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發展是由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說課稿
事物發展是由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說課稿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事物發展是由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說課內容:《哲學基礎知識》教材,第二章“用聯絡、發展、矛盾的觀點看問題”的第二節“事物發展是由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的基本原理部分。
一、說教材與教法
“事物的發展是由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即哲學常識中的“質量互變規律”,它與對立
統一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構成唯物辯證法的三大規律。在馬克思哲學的教學體系中,一般是先學習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事物發展的原因後;再進一步學習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事物發展的狀態和趨勢。但在《哲學基礎知識》教材裡,它沒有按照唯物辯證法三大規律的順序講解,而是把質量互變規律放在“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當中”,在第一節講了什麼是發展及發展的實質的基礎上,進一步講事物是如何發展的。所以,第二節是對第一節唯物辨證發展觀教學的進一步具體和深化。
在《哲學基礎知識》教材中,第二節的內容由兩個部分構成:一是質量互變規律的基本原理,二是質量互變規律的方法論。兩個部分內容分兩節課講解,這節課我要講述的是第一部分內容,即質量互變規律的基本原理。這部分在教材中有以下兩個知識教學點:一、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的兩種狀態。這裡先講什麼是質、量、度,後講什麼是量變、質變,介紹量變和質變的基本規定和基本特點。二、量變與質變的相互關係。講二者的相互聯絡和相互轉化,以及量變引起質變的兩種情形。但在教學過程中,我的教學目標是不僅要讓學生識記量變與質變的含義、理解量變與質變的相互關係、初步明確事物發展始終經過“量變——質變——新的量變——新的質變”迴圈往復的發展規律。而且在這堂課教學過程中,學生在理解事物發展都是量變和質變統一的基礎上,從中更深的領悟到“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沒有量變就沒有質變;事物只有經過質變,事物才會向前發展”的哲理,為下一次課進行正確的方法論、人生觀教學奠定理論基礎。與此同時,在教學中運用問題教學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完成上述教學目標,在設計教學過程中,我的基本理念有以下幾個方面:
1、努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這包含兩個層次的要求:一是採用問題教學法,透過問題——討論——歸納——新的問題,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參與整個教學過程。二是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2、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直觀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由於哲學的概念、原理大都是抽象的理性認識,而學生的思維是一個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所以,我透過多媒體展示大量的感性材料,由現象入手揭示概念及原理的內容。並透過啟發、引導、思考、討論等方式,讓學生從內心領悟書本理論。
3、貫徹理論聯絡實際的原則。哲學原理是抽象的,只有與生動的社會實際生活相聯絡才能體現出它的偉大。所以,在教學中我把理論知識的學習與相關的社會生活結合起來,讓哲學觀點走向生活實際,讓學生學以致用。
4、貫徹“適度”的原則。《哲學基礎知識》教材作為中職教材有自身質和量的規定性,在教學中我緊扣教學目的、抓住重點和難點,而不拔高失常、拓寬求全,把中職的哲學常識課上成大學裡的哲學課。
二、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憶舊導新,情景匯入(5—7分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喚起學生的興趣是學習活動的基礎。激發學生興趣我採用設疑和創設情景的方式進行。根據本節內容,先複習唯物辯證法的兩個總特徵,什麼是發展?發展的實質?說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處在運動、發展中。然後設疑: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處於運動發展中,那事物的變化發展是否有規律可循哪?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讓學生明確即將學習的內容與前面知識的聯絡。
創設情景:引古希臘經典的“谷堆論證”和“禿頭論證”具體進入新課的學習。啟發學生思考兩個哲學命題“一粒穀子是否會形成一堆谷?一個長滿頭髮的人會不會因為少一根頭髮而成為禿頭?”教師不斷追問與學生形成互動,快速地將學生思維帶入哲學領域。透過學生議論,教師的層層分析。初步揭示“事物發展是由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的一般規律。學生從事例的分析中獲得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感性認識,並對下面講解量變與質變概念提供感性材料,為下面講解埋下伏筆。
