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第三定律說課稿三篇

牛頓第三定律說課稿三篇

  作為一名老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牛頓第三定律說課稿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牛頓第三定律說課稿 篇1

  一、 教學目標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頓第三定律的確切含義,能用它解決簡單問題。

  3.能區分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

  二、教學重點

  對牛頓第三定律的理解和應用

  三、教學難點

  正確區別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跟平衡力。

  教學過程

  從力的概念我們已經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受力物體必有施力物體,那麼兩物體相互作用之間存在怎樣的關係是我們加深對力的概念的理解所必須探討的問題。

  (一)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

  【演示】先使玩具汽車的後輪(驅動輪)上緊發條,使它做逆時針轉動,然後抓住汽車頂部,把它按在墊著試管的薄木板上。在起點處,轉動的後輪給木板向右的作用力f,於是木板向右運動,這時木板對後輪有沒有作用力?再把汽車拿起,使木板制動,然後使後輪再轉動,把玩具汽車放在木板上,可以看到木板向右運動的同時,玩具汽車向在運動,說明後輪對木板施加向右的作用力的同時,木板對後輪施加向左的反作用力。這兩個均為摩擦力,且同時產生,同時消失。

  透過學生的觀察,教師的引導得出結論:

  1. 力是兩物體間的相互作用,我們把這一對相互作用的力稱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且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質相同,同時存在,同時消失。

  【演示】把兩個相同的彈簧秤A和B連線在一起,用手拉彈簧秤A,可以看到兩個彈簧秤的指標同時移動,彈簧秤B的示數指出彈簧秤A對它的拉力F的大小,而彈簧秤A的示數指出彈簧秤B對它的拉力F′的大小,可以看出兩彈簧秤的示數是相等的,改變手的拉彈簧秤的力,彈簧秤的示數隨著改變(同時增大,同時減小,同時為零),但兩個彈簧秤示數總相等,方向總相反。

  2、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在一條直線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別作用在兩相互作用的物體上。

  (二)牛頓第三定律

  1. 牛頓第三定律的表述: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

  2. 牛頓第三定律的數學表示式表述:F=-F′(負號表示反作用力F′與作用力F的方向相反)3. 對牛頓第三定律的深層理解:

  ⑴ 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兩個物體上, 同時產生,同時消失,作用時間相同,力的性質相同,總是大小相等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等性質的力,不一定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還必須具有是兩個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才可肯定其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力。

  (2)定律中的"總是"這兩個字是強調對於任何物體,在任何條件下,這兩個相等的關係都成立即;不管物體大小形狀如何,例如大物體與大物體之間,或大物體與小物體間,還是任何形狀的物位之間其相互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

  不管物體的運動狀態如何。例如靜止的物體之間,運動的物體之間或靜止物體與靜止的物體之間,其相互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⑶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產生和消失是同時的。因為兩者中若有一個產生和消失,則另一個必須同時產生或消失。否則其間的相等關係就不成立了。可見認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產生有先後的說法是不對的。

  4.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跟平衡力的區別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跟平衡力雖有相似之處(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但更重要的是它們之間存在本質的區別。

  ⑴ 作用物體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作用在兩個不同物體上,而平衡力只作用在一個物體上。

  ⑵ 力的性質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必是同性質的力,而平衡力可以是性質不同的一對力。

  ⑶ 力的作用時間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時產生,同時消失,而一對平衡力中的一個消失,另一個可以存在⑷ 作用效果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兩個不同物體上,效果可以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不存在平衡問題。而一對平衡力的作用效果是使外同處於平衡狀態。

  可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異體(相互作用的兩物體)、共線(作用在一條直線上)、等值(大小相等)、反向(方向相反)、同性(性質相同)、同存(同時存在同時消失)",平衡力是"同體(作用在同一物體上)、共線、等值、反向".

  【例1】一個大人跟一個小孩站在水平地面上手拉手比力氣,結果大人把小孩拉過來了。對這個過程中作用於雙方的力的關係,不正確的`說法是( )A. 大人拉小孩的力一定比小孩拉大人的力大B. 大人拉小孩的力不一定比小孩拉大人的力大C. 大人拉小孩的力與小孩拉大人的力一定相同D. 地面對大人的最大摩擦力一定比地面對小孩的最大摩擦力大【解析】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的,大人與小孩手拉手比力氣時,無論是相持階段還是小孩被拉過來的過程中,大人拉小孩的力與小孩拉大人的力總是相等的。大人為什麼能把小孩拉過來呢?關鍵在於地面對兩者的最大靜摩擦力不同。答案為A、B.

