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紫藤蘿瀑布》教學反思(通用16篇)

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紫藤蘿瀑布》教學反思(通用16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紫藤蘿瀑布》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語文下冊《紫藤蘿瀑布》教學反思 篇1

  我主要根據新基礎教育理論中的“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使課堂成為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最好場所。”這一點來設計本課。

  本課用了兩課時。第一課時以自讀自學為主,先讀課文初步感知,然後讀宗璞的《哭小弟》,瞭解背景,為深入學習課文,準確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做好鋪墊,再反覆讀課文,自己解決簡單問題,提出疑難問題。第二課時,基本由學生提出問題,小組討論,老師把學生的答案寫在黑板上,選出同學們最認可的答案作為最後答案。這樣,很快就解決了這些問題:從哪幾方面描寫紫藤蘿花?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描寫順序怎樣?哪些寫景的語句精妙?在隨後的質疑問難過程中,有的同學認為,面對小弟的絕症而有“精神的寧靜和生的喜悅”有些不合情理,這時我設計了一個發揮學生想象力的題目: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會怎樣?有個女生說:“我會非常沉痛。”另一女生說:“賞花時可能輕鬆,過後又會非常難過。”這時有個同學說:“你們的境界太低了。”於是有了一番“高談闊論”,是關於生和死的,於是有了一番熱烈的討論。至此,學生明確了作者表達的感情是含蓄的,並不是感情不深不真。在自然明確了主旨“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之後,又有一番對無止境的質疑。為了化解難度,我引入了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討論:生命是短暫的,又是永恆的。有個同學想起了他的哥哥的一篇作文《假如我還有十天生命》,也有的同學自然地想到了保爾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有的發言很有創意。

  對這篇課文深層次的理解,主要是靠了學生的智慧,但是如果老師在課堂教學中“不為學生的智慧和潛力的發揮創造條件,不為不同的學生進行選擇提供可能”的話,那課堂上的“個人智慧”和“集體智慧”就無從體現了。我總是先給學生一些時間看書預習、獨立思考,再激發他們相互糾正、相互討論、相互評價,他們就會有話可說,並且從中學到一些自己沒思考的東西,他們互相學習到的東西比從老師那裡學到的東西要來得深刻。還能改變學生期待老師最後給個正確答案的傳統思維,形成這樣的意識:哦,這些答案都是我們想出來的,並不難呀!

  新基礎教育理論的學生觀是:把學生看作年齡雖小但同樣具有主觀能動性、有可能參與教育活動的人,是學習活動中不可替代的主體。我會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時刻關注這一點,做好反思工作,一步一個腳印做下去。

  八年級語文下冊《紫藤蘿瀑布》教學反思 篇2

  透過本次的課堂教學實錄,我認為有許多環節還需要我在今後的教學中進一步完善:

  1、師生互動開展的還不錯,但生生互動方面有所欠缺,今後還要注重引導學生和學生對話。設定場景,讓學生融入情景,從而真正的學以致用。

  2、學習過程同時也是發現歸納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但要跟隨教師學習,也應該在學習過程中善於歸納總結,自己得出結論,我在總結時,沒讓學生自己發現總結出來,而是直接出示給他們。使學生直接記憶,效果欠佳。

  此外,我有了新的認識,教師具備熟練駕馭課堂的能力,標準的語音語調,有益於開發學生心智的課堂教學設計。教師除了使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外,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處理好教學的各個環節。要開啟學生髮散思維的昇華,尊重學生多元的思維能力,促進創新精神的形成。讓學生在課堂上體驗成功的喜悅,分享合作的快樂。

  透過本次課堂實錄,我深深的感到,教學永遠是一門無止境的藝術,無論怎樣構思教學,總有需要我們進一步改進的地方。因此,我們必須充分了解教材,瞭解學生,需要我們踏踏實實地考慮好每一環節,這樣每一節課才會是高效率的。

  八年級語文下冊《紫藤蘿瀑布》教學反思 篇3

  我參加市優質課比賽,執教了七年級上第16課宗璞的《紫藤蘿瀑布》一文。現將準備及授課情況總結如下:

