江珊覺得高曙光的話在情在理,主動要求女兒陪她上醫院,為她端水遞藥。夜裡,江珊讓女兒陪床,頭痛時,她要求女兒為她按摩。

  因為江珊病了,高亦心只得自己照顧自己,她每天自己整理書包,規劃一天的作息時間,將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幾天後,江珊身體痊癒,明顯感覺女兒懂事多了。

  高亦心不僅面容清秀,而且智商很高。唯一的不足,就是在單親家庭中長大的她缺乏自信。班級推薦她參加學校演講,臨上陣她又打了“退堂鼓”;老師讓她為校報組稿,她總擔心自己不能勝任。這年10月,高亦心和母親在家裡收看當地電視臺少兒欄目,恰巧電視裡報道的是高亦心的校友,她名叫珍妮,不僅各門功課都是A﹢,而且在繪畫和鋼琴方面都有不俗表現。高亦心不覺長嘆一聲:“要是我能趕上她一半就好了。”

  在高曙光看來,教育女兒無小事。3天后,他特意飛赴舊金山,與江珊一道來到珍妮的家裡。他們這才知道,珍妮5歲時父母離異,現在跟隨母親生活。高曙光和江珊真誠地說明自己的來意,珍妮被感動了,同意與高亦心交朋友。接下來的日子裡,高曙光或江珊經常讓兩個孩子一起做功課,一起玩遊戲。珍妮的感染帶動,大大提升了高亦心的自信心,她開始主動參與學校各項活動。

  在江珊和高曙光共同修正下,高亦心褪去了溺愛下的冷酷、任性、自私,懂得了感恩,懂得了進取。2011年9月,高亦心以優異成績升入聖多明尼哥中學。看到女兒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