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脹冷縮》說課稿
《熱脹冷縮》說課稿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熱脹冷縮》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脹冷縮》說課稿1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你們好!
我的說課內容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四課《空氣的熱脹冷縮》。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準備、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六個方面來闡述。
一、說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指導學生研究了液體的熱脹冷縮之後,這節課讓學生開始關注並研究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由於空氣是肉眼看不見的,怎樣藉助其他物體的變化而間接地“觀察”到空氣體積的變化,是觀察方法設計的難點,不過,有了前面液體體積變化觀察的經驗,學生們在設計觀察方法時會從前面的經驗中等到啟發並進行遷移。在探究中培養學生觀察和動手操作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氣體受熱以後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後體積會縮小。熱脹冷縮現象與物體內部微粒的運動有關。
2、過程與方法: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準確描述和交流實驗現象,嘗試用“模型”解釋現象。
3、情感、態度、價值觀:對熱現象產生更濃的探究興趣。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
教學難點:觀察空氣體積變化的方法設計、用“模型”解釋熱脹冷縮現象
四、說教學準備
為每組準備:燒瓶、熱水、常溫水、冰水;錐形瓶,氣球。
五、說教學方法:
設疑激趣、分組實驗、小組討論交流
六、教學過程
1、設疑激趣,引入新課
觀看影片,引出問題、提示課題。
2、探究新知:空氣受熱受冷後體積的變化研究
假設→制定實驗方案→交流實驗方案,確定方法→分組實驗→交流、討論→分析小結(空氣受熱以後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後體積會縮小)。
3、學以致用:怎麼解釋熱脹冷縮現象
1)、模擬空氣“微粒”運動的遊戲。
2)、交流:從遊戲中我們明白了什麼?
4、課堂延伸:癟了的乒乓球放在熱水中泡一泡,為什麼就會鼓起來?
七、說板書設計:
空氣的熱脹冷縮
受熱 體積脹大
空氣 熱脹冷縮
受冷 體積縮小。
以上就是我的說課內容,謝謝。
《熱脹冷縮》說課稿2
《液體的熱脹冷縮》是教科版五下第二單元底三課的內容,這節課承接了前一節課《給冷水加熱》的內容,對液體的熱脹冷縮性質進行研究,同時本課結論的得出又為後面《空氣的熱脹冷縮》做好鋪墊,因此本課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本課使學生不僅獲得了液體的熱脹冷縮這樣的認識,而且使他們透過觀察水的熱脹冷縮現象,體驗到不段改進實驗方法和觀察方法的重要性。
本課教學的物件是五年級學生,從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體系上看,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已具備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從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徵來看,他們對一切事物都場面好奇心,有較強的求知慾,在教師的合理引導下能主動開展探究活動。“熱脹冷縮”雖然學生非常熟悉,但是不一定會去研究,更不會明白其中的科學道理。
基於教材和學生特點,我將本課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科學概念:水受熱時體積膨脹,受冷時體積縮小,我們把水的體積的這種變化叫做熱脹冷縮;許多液體受熱以後體積會變大,受冷以後體積會縮小。
過程與方法:改進實驗以達到更好的實驗效果;製作一個簡易的觀察水的體積變化的裝置;用科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學習科學知識,要運用到日常的生產和生活。
我將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定位如下
教學重點:探究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教學難點:能設計改進實驗裝置,使之能提供明顯可見的實驗現象。
為了完成探究活動,我需要如下材料準備:平底燒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熱水,溫度計、紅墨水、滴管,膠帶,放大鏡
下面我來談一談具體的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出示一瓶礦泉水,提出問題:“這瓶水都沒有裝滿,這是什麼原因呢?”這裡我從一種生活現象引入,創設問題情景,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冷熱會對液體有影響嗎?你們想知道嗎?那我們下面就透過實驗來找出答案。我們先從大家最熟悉的液體——水開始研究。”透過這樣的方式就很自然的過渡到自主探究階段—觀察水的體積變化
二 、自主探究
探究“探究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我將準備以學生自主探主線:“老師給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平底燒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熱水,紅墨水、滴管,膠帶,放大鏡,你們能用這些材料來設計一個實驗,看看水受熱會發生變化嗎?等會請小組討論一下,並思考這兩個問題:老師給大家提供的紅墨水,放大鏡,膠帶,有什麼作用?學生小組討論、完善實驗方案。然後我再出示一套組裝好的儀器,讓學生觀察儀器討論組裝儀器的注意點(1.玻璃管內的水不能漏出來,所以瓶口要用膠帶封好,2.為了方便觀察水體積變化,要在吸管原來的液麵做記號3.液麵變化不明顯時,可用放大鏡觀察,4滴加紅墨水,可以讓實驗現象更明顯) 。只有讓學生有目的去實驗,才能讓他們既動手有動腦,提高實驗的效率,並使實驗後的交流更有效。
接下來是水的熱脹實驗,我先提出實驗要求,“做實驗之前,先和大家提幾個要求
①小組要分工合作。
②仔細觀察水柱有什麼變化?想想是什麼引起水柱的變化?
