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學物理《慣性》教學設計範文(通用3篇)

人教版中學物理《慣性》教學設計範文(通用3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要怎麼寫好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中學物理《慣性》教學設計範文(通用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學物理《慣性》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出自浙教實驗版七年級(下)科學課本第二章《運動和力》的第七節《牛頓第一定律》的第二課時慣性。慣性是運動和力的關係知識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又與實踐知識緊密聯絡。明確慣性概念,理解慣性現象,既是學習運動和力的關係乃至整個力學的基礎,又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重要途徑。慣性是一個抽象的科學概念,在教學中還應重視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開發學生的智力。

  學情分析:

  對於慣性的知識,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所瞭解,但理解不深。而且慣性這個概念比較抽象。因此,在教學中緊扣科學的特點,突出實驗教學,讓學生充分動手,動口,動腦,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觀察、分析、歸納的能力,增強實踐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什麼是慣性,能例舉證明慣性存在的實驗現象和生活例項,並能用慣性解釋有關現象。

  過程與方法:

  1、觀察和實驗探究,感知慣性的存在。

  2、探究人類生活常見事例,認識慣性所產生的效果,如何利用和防止慣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學生抽象思維的能力。

  2、透過慣性應用與防止的教學,向學生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3、透過探究實驗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精神。

  教學重點:

  1、用慣性解釋生活和生產的有關現象。

  2、任何物體任何狀態下都有慣性。

  教學難點:

  1、慣性是物體固有屬性的理解。

  2、慣性大小與運動快慢無關。

  教具準備:硬紙板 紙條 筆帽棉花 棋子玻璃杯 慣性演示器 尺子水槽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景,激趣設疑,匯入主題

  1、觀看錄影:另類車禍

  設疑:為什麼已經剎車了,車還會開出這麼遠?

  設計意圖: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興趣,同時提高了學生的交通安全意識。

  2、請同學們來看小魔術,在裝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紙板,在紙板上放雞蛋。迅速擊打雞蛋下的硬紙板,雞蛋落入杯中,觀察思考原因,邊演示邊設疑:雞蛋到哪裡去了?你可知道其中的奧妙?

  設疑:雞蛋為什麼沒有沿水平方向運動?是失去摩擦力了嗎? 還是老師會氣功,‘發功’將雞蛋吸住了嗯呢?

  設計意圖:激趣、設疑,引題,既使學生自發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又抓住他們的注意力。

  (二)、播放flash動畫,引人入境

  播放慣性小車和氣體的慣性(菸圈)動畫片,輔以講述。

  設計意圖:激發興趣,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到慣性的存在。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學生體驗慣性的存在

  分組實驗:明確目標,介紹器材,學生實驗體驗慣性存在。

  [設計實驗]目的:證明慣性的存在

  器材:玻璃杯、尺子、硬紙板、水槽、水、紙條、筆帽、棋子。

  要求:

  (1) 自主設計多種實驗。

  (2) 儘可能充分利用實驗器材。

  (3) 用簡要的語言解釋現象。

  討論、交流、展示學生的實驗及解釋現象。

  2、教師引導學生髮現並體驗慣性,並引導學生得出慣性的概念。

  設計意圖:概念是從具體事例、實驗事實中抽象出來的,只是首先為學生提供豐富典型的感性材料,才能從抽象出本質特徵形成概念。同時使學生對慣性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學會將科學知識聯絡生活實際。

  (四)、點撥精講、解難析疑

  影片“人以不同的速度碰到石頭和人踩上西瓜皮摔倒的搞笑flash動畫”。

  提出問題:你發現了什麼?引學生髮問、思索,兩者為什麼有差異呢?由此可猜想慣性會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設計意圖:學生盡情猜想可以從不同方面自由提出自己的見解,為他們的多向思維提供空間,激發他們課後自主探究,敢於猜想能提出自己的見解將為他們敲開科學探究之門。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將摩擦力與本節內容相聯絡。

  引出:慣性大小與運動快慢無關。

  設疑:那麼慣性大小與什麼有關呢?(學生猜想)

  演示:慣性與物體質量的關係。

  學生活動:學生觀察實驗步驟和現象,分析原因。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弄清慣性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突破難點。

  (五) 、對照比較 辨別概念

  列表讓學生比較慣性和慣性定律的區別和聯絡。

  設計意圖:使知識系統化,加深理解和記憶的效果。

  (六)、分組討論、合作交流

  教師引導發問:如某一時間地球上的物體突然失去了慣性,這對我們生活的世界將有什麼樣的影響?