  一、根據文體特點與文字特點確定教學方向。

  這次市優質課比賽,主辦方要求參賽教師呈報三篇散文和一篇詩歌作為參賽課題的備選。我理解主辦方的意圖是要考察參賽教師對“散文”和“詩歌”兩種文體的教學把握情況。因此在準備過程中,我首先思考對於這兩種文體在教學中應該把握哪些重點,從哪些角度展開教學。其次,根據呈報的課題,再研究結合文體特點,具體的文字應該分別把握哪些教學重點。尤其是在這種多篇準備,抽取一篇的情況下,我們更應該把“文體”和“文字”有效結合起來思考。

  二、在反覆試講中加深對文字的理解。

  試講不僅是預測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同時還是教師調整授課思路的過程,更是教師不斷加深對相應文字理解的過程。在試講中,經過和聽課教師的反覆探討,對文字的理解越來越深入,重點把握越來越準確。每次試講後,我都會利用晚上的時間仔細琢磨聽課教師反饋的意見,因為聽課教師大多著眼於一個點的不足,我需要把不足改正後能很好地設計成一個整體,這樣調整後我再試講。正是在反覆的試講和討論中,我對文字的理解才越來越深刻。

  三、授課中的優點

  1、授課設計思路明晰。眼前紫藤蘿對作者的感染,與十多年前紫藤蘿的對比中明白的道理,心情放鬆後的振奮前行。

  2、難點把握準確,分析到位。文字的難點在於分析眼前的紫藤蘿如何讓作者的心情發生了變化。在這個環節,我抓住重點句子,引導學生分析理解紫藤蘿對我的吸引。

  3、板書設計較為合理和新穎。本書我設計成一個張滿帆的船形,既符合作者振奮前行的心理,又比較新穎。

  四、授課中存在的不足

  1、在難點部分——紫藤蘿的什麼吸引了我的學習中,對學生引導不到位,或者設計的問題不太符合學生的思維習慣,導致學生幾次卡殼。應該採取小組討論或者學生默讀課文等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2、給學生的思考時間不夠充分。同樣是在難點部分的學習中,我急於推進課堂,問題丟擲後在學生沒有反應的時候,沒有給學生更多的深入思考時間,在這種情形下,只是自己過多的引導了。

  3、課件設計簡單。課件中環節比較全,但在文字解讀的環節,只是設計了幾個大框的問題。課件過於簡單,不利於引導學生思考。

  4、沒有結合背景對文字做深入解讀。文字中作者對“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這一道理的感悟是藉助紫藤蘿表達出來的,但他對這一道理的真正感悟是從自己和家庭的遭遇中領悟到的,因此,適時適度的介紹這些會對主題的理解更加深刻。

  八年級語文下冊《紫藤蘿瀑布》教學反思 篇4

  散文好讀不好教,這是許多語文老師的共識,在我看來,借景抒情散文的教課就象是跳水運動員做高難度的跳水動作,成功了滿堂喝彩給人美的享受,失敗則成殘缺品全部變味,教的人不是滋味,聽的人更是無聊。該怎麼上好一堂借景抒情的散文課呢?準備《紫藤蘿瀑布》這篇課文時,我著重思考這一問題。以學懂一篇課文為目標轉變為進行某項語文能力訓練為目標明確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基本原則之一。目標在教學中起導向、激勵和檢測作用,任何有效的教學活動都必須先有明確的目標。這是已被教學實踐所證明了的。我在《紫藤蘿瀑布》這篇課文中設定的目標是學會品味文章的優美語句,體會文章借景抒情的寫法,課後能夠模仿課文寫描寫景物的小文章。

  根據新課標的精神,把課堂的主動權給學生,我採取了合作與獨立思考相結合的學習教學方式:

  在學習課文前,先讓學生預習解決生字詞,掃清教學障礙,這樣才能讓學生上課專注品味文章的語言,做到有的放矢。掃清文章生字詞障礙,對於整堂課的學習是有很大幫助的,學生可以透過課文生字詞的自習,對課文有初步的瞭解,這樣也就達到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這個語文教學的基本目標。

  新課標特別注重語文教學的實踐能力培養,強調口語交際,上課一開始我就設定了一個回憶性的啟發匯入,要學生將小學時學過的,《望廬山瀑布》背出來,回憶其中描寫瀑布的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想象瀑布的形態和氣勢,接著我問學生喜歡什麼花,描繪一下自己曾經見到過的最難以忘記的花開的情景,包括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什麼環境中見到的開著什麼顏色什麼樣子的花。接著我又要他們想象,自己喜歡的花象瀑布一樣是什麼景象,該用什麼語言來形容最合適,學生沉默了,我讓他們翻開課文。簡單的將課文背景以及作者的情況介紹了一遍。課文的匯入應該是比較成功的,學生聽的很認真,積極的參與了課堂的討論,講述自己曾經歷過的感動一刻。