③做好記錄。記錄紙就放在大家的桌面上
④注意安全,小心熱水。”學生實驗,我巡視、指導。實驗結束小組彙報實驗情況,彙報結束,教師因勢利導:“剛才彙報的小組觀察到的共同現象是什麼?”師生共同探討總結:水受熱,體積膨脹。(板書:水受熱,體積膨脹。)
接下來是水冷縮的探究,我提出如下問題:“同學們,我們透過實驗發現了水受熱,體積發生了變化,會膨脹。那如果水受冷會怎樣阿?這次實驗應該怎樣做呢?實驗時我們觀察什麼?”學生彙報,根據前面水熱脹的方法做水的冷縮實驗。小組彙報實驗情況,,教師因勢利導:“這次的實驗現象和剛才的一樣嗎?有什麼不同?為什麼不一樣。”學生回答,師生共同探討總結水受冷,體積縮小。 (板書:水受冷,體積縮小。)
有了水熱脹實驗的基礎,這裡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彙報時,引導學生對比受熱和受冷的實驗,分析得出:水受冷,體積縮小。在探究過程中,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我提問:“透過剛才的兩個實驗,誰能說說水受熱的時候體積有什麼變化?受冷的時候體積又有什麼變化?能不能用四個字來概括水這種的性質?”學生彙報:熱脹冷縮
(板書:熱脹冷縮)
在已經瞭解水探究其他液體的熱脹冷縮,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那其他液體有沒有這種性質呢,我出示紅茶、果汁、牛奶,要求每小組選擇最感興趣的一種來實驗,用同樣的方法來實驗。學生選擇液體來實驗。小組彙報實驗情況
實驗完畢,教師因勢利導:“你們組是用什麼液體來實驗?實驗看到什麼現象說明這種液體有什麼性質?”師生共同探討總結,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板書: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三、探究小結
總結,首位呼應,“現在誰來和大家說說瓶裝的液體為什麼都沒有裝呢?”讓學生學以致用,解決上課開始提出的問題“瓶裝的液體為什麼不裝滿?”加深學生對液體熱脹冷縮的認識。
為了鞏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並將科學知識學習致用,我還佈置了延伸探究任務:“觀察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製作運用了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
科學課程目標的重點在於培養學生科學素養,透過此節課的學習,相信學生對液體的熱脹冷縮有了深度的瞭解。
板書 水受熱,體積膨脹
水受冷,體積縮小
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熱脹冷縮》說課稿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空氣的熱脹冷縮》,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準備、教學過程這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首先我來說說教材,《空氣的熱脹冷縮》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四課的內容。這節課是在學生研究了液體的熱脹冷縮之後,讓學生開始關注並研究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教科書將該課知識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觀察空氣是否熱脹冷縮;第二部分是怎樣解釋熱脹冷縮現象。
二、說教學目標
對於五年級學生來說,探究“空氣的熱脹冷縮”性質是比較具有挑戰性的活動,學生們的好奇心以及動手的慾望會讓他們對本課的學習內容很有探究的熱情。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1、科學概念:氣體受熱以後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後體積會縮小。熱脹冷縮現象與物體內部微粒的運動有關。
2、過程與方法: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準確描述和交流實驗現象,嘗試用“模型”解釋現象。
3、情感、態度、價值觀:對熱現象產生更濃的探究興趣。
教學重點:用多種方法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
教學難點:觀察空氣體積變化的方法設計、用“模型”解釋熱脹冷縮現象
三、說教法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對周圍的世界有著積極的探究欲,課堂應該是學生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本著這樣的宗旨,我主要使用的教學方法有:觀察比較法、啟發引導法。
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強調學生的參與性,我本節課主要採用了小組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透過實驗和模擬活動,去發現、去體會、去揭示性質。
四、說教學準備
每組準備:錐形瓶、氣球、燒杯3個、熱水、常溫水、冰塊等。
教師準備:學生實驗設施一套、空氣與水熱脹冷縮對比設施一組、滴管、紅水、冰塊、熱水瓶、課件等。
五、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理解能力我將本節課設計為四大板塊 。
(一)複習舊知,引出主題
我先出示一個裝有紅墨水和玻璃細管的裝置,詢問學生這個裝置老師在研究什麼問題時用過?這樣能夠喚起學生上節課所學的“熱脹冷縮”知識,既是對舊知識進行復習,也為探究“空氣的熱脹冷縮”性質埋下伏筆。接著我把瓶子裡的水倒掉,並擦乾,詢問學生:瓶子裡還剩什麼?在學生回答還有空氣之後再問,你覺得空氣也像水之類的液體一樣也具有熱脹冷縮的現象嗎?學生進行猜測後,進入新課的學習:到底空氣有沒有熱脹冷縮的現象呢,我們要用什麼方法來證實我們的猜測呢?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如何才能讓學生透過探索,得出空氣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呢?”因為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主要採用了實驗演示和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來突破的,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設計實驗方案並動手驗證的方式來進行。
1、觀察空氣是否熱脹冷縮
首先,為了把學生引入探究中,我有目的的提出了這樣的建議: 空氣是流動的,又是看不見的,我們該如何設計實驗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氣受熱、受冷後體積的變化情況呢?請同學們看大螢幕,我們要解決三個問題,課件出示:
(1)準備藉助哪些材料幫助我們“觀察”空氣的體積有沒有發生變化;
(2)準備用什麼方法讓空氣受熱、受冷;
(3)猜測可能產生的現象。
然後我讓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學生透過討論,初步提出了自己的設想,並集體彙報“要把空氣裝到瓶子裡,讓瓶內的空氣受冷(或受熱),然後觀察空氣的體積變化情況,再根據現象推斷空氣是否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透過小組討論和閱讀課本提示,學生還想到了,要看到原本看不見的空氣體積的變化是需要藉助其他的物體的,想到了在瓶口上套一個氣球,皮膠等多種方法來試一試。這時我放手讓學生大膽去嘗試,來進行實驗操作。我從旁指導,並強調學生一定要注意安全。很快學生就有了結論,並填寫好了實驗記錄:空氣受熱時,氣球會 鼓起來 ,說明空氣體積 膨脹了 ;空氣受冷時,氣球會 凹進去 ,說明空氣體積 收縮了 。
2、比較水和空氣的熱脹冷縮
在觀察了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後,還希望學生能對空氣和水的熱脹冷縮現象作一比較。因此教材內容中設定了這樣一個問題要學生思考:“與水相比,空氣的熱脹冷縮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所以我設計了一個對比實驗:
在兩支相同型號的試管內分別裝進紅水和空氣,再在試管口都塞上一個帶玻璃導管的橡膠塞,並在裝空氣的試管上端的玻璃導管內注入一段紅水,調整紅水的位置,使其與另一支試管中紅水的液麵頂端相平。
請一位學生分別用兩隻手握住兩支試管一會兒,用手心熱量給試管內的水和空氣加熱,觀察比較兩支試管液麵上升的速度有什麼不同?
當實驗演示完畢後,學生很容易得出結論:空氣受熱後膨脹,將水擠了出來,而且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比水更明顯。透過以上的幾個環節,學生掌握了本節課的重點,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也很好的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和與人合作的能力。
(三)模擬遊戲,解釋現象
當學生透過觀察實驗活動建構起空氣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後,會產生“為什麼空氣受熱會膨脹,受冷會收縮”的問題。而“解釋空氣熱脹冷縮的原因”是本課學生認知上的一個難點,怎樣才能讓學生建立這樣抽象的概念呢?閱讀教材P35,瞭解模擬空氣“微粒”運動的遊戲,嘗試在班級內完成。討論交流:
(1)同學們都緊挨著站在教室中間不動的時候,和每個人都起勁兒地跳躍時,哪種情況下佔據的空間大?
(2)從遊戲中,你們明白了什麼?你能解釋水和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嗎? (3)物體的熱脹冷縮是怎樣引起的?我們能建立自己的假說嗎?
這時我讓學生透過角色扮演的模擬活動,把一種抽象的運動用直觀的“模型”表達出來。在遊戲中,我注重讓學生體會“微粒”的運動、“微粒”的距離、和圈的大小、這三者之間的關係,在遊戲中體會、感悟、理解其中的含義,從而加強直觀感受和對空氣熱脹冷縮的本質的理解,建立起學生自己關於“熱運動”的認識。最後用課件展示:原來,常見的物體都是微粒,而微粒總在那裡不斷地運動著。物體的熱脹冷縮和微粒運動有關:當物體吸熱升溫以後,微粒加快了運動,微粒之問的距離增大,物體就膨脹了;當物體受冷後,微粒的運動減慢,微粒之間的距離縮小,物體就收縮了。
這樣的一個教學過程,從讓學生動一動,由體驗而感悟,由感悟再遷移,完成了學生思維的提升。
(四)鞏固落實,拓展延伸
科學課取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指導學生把課堂中學到的知識如何在生活中運用,也是科學課的重要任務之一。為了體現所學知識的實用價值,我設計了這樣的幾個問題。 課件出示:
1、乒乓球被踩癟了,你能幫助老師讓它恢復原狀嗎?