  設計意圖:透過虛擬想象,強化概念。同時放手讓學生自己利用資訊,增強自主學習的能力,加強合作交流的能力。

  (七)、反饋練習

  1、下列關於慣性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運動的物體有慣性,靜止的物體沒有慣性。

  B、只有物體的運動狀態改變時才有慣性。

  C、不受力的物體有慣性,受力的物體沒有慣性。

  D、一切物體在任何時候都具有慣性。

  2、勻速向前行駛的汽車裡的乘客,向外跳車時,向哪個方向跳不容易摔倒?

  3、水平放置的密閉玻璃管內充有水,它的中間有一氣泡,如圖所示,當玻璃管由靜止向右沿水平方向運動時,氣泡相對玻璃管( )

  A、向右運動B、向右運動C、保持不動 D、無法判斷

  設計意圖:培養用所學知識解釋問題的能力,加強同學間的交流。

  (八)、創新交流

  你還知道生活中哪些現象與慣性有關?你的收穫、感受以及你更感興趣的問題是什麼?

  設計意圖:這是師生交流的平臺,給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和創新精神。

  中學物理《慣性》教學設計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慣性是運動和力的關係知識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又與實踐知識緊密相聯.明確慣性概念,理解慣性現象,既是學習運動和力的關係乃至整個力學的基礎,又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重要途徑.慣性是一個抽象的科學概念,在教學中還應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開發學生的智力。

  2、教學目的

  1)知道慣性現象,知道任何物體在任何狀態下都有慣性。

  2)會解釋簡單的慣性現象。

  3)知道慣性和牛頓第一定律的區別。

  3、重點、難點。

  慣性是物體固有屬性的理解,用慣性解釋生活和生產中的有關現象.

  二、教學思路

  本課題按照"展示現象→分析思考→整理擴充套件→鞏固應用"的模式展開教學.透過教學程式的設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利用慣性實驗的新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慣性概念的建立和應用,發展學生抽象思維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

  1、觀察抽象 建立概念

  概念是從具體事例、實驗事實中抽象出來的,只有首先為學生提供豐富典型的感性材料,才能從中抽象出本質特徵,形成概念。

  為此,在引出慣性概念之前,先演示慣性球、抽紙條等實驗,學生看到:當突然抽去底下物體的時候,上面的物體能保持原位不動,這個結果出乎學生的意料,激起學生的探究慾望.由此得出:靜止的物體有保持靜止的性質.既然靜止的物體有保持靜止的性質,那麼運動的物體又有什麼性質呢?

  舉例:離開槍口的子彈失去了推力,還能繼續前進.演示:運動的小車突然停止,車上的木塊繼續前滑.兩個事例表明:運動的物體有保持原來運動速度和運動方向的性質。

  小結:靜止的物體有保持靜止狀態的性質,運動的物體有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的性質.進一步歸納得出:任何物體都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性質,這種性質叫做慣性.接著讓學生舉出生活和生產中的慣性例子.初步建立起慣性的概念。

  2、虛擬想象 強化概念

  虛設一個與真實情況相反的物理條件,並以此推出一系列想象性的荒謬結果,用反面的荒謬啟迪人們對正面真實的認識,這就是虛擬情景。

  對於慣性,學生常有疑問:物體真的有慣性嗎?對此,教師引導發問:"假如某一時間地球上的物體突然失去了慣性,這對我們生活的世界將有什麼樣的影響呢?"引起學生的想象和討論。

  正在進行比賽的運動場上,所有的球離開球拍後,因沒有慣性而無法前行,掉落地上.足球、籃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甚至跳遠、跳高等運動專案都將無法進行。

  離開槍口的子彈,因沒有慣性無法向前射出,至多掉落在開槍者自己的眼前.美國最先進的核彈,如果正用來打擊別國,也只能落在自己的跟前爆炸而自取滅亡。

  地球以360米/秒的速度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離開地面的人因沒有慣性而不會隨地球一起運動,當他重新落回地面時,將落在原位置的西邊.假如一箇中國人離開地面數小時,當他降落到地面時,或許已經站在加拿大的國土上。

  許多物理現象自然形成,永久存在,人們司空見慣,習以為常,對其中隱藏著的科學真理難有深刻的理解.虛擬情景以其"虛"、"謬"、"奇"的特點,與真實世界形成強烈的反差,使人虛中見實,無中見有,從反面看到真實的直觀,從而加深了對客觀世界真理性的認識。