  由於課文的生字詞特別多,而且比較難,所以我在課堂上將重點生字詞再解釋了一遍,並且將所有生字詞帶讀了兩次,,然後讓學生自己朗讀兩次。這樣,對於字音、詞義就有一個鞏固的作用效果。

  新課標提倡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根據這個要求,我讓他們聽課文的錄音後,帶著問題默讀課文,問題是作者在文章中講述了一件什麼事情,她是按什麼思路來組織文章的?檢驗他們能否讀懂文章。設定目標,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有助於他們仔細看課文,有針對性的思考問題。等他們看完課文後,我提問時很多同學舉手表示能夠回答這兩個問題,叫了3個同學都基本能夠回答正確。

  寫景抒情的文章,作者總是力求用準確、傳神的語言作材料,把自己感受的事物透過真實、生動、包蘊豐富的形象呈現給讀者。因此,必須積極啟發學生進行審美想像,把學生引入作者創設的情境中,才能真切感受作者所描繪的事物,達到與作者心靈的溝通,從而深刻地體味文章的內涵。成功的匯入了文章之後。我採用了“欣賞法”的教學方法,即以審美為主幹的閱讀方法。這篇文章首先打動人的是美,美的形象,美的語言,美的表達形式與結構。我首先要求學生將他們認為的文章中最精彩的句子劃出來,並且思考這些句子文段好在哪?這個問題我讓他們四人學習小組討論。這個過程也可以稱之為:品詞品句,欣賞美大概是第一次見到這種教學形式,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爭著舉手,當時場面有些混亂,學生都認為自己找的句子是寫得最好的,主動分析句子羅列理由證明自己的選擇是“英明”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基本沒怎麼分析學生自己就將文章句子分析了,並且分析的很到位。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能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根據學生對文章中“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以及“我不覺加快了腳步”等句子能夠理解到這是作者對生命的感悟。能將寫景的句子的妙處說出來,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使描寫更加的生動具體形象化。我覺得品味語言的教學目標已經達到了。

  散文常以生動的語言取勝,散文將文章的語言分析好了,文章結構就好辦了,剩下的收尾工作也好做了,接著我就對文章進行進一步的分析,我要學生將文章朗讀一遍,將文章中寫到紫藤蘿樹和花的句子畫出來。然後思考三個問題:

  1、作者從那些方面描寫盛開的紫藤蘿樹的?寫出樹的什麼特點?

  2、作者是怎麼描寫紫藤蘿花的?

  3、作者描寫紫藤蘿樹和花運用了那些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給五分鐘的時間思考,同桌之間可以討論。

  這三個問題分析文章語言時都有提到,基本只要他們歸納總結好就行啦。到這裡文章基本就講完了。接著,我讓學生提出文章還有那些地方沒有聽明白,或者有疑問都提出來,提了幾個問題,同學之間自己解決了。

  這篇課文是我真正走上三尺講臺教書以來,最有感覺的一堂課,我教得輕鬆學生學得也愉快並且完成了預定目標,這從作業批改可以看出來,我佈置學生課後作業是學習紫藤蘿瀑布的寫法寫一篇小作文,完成的非常不錯,絕大多數學生都是“優秀”,並且其中很多人還寫成了大作文,只有極少數學生拿“中”。

  我不由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最後,我得出的結論是:

  一(1)班的語文基礎比較紮實,學生很活躍,自己設定的課堂匯入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沒有任何“壓力”的欣賞文章是他們以前所沒有體驗過的,覺得很新鮮,有與他人分享自己閱讀心得的慾望。願意主動去學習去思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完課文之後,他們很激動,很樂意借用這篇課文的描寫手法寫自己感興趣的景物。因此我較高質量的完成了教學目標,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成功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學生討論很投入,有時沒有聽其他同學對文章句子分析的發言,只顧自己發表意見和看法,課堂有些亂。使學生學得更好,這應該是一切教學形式的最終目的所在。千萬不要只顧讓學生“自主”學習,追求形式上的課堂活躍,而亂了課堂,疏忽課堂老師的引導作用。今後的教學路還很漫長。對於如何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更好的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兼顧課堂紀律,我將會去摸索,去總結。