2、夏天給腳踏車輪胎打氣時,氣不會打得太足,為什麼?
這樣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得到了落實,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透過以上幾個教學環節,我培養了學生觀察、思考、想象的能力,整節課自始至終不脫離學生的嘗試與體驗,使學生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並領悟到了空氣的熱脹冷縮的應用價值。
以上就是我的說課內容,既有我的一些小小體驗,同時也存在很多不足,懇請各位評委、老師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熱脹冷縮》說課稿4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說課的內容是河北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液體的熱脹冷縮》。
本單元是在學生認識了天氣變化、物態變化和生物變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物質變化,包括一些可逆的和不可逆變化過程。新課標要求學生了解透過加熱或冷卻可使物體的形狀或大小發生變化,列舉常見的熱脹冷縮現象。四年級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樂於動手實驗。本課即是透過探究液體熱脹冷縮現象,培養學生提問、猜想、實驗、整理和分析資料、得出結論並應用結論解釋生活現象等科學探究能力。
基於以上分析,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能歸納出液體受熱受冷的規律,並列舉常見的液體熱脹冷縮現象。
能力目標:
能對要研究的問題進行假設。
情感目標:
能在研究過程中透過與其他同學的討論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探究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難點是指導學生探討實驗條件的控制。
本著以學生為主體,最佳化課堂的思想,我為本課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下面將逐一進行展示。
1、情景引入
2、實驗探究
3、實際應用
4、拓展延伸
(一)情景引入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有趣的現象,你注意觀察了嗎?播放夏天充滿氣的輪胎容易爆裂、水沒燒開就從壺裡溢位等影片短片。雖然物體的熱脹冷縮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但由於這種體積的變化比較微小,所以學生對物體的熱脹冷縮真正的感受很少。利用多媒體不受時空制約的優點,以影視形式創設出有趣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實驗探究
為什麼還沒燒開的水就從壺裡溢位呢?
學生普遍認為是因為生了氣體。猜想偏離於預設。於是我讓學生將裝滿了染色的水的實驗裝置分別放到熱水和冷水中觀察。讓學生思考:實驗過程中有氣體產生嗎?試管中的水有什麼變化?
然後對酒、果汁、醋、醬油,受熱受冷情況進行猜想,實驗探究。
學生透過一年半科學學習,接觸的實驗儀器少,使用傳統儀器操作麻煩。燒瓶容量大,要一定時間實驗效果才明顯。因此我改用了簡易的實驗裝置,操作方便,現象明顯。因為簡易裝置小,如果用常規手段直接實驗講解,學生看不清楚,耗時長。動畫演示在此派上用場,它使複雜的實驗步驟、方法變得簡單、直觀,學生在短時間就能學會。起到了最佳化課堂的效果。保證了充足的實驗和討論時間。此課的意外驚喜是:因為實驗充分,有小組對同種液體做了兩次實驗,發現同種液體在不同情況下熱脹冷縮程度也是不一樣的。
小組將實驗資料填寫在表1,老師將小組資料彙總在表2。透過觀察分析資料,學生很容易歸納出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圖表分析能力在此得到了培養。
(三)實際應用:
讓學生列舉液體熱脹冷縮現象及其應用。例如超級瓶裝液體不裝滿,溫度的原理等。鼓勵學生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建立起學習與生活之間的聯絡。
(四)拓展延伸
課堂教學是學生探究科學真理的主要途徑,但不是唯一的途徑,科學探究不能侷限於課堂。所以我增加了拓展延伸這個部分,鼓勵學生在課堂探究中發現新的問題課外進行研究。
學生透過觀察資料發現各種液體的熱脹冷縮程度不一樣。但這些資料是在沒有控制實驗條件的情況下所得,合理嗎?從而引發了實驗條件控制的探討。
我採用媒體展示對比圖,圖象直觀。學生透過觀察思考能找出:實驗必須控制起始體積以及起始溫度。培養了學生實事求是,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精神。很好地突破了難點。
本課利用多媒體課件把相關的影片、動畫、影象合理地加以組合。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讓多媒體課件呈現在最佳時期,既吸引學生,幫助學習,又省時省力,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課堂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熱脹冷縮》說課稿5
一、 說教學內容
本教學內容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本自然常識四年級第一學期第九單元《熱脹冷縮》中關於水、空氣(氣體)和銅球(固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它是建立在學生學習了前一單元《加熱和傳熱》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熱脹冷縮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時有發生,如加熱的水壺會溢位來;熱水瓶蓋有時會跳起來;大熱天腳踏車車胎會脹爆;冬天的電線會縮緊而繃直。本單元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現象為例,喚起學生探究物體熱脹冷縮現象的興趣,讓學生初步學會用實驗方法研究水、空氣、銅球熱脹冷縮的性質,並能推測一般物體都有這種的性質。因而在生產上和生活中要注意物體熱脹冷縮性質的影響,想法利用這一性質。
安排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不僅能讓學生認識日常生活中水、空氣(氣體)和銅球(固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使學生的認識逐漸由具體向抽象過渡,推理出一般物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還能為學生今後進一步認識物體的熱脹冷縮的性質,及其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運用實驗和推理的科學方法進一步認識事物等知識提供鋪墊;更能使學生深切感知到科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實踐,學了科學知識又可以運用於生活實踐,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用好科學的興趣,有利於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
二、 說教學目標
透過深入認識教材,結合學生的實際,本課我設定了以下三維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體會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②能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樂於交流,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的意識;
③用較為清晰的語言表達出個人想法,描述本組實驗過程,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科學探究目標:
①在情境中發現問題,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初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②瞭解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問題、制定方案、實驗驗證、歸納分析。
3、科學知識目標:
①在活動中感受水、空氣和銅球有熱脹冷縮的現象;
②能夠運用一些身邊材料,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驗證,認識一般情況下,物體受熱膨脹,遇冷收縮。
三、 說教學物件
