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背景下的教學反思(2篇)
雙減背景下的教學反思(2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雙減背景下的教學反思(2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雙減背景下的教學反思(2篇)1
隨著春節的臨近,期末測評的時間也越來越近,小學階段的新授課也基本進入收尾階段,馬上就要進入複習,在“雙減”之下,小學數學學科單元複習課應該怎麼來上呢?
其實在複習的階段,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教師進行單元知識總結,學生進行單元知識大量練習,最後進行單元知識測試。有的甚至直接就是單元知識測試,然後講評試卷。在這個複習的過程中,學生明顯的是處於被動的狀態,被動就容易產生厭煩的心理,課堂也容易變成教師的獨角戲,這樣的課堂教師一直在牽著學生前行,一個字來形容——累。
複習教學的目標一般有三個,也可以說是三個層次:第一是要著眼於基本知識的鞏固和基本技能的提高;第二是要著眼於知識的溝通,認知結構的完善;第三是要促進思維發展,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應該是複習教學中更為重要的方面,也是最不容易達到的一個方面。
在單元複習課中我梳理了五個環節,以便有效搭建總結學 首先學生可以藉助教材,在小組內共同完成單元基本知識點的梳理。由教師梳理變為小組合作梳理,梳理的主人變了,變為了學習的主體人,學生由觀聽者轉變為了知識的梳理構建者,這一轉變其實也是學生觀的轉變,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這也是教學觀的轉變,教授單元知識不如交給孩子單元知識梳理的方法。學生經歷了知識的梳理過程,對於梳理單元的知識點必定會有進一步深入的認知。
2、獨思獨練
完成知識的梳理後,要進行適當的練習。單元複習課中,練習要有的放矢,針對學生的重點、難點、薄弱點、易錯點、拓展點展開練習。這個練習不用脫離課本,不用大量練習,每個單元知識點能有一個對應練習即可。當然,也可以根據班級學生學情,適當調整練習內容,保證能在課堂的有限時間內完成。在練習中首先是獨立思考、獨立完成的,最終所有的知識是要學生獨立呈現出來的。
3、互助學習
在獨思獨練完成後,學生可以在小組內部交流討論,答案一致性的不討論,有異議的再討論,都不是很清楚的重點討論。總之,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發揮小組學習的作用,在組內解決更多有疑問的問題,特別是自己錯的知識點,以及在練習中模糊的知識點。把組內共同沒有解決的疑問或者模糊點羅列出來,以備下個環節解決。
4、聚焦反饋
在學生獨思獨練和互助學習環節,教師要巡視觀察,收集學生疑問點和模糊點,以便在聚焦反饋環節來釋疑。這個反饋屬於整個班級反饋,反饋的問題具有代表性和共性,同時,在反饋環節注意發揮教師專業性的特點,儘可能的滲透知識點所包含的數學思維,以便提升學生數學素養。
5、針對練習
這個環節是課下作業,只針對知識重難點和學生易錯點進行練習。並且為了提升學生積極性,我建立了一個單元學生影片講題庫,首先把單元知識點羅列出來,然後一一對應的找到一個練習,然後由學生根據自己學情自願認領,認領後錄製這一個小題的講解影片。學生在針對練習前,都會先發群裡一個對應的試題講解影片,然後再進行針對性的練習,並且題量根據年級不同一般可以設為1—3小題,完成時間一般5分鐘左右,不會超過10分鐘,這樣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性就提高了,效率自然也提升了。
大家都聽說過學習金字塔的理論,在學習金字塔的塔尖,第一種學習方式——”聽講”,也就是老師在上面說,學生在下面聽,這種我們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學習效果卻是最低的,兩週以後學習的內容只能留下5%。第二種,透過”閱讀”方式學到的內容,可以保留10%。第三種,用”聲音、圖片”的方式學習,可以達到20%。第四種,是”示範”,採用這種學習方式,可以記住30%。第五種,”小組討論”,可以記住50%的內容。第六種,”做中學”或”實際演練”,可以達到75%。最後一種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學習方式,是”教別人”或者”馬上應用”,可以記住90%的學習內容。在這個單元複習的五個環節中,很好的運用了小組學習、實踐練習、主動學習、向他人傳授的學習方式方法,複習的有效性自然能夠得到有效提升。
雙減背景下的教學反思(2篇)2
20xx年,“雙減”的呼聲振聾發聵。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壓減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成了“雙減”的首要任務。上級部門檔案頻發,誓將減負進行到底。學校教師積極配合,為落實“雙減”絞盡腦汁。
“減負不減質”、“輕負提質”也成了“雙減”工作中的新課題。學校的各類活動,如“集體備課”、“專案化作業”、“教學研討”“社團活動”“文藝演出”等無不以“雙減”冠名,頻頻播報,可以說開展得如火如荼、熱火朝天。
細細回想,我們真的給學生減負了嗎?是為了迎合上級要求還是發自內心?特別是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有沒有靜下心來,沉下心來思考:我在課堂有沒有做“減法”,真正做到“減負提質”?該做哪些“減法”,讓學生真正獲益?