(二)新課講授:講議結合,導學相依(30—32分鐘)
“學貴有疑”,精心設計問題,以疑匯入,啟發思考,層層誘導,講議結合
1、對量變和質變基本概念的教學: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過程中呈現出的兩種狀態。是教學的重點。教材為講量變和質變,先介紹了質、量、度三個概念並分析質和量的關係。由於質、量、度三個概念並不是教學中的重點,而質和量的辨證關係超出了中職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所以,我從整堂課實際教學需要出發,對這部分內容的講解作了以下調整:不去單純講解質、量、度三個概念,而是把他們放在量變與質變的相互關係中去講解,去把握。我運用直觀材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設計以下具體教學步驟:
(1)教師指導學生分析在穀粒到谷堆、長滿頭髮到禿頭的變化中,哪些是質變?哪些是量變?讓學生首先獲得關於量變與質變的感性認識。
(2)教師點撥學生,指出量變與質變無論在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都普遍存在,請學生簡單舉例。(若不能舉例,教師提供量變和質變的很多事例,讓學生分辯。)把問題結合實際引向深入,拓寬學生思維,鞏固學生已有的感性認識。
(3)教師在學生已有充分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引出量變和質變的概念。並引導學生找出量變、質變的不同規定和特點。用表格的形式把量變與質變進行歸納。在講量變與質變的區別時,指出量和質的不同含義,進一步明確量變與質變的區別。
2、對量變和質變關係原理的教學:繼續使用感性材料,教師創設情景,進行直觀教學。透過教師恰到好處的啟發,誘導學生自己觀察、分析、比較、討論,並聯系實際突破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具體教學步驟如下:
(1)多媒體顯示“笨人吃餅”,設問“笨人”笨在哪裡?從而揭示量變和質變的第一層關係: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一切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從量變開始的哲理。然後,教師透過多媒體提供大量的名人名言、成語、俗語,讓學生在對極富哲理的名句賞析中,進一步加深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的思想觀念。
(2)請學生觀看故事《扁鵲見齊桓公》(多媒體顯示)設問:這個故事給我們哪些啟示?事物的發展會不會永遠停留在量變的水平上?學生議論,教師總結出量變和質變的第二層關係: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並請學生思考:量變怎樣引起質變?教師提供田忌賽馬的案例。讓學生比較:田忌從敗到贏、“笨人”從飢到飽同是質變,有什麼區別?從而總結出量變引起質變的兩種情形。(多媒體予以顯示)。而量變引起質變的第二種情形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教師透過聯絡生活實際予以突破:首先告訴學生事物由於內部排列組合的變化而引起質變的現象,普遍存在於各個領域,只要我們善於觀察,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例比比皆是。讓哲學思想走近學生生活實際。其次,與學生一起列舉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加以佐證上述觀點。最後,啟發學生思考這一哲理對我們的工作、生活、學習的啟示。引導學生學會科學地運籌時間,合理安排活動,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3)教師簡單總結量變質變的相互關係。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設問:假如只有量變而沒有質變,事物會不會發展?量變會引起質變,是不是說量變到任何狀態都會引起質變?事物實現了一次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是不是意味著事物變化發展的終結呢?透過學生思考回答進一步闡明以下三點:
一、量變達到一定的程度時必然引起質變,事物的發展最終是透過質變實現的。
二、量的變化只有到達一定的程度才會發生質變。並指出這裡的“一定程度”就是事物保持自身質的量的限度,即“度”。事物的變化發展突破事物存在的“度”,才會引起事物的質變。教師進一步舉例加深對“度”的理解。
三、事物的發展是經過“量變——質變——新的量變——新的質變”這樣兩種狀態的循壞往復,由低階到高階,由簡單到複雜,永不停息地向前發展的。教師舉例,比如:冰—→水(0℃)—→水蒸汽(100℃)。從冰到水,再從水到水蒸氣,就經歷了量變到質變,新的量變到新的質變的過程。
(三)課堂小結:依據黑板的結構式板書(略),回顧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重點。(3分鐘)
多媒體展示質量互變原理的內容。
(四)鞏固練習:以鞏固知識為基礎,培養能力為目標,安排兩個練習。(5分鐘)
(多媒體顯示)
1、選擇題:(略)
2、分析:“一錢斬吏”的
《鶴林玉露》中有個《一錢斬故事吏》的故事,說崇陽有一縣令,見一管倉庫的小官從庫內出來時,手中總有一個錢,便要殺庫吏,庫吏不認錯,生氣地說:“拿一個錢算什麼!你能打我,不能殺我!”縣令拿過筆在判決書上寫道:“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於是殺了這個庫吏。應該怎樣認識縣令和庫吏的思想方法?
縱觀我的整節課,基於我的教學理念,我認為在教學中,我所做的最重要的兩件事情是:創設情景和恰到好處的啟發。作為教師,我努力克服自身的單純課堂表演,而是強調與學生交流與合作,並盡力把教室的功能從“教師傳遞知識的場所”變成“學生探究知識的地方”。但可能在教學設計中有這或那的不足,請各位同行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