四年級的學生,他們對自然界的好奇心,探究自然奧秘的願望,相對於小學階段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學習本課之前已經經歷了一系列有系統的觀察活動,他們對自然科學課也產生了一定的興趣,小組合作學習氛圍比較濃厚,敢於提出不同見解,願意合作交流。透過一次次的親歷活動,學生的科學態度得以不斷端正,科學探究能力得以鍛鍊和不斷提高。
然而,熱脹冷縮現象雖然是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且透過上一單元的學習,學生對於熱的三種傳遞方式也具備了一定的基礎知識,但由於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年齡特點,決定了學生對此方面觀察不夠,甚至很少去思考。為此,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從他們的思維發展情況上看,學習理解尤其是使學生的認識逐漸由具體向抽象過渡,推理出一般物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就存在一定的難度。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裡,這種需要更強烈”。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對於兒童來說,態度的形成需要實踐的過程,技能的培養需要反覆的模仿練習,而知識的獲取主要透過感性經驗的積累。兒童常常依賴動手操作來認識和理解世界,因此,在科學教學過程中創設一定的情境,用豐富多彩的學生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就顯得十分必要,教師透過組織一個個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獲得感受、體驗並內化,有利於學生抽象概念的理解。這樣的學習也符合增強學生主體性學習的要求,並能使科學探究活動成為新課程實施的主要形式有所體現,而不再是口號。
四、 說教學策略(方法)
建構主義認為,科學知識不是透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學習環境下,在教師和學生夥伴的幫助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透過自主行為建構而獲得的。結合這一理論,以及根據學生素質特點,結合教材內容,我對本課的教學設計和學法指導採用了情境教學、啟發教學、多媒體輔助教學和突出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對話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經歷一個十分典型的 “實驗觀察——發現——推測——證實” 的科學探究過程,從而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和感悟水、空氣和固體的熱脹冷縮性質這些問題。這對他們形成科學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有很大的幫助。我將教學過程設計成了以下環節:
1、創設問題情境,別有匠心。滿滿一壺冷水,放在火上燒,水還沒有開,壺水卻溢位來了。透過提供感知,產生認知失衡,為什麼水沒開就溢位來激發思維、爭論,培養探求慾望。
2、探究學習,關注體驗。新的課程標準強調:在課堂活動中,要讓學生真正成為探究的主人,透過學生的親歷活動,讓他們自己發現,自己解決問題。帶著這樣的理念,我重點引導學生對固體的熱脹冷縮性質進行探究。
空氣、固體的熱脹冷縮現象,我們肉眼看不出來,但是透過啟發引導利用一些科學的方法讓這些細微的變化呈現出來,針對前期的實驗現象,大膽進行推測其他固體的熱脹冷縮性質。我以為,大膽的猜測並不等於“瞎蒙”、“亂猜”,它是建立在學生認識了水、空氣和銅球熱脹冷縮現象的認知經驗和觀察、感知基礎上進行的。透過小組同學的合作,充分自主地進行實驗方案的設計,加強交流,不斷完善;從而讓學生的探究活動達到高潮,體驗到探究的樂趣,享受實驗成功時的喜悅。
在整個探究過程中,教師始終把握“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突破“教師中心”,儘可能多地給學生提供有結構的學習材料,給與充足的活動時間,放手給學生,在強調動手實踐的基礎上,重視學生的理解和體驗,使學生對探究活動的得失形成理性的思考,以突出交流活動的結構性探究作為基本教學方式。
探究實驗中,引導學生不僅注意發生的現象,還要進一步作出思考和分析,最終形成自己的認識。
實驗結束後,讓學生進行交流和回報,並鼓勵學生運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彙報,在交流中就探究的過程進行一定的闡述,從而,提高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綜合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因為在尋求科學表達的同時,也是學生在進行科學的思考。
3、解決問題,拓展延伸,解釋生產生活中熱脹冷縮的現象。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學以致用,用科學知識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因為科學探究的意義在於實踐應用,而不是停留在發現和理解上。
課堂是一個緊湊的空間,每個設計都應該不露痕跡,每個活動都要給學生帶來思考和觸動。我努力這麼做。
五、 說教學過程
(一)教學目標
1、 透過觀察、設計實驗、交流,瞭解水和空氣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2、 透過推理、驗證活動,認識銅球和其他固體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3、 在探究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描述等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
4、 透過探究實驗、交流、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體驗科學探索的樂趣。
(二)活動設計
探究水、空氣的熱脹冷縮性質
學生活動
指導要點
v觀察:加熱的水壺。
v思考交流:為什麼水沒開就溢位來了?
v討論設計:你能用什麼方法來驗證你的推理?
v交流:
v水遇冷體積又會怎樣呢?
v實驗:實驗驗證自己的預想,並做好實驗記錄。
v交流:交流實驗結果。
v自行歸納:
出示媒體教師進一步歸納總結。
誰來說說水還沒有開,壺水卻溢位來了的原因?
能想個法讓大家每個人看清楚空氣會不會熱脹冷縮?
討論設計:
探究驗證:
交流總結:
v引導學生觀察:滿滿一壺冷水,放在火上燒,水還沒有開,壺水卻溢位來了。並由此產生問題:水受熱時,體積有什麼變化?
v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利用提供的實驗材料設計探究實驗方案,自己探究,經歷提出問題,進行預想,設計實驗,實驗驗證的過程。
v在交流實驗方案過程中要讓學生說出理由。
v在交流之後應引導學生完善實驗方案,提高實驗的說服力。
v在驗證實驗過程中教師應巡視指導。
v交流驗證結果時,要讓學生完整地交流實驗過程的發現。
(二)探究固體的熱脹冷縮的性質
學生活動
指導要點
v趣味過渡:1825年,英國鋪設的第一條鐵路鋼軌,是一根連一根的焊接在一起的。結果,到了炎熱的夏天就變得七歪八扭,左右彎曲,甚至還會朝上拱起;而到了寒冷的冬天,鋼軌竟凍裂成幾段。
v交流:說說你有什麼想法?
v用線脹儀演示,銅球會熱脹冷縮。說說看到了什麼?說明什麼?
v自行歸納:銅球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v鐵和鋁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嗎?你又有什麼猜想?準備怎樣去研究?
v討論設計:思考如何驗證自己的預想,設計驗證方案。
v交流:交流實驗方案,並說明理由。
v修改設計:修改完善實驗方案。
v探究實驗:實驗驗證自己的預想,並做好實驗記錄。
v交流:交流探究實驗結果。
v引導學生根據相關資訊思考猜想:鋼軌會不會什麼熱脹冷縮?
v培養學生利用現有知識,對周圍資訊作出正確判斷,獲取知識的意識。
v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利用提供的實驗材料設計探究實驗方案,自己探究,經歷提出問題,進行預想,設計實驗,實驗驗證的過程。
v在交流實驗方案過程中要讓學生說出理由。
v在交流之後應引導學生完善實驗方案,提高實驗的說服力。
v在驗證實驗過程中教師應巡視指導。
v交流驗證結果時,要讓學生完整地交流實驗過程的發現。引導學生認識一般物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三)解決問題,拓展延伸
學生活動
指導要點
v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可以做哪些事情?
v觀看:生活場景中的問題
v思考解釋:水泥中面為什麼要用切割機切割成一段段的?為什麼新拉的電線很鬆很鬆?
v除了這些你們還能想出在生活中人們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做的事情嗎?
