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學物理《慣性》教學設計範文(精選3篇)

人教版中學物理《慣性》教學設計範文(精選3篇)

  作為一名老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中學物理《慣性》教學設計範文(精選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中學物理《慣性》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的

  1、知道什麼是慣性,認識一切物體都有慣性。

  2、會用物體的慣性解釋慣性現象,培養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

  3、透過慣性現象,向學生進行交通安全教育。

  (二)教具

  慣性球、慣性小車和木塊。

  (三)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是什麼?

  二、慣性

  教師:從牛頓第一定律知道,任何物體都具有保持靜止狀態或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這種性質叫做慣性。也可以說物體有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慣性。牛頓第一定律也叫慣性定律。

  這裡提出了一切物體都有慣性,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

  三、慣性現象

  教師:一切物體都有慣性。下面我們做幾個表現物體具有慣性的有趣實驗。

  1、慣性小球實驗

  我們把一個小球穩穩地放在小木片上,用彈簧片迅速地把小木片彈出去,注意觀察發生的現象。

  (演示)

  小木片彈出去後,小球落在了原處。

  大家都知道這是由於小球有慣性。但是如何用簡單明瞭的語言解釋這個現象呢?

  我們用慣性解釋物理現象,必須抓住慣性的實質。慣性的實質是物體有保持原有的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所以我們必須認清物體原有的運動狀態。以小球為例,木片被彈出去之前,小球處於靜止狀態。小球由於有慣性,還應保持原有的靜止狀態,所以小球落在原處。簡言之,物體原來是什麼狀態,由於有慣性,它要保持什麼狀態,這是解釋慣性現象的關鍵。

  2、鋼筆帽的慣性實驗。

  教師示範:拿一個小紙條放在桌邊上,在紙條上壓一個立著放的鋼筆帽,將紙條迅速抽出,鋼筆帽不倒。

  (學生操作)

  教師提問:請大家解釋當紙條抽出時,筆帽為什麼不倒?

  (學生回答,教師講評)

  鋼筆帽是靜止的。當紙條迅速抽出時,由於筆帽有慣性,還要保持靜止狀態,所以筆帽不倒。

  3、剎車時的慣性現象

  教師:我們在小車上立一個木塊,使小車和木塊一起運動,小車突然停住時會發生什麼現象?

  (演示,並請學生解釋,教師講評)

  教師:剎車前木塊和小車一起運動。剎車時,木塊底部和小車都停住了,但是由於有慣性,木塊上部還要保持向前運動,所以木塊向前傾倒。

  這個實驗再現了汽車緊急剎車時乘客向前倒這一普遍現象。

  4、汽車起動發生的慣性現象

  教師:請大家解釋汽車起動時乘客為什麼向後傾倒?

  (學生回答:教師講評)

  四、學生練習

  1、章後習題1

  (教師講評從略)

  2、章後習題4

  (教師講評從略)

  3、習題3

  (教師講評從略)

  4、習題2

  (學生答)

  教師:飛機投擲物體前,被投擲物跟飛機一起運動。投擲物離開飛機後由於慣性仍要向前保持勻速直線運動。可是被投擲物受重力作用,它向前運動的同時還要向下落,物體的實際下落軌道是一拋物線。所以必須提前投擲。

  飛機速度越大,高度越大,提前量也應該越大。飛機投彈也遵循這個規律。

  5、節後練習4

  (學生答)

  教師:跳遠運動員起跳前經過了一段距離的助跑,踏跳時具有較大的水平向前的速度。由於人有慣性,踏跳後還要向前繼續用較大的速度運動,這樣可以跳的更遠些。事實證明,跳遠運動員都是短跑好手就是這個道理。

  五、學生閱讀“汽車剎車之後”

  教師:從閱讀材料可知,汽車的停車距離等於反應距離和制動距離之和。如果你是一位汽車司機,應該注意怎樣防止發生交通事故?

  教師:車速不能太快,十次事故九次快。駕駛車輛應該精神集中,這樣叮以縮短反應時間和減小反應距離。司機應保證汽車的剎車機件的效能良好,縮短制動距離。下雪、下雨天尤其應減速慢行。

  我們同學騎腳踏車也應如此。不騎快車、精神集中、車閘要靈。

  中學物理《慣性》教學設計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慣性是運動和力的關係知識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又與實踐知識緊密相聯。明確慣性概念,理解慣性現象,既是學習運動和力的關係乃至整個力學的基礎,又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重要途徑。慣性是一個抽象的科學概念,在教學中還應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開發學生的智力。

