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衛星——月球》教學設計

《地球的衛星——月球》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地球的衛星——月球》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地球的衛星——月球》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月球是地球的衛星,月球圍繞著地球運動;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星球;自古以來,人們就不斷地改進觀測工具,去探索和認識月球。

  2、過程與方法

  瞭解有關月球的一些基本情況;知道人類對月球的探索歷程;能利用多種渠道蒐集有關月球的資料;能與同伴一起交流和探討一些有關月球的資料;能根據資料的特徵整理製作自己的“月球卡”;在討論交流中知道對資訊進行分析比較,並嘗試對資訊的可信度進行評估。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對宇宙濃厚的探究興趣,並體會科學的進步和永無止境的科學探索精神。

  【教學準備】

  有關月球資訊的圖片、課件、影片、書籍等;要求學生在課前收集有關月球的資訊。

  動畫:人類登月、認識月球、月球概況

  影片:月球的形成

  圖片:月球1、月球2

  【教學過程】

  1、匯入

  (1)對有關月亮的歌曲。和有關月亮的詩歌。講有關月亮的故事、傳說。

  (2)關於月球,你們還知道些什麼?

  (3)引導語: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圍繞著地球運動,是地球的衛星。出示課題:地球的衛星——月球。

  (4)引導語:自古以來,人們就特別關注這個距離地球最近的星球,它有哪些奧秘,人們又是怎樣不斷去探索認識月球的呢?

  2、人類對月球的探索。

  (1)閱讀教材中的插圖,說說在探索月球的歷程中,人類觀察月球的工具有什麼變化和發展?說說人類對月球的探索可以分為哪些階段?

  教師板書:肉眼觀察望遠鏡觀察無人月球探測飛行器人類登上月球

  (2)交流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對於月球的認識是怎樣發展的?

  (3)討論:你們從這些工具的發展進步過程中,知道了什麼?

  (4)你們還知道其他的觀察月球的工具嗎?

  (5)觀看課件。

  3、交流有關月球的其他資訊。

  (1)交流(簡要介紹)課前蒐集的有關月球的資料。

  (2)教師要求學生們把交流內容按月球的運動、月球的基本資料、月球的地形特點、月球的其他情況進行簡單的分類。

  (3)小組內將課前蒐集的月球資料按照教師給定的方法進行交流和分類整理。

  (4)對於交流中出現的資訊衝突,討論其在哪些地方出現了資訊差異?

  預設:人類探月的技術與工具越來越先進;人類對月球的資料勘測越來越精確;人類對月球奧妙的瞭解越來越多;人類對月球的疑惑也越來越多。

  4、製作“月球卡”。

  (1)閱讀教材中的“月球卡”製作,思考自己的“月球卡”如何去設計?

  (2)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構思。

  (3)根據自己或小組內的月球資料,選擇所需要的資訊,製作自己的“月球卡”。

  (4)進行“月球卡”的展示評價活動。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中的“月球卡”製作,根據自己或小組內的月球資料,選擇所需要的資訊,製作自己的“月球卡”。

  小結:透過製作“月球卡”,我們發現月球在運動方式、體積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徵等很多方面與地球不同。

  5.拓展延伸

  在課外進行“月球卡”的展示評價活動。

  在討論中產生的分歧是否已經解決?請大家課後繼續蒐集更多的有關月球的資料。

  《地球的衛星——月球》教學設計 篇2

  教學內容:

  本課教學內容是教科版科學課六年級下冊宇宙單元第一課《地球的衛星----月球》。

  本單元的教學要讓學生在星空下來感知宇宙,在感知的基礎上,為學生豐富的資訊資源,形成初步的`、淺顯的、有系統的對宇宙的認識。

  本課教學讓學生對月球的基本情況、運動方式以及人類對月球探索的過程有一定的瞭解,完成一張自己的月球卡的製作。同時培養學生對天文的興趣。

  教學分析

  教科版科學課六年級 《地球的衛星----月球》

  教學物件

  教學物件是小學六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知道了許多有關地球、太陽、月亮、星球的知識。甚至還可以講出黑洞等科學詞彙,對學習新鮮事物有很大的積極性。