  八年級語文下冊《紫藤蘿瀑布》教學反思 篇5

  第一次接觸《紫藤蘿瀑布》是高考試卷,文章給我的第一印象是行文很美,屬於修身養性之篇。一看後面的題目,難度不小。感覺學生很難理解宗璞在文中表達的情感。時隔八年,我第二次見到這篇文章,自己已轉型當上了正式的初一語文教師,重新拿來仔細品讀,文質兼美,的確是篇好文章。我請教了姜寶華、陳建鵬、王斌、張延玲等老師,她們都耐心地幫我出主意,主要就教材分析及課堂設計方面。大家的統一口徑就是文章不是很好講。我就想再難的文章如果缺少學生的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獨立理解,老師的講解都只能是抓標不抓本,我必須在教學突破口、問題設計和教學思路上下功夫!

  本單元中《在山的那邊》和《走一步,再走一步》這兩課的教學我自認為上得比較細緻到位,而本文的難度應該是介於二者之間,於是決定不妨讓學生多讀、多想,老師少說,我想我先要找好符合初一學生認知規律的突破口,於是我決定從他們比較熟悉的修辭及寫作手法入手,這不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嗎?正好還可以溫故知新,這不就是“探究”的開始嗎?。課堂上,我們更多的時候,需要的是“調動”學生學以致用!

  記得去年豐際萍老師來我校視導評課時,提出教師一定要作為一個“學習者”出現在課堂上,面對文字,教師必須有一種“初讀”時的新鮮感。只有這樣,才能容許學生的閱讀活動作為一種“真實的閱讀”來發生,而不是教學程式的一個點綴。教師只有是“學習者”、“初讀者”,才會遭遇真問題,在問題面前發愁傷腦筋,從而為學生提供切實的幫助。在整堂課中,我一直就站在學生的身邊,他們不時地提醒我,他們所在的位置在哪裡,我鼓勵他們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走。比如今天在課堂上週子煜提到的通感,便是活學活用,因為我頭一天剛給學生們講了這一不常見的修辭手法。那一刻,我感到很欣慰,為了學生這丁點的進步。我用《在山的那邊》中的原句修辭,引導學生怎樣去分析《紫藤蘿瀑布》中的修辭,讓他們體會到知識的前勾後連。另外我進行了文字拓展,設計了兩個仿寫訓練,教給他們答題的方法,我先做示範,然後讓他們模仿學習。因為學生們仍需對付考試!為了突出我們語文閱讀與寫作相結合,我課堂最後設計一個練筆環節,並且要求學生必須用上今天課堂上學到的修辭及寫作手法(借景抒情或託物言志),透過梅花、竹子、松樹等圖片的戰士,很好得調動了學生們的想象力,他們等著躍躍欲試站起來口頭作文,但很遺憾,下課時間到了。

  雖然課上得不是很流暢,但我覺得在今後的課堂中我不時變換教學方法,我將與我的學生走得更加和諧堅定!

  王瑞華老師給我的課做了點評,在這裡我只講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第一、作為散文,讓學生讀得偏少。第二、小組合作的利用還沒發揮到極致。課堂缺少小組之間的碰撞,沒有真正完全地動起來。第三、個別環節(比如檢查字詞預習最好放在前面剛開始上課)安排不是很科學。

  張國忠局長也實在地點評了這堂課,我也只說說自己有待改進的方面:第一:課堂用威靈頓將軍的故事匯入不錯,但沒岔開去,完全可以隨著學生的感悟,拓開去談“萬物都可以給人啟迪”,建議進一步把握教育機智,及時的進行點撥。第二、課堂上學生的。在課堂上老師一定不能說“給大家幾分鐘,完成──”第三、合理科學地用好工具書。第四、關注到每一位學生,老師在教室的巡迴務必轉到四個角。第五、因材施教,鑑於孩子不同的個性,允許學生保持沉默。第六、語文課堂一定是開啟的。

  儘管算是有了點教學經驗的老師,但我深知,自己跟優秀教師的差距,學海無涯,教海更無涯呀!