  2、教學目的

  1)知道慣性現象,知道任何物體在任何狀態下都有慣性。

  2)會解釋簡單的慣性現象

  3)知道慣性和牛頓第一定律的區別

  3、重點、難點

  慣性是物體固有屬性的理解,用慣性解釋生活和生產中的有關現象。

  二、教學思路

  本課題按照"展示現象→分析思考→整理擴充套件→鞏固應用"的模式展開教學。透過教學程式的設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利用慣性實驗的新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慣性概念的建立和應用,發展學生抽象思維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

  1、觀察抽象 建立概念

  概念是從具體事例、實驗事實中抽象出來的,只有首先為學生提供豐富典型的感性材料,才能從中抽象出本質特徵,形成概念。

  為此,在引出慣性概念之前,先演示慣性球、抽紙條等實驗,學生看到:當突然抽去底下物體的時候,上面的物體能保持原位不動,這個結果出乎學生的意料,激起學生的探究慾望。由此得出:靜止的物體有保持靜止的性質。既然靜止的物體有保持靜止的性質,那麼運動的物體又有什麼性質呢?

  舉例:離開槍口的子彈失去了推力,還能繼續前進。演示:運動的小車突然停止,車上的`木塊繼續前滑。兩個事例表明:運動的物體有保持原來運動速度和運動方向的性質。

  小結:靜止的物體有保持靜止狀態的性質,運動的物體有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的性質。進一步歸納得出:任何物體都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性質,這種性質叫做慣性。接著讓學生舉出生活和生產中的慣性例子。初步建立起慣性的概念。

  2、虛擬想象 強化概念

  虛設一個與真實情況相反的物理條件,並以此推出一系列想象性的荒謬結果,用反面的荒謬啟迪人們對正面真實的認識,這就是虛擬情景。

  對於慣性,學生常有疑問:物體真的有慣性嗎?對此,教師引導發問:"假如某一時間地球上的物體突然失去了慣性,這對我們生活的世界將有什麼樣的影響呢?"引起學生的想象和討論。

  正在進行比賽的運動場上,所有的球離開球拍後,因沒有慣性而無法前行,掉落地上。足球、籃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甚至跳遠、跳高等運動專案都將無法進行。

  離開槍口的子彈,因沒有慣性無法向前射出,至多掉落在開槍者自己的眼前。美國霸權者最先進的核彈,如果正用來打擊別國,也只能落在自己的跟前爆炸而自取滅亡。

  地球以360米/秒的速度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離開地面的人因沒有慣性而不會隨地球一起運動,當他重新落回地面時,將落在原位置的西邊。假如一箇中國人離開地面數小時,當他降落到地面時,或許已經站在加拿大的國土上。

  許多物理現象自然形成,永久存在,人們司空見慣,習以為常,對其中隱藏著的科學真理難有深刻的理解。虛擬情景以其"虛"、"謬"、"奇"的特點,與真實世界形成強烈的反差,使人虛中見實,無中見有,從反面看到真實的直觀,從而加深了對客觀世界真理性的認識。

  3、比喻聯想 深化概念

  慣性是一切物體的固有屬性,在任何情況下,物體的慣性都始終存在。學生卻提出這樣的問題:"慣性是物體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性質,那麼,當物體的運動狀態改變(即做變速運動或曲線運動)時,它的慣性豈不消失了嗎?"要消除這樣的疑問,無論用理論的推導或實驗的證明都是困難的。然而我們卻可以用下面的比喻來解除疑問。每個學生都有閱讀的本領,但並不是每時每刻都在閱讀,即使在勞動,閱讀的本領照樣存在;每個人都有睡覺的習性,但並不是每時每刻都在睡覺,即使在學習,睡覺的習性仍舊存在。同樣的道理,物體有慣性,即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性質,即使它的運動狀態發生變化(做變速運動或曲線運動),它的慣性也同樣存在,只不過沒有直接表現出來罷了。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不管這個物體在做什麼運動,是否受到力的作用,物體的慣性始終存在。

  4、對照比較 辨別概念(慣性 慣性定律區別)

  比較是物理教學中較為常用的一種思維方法,對既有聯絡又有區別的不同知識進行比較,可以區別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使知識系統化,加深理解和記憶的效果。學生容易把慣性和慣性定律混淆起來,兩者的區別和聯絡可列表對比如下:

  區別:1、前者是物體的固有屬性,後者是物體的運動規律

  2、前者在任何情況下都存在,後者只有當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才遵守

  聯絡:慣性定律是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物體慣性的直接表現

  5、例項分析 應用概念

  從具體事例中抽象出慣性概念,這只是實現了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第一次飛躍。學習的目的在於應用,教學中應指導學生從理性認識回到實踐,實現認識上的第二次飛躍。應用慣性知識解釋實際問題的例子是很多的。如:

  1)汽車突然開動、剎車、轉彎時,車內乘客的倒向如何?