v學生交流
v教師預先拍攝一些生活場景,啟發學生聯絡生活實際。
v思考解釋常見生活現象是遷移、應用所學知識,教師應引導學生展開充分的交流。
《熱脹冷縮》說課稿6
●說教材
熱脹冷縮是指物質遇熱膨脹和遇冷收縮的性質。這種現象在我們生活中比較常見,比如有些水泥路在冬天的時候會裂開;茶壺裡滿壺的水在燒開時會有水溢位來等等。熱脹冷縮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也非常廣泛,比如乒乓球踩癟了,可以浸在開水裡燙一下,球內的空氣受熱膨脹,壓力變大就會重新鼓起來;果醬瓶的鐵蓋子擰不開,我們只要把瓶子倒過來放在熱水裡浸泡一會,玻璃瓶和鐵蓋子放在熱水裡都會膨脹,但是玻璃膨脹小,鐵蓋子膨脹大,瓶口和鐵蓋子之間的縫隙就會變大,瓶口就容易擰開了。一般物體都會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只是有些物體不是變化比較小,我們很難看出來;有些物體變化比較大,可以用肉眼就能看出來。
中班的孩子對周圍世界的敏感性不斷增強,他們會很驚喜地發現這個世界很神奇:為什麼袋鼠爸爸會生孩子,我們的爸爸不會?為什麼太陽總是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外星球有沒有和我們一樣的小朋友?等等。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提出的問題也都是以“為什麼”為主,他們關注現象,更關注現象後面的科學道理。他們懷著強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動機去探究周圍的世界,他們是勇於實踐的探索者,會積極主動地探究和認識周圍世界。中班孩子對熱脹冷縮的現象在生活中有遇到過,但是對於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的經驗還不是很系統,很科學,因此在中班開展“熱脹冷縮”的科學探索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幼兒整合、梳理、提升這方面的知識經驗,還可以激發幼兒對周圍生活的觀察,讓幼兒感受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這也是我們所提倡的“幼兒園科學教育是一種啟蒙教育”理念。
●說目標
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徵和教學活動內容,我制定了以下幾個目標:
1、透過操作,發現熱脹冷縮的現象,積累熱脹冷縮的經驗。
2、知道熱脹冷縮與生活的關係,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發現。
其中“發現熱脹冷縮的現象,積累熱脹冷縮的經驗”是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我將提提供各種操作材料,在活動中透過幼兒猜測、操作、記錄和交流來解決重難點。
●說準備
根據活動的目標,我提供人手一份的癟乒乓球三個、杯子三個、記錄紙一張,每人兩個笑臉貼紙,大記錄紙一張,ppt
1、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癟乒乓球、杯子,是為了讓幼兒進行實驗,感知熱了能使物體膨脹的現象,這份材料很好地體現了《綱要》所提倡的“利用身邊的事物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讓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記錄紙的設計很簡單,但是它的提供不僅可以幫助幼兒記憶實驗的結果,讓孩子有據可證,更讓幼兒學會尊重科學的實踐和真理。
2、笑臉貼紙是讓幼兒將自己的猜測或是實驗結果展現在大記錄紙上,便於教師和同伴的統計。大記錄紙可以將幼兒的猜測和操作結果進行彙總,便於幼兒直觀地瞭解同伴的想法和實驗結果,並便於更好地進行相互交流。
3、Ppt的內容是由一個生活錄影短片“怎麼辦”和“熱脹冷縮在生活中應用”圖片組成的。錄影短片是為了引出課題,激發幼兒的興趣;圖片是為了幫助幼兒擴散思維,瞭解熱脹冷縮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說過程
第一個環節:引出課題
採用看錄影短片的形式,將生活中現實的場景展現在幼兒面前。透過一個小朋友的困難,激發幼兒幫助他的願望,繼而激發幼兒想出各種辦法使乒乓球變圓。透過這一個環節幼兒的交流,教師能較好地瞭解幼兒積累的生活經驗。
第二個環節:猜測實驗
透過幼兒的猜測,讓幼兒各抒己見,把自己的想法呈現在同伴和教師面前,允許孩子出錯。
接下來透過實驗來證實自己的想法,讓幼兒崇尚科學,形成讓事實來說話的觀念。當然,實驗的過程是一個發現變化的過程,需要孩子仔細觀察,從而發現“熱脹”的現象。
透過記錄實驗結果,讓幼兒嘗試簡單的記錄方法,學會看簡單的記錄表。
在交流中,讓幼兒瞭解同伴的想法和經驗,促進幼兒間的交流。
教師的小結是對生活現象的科學提煉,讓幼兒初步感受科學的嚴謹性,瞭解物質的這種現象是“熱脹冷縮”的性質。
第三個環節:討論交流
透過同伴間的交流,讓幼兒對自己觀察到的生活進行表達,教師能從中瞭解幼兒積累的生活經驗,也能引發幼兒對生活更積極地觀察和探究。
透過ppt的展示,圖片的直觀性更能讓幼兒瞭解“熱脹冷縮”在生活中的應用是這麼廣泛,科學無處不在。
《熱脹冷縮》說課稿7
一、說自己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上午(下午)好!我是第n號參賽選手**,來自**學校。我本次說課的主題是:上科學就要做實驗;選材是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三課《液體的熱脹冷縮》。下面我就從以下幾方面說說我的設計思路。
二、說課標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前言的課程性質部分就明確提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是啊,國人的科學素養亟待提高,不能再讓外國人說我們中國的學生都是高分低能。而要提高國人的科學素養,小學階段的科學教育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難道我們能讓這決定性作用的一環在我們手中荒廢嗎?我們有什麼理由不上好科學課呢?