  對小學生而言,一個形象、生動的學習環境可以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加深他們對內容的理解。本課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了多媒體技術創設一個學習環境,豐富了學習資源,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保證學生精力集中的進行學習。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透過本課學習,讓學生知道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在運動方式、體積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徵等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教科版科學課六年級 《地球的衛星----月球》

  情感態度價值觀:

  知道對資訊進行分析比較,嘗試對資訊的可信度進行判斷是必要的。

  知道科學的進步需要永無止境的科學探索。

  發展對宇宙天文探索的興趣。

  過程與方法:

  1、利用多媒體渠道收集有關月球的資訊。

  2、按照科學探究的要求進行資訊交流、討論,並且相關的資訊。

  教學重難點

  重點:為學生絡資源,讓學生了解人類探索月球的歷程,知道月球的基本常識。

  難點:透過資訊交流、討論,進行資訊分析比較,充分認識到月球與地球是不同的。

  教學流程

  “我的月球卡”展示與交流 製作“我的月球卡”

  月球的自轉和公轉都是自西向東的。

  月球的這種自轉,稱為同步自轉。因此,自古以來,人們看到月球總是以同一面朝向我們地球。

  月球上的隕擊坑通常又稱為環形山,它是月面上最明顯的特徵。

  月球直徑大約是地球的1/4。

  月球質量大約是地球的1/80。

  月球體積大約是地球的1/49。

  月球引力大約是地球的1/16。

  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在運動方式、體積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徵等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

  月球是地球的衛星。

  肉眼觀察——天文望遠鏡——探測飛行器——登月考察

  整合點診斷與分析

  1、以絡資源為支撐。

  教學中為學生豐富的資訊資源。在經歷過程中,培養學生蒐集資訊、資訊的能力。

  2、依圖片資源來梳理。

  在豐富的資訊資源中學生有比較大的收穫,可能是離散的,不繫統的。在學生對資訊進行分析、比較、討論的基礎上,依託圖片進行知識梳理,使學生也學到資訊的方法並做出診斷。

  3、借影片、動畫資源激情。

  在教學中,借影片真實的畫面呈現月球地貌概況,視覺衝擊力大大地加深了學生的認識與感受。同時,flash動畫地模擬,讓學生的真情得以表達。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同時也培養了學生高漲地天文興趣。

  《地球的衛星——月球》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 透過收集資料、課堂交流等活動,瞭解一些月球的基本知識和人類探索月球的歷程。

  2. 能利用多種途徑收集有關資訊,並按科學探究的要求進行資訊交流、整理。

  3. 從人類探索月球的艱辛歷程中體會到科學的進步和永無止境的科學探索精神,激發學生對宇宙產生濃厚的興趣。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瞭解教參上介紹的有關月球的知識;

  2.整理準備提供給學生的月球資料(遠古時期、伽利略時期、近現代時期);

  3.錄影資料(備課系統:人類在不同時期對月球的探索);

  4.月球卡範例(參考教材上的範例)

  學生準備:課前收集有關月球的資訊。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 同學們,你們知道離我們地球最近的星星是哪一顆嗎?它就是地球的衛星——月球。有關月球的詩歌、神話故事有許多,誰能背一首詩或說一個故事給大家聽一聽 ?

  2. 請幾個同學講故事或者背詩歌。

  (預設:《靜夜思》《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嫦娥奔月》)

  3.從這些故事和詩歌中我們可以瞭解到,自古以來,人們就特別關注月球。那古人對月球有哪些認識與疑問?哪些是比較科學的認識,哪些僅僅是想象,缺乏科學的認識?你根據什麼來判斷?

  (預設:認識:月有陰晴圓缺;疑問:明月幾時有;想象:月球像地球一樣生活著生物)

  月球到底有哪些奧秘,人們又是怎樣去探索認識月球的呢,就讓我們開始今天的學習吧。

  二、瞭解人類對月球的探索歷程

  1. 播放錄影(或出示課文P38圖片),思考:從古至今,人類觀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發生了哪些變化?隨著觀察工具和手段的變化,人類對月球有哪些新的認識?