  2)勻速向前行駛的汽車裡的乘客,向外跳車時,向哪個方向跳不容易摔倒?

  3)在勻速向前行駛的車廂裡的乘客,分別向前跳遠和向後跳遠,哪一次跳得更遠?

  4)在勻速向前行駛的車廂裡的乘客向外擲石子,以相等的速度分別向前和向後擲出,哪一次擲得更遠?

  5)在勻速、加速、減速向前行駛的車廂裡的乘客,豎直上跳,當他落下時,分別落在原位置的哪一側?

  上述各例,從慣性知識的單一應用,到慣性與速度知識的綜合應用,從簡單的勻速問題到較複雜的變速問題,層層深入,步步提高。在分析講解中,引導學生掌握解答慣性問題的思路與方法,不但加深了學生對慣性知識的透徹理解,而且大大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小結

  1、慣性的概念,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

  2、慣性與牛頓第一定律的區別

  慣性是自然界中的物體所具有的一種性質,這種性質表現為物體總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即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而慣性定律是一條客觀規律,這一規律說明了正是由於物體具有慣性這種性質,所以當沒有外力改變物體運動狀態時,物體將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即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因此,慣性和慣性定律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前者是物體具有的一種性質,後者是物體在不受力時遵循的一條客觀規律。

  四、作業

  準備錘頭和錘把,透過實踐分析:(1)把錘頭固定在錘把上,有幾種方法?(2)把錘頭從錘把上卸下來,有幾種方法?並加以解釋。

  板書設計

  一、慣性

  1、定義:物體保持迅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的性質叫做慣性。

  2、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慣性,慣性是物體固有的屬性。

  一切物體:固態、液態、氣態

  任何情況下:是否受力、是否運動、運動快慢、勻速變速

  二、慣性現象

  三、慣性與牛頓第一定律的區別

  慣性:物體的性質。沒有任何條件,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

  慣性定律:在不受力條件下,物體的運動規律。

  中學物理《慣性》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慣性現象,知道任何物體在任何狀態下都有慣性。

  2、會解釋簡單的慣性現象

  能力目標:

  1、透過解釋生活中的慣性現象,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透過運用慣性知識解釋現象,進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情感目標:

  透過慣性應用與防止的教學,向學生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從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出發,給出慣性的概念(注意慣性和慣性定律的區別);然後從生活經驗的角度,提供一些慣性現象來說明無論運動的物體或靜止的物體都具有慣性,既幫助學生認識慣性現象的普遍存在,又有助於提高學習興趣。透過對交通事故的分析,不僅使學生了解了慣性現象的危害,還提高了學生的交通安全意識。最後透過“想想議議”的討論,可使學生加深對慣性概念的理解。

  教法建議

  1、要重視實驗教學,突出現象教學

  慣性現象很多,由於實驗的特點是比較簡單,可操作性強,所以有些實驗可採用並進式的方法,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既可活躍氣氛,提高興趣,同時還訓練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實驗的能力。如讓學生用自己的鑰匙和一張紙條在課桌邊上動手做慣性實驗。有些演示實驗,可讓學生登臺表演。

  2、透過教學訓練物理語言和表達能力。

  可以慣性小車演示實驗為例,讓學生解釋木塊往後倒和往前倒的原因,訓練如何運用知識解釋問題。慣性現象的分析可參考以下步驟:

  (1)確定研究物件。明確研究物件是哪一個物體或同一個物體的哪兩個不同部分。

  (2)弄清楚研究的物體原來處於什麼狀態?(運動還是靜止)

  (3)什麼原因是物體或同一物體的某一部分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4)由於慣性,研究物件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於是出現了什麼現象?

  (還可參考典型例題示例中的部分內容)

  3、易出現的錯誤想法如下,要注意糾正。

  (1)物體運動的速度越大,慣性也越大

  (2)慣性是力,即慣性力

  (3)不受力有慣性,受力無慣性

  (4)靜止有慣性,運動無慣性

  4、可補充的慣性實驗(可當堂演示,也可製作成錄影片)

  (1) 在裝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紙板,紙板上放一雞蛋。迅速擊打雞蛋下的硬紙板,雞蛋豎直落入杯中,並沒有沿水平方向運動。表明原來處於靜止的物體,具有保持靜止狀態的性質。此實驗比較容易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宜作為引入課的實驗。