一、減少重複教學
於永正老師在總結、反思自己的教學經驗時感慨地說:“教語文其實很簡單,就是讓學生識字、寫字、讀書、作文。”他認為,課也是要“洗”的。一是對課文的內容要聚焦、理線。緊扣主題進行梳理線索,主線清楚了,教學內容就簡明扼要了;二是課內外資源應有機整合。防止課堂資源堆積、重疊、臃腫。
但是,我們的很多老師在課堂上在不經意的“重複”。主要表現在:(一)語言重複。一位老師在課堂上老是冒出口頭禪:“對不對?是不是?”這些重複的問,有時候學生在附和,有時候在自言自語,這樣的重複性語言影響了課堂的教學氣氛,不利於教學進度的有效展開。(二)環節重複。有的老師課堂匯入冗長,許久未進入正題,課堂效率低下。有位老師在詞語教學時,先讓學生上來演一演,再用圖片出示理解,最後再出示字典選一選,短短一個詞語教學,耗時頗多。其實,這三種方法只需選擇一種即可。因此在教學時,我們要做到目標明晰,方法得當,努力用最簡單的方法,最簡練的方式,讓學生學得明白,學得輕鬆。
二、減少教學低效
語文教學中存在三種現象:(一)假學習。學生似乎在學習,但其實是“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很多課堂上的提問、回答,其實並不是真正在學習;(二)淺學習。老師所提的問題,學生所回答的內容,缺乏思維的深度,是在學生已有水平上的滑行,在語言文字表面滑行。有的時候我們提出問題,有些學生想也沒想就不假思索地舉手了,當我們讓他站起來回答的時候,發現他的回答只是講到了最粗淺的層面,說明並未真正深入地去思考;(三)被學習。老師牽引著學生一步步地“請君入甕”,學生只是跟著問題回答,缺少主動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很多時候,我們在上課時只關注自己的教案,教學進度,而忽視了學生的`學情和生成,生怕學生“越雷池半步”,自己在課堂上收不回來。因此,我們的課堂設計,問題要聚焦,要高效,要精簡,不要細碎提問。不要一味地“以問為主,一問到底”,要“以思助學,以問促思”,要以“學為中心”,努力啟用學生的思維。
三、減少媒體使用
現在的語文課,似乎遠離了“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年代。因為各種資訊科技的普及,我們看到很多的語文課,老師很擅長多媒體技術,當然在資訊科技時代,多媒體在課堂上的作用絕對功不可沒。但是,若整堂課上大量運用動畫、圖片、音訊等各種資源,終會“亂花漸欲迷人眼”。多媒體的大量使用,壓縮了學生的讀書時間,干擾了學生的想象,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有的老師甚至連傳統的黑板板書也摒棄了,把事先準備好的五顏六色的板貼往黑板上一貼,既省時又省力,又顯得美觀大方。這樣的板貼確實給課堂增色不少,但是這樣的頻繁使用也有弊端,一是忽略了課堂上的動態生成,二是缺失了書寫的示範作用。課堂上多媒體的使用應該適可而止,該出手時才出手。
四、減少繁瑣分析
課文只是教語文的材料,是“載體”,語文課就是用課文這一“載體”來教學生學語文。但是這個觀點說說容易,做做難。“教課文”是當下語文課堂中的一種常態,很多老師在客觀上還是在教“課文”,在課堂上花大量的時間分析課文內容。語文老師總想在課堂上把什麼都塞給學生,以致於常常“眉毛鬍子一把抓”。生字詞教學、整體感知、重點句段感知、人物形象分析、寫話練筆……面面俱到,好像少了一樣心裡就不踏實。語文課堂教學要減肥,瘦身,使其苗條、流暢,應積極倡導板塊式的整體架構,立體設計教學過程,不要貪多求全。語文課堂要有“減法思維”,要在深入研究文字的基礎上找到文字的秘妙所在,再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選擇文字的核心教學價值,做到“一課一得”。
五、減少形式主義
誠然,“雙減”之風席捲,工作中難免有形式主義。但是,我們的教學仍應該深扎課堂,注重實效。我們的很多公開課總是喜歡追求表面的熱鬧,追求形式的漂亮,而去設計所謂的課堂亮點。比如有的老師會加一段影片,美其名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的老師喜歡讓學生去表演,以增強課堂的氣氛。我記得我在執教《自相矛盾》一課時,也曾設計了一個自認為比較好的方式——讓學生給動畫配音並演一演。後來被師傅林老師否定,印象很深的是她問了這麼一句話:“你設計這個環節的目的是什麼?”我當時回答說,既讓學生理解內容,又可以增加課堂的趣味性。但是林老師認為這個意義不大,便去掉了。後來我仔細一想,僅僅以趣味為目的,只為了公開課的熱鬧,於學生而言,收益並不明顯。所以,我們在上課時要從表面熱鬧走向深度學習,表面熱鬧的學習,並不是減輕學業負擔。只有在課堂上讓學生真正經歷學的過程,這樣才是紮實的、有效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