另外,課標裡還提出了科學課程的六條基本理念,因時間關係,我不能一一解讀,我想強調其中一點,那就是“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而探究最重要途徑就是實驗。所以,在此我鄭重說明我的一個觀點,也是我本次說課的主題,那就是“上科學,就要做實驗”下面我就以新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熱”的第三課《液體的熱脹冷縮》為例說說為什麼上科學,就要做實驗。
三、說教材
《液體的熱脹冷縮》在“熱”這個單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對前一課的延伸,又是為後兩課作鋪墊。前一課《給冷水加熱》的實驗中,我們發現冷水加熱後由沉變浮,但重量並沒有變化,那變化的只能是體積。由沉變浮,體積應該是變大了,而透過給加滿水的試管口套上氣球皮加熱觀察,發現氣球皮會鼓起來,但液體受熱膨脹的現象並不是非常明顯。而我們這一課將透過另一個實驗來明顯看到水受熱後,體積在逐漸膨脹。當我們透過這個實驗研究和認識了液體的熱脹冷縮後,下兩課再研究氣體和固體的熱脹冷縮就有一定的知識和經驗了。
四、說目標
透過本課的活動,要讓學生得到以下收穫:
科學概念(也就是知識與技能)方面:
1、知道水受熱時體積會膨脹,受冷時體積要縮小(4℃以上),我們把水的這種體積變化叫做熱脹冷縮。
2、許多液體都具有和水一樣的熱脹冷縮的性質。
科學探究(也就是過程與方法)方面:
1、引導學生改進和利用實驗裝置,以達到更好的實驗效果。
2、用科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瓶裝水為什麼不裝滿等現象。
科學態度(也就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1、意識到嚴格地實驗才能得出科學的結論。
2、意識到學習科學知識,要運用到是常的生產和生活中。
五、說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每一個學生透過實驗認識到水和其它許多液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而教學難點則是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裝置來驗證液體的熱脹冷縮,並能透過改進實驗裝置來達到讓實驗現象更加明顯的目的。
六、說學生
《科學課程標準》六條基本理念的前兩條都是關於學生的。一、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機會和有效的指導。二、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比單純的講解訓練更有效。
鑑於以上理念,我們在上課以前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科學學習習慣情況和科學知識儲備情況(前概念)。如果是經常做實驗的班級,可以多讓他們自己思考和設計,而對於沒有經常做實驗的班級,可能就要多作指導了。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科學實驗中來,我們還要進行合理的分工。如我班上一共有72人,我就分為12個組,每組六個人,一位組長(即總監督和協調員),兩位操作員,一位記錄員,一位彙報員,一位記時員(需要計時的實驗中,不計時就是觀察員)這讓每個孩子就都能有效地參與到科學實驗中來了。
七、說教法
前面已經說到課標中明確提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所以在本堂課上,我主要的方法是實驗探究法,另有談話法,講授法,練習法等。而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在學習方法上則主要是親自實驗,合作探究,交流討論,彙報評價。
八、說準備
我校很多老師都不願意上科學課,因為科學不像語文數學那樣只拿一本書就可以去上課了。不說分組實驗,就是演示實驗一般都要提一籃子,甚至要請學生幫忙才能去上課,這可見科學課是最需要準備也最難準備的課。如果你不準備,就這樣去空講,那還叫科學課嗎?我要把這節實驗課上好,我事先就要為我的12個組每組準備一個1000ml的大燒杯,一個燒瓶(最好是平底燒瓶),一個帶孔橡膠塞(大小能塞燒瓶口),一根玻璃管(最好插入橡膠塞中),一個水槽,一小瓶紅墨水,一根橡皮筋,一支溫度計,一瓶酒精。而老師除了要準備一套上面的器材來演示以外,還要準備兩到三壺開水,一盒未喝帶管的牛奶。
九、說過程
因為本課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學這一課時,我們不能孤立地進行,應該先複習聯絡前一課的內容。
(一)、複習引入
上節課:給冷水加熱→上浮→膨脹→不明顯
那怎樣才能明顯地觀察到水的體積膨脹了呢?
(二)設計實驗裝置
為了培養孩子們的科學思維,先指名請學生說一說他是怎麼想的。然後老師口渴了喝牛奶,可一不小心,只輕輕一捏,牛奶就從管裡流出來了,你能從中得到什麼啟示嗎?我們能不能找一種器材代替牛奶盒,在裡面裝水(引出燒瓶),找一種器材代替牛奶盒管,讓瓶裡的水膨脹一點,管裡就能明顯看到(引出玻璃管),那就這樣直接把玻璃管放入燒瓶中行不行呢?當然不行,因為這樣要漏水,所以還要用一個橡膠塞,讓玻璃管從中間穿過去。結合桌上現有的器材,引導學生得出畫出實驗裝置圖。
問學生,水是透明的,方不方便觀察,如果不方便,可以怎麼力,引導學生想到給水加色(如滴紅墨水)。教師把瓶塞塞在裝了水的燒瓶口上,注意不要漏水(檢查一下)。這時問學生,為了便於後面觀察液麵有沒有變化,我們應該怎麼辦,可能有學生說作記號,然後就在玻璃管液麵處作上記號(系橡皮筋),最後放在大燒杯裡。
(三)用水做實驗
因為老師不示範,可能很多學生在組裝器材是會遇到困難甚至產生意外,所以老師先示範了,然後讓每組的學生像剛才老師那樣把實驗器材組裝好,放在桌子上。而開水是很燙的,不能讓學生自己倒,以免發生意外,所以讓學生把組裝好的器材放在桌子邊上,老師一組一組地加熱水,請孩子們觀察並記錄下來。加熱水前讓同學們把溫度計也放入燒杯中觀察,並指導學生可用畫圖的方法記錄,也可以用文字和數字來記錄。
(四)交流討論
實驗一段時間後請幾個組的彙報員來彙報小組實驗的發現和收穫。儘可能引導學生說準確,說清楚。(開始不面慢慢上升,然後快速上升,再慢慢上升,後來停止上升,最後慢慢下降。)
我們透過實驗發現了水因溫度變化而產生的體積變化,那我們能不能從水的體積變化推測水的冷熱呢?例如:把同一個裝置放入甲燒杯中和放入乙燒杯中液麵高度不同,那液麵上升高的溫度應該高些,液麵低的溫度就該低些,這就非常像我們用來測溫度的溫度計了。
最後形成科學概念:水受熱時體積膨脹,受冷時體積縮小,我們把水的這種變化叫做熱脹冷縮。
(五)用其它液體做實驗
剛才我們研究了水的熱脹冷縮,水研究了之後,你們有什麼問題和想法嗎?可能很多同學就會提出想研究其它液體,如酒精,牛奶,食用油等。那我們就選擇酒精,牛奶,醋,果汁,啤酒,醬油進行再次實驗(每兩個組做一種)。
實驗之前觀察裝這些液體的瓶子,為什麼沒有裝滿呢?引導學生用本課知識進行思考,從而得出液體熱脹冷縮需要空間,所以不能裝滿的結論。那是不是真的這樣呢?馬上用實驗進行驗證。(這時燒杯中的熱水已經變冷,所以應該倒入水槽中,由老師重新加熱水。)
(六)總結
我們做了水、酒精、牛奶、醋、果汁、啤酒、醬油的實驗,它們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那是不是可以說所有的液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呢?那我們應該怎麼說呢?(許多液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十、說評價
請同學們自己說說自己這節課學到了什麼,學得怎麼樣?你認為哪一組學得最好?