  (梳理板書:肉眼觀月 地面天文望遠鏡觀月 探測器探測與登月考察)

  2.提供老師準備的3份資料,學生閱讀並把最感興趣的部分圈劃出來。

  3. 你對人類認識月球的過程有什麼想法?

  (預設:人類探月的技術與工具越來越先進;人類對月球的資料勘測越來越精確;人類對月球奧妙的瞭解越來越多;人類對月球的疑惑也越來越多。)

  三、製作我的“月球卡”

  1. 課前讓大家收集了有關月球的資訊,你們收集到了月球哪些方面的資訊 ?

  (學生展示自己的資訊但不作具體介紹)

  2.討論:啟發學生以“月球卡”的形式交流月球資訊。

  3.小組合作製作 “月球卡”。教師巡視指導。

  4. “月球卡”交流會。

  (適時穿插阿波羅號宇航員奧爾德林的故事:在別人問及他是否為沒成為第一個下月球的人感到遺憾時,他風趣地說道:“別忘了,我是第一個從月球下地球的人”。充分體現了一個宇航員熱心科學事業而不看重個人榮譽的灑脫。)(注:如果學生沒有收集到資料,可以把閱讀老師的資料與製作“月球卡”活動合併起來)

  四、課後擴充套件(作業)

  1. 課後進一步收集有關月球的資料。

  2. 在班級中展出“月球卡”。

  《地球的衛星——月球》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在運動方式、體積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徵等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2、過程與方法:

  (1)、能利用多種渠道蒐集有關月球的資訊。

  (2)、按照科學探究的要求進行資訊交流、討論,並且整理有關的資訊。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能對資訊進行分析比較,嘗試對資訊的可信度進行判斷。

  (2)、理解科學的進步需要永無止境的科學探索精神。

  (3)、發展對宇宙天文探索的興趣。

  教學策略:

  透過書本、網路、詢問、電視等途徑收集資訊,整理資訊,師生共同分析資料,交流合作掌握本課的內容。

  學具準備

  有關月球的書籍、記錄卡片

  教具準備

  有關月球的多媒體資 教學流程 創設情境直觀操作分析歸納巧設練習整理歸納 激發興趣 深化認識 強化問題 製作卡片 拓展應用

  教學過程:

  一、情景創設,引入主題。

  1、同學們,我們都知道地球有一個衛星,那就是月球。有關月球的詩歌、神話故事有許多,你能不能背一首詩或講一個故事給大家聽一聽? (請幾位同學講故事或者背詩:《吳剛伐桂》》、《嫦娥奔月》、等故事;《靜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從軍行》(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等。

  評價:讓學生講述故事,這就是讓學生給自己信心,應當給予表揚,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探索興趣。

  2、從這些故事和古詩中我們可以瞭解到,自古以來,人們就特別關注月球。月球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星球,月球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秘密。那麼,月球到底有哪些奧秘,人們又是怎樣去探索認識月球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地球的衛星──月球》。(板書課題)

  二、人類對月球的探索歷程

  (一)自主學習,閱讀文字“人類對月球的探索”。

  1、閱讀課本第46頁中的插圖,說說圖片的主要內容。

  2、請同學們說說在探索月球的歷程中,人類觀察月球的工具發生了哪些變化? (梳理板書:肉眼觀察——天文望遠鏡——探測飛行器——登月考察)

  3、從這些工具的發展過程中,你知道些什麼,大家討論一下?

  4、對這些工具,你有沒有補充的內容,說來聽聽。

  (人類探月的技術與工具越來越先進;人類對月球的資料勘測越來越精確;人類對月球奧妙的瞭解越來越多;人類對月球的疑惑也越來越多。)

  (二)師生交流:中國、美國登月情況的比較。 1969年7月20日,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埃德溫·奧爾德林乘“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首次成功登上月球,實現了人類登上月球的夢想。圖為美國宇航員登月的資料圖片.