  【小結】兩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叫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它們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它們跟兩力平衡有本質區別【作業】略

牛頓第三定律說課稿 篇2

  教材分析:

  地位作用

  從課程整體而言,牛頓運動定律是動力學的基礎。牛頓第三定律作為其中的一個獨立定律,應用極其廣泛。加之本定律可設計為學生動手實驗、自主探索得出,更具有智力價值和思想教育價值。

  教學物件

  學生的學習動機

  作為高一年級實驗班的學生,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較強,有參與意識。這是在教學中發揮其主體作用的前提。

  學生的接受能力

  大多數人的接受能力較強。好奇心強是高中學生的心理特徵之一,可以透過生動直觀的物理實驗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已具備的知識情況

  學生在初中已有“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的知識,對定律又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故他們對定律的認識既熟悉而又較片面。這就迫切需要深入理解規律來彌補已有知識在處理相關問題時的缺陷。

  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的功能及新課標的要求,並聯系學生的情況,我將教學目標定位為:

  一、知識教學點

  1.知道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掌握牛頓第三定律

  3.區分平衡力跟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二、能力訓練點

  1.透過觀察、實驗總結規律的能力

  2.在具體受力分析中應用牛頓第三定律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培養學生敢於實踐,勇於創新的精神;讓學生體驗物理世界普遍存在的對稱美。

  為實現教學目標我確定的重、難疑點如下:

  重點:

  1.掌握牛頓第三定律

  2.區分平衡力跟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難點:區分平衡力跟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疑點:

  1.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它們能平衡嗎?

  2.馬拉車向前運動是因為馬拉車的力大於車拉馬的力嗎?

  為此我打算採取以下解決方法

  1.改演示為學生實驗,讓他們從實驗中歸納出規律

  2.例題練習,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並釋疑

  教法學法

  一、教學方法

  根據教學的本質就是活動的原則,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本課採用的教法為實驗法、探索法。我透過創設問題情景,激發興趣,把教學引導到心理層面。再以問題為中心,讓學生自主實驗探索,使學生積極參與建立物理規律的全過程,從而對所得結論深信不疑,體驗到創造的成功和快樂。

  二、學法指導

  學而得法是教學的最終目的,給學生恰當的學法指導可以突出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於教與學雙邊活動的開展,使教學輕鬆而高效。本節課主要教會學生“三會”:會觀察、會實驗探索、會分析總結規律。

  教學是師生雙邊的活動,我對師生間的互動是這樣設計的。

  三、師生互動設計

  1.教師設問提出研究問題,然後讓學生動手實驗。

  2.教師演示,學生觀察總結相互作用力的特點。

  3.應用討論,練習區分平衡力跟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4.鞏固練習。

  教學程式

  為突出物理學科的特點,讓學生在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動的氛圍中學習,我安排了這樣的教學程式,分為以下五個環節:

  程式設計

  逆向質疑,誘發探索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實驗探索,尋找規律

  分析歸納,總結規律

  鞏固反饋,知識遷移

牛頓第三定律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牛頓第三定律”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Ⅰ第四章第五節的內容。學生在學習本課之前已經學習了牛頓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這兩個定律描述了一個物體受力與運動的關係,而牛頓第三定律揭示了相互作用物體之間力的關係。在整個高中階段的學習中,常常把受力情況複雜的物體其部分受力轉換到與之相互作用的物體上進行研究。牛頓第三定律除了能更好地分析解決之前所學過的力、運動,力和運動的關係外,在一定範圍內,它與物體系的動量守恆定律也是密切相聯絡的。

  根據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並掌握牛頓第三定律”。

  部分學生學完牛頓第三定律後,仍然處在記憶的層次。當實際解決問題時往往會忽視牛頓第三定律。因此我確定本節的的難點為對定律中“總是”的理解。

  二、學情分析

  初中階段,學生已經對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問題有了定性的瞭解但對其認識又是片面的,也學習過二力平衡;並且在課本的第三章學習了重力、彈力、摩擦力等幾個具體的力,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三、目標分析