《熱脹冷縮》說課稿8
《液體的熱脹冷縮》是教科版五下第二單元底三課的內容,這節課銜接了前一節課《給冷水加熱》的內容,對液體的熱脹冷縮性質進行研究,同時本課結論的'得出又為後面《空氣的熱脹冷縮》做好鋪墊,因此本課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本課使同學不只獲得了液體的熱脹冷縮這樣的認識,而且使他們透過觀察水的熱脹冷縮現象,體驗到不段改進實驗方法和觀察方法的重要性。
本課教學的物件是五年級同學,從同學的知識和能力體系上看,同學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已具備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從同學的年齡和心理特徵來看,他們對一切事物都局面好奇心,有較強的求知慾,在教師的合理引導下能主動開展探究活動。“熱脹冷縮”雖然同學非常熟悉,但是不一定會去研究,更不會明白其中的科學道理。
基於教材和同學特點,我將本課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科學概念:水受熱時體積膨脹,受冷時體積縮小,我們把水的體積的這種變化叫做熱脹冷縮;許多液體受熱以後體積會變大,受冷以後體積會縮小。
過程與方法:改進實驗以達到更好的實驗效果;製作一個簡易的觀察水的體積變化的裝置;用科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學習科學知識,要運用到日常的生產和生活。
我將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定位如下
教學重點:探究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教學難點:能設計改進實驗裝置,使之能提供明顯可見的實驗現象。
為了完成探究活動,我需要如下資料準備:平底燒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熱水,溫度計、紅墨水、滴管,膠帶,放大鏡
下面我來談一談具體的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出示一瓶礦泉水,提出問題:“這瓶水都沒有裝滿,這是什麼原因呢?”這裡我從一種生活現象引入,創設問題情景,激起同學的學習興趣。“冷熱會對液體有影響嗎?你們想知道嗎?那我們下面就透過實驗來找出答案。我們先從大家最熟悉的液體——水開始研究。”透過這樣的方式就很自然的過渡到自主探究階段—觀察水的體積變化
二 、自主探究
探究“探究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我將準備以同學自主探主線:“老師給大家提供了以下的資料(一一出示):平底燒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熱水,紅墨水、滴管,膠帶,放大鏡,你們能用這些資料來設計一個實驗,看看水受熱會發生變化嗎?等會請小組討論一下,並考慮這兩個問題:老師給大家提供的紅墨水,放大鏡,膠帶,有什麼作用?同學小組討論、完善實驗方案。然後我再出示一套組裝好的儀器,讓同學觀察儀器討論組裝儀器的注意點(1.玻璃管內的水不能漏出來,所以瓶口要用膠帶封好,2.為了方便觀察水體積變化,要在吸管原來的液麵做記號3.液麵變化不明顯時,可用放大鏡觀察,4滴加紅墨水,可以讓實驗現象更明顯) 。只有讓同學有目的去實驗,才幹讓他們既動手有動腦,提高實驗的效率,並使實驗後的交流更有效。
接下來是水的熱脹實驗,我先提出實驗要求,“做實驗之前,先和大家提幾個要求①小組要分工合作。②仔細觀察水柱有什麼變化?想想是什麼引起水柱的變化?③做好記錄。記錄紙就放在大家的桌面上④注意平安,小心熱水。”同學實驗,我巡視、指導。實驗結束小組彙報實驗情況,彙報結束,教師因勢利導:“剛才彙報的小組觀察到的一起現象是什麼?”師生一起研討總結:水受熱,體積膨脹。(板書:水受熱,體積膨脹。)
接下來是水冷縮的探究,我提出如下問題:“同學們,我們透過實驗發現了水受熱,體積發生了變化,會膨脹。那假如水受冷會怎樣阿?這次實驗應該怎樣做呢?實驗時我們觀察什麼?”同學彙報,根據前面水熱脹的方法做水的冷縮實驗。小組彙報實驗情況,,教師因勢利導:“這次的實驗現象和剛才的一樣嗎?有什麼不同?為什麼不一樣。”同學回答,師生一起研討總結水受冷,體積縮小。 (板書:水受冷,體積縮小。)
有了水熱脹實驗的基礎,這裡可以放手讓同學自身設計實驗,彙報時,引導同學對比受熱和受冷的實驗,分析得出:水受冷,體積縮小。在探究過程中,讓同學體驗勝利的樂趣。
最後師生一起總結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我提問:“透過剛才的兩個實驗,誰能說說水受熱的時候體積有什麼變化?受冷的時候體積又有什麼變化?能不能用四個字來概括水這種的性質?”同學彙報:熱脹冷縮
(板書:熱脹冷縮)
在已經瞭解水探究其他液體的熱脹冷縮,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那其他液體有沒有這種性質呢,我出示紅茶、果汁、牛奶,要求每小組選擇最感興趣的一種來實驗,用同樣的方法來實驗。同學選擇液體來實驗。小組彙報實驗情況
實驗完畢,教師因勢利導:“你們組是用什麼液體來實驗?實驗看到什麼現象說明這種液體有什麼性質?”師生一起研討總結,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板書: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三、探究小結
總結,首位呼應,“現在誰來和大家說說瓶裝的液體為什麼都沒有裝呢?”讓同學學以致用,解決上課開始提出的問題“瓶裝的液體為什麼不裝滿?”加深同學對液體熱脹冷縮的認識。
為了鞏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並將科學知識學習致用,我還安排了延伸探究任務:“觀察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製作運用了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
科學課程目標的重點在於培養同學科學素養,透過此節課的學習,相信同學對液體的熱脹冷縮有了深度的瞭解。
板書 水受熱,體積膨脹
水受冷,體積縮小
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熱脹冷縮》說課稿9
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要說課的題目是:《液體熱脹冷縮》,選自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熱》單元第3課。下面我就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策略、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等方面向各位老師說課。
【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有3頁,分兩個部分。
活動一:水的體積變化的觀察;活動二:其他液體也熱脹冷縮嗎。
活動一延續了前一節課的話題。前一節課學生已經發現,冷水在加熱過程中體積增大了,本課我們將和學生一起進一步研究“水在受熱或受冷後的體積變化”問題。這一活動,不僅僅是為了使學生獲得水具有熱脹冷縮性質這樣的認識,而且要他們透過觀察水的熱脹冷縮現象,體驗到不斷改進實驗和觀察方法的重要性。在活動一結尾,安排了一個讓學生“依據水的體積變化,推測水的冷熱變化”的活動。這項活動將前面的學習成果再次提升,從實驗的現象引導學生關注身邊溫度計的原理。這個設計是水到渠成的一個環節,不僅可以讓學生新的認識得到鞏固,而且更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深度。
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那麼其他的液體也有這種性質嗎?教師要提醒學生不要急於做出回答。如果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開展相應的觀察實驗予以證實。當學生對其他液體進行研究之後,是否就可以肯定所有液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了呢?在這還要提醒學生,還不能得出這個結論,因為我們只研究了幾種液體,只能說明我們研究的這部分液體有這樣的性質。活動二設計的“其他液體是否有熱脹冷縮現象”的活動,把學生們的探究活動向著更廣闊的方向拓展,也是對嚴謹科學態度的培養。
【學情分析】
透過兩年多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科學本質有一定的瞭解,科學素養得到相當的培養,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樂於動手,善於操作。本節課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因為“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有趣的實驗活動是科學教師引領學生探究的最有效的武器。本節課教師要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教學策略】
科學課應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進行解釋,強調過程中的觀察、發現、預測和假設的能力。在本課的教學中,嘗試著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並透過學生自己的實驗發現問題,在交流、比較中發現最佳方案,自己動手解決問題。在觀察——實驗——發現問題——選擇最佳方案——修改實驗方法——探究發現一系列活動中學生經歷了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學生在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能力得到了提高,科學素養得了到培養。在教學中應敢於放手讓學生去做,讓學生真真正正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而不是“驗證”新知的過程,在過程中不斷髮現,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教學立足點】
探究性 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
主體性 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比單純的講授訓練更有效。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個性性 在教學中能依據學生的身心特點、接受能力,充分挖掘教材,進行創造的教學,最大限度的開發學生的智力和潛能。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水受熱時體積膨脹,受冷時體積縮小,我們把水的體積的這種變化叫做熱脹冷縮。
2、許多液體受熱以後體積會變大,受冷以後體積會縮小。
過程與方法:
1、學生自主設計實驗,並能根據實驗效果修改探究方法的初步能力。
2、學生透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方法經歷對液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探究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團結協作的精神。
2、意識到要把學到的科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
【教學重點】
觀察及描述水的熱脹冷縮現象,經歷對水等多種液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探究過程。
【教學難點】
設計觀察水受熱體積膨脹的實驗。小組實驗時,學生之間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
【材料準備】
分組實驗:小瓶子、紙杯、細吸管、紅墨水、小水槽、暖瓶(內裝熱水)、溫度計
另備牛奶、食油、白醋、黃酒等易分辨的液體。
演示實驗:試管、紅水、酒精燈、氣球皮、橡皮筋。
【教學過程】
課前實驗:噴泉實驗。
[著名的物理學家楊振寧說過:“成功的真正秘決是興趣”。如果學生對學科、學習內容感興趣,就會產生愉快的情緒和強烈的求知慾,那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情境引入, 引導學生猜測
1、教師操作:酒精燈加熱試管中的水。
提問:看到了什麼?有什麼想法或問題?為什麼水面會升高?(重在爭論增減和水面、體積等變化)
觀察思考討論:水為什麼沒開就溢位來了?