  2009年3月1日嫦娥一號衛星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員的精確控制下,準確落於月球東經52.36度,南緯1.50度的預定撞擊點。

  2010年10月1日下午18時59分57秒,中國探月二期工程先導星“嫦娥二號”在西昌點火升空,準確入軌,赴月球拍攝月球表面影象、獲取極區表面資料,為嫦娥三號在月球軟著陸做準備。

  教師:美國綜合實力第一、技術全面成熟、實現了登月夢。我們偉大的中國剛剛跨出第一步雖然我們和美俄差距還比較大,還停留在探月中“繞”的階段;我國“嫦娥工程”啟動於2004年。雖然起步很晚但是正如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運載火箭系統原總指揮黃春平:在資金到位、專案按時啟動等理想條件下,中國完全有能力在15年內將載人航天器送往月球。 (這部分主要是讓學生透過比較讓學生懂得沒有祖國的強大,就沒有我們今天美好的生活)

  評價:透過比較,讓學生知道──我們雖然跟發達國家還是有差距。但是隻要我們努力,我們偉大的祖國對於月球的探索會上不會輸給別的國家。也讓六年級的孩子對客觀事實有全面的認識,對他們的發展意義更大一些。對學生交流我國的登月計劃和情況時對於說出我國的情況時應當給予讚揚。

  三、製作我的“月球卡”

  1、教師:請同學們把課前收集了有關月球的資訊,先組內交流展示一下

  (要求:交流時要說明資訊的來源;有衝突的地方要記下來,然後分類整理。)

  2、各組派一名代表,彙報交流本組收集到的資訊。

  (小組學習交流,可以培養學生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實現學生的資源共享;讓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合作、懂得思考、大膽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更學會傾聽、尊重他人的意見,同時也能使學習的氛圍變得輕鬆和活潑起來。)

  3、從大家收集彙報的資訊主題來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月球的運動;二是月球的基本資料;三是月球的地形;四是有關人類登月的故事。

  (一)是月球的運動

  月球約一個農曆月繞地球執行一週,而每小時相對背景星空移動半度,即與月面的視直徑相若。與其他衛星不同,月球的軌道平面較接近黃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

  (二)是月球的基本資料

  月球的年齡大約也是46億年,它與地球形影相隨,關係密切。月球也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最外層的月殼平均厚度約為60-65公里。月殼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佔了月球的大部分體積。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狀態的。月球直徑約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體積只有地球的1/49,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當於地球重力的1/6。

  (三)是月球的地形

  月球上面有陰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區域。早期的天文學家在觀察月球時,以為發暗的地區都有海水覆蓋,因此把它們稱為“ 海 ”。著名的有云海、溼海、靜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脈,那裡層巒疊嶂,山脈縱橫,到處都是星羅棋佈的環形山。位於南極附近的貝利環形山直徑295公里,可以把整個海南島裝進去。最深的山是牛頓環形山,深達8788米。除了環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脈。高山和深谷疊現,別有一番風光。

  月球的正面永遠向著地球。另一方面,除了在月面邊沿附近的區域因天秤動而間中可見以外,月球的背面絕大部分不能從地球看見。在沒有探測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個未知的世界。

  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它幾乎沒有月海這種較暗的月面特徵。而當探測器執行至月球背面時,它將無法與地球直接通訊。

  (四)是有關人類登月的故事

  蘇聯的月球2號於1959年9月撞擊月球,是首個登陸月球的探測器,而美國的阿波羅11號則於1969年7月成功登陸月球,航天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巴茲·奧爾德林成為歷史上最早登陸月球的人類。法國小說家儒勒·凡爾納的1865年小說《從地球到月球》則是人類出現最早有關登陸月球的概念之一。中國月球探測工程是指2003年3月由中國國家航天局宣佈正式起動的月球探測計劃。

  這是1972年美國阿波羅17號宇宙飛船在返回地球途中拍攝的月球照片

  4、小結:透過製作“月球卡”,我們發現月球在運動方式、體積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徵等很多方面與地球不同。

  科學課教學和別的學科一樣也需要為學生今後的自主探究學習做示範,所以製作月球資料卡作記錄時可以對照資料上提供的前人研究成果,這樣為後面的學習中有針對性地設計實驗去證實或證偽,對於學生形成科學思維更加有利。

  五、整理拓展知識。

  透過今天的學習,你已經多多少少知道一些月球方面的知識,本節課還有一些月球方面的知識沒有解決,回去後自己繼續收集研究月球知識,同時注意每天晚上觀察月亮的變化情況並做好記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