  根據新課程標準,我設計如下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兩個物體間的作用總是相互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對的;

  (2)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值、反向、共線、異物、同時、同性質”的關係;

  (3)掌握牛頓第三定律,能用定律分析說明相關具體例項;

  (4)透過運用定律分析生活現象,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透過觀察演示實驗和設計實驗,經歷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關係的探究過程,學習物理學研究現象、總結規律的方法並且嘗試運用所學定律解釋生活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經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領略到物理學中的對稱美;透過演示實驗和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學生在與同學討論、合作中,表達自己見解的同時又培養了團隊協作精神。

  四、教法和學法

  演示實驗法、講授教學法、練習法、實驗法

  五、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創設情景:一個小磁鐵掉進裝滿水的塑膠盆裡,用什麼辦法可以不碰到水而把小磁鐵撈起來?學生積極思考,引出課題。

  設計意圖:從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課,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活躍課堂學習氛圍,同時能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新課教學

  1.學生舉出相互作用的例子。提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概念。

  提問: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之間可能具有怎樣的關係?學生猜想。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勤於猜想,善於猜想。

  2.探究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定性關係。演示三個實驗:皮鞋刷與皮鞋刷摩擦、磁鐵與鐵塊相互吸引、帶同種電荷的小球相互排斥。學生分析現象得出結論: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分別作用在兩個物體上,是性質相同的一對力。接著學生設計實驗,得出“兩個力的作用線始終在同一直線上”的結論。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積極設計實驗,學生是課堂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

  3.探究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定量關係。學生分組,操作彈簧測力計互拉實驗。學生得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相等”的結論;接著參照課本演示力感測器實驗;再設疑問:如果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一個是固體,一個是液體,它們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還會相等嗎?演示浮力和浮力的反作用力實驗。最後引入牛頓第三定律的內容。

  設計意圖:彈簧互拉實驗是學生必做實驗;力感測器又能顯示任意時刻兩力大小關係;浮力與浮力反作用力的實驗把學生易忽視的力展示出來,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加深學生對定律中“總是”的理解。

  4.例題分析,講練結合。

  (1)人在行走過程中,人與地球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有哪幾對?人受到的力是這些力中的哪幾個?地球受到的力又是哪幾個?

  (2)一個鐵環靜止掛在彈簧測力計下,彈簧測力計示數是4N,求鐵環所受的重力;寫出求解過程。

  設計意圖:讓學生及時應用知識。

  5.牛頓第三定律的應用。

  a、小風扇變輕實驗。在電風扇不工作時觀察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當電風扇工作時,觀察示數有何變化。並解釋這一現象。

  思考:1.如果在月球上做這一實驗,還會出現上述現象嗎?為什麼?

  2.直升飛機升空的原理。

  b、小童車“吹飛”粉筆灰實驗。將小童車驅動輪架空,使後輪漫漫接觸鋪有粉筆灰平臺上,在後輪接觸粉筆灰的瞬間,粉筆灰向後飛出。

  思考:1.如果小童車接觸的是地面,又會出現怎樣的現象呢?

  2.汽車前進原理。

  設計意圖:實驗簡單易做,又活躍課堂氣氛,學生在愉快的學習過程中體會牛頓第三定律在生活中的作用。並且培養學生利用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三)小結與作業

  以問答的形式來完成課堂小結。

  1、本節課學習了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哪些性質?

  2、正確表述牛頓第三定律。解決新課引入時遺留的問題。

  作業:課本中“問題與練習”的第4題。

  六、板書設計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物體間相互作用的這一對力,通常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係:等值、反向、共線、異物、同時、同性質。

  4.牛頓第三定律: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數學表示式:

  七、設計自我評價

  本節課的三個環節,都是圍繞教學目標展開的,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五個實驗,透過這五個實驗,來完成知識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透過合作交流,積極探索,進而達到知識的建構。為了直觀展示牛頓第三定律的應用,我再設計了兩個實驗。整個設計中實驗較多卻不重複,且能吸引學生的興趣,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