  (2)小車上的圓柱體

  (3)菸圈實驗演示氣體的慣性

  (4)車上投籃實驗演示運動物體的慣性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

  1、解釋慣性現象

  2、任何物體任何狀態下都有慣性

  教學難點:慣性大小與運動快慢無關

  教具:裝有水的杯子、硬紙板、雞蛋、紙條、木尺、棋子、錄影、電視

  教學過程:

  一、實驗新課

  方法1:用新奇實驗引起學生興趣

  [演示實驗]

  1、 在裝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紙板,紙板上放一雞蛋。迅速擊打雞蛋下的硬紙板,雞蛋豎直落入杯中,並沒有沿水平方向運動。

  結論: 原來靜止的物體,具有保持靜止狀態的性質。

  2、勻速運動的電動車上面小球落下,恰好進入下面的球籃。

  結論:原來運動的物體,具有保持勻速運動狀態的性質。

  方法2 :用學生可操作實驗調動學生積極性

  [學生實驗]指導學生自己完成撤紙條的實驗,打棋子實驗(此實驗可由學生參與演示)。

  結論:物體具有保持運動狀態的性質。

  二、新課教學

  1、 什麼是慣性。

  方法1: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討論分析理解慣性的概念和慣性定律的內涵。在用方法2中的問題檢驗其理解情況。

  老師在學生討論過程中可引導:用“惰性”比喻“慣性”。一切物體都有一種“惰性”,這種“惰性”的表現就是不願意改變原來的。運動狀態。只要不受外界力的作用,就能很明顯的表示出它的“惰性”;如果受到力的作用,迫使它改變原來的運動狀態,只不過沒有明顯的表現出來它的“惰性”,但它的“惰性”仍不會改變。即:慣性與是否受力無關。

  方法2:由於慣性是個比較抽象,難理解的概念,一般可透過下面的問題,引導學生了解慣性保持的是原來的運動狀態(速度)。

  例:下列各問中的物體的慣性如何體現?

  1)靜止在桌面上的書?(體現在保持靜止)

  2) 正在以10m/s速度運動的汽車?(體現在保持10m/s速度勻速運動)

  3) 一個正在加速的汽車,某時刻的速度是5m/s。(雖然車做加速運動,此時的慣性體現在保持5m/s的速度,只不過後來沒保持住。)

  2、慣性現象

  透過演示實驗、學生小實驗或錄影讓學生儘可能多的觀察慣性現象,實驗選擇要注意具有代表性。

  [錄影]菸圈實驗

  簡介灑水槍,水離開槍後還能繼續向前是由於水具有慣性,(下落是由於受重力改變了運動狀態)。

  由上面實驗分析得出:

  “固、液、氣”---一切物體都有慣性

  “靜止、運動”---任何情況都有慣性

  結論: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慣性,慣性是物體固有的屬性。

  3、慣性現象的分析

  方法1 :透過演示實驗引導學生分析。

  [演示]慣性小車實驗

  引導學生分析木塊為什麼向後倒和向前倒。

  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做車時慣性的表現,安全帶的作用?

  透過上面的分析引導學生簡單總結分析慣性現象的一般步驟:

  確定研究物件——明確研究物件原來的運動狀態——受力情況——研究物件由於受力運動狀態改變情況——慣性的具體表現。

  方法2:學生舉出慣性現象並進行解釋。

  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請學生自己選擇上面做過的慣性實驗或列舉的其它慣性現象進行描述,互相補充,總結出分析慣性現象的一般步驟,並用此步驟再分析其它問題。

  4、慣性現象的應用與防止

  請學生舉出例項。

  三、小結

  1、慣性的概念,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

  2、慣性與牛頓第一定律的區別

  慣性是自然界中的物體所具有的一種性質,這種性質表現為物體總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即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而慣性定律是一條客觀規律,這一規律說明了正是由於物體具有慣性這種性質,所以當沒有外力改變物體運動狀態時,物體將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即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因此,慣性和慣性定律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前者是物體具有的一種性質,後者是物體在不受力時遵循的一條客觀規律。

  四、作業:閱讀教材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課題】透過實驗探究或體驗慣性現象,理解物體的慣性

  【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

  1、坐在汽車裡,體驗當汽車靜止、以某一速度正常行駛、速度增加(汽車啟動)、速度減小(剎車)、轉彎等時刻的感覺。

  2、準備錘頭和錘把,透過實踐分析:(1)把錘頭固定在錘把上,有幾種方法?(2)把錘頭從錘把上卸下來,有幾種方法?並加以解釋。

  【備註】

  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可以沒有結果。

  2、發現新問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