  八年級語文下冊《紫藤蘿瀑布》教學反思 篇6

  整個上課環節總體我覺得比較順暢,可能是設計時抓住了“瀑布”這個比喻的緣故,當然,學生回答也比較踴躍,使我容易進行對話,初一學生參與的熱情一向是較高的。

  對於“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的含義分析,考慮到學生由於年齡和經歷的關係,不大好理解,所以用教師的理解代替了學生的回答。這個問題如果加以某種程度的鋪墊或許學生也可以自己理解出來,但怎麼加,加什麼,我還沒有明確的思路。

  對於先前比較得意的一個設計——讓學生說說“心上”和“心底”二詞的巧妙之處,雖然是可以比較順暢地引入“作者更深的感悟是什麼”這個問題,但事後想想,作者“心上”“心底”兩個詞真有這樣的用意嗎?真的是由淺入深嗎?“心上”和“心底”或許就是同一個意思,我這樣鮮明地加以區分,其實是過於技巧化的一種託詞,追求過程的順暢反而變得不順暢,做作了。

  最後,仿句總結的形式好嗎?這種套路真的是太氾濫了,尤其是公開課。來點清新自然的好不好!

  八年級語文下冊《紫藤蘿瀑布》教學反思 篇7

  《紫藤蘿瀑布》一文的教學結束了,但我久久不能平靜。毫無掩飾地說,這是我最近上過的最投入、最振奮、最能留下回味的一堂課了。我感動於學生熱烈的討論、情感充沛的朗讀和精彩不斷的表達,也感動於這種師生共生共進的課堂氛圍,讓我和孩子們不由自主地完成了一程愉快而充實的文學之旅、生命之旅。不知是我感染了學生,還是學生帶動了我,我能就是這樣相互攙扶著,一直抵達了作者的心靈深處,觸控到作者最真實的心跳,也聽到了我們自己靈魂深處的生命吟唱——生命永恆,珍愛生活!

  在我的教學預設中,我把課文定位為“品讀——感悟課”,在教學中儘可能多地給學生以思考、感悟、表達的空間,並在與學生的共同研讀中完成兩項學習任務:反覆品讀,賞析文章精美的語句;理解課文主旨,深化人生感悟。從教學效果來看,不僅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這種有廣度、有深度的挖掘和課堂生成的是我未曾預料到的。這種意外,當然是學生帶給我的,從他們閃爍的明亮的眸子裡,我看到的是讀書的快樂、學習的渴求和智慧的成長。回顧本節教學的成功之處,我認為得益於以下幾點:

  一是積極踐行了新課程理念。“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教學中充分相信學生、依靠學生,鼓勵他們在問題的導引下層層深入文字,各抒己見,自由暢談。這一點在“美點品讀”環節體現的最為充分:“找出描寫藤蘿花的句子,讀出你的情感,品出花的風采。”無論是學生對“花朵兒一串挨著一串,一朵接著一朵,彼此推著擠著,好不活潑熱鬧”的解讀,還是模擬“我在開花!”“我在開花!”這情趣橫生的場景,無論是對把藤蘿比作“瀑布”的理解還是把藤蘿花比作“帆”的品味和想象,均有來自學生的連珠妙語。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的智慧和潛力的發揮創造條件,為不同的學生進行選擇提供可能”,課堂上的“個人智慧”和“集體智慧”就會體現得很充分。要知道,你給學生一份信任,學生一定還你以驚喜。

  二是教學思路清晰,重點突出,凸顯了對文章的“品讀”。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範讀、學生的默讀、師生的情感朗讀都是貫穿始終的。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語氣、不同的情態的閱讀,讓學生充分感知作者流淌在字裡行間的暖暖的而又帶有淡淡傷感的情愫。在品讀教學中,適時穿插補充課文寫作背景的介紹,學生補充了現實和歷史人物事件等,大大增加了課堂的容量,同時學生的思考能力、聽說能力均得到了全面提升。

  三是恰當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媒體技術只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而不能替代教師的教學功能。因此,教學手段的運用不在於多而在於巧。教學中,我用課件展現出了教學的主要流程,出示了重點問題,再加上精美的圖片和美妙的音樂,創設了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再加上與黑板板書的配合使用,使教學相得益彰。

  當然,我也清醒地看到這這堂課的一些不足之處:

  諸如教學主要立足於文字的解讀,拓展遷移有所缺失,在教學設計上突出了“實”而缺乏“新”意。對於如“生命(人生)像 ” 這樣的仿句練習,如借用託物言志寫法進行片段寫作練習等,課堂教學中基本沒有涉及到。這使得本節課教學顯得廣度不夠。