  3、比喻聯想 深化概念

  慣性是一切物體的'固有屬性,在任何情況下,物體的慣性都始終存在.學生卻提出這樣的問題:"慣性是物體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性質,那麼,當物體的運動狀態改變(即做變速運動或曲線運動)時,它的慣性豈不消失了嗎?"要消除這樣的疑問,無論用理論的推導或實驗的證明都是困難的.然而我們卻可以用下面的比喻來解除疑問.每個學生都有閱讀的本領,但並不是每時每刻都在閱讀,即使在勞動,閱讀的本領照樣存在;每個人都有睡覺的習性,但並不是每時每刻都在睡覺,即使在學習,睡覺的習性仍舊存在.同樣的道理,物體有慣性,即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性質,即使它的運動狀態發生變化(做變速運動或曲線運動),它的慣性也同樣存在,只不過沒有直接表現出來罷了.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不管這個物體在做什麼運動,是否受到力的作用,物體的慣性始終存在.

  4、對照比較 辨別概念(慣性 慣性定律區別)

  比較是物理教學中較為常用的一種思維方法,對既有聯絡又有區別的不同知識進行比較,可以區別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使知識系統化,加深理解和記憶的效果.學生容易把慣性和慣性定律混淆起來,兩者的區別和聯絡可列表對比如下:

  區別:

  1、前者是物體的固有屬性,後者是物體的運動規律。

  2、前者在任何情況下都存在,後者只有當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才遵守。

  聯絡:慣性定律是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物體慣性的直接表現。

  5、例項分析 應用概念

  從具體事例中抽象出慣性概念,這只是實現了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第一次飛躍.學習的目的在於應用,教學中應指導學生從理性認識回到實踐,實現認識上的第二次飛躍.應用慣性知識解釋實際問題的例子是很多的.如:

  1)汽車突然開動、剎車、轉彎時,車內乘客的倒向如何?

  2)勻速向前行駛的汽車裡的乘客,向外跳車時,向哪個方向跳不容易摔倒?

  3)在勻速向前行駛的車廂裡的乘客,分別向前跳遠和向後跳遠,哪一次跳得更遠?

  4)在勻速向前行駛的車廂裡的乘客向外擲石子,以相等的速度分別向前和向後擲出,哪一次擲得更遠?

  5)在勻速、加速、減速向前行駛的車廂裡的乘客,豎直上跳,當他落下時,分別落在原位置的哪一側?

  上述各例,從慣性知識的單一應用,到慣性與速度知識的綜合應用,從簡單的勻速問題到較複雜的變速問題,層層深入,步步提高.在分析講解中,引導學生掌握解答慣性問題的思路與方法,不但加深了學生對慣性知識的透徹理解,而且大大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結

  1、慣性的概念,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

  2.慣性與牛頓第一定律的區別。

  慣性是自然界中的物體所具有的一種性質,這種性質表現為物體總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即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而慣性定律是一條客觀規律,這一規律說明了正是由於物體具有慣性這種性質,所以當沒有外力改變物體運動狀態時,物體將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即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因此,慣性和慣性定律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前者是物體具有的一種性質,後者是物體在不受力時遵循的一條客觀規律。

  四、作業

  準備錘頭和錘把,透過實踐分析:

  (1)把錘頭固定在錘把上,有幾種方法?

  (2)把錘頭從錘把上卸下來,有幾種方法?並加以解釋。

  中學物理《慣性》教學設計3

  【設計依據】

  教育心理學研究成果顯示,學習效果取決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實踐、即動手又動腦,創設能使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情景,激發他們學習物理的積極性。

  【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的思維習慣是:直觀形象思維能力較強,抽象的理性思維能力較弱,有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因此“課堂中的教學實驗”是本節的關鍵內容,是學習慣性的思維支撐點。

  【教材分析】

  慣性的概念可以透過一系列的課堂演示實驗,從而讓學生概括出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無論物體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都具有慣性。慣性現象的解釋是慣性知識的延伸,學生雖然瞭解、也能講出生活中的一些慣性現象,但都比較抽象,要他們真正用慣性知識來描述還存在著一定的困難。而這樣安排能讓學生更深層次的理解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一切物體都有慣性。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知道什麼是慣性,認識一切物體都有慣性。

  2、會解釋慣性現象。

  過程與方法:

  培養和提高實驗設計與操作、現象描述、總結歸納等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材重、難點】

  慣性的定義應用慣性知識解釋慣性現象。

  【教學原則】

  啟發教學原則,循序漸進原則。

  【教學方法】

  討論法 探究法 啟發法情境教學法。

  【重難點片段描述】

  一、慣性

  對生活中常見現象的質疑,引出新課。

  當你乘車時,你一定有這樣的感受,汽車緊急剎車時,你會突然向前傾倒,這是為什麼呢?要認識這個現象,就需要引入一個新的概念———————慣性。

  演示書本p28實驗探究:

  1、筆帽實驗———————靜止的物體具有慣性。

  2、課本橡皮實驗————————運動的物體具有慣性。

  教師增加實驗:

  3、移動水杯實驗————液體具有慣性。

  4、口吹紙筒實驗—————氣體具有慣性 。

  學生概括:所有的物體(無論是固體、液體還是氣體)都具有慣性,無論物體做什麼性質的運動,都具有慣性。(多樣的實驗是學生的思維支撐點,透過實驗學生可以很輕鬆的概括出慣性的特徵。)

  教師進一步強調慣性是物體本身的固有屬性,一切物體在任何時候都具有慣性。而且慣性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大小有關,物體質量越大,慣性越大。

  慣性與慣性定律的區別,以及慣性與力的區別。

  二、慣性現象描述:

  1、演示慣性球實驗:小木片在鐵片彈擊下飛出去,小球原位落入凹槽。

  設問:⑴確定研究的物件?

  ⑵研究物件原來做什麼運動?

  ⑶發生了什麼變化?

  ⑷由於慣性,研究物件將有怎樣的表現?

  學生討論:木片上的小球原先處於靜止狀態,木片由於鐵片彈擊而運動,但小球由於慣性仍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故最後在原位置落入凹槽。(學生還不是很熟練,教師適當補充。)

  (設計意圖:運用實驗激發學生求知慾,同時深化慣性現象。)

  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免費旅遊的辦法可行嗎?

  學生討論,得出結論:人與地球原來是運動的,當人跳起時,由於具有慣性,還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所以會落回原地,所以免費旅遊的想法是不正確的。

  2、透過幻燈片適當練習各種慣性現象的描述

  ⑴紙飛機離開手以後,還會繼續飛行,這是為什麼?

  ⑵把錘柄在固定的物體上撞幾下,錘頭就牢牢的套在錘柄上了,為什麼?

  ⑶跳遠時利用助跑,使自己跳的更遠。

  三、學生列舉生活中的慣性現象,並加以交流分析:

  1、拍衣服上的灰塵

  學生概括:灰塵原先和衣服一起處於靜止狀態,衣服在拍擊之下而運動,而灰塵由於慣性依然保持原先的靜止狀態,故能從衣服上飄下來。(學生雖然瞭解這是慣性現象,但用慣性知識來描述還是很生疏)

  2、剎車後車輪停止轉動,汽車還要滑行一段距離

  學生概括:汽車原先處於運動狀態,車輪由於剎車而停止轉動,但汽車由於慣性仍然保持原有的運動狀態,故還要滑行一段距離。

  3、學生表演運動著的人腳受到阻礙而摔倒的現象

  學生表演:(學生具有非常強的表演慾望,表演很形象、生動、到位,其他同學也很開心看到精彩的表演。將慣性這個抽象的知識用精彩的節目形式展現給大家,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通俗易懂。)學生很容易概括出來:運動著的人的腳由於受到其他同學的阻礙而靜止,但上身仍然保持著原先的運動狀態,故導致不平衡而摔倒。

  4、學生表演列車啟動、剎車、轉彎時乘客的各種姿態變化

  學生表演:(該實驗前半段應該說非常成功,汽車啟動和剎車時候,車內乘客的各種姿態變化也表演的很到位,同學對於此慣性現象的描述也挺具體。但後半段關於汽車轉彎的各種姿態變化描述卻有待進一步完善。對於剛接觸慣性的學生而言,解釋這麼複雜的變化還稍顯牽強。所以在這裡如果換成懸掛的小球的動向變化可能會更好!)

  (設計意圖:對於這一環節,教師要特別重視,因為這一過程需要學生分析、想象、設計、創造,這是發展學生能力的關鍵環節,要給學生充分考慮的時間。對於接受能力快的同學來說,表演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讓他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對於接受能力慢的同學來說,則可藉此機會向別人請教,最終獲得探究的成功。“交流”它貫穿於整個探究活動中,教學時,教師可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也可全班交流。)

  【教學反思】

  本堂課開始用多種方式的實驗展示推出一切物體,且無論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都具有慣性。實驗簡顯易懂,課堂效果理想。實驗是學習抽象的慣性概念的思維支撐點。

  在本課的重難點突破中,還是選擇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以豐富的節目形式來展現他們在課堂中的所得!學生的表演慾望和表演才能是關鍵的所在。教師應立足與如何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絡,並適時進行點撥,要求學生課後要多觀察,把生活帶入課堂,再把學到的知識帶入社會中。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