[從一種生活現象引入,創設問題情景,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問題情境下讓學生猜測,提供感知,產生認知失衡,激發思維、爭論,培養探求欲。明確本課要探究的內容—冷熱對水體積變化的影響。]
2、演示實驗:試管裝滿水用氣球皮蒙緊,放入熱水中。
提問:你看到了什麼現象?看清了嗎?能想辦法讓大家看清楚嗎?
[初步觀察感知熱脹冷縮的現象,給學生空間,討論思考如何改進探究方法。]
二、水熱脹冷縮的探究
1、設計水熱脹冷縮實驗
(1)老師給大家提供材料。
提問:你們能用這些材料來設計一個實驗,能更明顯看到水受熱會發生變化什麼嗎?小組討論一下,並思考這兩個問題:老師給大家提供的紅墨水有什麼作用?用一根細管子有什麼好處?
(2)小組討論、完善實驗方案
(3)出示一套組裝好的儀器
把儀器組裝好後,調節細管上的黑色小圈,使它與水柱相平,再放到熱水中。這樣我們就能對比出水柱是否發生了變化。
[出示實驗材料,啟用學生的思維,並透過小組的討論和生生交流,完善實驗方案,並引導學生思考材料在實驗中起到的作用是什麼,從而突破該課的難點。而用黑色的小圈來標明液柱的起始位置,學生之前沒有接觸過,也難以透過探究討論得出,所以這裡採取講解的方式。]
2、水的熱脹實驗
(1)做實驗時,我們該注意些什麼呢?
提出實驗要求:A、注意安全,小心熱水,小心別把玻璃儀器打破。 B、實驗時,小組成員要互相合作。C、仔細觀察水柱有什麼變化?想想是什麼原因引起水柱的變化?D、小組長負責填寫好實驗記錄卡,並負責小組內的紀律管理。
(2)學生實驗(老師巡視、指導)
(3)小組彙報實驗情況
剛才彙報的小組觀察到的共同現象是什麼?
水柱上升說明水受熱後的體積和原來的體積相比有什麼變化?
在科學上我們的表述是“體積膨脹”。是什麼引起了水的體積膨脹呢?
(4)歸納總結
水受熱,體積會有什麼變化?(水受熱,體積膨脹)
小結:我們知道了水受熱後體積會膨脹。
[實驗前讓學生明確實驗的目的是什麼、在實驗過程中觀察什麼,並思考實驗現象說明什麼問題。只有讓學生有目的去實驗,才能讓他們既動手又動腦,提高實驗的效率,並使實驗後的交流更有效。]
3、水冷縮的探究
教師:透過實驗發現了水受熱,體積發生了變化,會膨脹。那如果水受冷會怎樣?
(1)這次實驗應該怎樣做呢?實驗時我們觀察什麼?
(2)學生做水的冷縮實驗
(3)小組彙報實驗情況
這次的實驗現象和剛才的一樣嗎?有什麼不同?為什麼不一樣?
(4)歸納總結
水受冷,體積又有什麼變化?(水受冷,體積縮小)
[有了水熱脹實驗的基礎,這裡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並讓學生自主提出實驗觀察點,理清實驗的思路。彙報時,引導學生對比受熱和受冷的實驗,讓學生分析得出:水受冷,體積縮小。在探究過程中,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
三、活動一小結。
1、透過剛才的兩個實驗,誰能說說水受熱的時候體積有什麼變化?受冷的時候體積又有什麼變化?
2、水的體積變化反應水的溫度變化
大家透過自己的研究發現水有熱脹冷縮的特點,那生活中我們知道了這個特點有什麼用
呢?結合教材指出水的體積變化反應水的溫度變化,就像溫度計的雛形。
[學生思考相互討論,深入理解水的熱脹冷縮與生活實踐相系,讓學生體會: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四、探究其他液體的熱脹冷縮
1、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那其他液體有沒有這種性質呢?除了水,你還知道有哪些液體?
2、提供了食油、白醋、黃酒等易分辨的液體,小組可以選擇你們最感興趣的一種來實驗。用同樣的方法來實驗,觀察和水的實驗現象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學生選擇液體來實驗,要求實驗多做幾次,反覆驗證。
4、小組彙報實驗情況
你們組是用什麼液體來實驗?實驗看到什麼現象?說明這種液體有什麼性質?
5、歸納總結
小結:像醋、飲料、醬油等等屬於同種物體(液體),這些液體加熱或者受冷後有什麼共同的地方?不僅如此,許多液體都能熱脹冷縮。透過今天的研究,我們可以知道: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準備一些液體供他們選擇,如酒精、醋、食油、豆奶和飲料等,在實驗之前讓學生進行充分的猜測,之後用較多時間放手讓學生自主地討論。這樣就可以把學生們的探究活動向著更廣闊的方向拓展。在探究活動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嚴謹科學態度的培養。]
五、聯絡生活,啟發創造
1、拓展:出示一瓶水、飲料。去超市買飲料,本想挑選一瓶裝滿的飲料。但是卻發現貨架上的瓶裝飲料都沒有裝滿,這是什麼原因呢?
2、現在你能解釋一下,燒開水時,壺裡的水為什麼會溢位來?那麼我們在燒開水時,需要注意什麼?
[讓學生學以致用,解決上課開始提出的問題“瓶裝的液體為什麼不裝滿?”,加深學生對液體熱脹冷縮的認識。]
教師寄語:
像生活看似平常的小事,如果細細想來,還真的有許多科學道理。生活中的科學真是隨處可見呀。希望大家在以後遇到這樣的問題,也能像今天一樣認真思考,積極動手,你將會發現更多的科學奧秘。
板書設計:
液體的熱脹冷縮
水
醋 受熱 體積膨脹 熱脹
果汁
醬油 受冷 體積縮小 冷縮
牛奶
......
液體 熱脹冷縮
以上是我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策略、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等方面闡述這一課要怎麼教。我的說課完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