  再如我的教學語言還不夠精煉,不夠優美和流暢,習慣性的口語偶爾還存在。在教學環節的過渡、轉折時顯得不自然,甚至教學臨近尾聲時還出現了“珍惜生活”這樣不恰當的表述,這將是我今後要下功夫去磨練的基本素養。

  語文教學功底的修煉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會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學習,不斷總結,不斷反思,努力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八年級語文下冊《紫藤蘿瀑布》教學反思 篇8

  本文是宗璞的散文作品,在設計教學時安排了2課時。第一課時以自讀自學為主,先讀課文初步感知,然後讀宗璞的《哭小弟》,瞭解背景,為深入學習課文,準確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做好鋪墊,再反覆讀課文,自己解決簡單問題,提出疑難問題。第一課時,學生表現很是平穩。

  第二課時,基本由學生提出問題,小組討論,選出最佳說法。這樣,很快就解決了這些問題:從哪幾方面描寫紫藤蘿花?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描寫順序怎樣?哪些寫景的語句精妙?在隨後的質疑問難過程中,有的同學認為,面對小弟的絕症而有“精神的寧靜和生的喜悅”有些不合情理,這時我設計了一個發揮學生想象力的題目: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會怎樣?有個學生說:“我會非常沉痛。”另一學生說:“賞花時可能輕鬆,過後又會非常難過。”這時有個同學說:“你們的境界太低了。”於是有了一番“高談闊論”,是關於生和死的,於是有了一番熱烈的討論。至此,學生明確了作者表達的感情是含蓄的,並不是感情不深不真。在自然明確了主旨“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之後,又有一番質疑。為了化解難度,我引入了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討論:生命是短暫的,又是永恆的。引導學生聯絡海倫凱勒、奧斯特洛夫斯基等人物,輔助理解。

  對這篇課文深層次的理解,主要是挖掘了學生的智慧,但是如果老師在課堂教學中“不為學生的智慧和潛力的發揮創造條件,不為不同的學生進行選擇提供可能”的話,那課堂上的“個人智慧”和“集體智慧”就無從體現了。我總是先給學生一些時間看書預習、獨立思考,再激發他們相互糾正、相互討論、相互評價,他們就會有話可說,並且從中學到一些自己沒思考的東西,他們互相學習到的東西比從老師那裡學到的東西要來得深刻。這樣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新課程改革把學生看作年齡雖小但同樣具有主觀能動性、有可能參與教育活動的人,是學習活動中不可替代的主體。所以,每一位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都要時刻關注這一點,做好反思工作,一步一個腳印做下去。

  八年級語文下冊《紫藤蘿瀑布》教學反思 篇9

  暮色時分,一個體弱多病的八歲小男孩,鼓起十二分的勇氣,爬到六七米高的懸崖上的時候,再也堅持不下去了。他心驚肉跳,嚇得幾乎要暈到。是他的父親,鼓勵他、指導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試探著挪動身子,最後安全地回到了平地上。這是美國作家莫頓·亨特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講述的關於自己成長的故事。作者從這番經歷中悟出的人生哲理讓他一生受用。我在指導學生學完這一課之後,頭腦裡一直縈繞著他父親的那句話: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這句話對於老師的課堂教學似乎也是一種啟示。

  長期以來,中學語文教學總是廣受詬病,這種境遇從滿堂灌時期一直持續到滿堂問時期,現今到了滿堂說的新時期,滿意率似乎也未見上升多少。目前,在主流視線關注下的中學語文課堂,確實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那裡,師生的課堂行為大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旗幟下發生和進行。但是,如實地說,即便是從那些經過反覆演排並精煉出來的課例裡面,我們在經歷了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短暫欣喜之後,仍不免有淺草才能沒馬蹄之慨。

  我相信這裡的原因很複雜。據我十分有限的課堂閱歷看來,教師的教學姿勢應該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從前的課堂裡,教師似乎無所不知,授課成了呈顯才學的機會,是居高臨下式的;現在學生主體以後,教師便煞費苦心地將課堂設計成娛樂板快,自己成為節目主持人,還是那種快樂大本營式的。我並不否認,教師在課堂裡有時候需要作為知識的上帝出現,有時候扮演節目主持人效果可能更佳。但教師的本色使命除了課堂的組織者外,更應該是學習的合作者、幫助者,尤其是參與者,教師應該有身臨其境的參與姿勢,而不是像過去那樣,超然於學習活動之外,做一些應節而舞的假動作。而進入學習狀態之後,教師表現出來的通常就是一小步一小步的真實姿勢。正是基於這種認識,我在組織學習《紫藤蘿瀑布》時,格外注意與學生同甘共苦,從而才有了意外的收穫。我想,這也正是我教學本課的收穫吧!

  八年級語文下冊《紫藤蘿瀑布》教學反思 篇10

  《紫藤蘿瀑布》是第一單元的第四篇課文。這一單元的課文寫的都是作者對人生的憧憬、體驗和思考。我原本想偷懶,照前三課的套路上一下,讓學生讀讀課文,整體把握一下,談談或是小組交流交流人生感受就完事了。不幸的是,這一課我在匯入上就“卡殼”了。

  我以黃果樹瀑布匯入,不想我們農村學生沒有聽說過。匯入失敗後,我索性直截了當地問學生有沒有見過紫藤蘿。學生先異口同聲說沒有,後來有一個學生突然插了一句說前面彩圖有,我就讓他們一起看彩圖。在他們看的時候,我留意了一下他們的表情,大多數人的反應告訴我:紫藤蘿沒什麼特別,跟油菜花差不了多少。

  於是我將學生引入文字:“欣賞完了照片上的紫藤蘿,讓我們再來欣賞一下作者筆下的紫藤蘿!”先讓學生將課文默讀了一遍,解決了其中個別生字後,又自己“聲情並茂”地範讀了一遍。(因為學生在週記中都說我上語文課很深情,讀課文時聲音很美。)讀完後,我請學生比較,是照片拍出來的紫藤蘿美還是寫出來的紫藤蘿美?學生齊聲興奮地說是寫出來的美。我追問,課文中的紫藤蘿美在哪裡?幾位學生在座位上脫口而出:“課文中的要有生命力!”我趁勢提議:“下面我們就來研究一下,為什麼作者筆下的紫藤蘿會比拍出來的真實的紫藤蘿美?”

  學生開始安靜地看書。可兩分鐘過去了,竟無一人動筆!看來他們不懂如何研究!我及時打斷了他們的閱讀:“課文中萬花燦爛的紫藤蘿瀑布是由一朵一朵紫藤蘿花組成的。同樣,美的課文也是由美的句段組成的。同學們為何不先找到那最打動你的美的句子,然後針對這個句子進行思考呢?”這樣一提醒,學生果然動筆了。他們的課本上逐漸出現了線條、圓圈甚至筆記。

  又過了五分鐘,我請學生把研究的結果進行交流。部分學生舉起了手,但舉手數量比我預計的要少。我猜想是膽小的同學怕理由講錯,不敢舉手,又加了一句:“這篇課文有些句子給人的直覺就是美,美得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朱老師就看到了這樣的句子。如果同學們和朱老師有同感,也可以把這種句子找出來,不用講原因,讓我們一起來琢磨‘花兒為什麼這麼美’”說完後,原先低頭的學生也舉起了手。

  第一個學生找出了“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仔細看時,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淺淡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挑逗。”一句,並簡單地分析說這裡運用了比喻、擬人,使文章變生動了。我又請這位學生精確地說出比喻、擬人體現在哪裡。在說到“挑逗”是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時,我故作不解狀:“‘挑逗’一般指不文明的行為,作者用在這裡好像不大合適?”學生對“我群起而攻之”:“這說明紫藤蘿花很可愛,寫出了他們的生命力。”我滿意地故作“茅塞頓開”狀。師生笑成了一片。

  或許受了這位學生的啟發,其他學生也找出了運用修辭手法的句子。其中一個學生答到“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時,我隨口提了句“同學們都見過瀑布吧,讓我們來想像一下紫藤蘿和瀑布結合是怎樣一幅畫面。”誰知學生對我這句話特敏感,紛紛說沒見過,個別說只在電視上看過。這也難怪,農村學生沒有城裡孩子那麼多出門旅遊長見識的機會。沒有見過或是隻在電視上看過是無法體驗到瀑布的雄壯氣勢的,對這個句子的審美會大打折扣。這時,我腦海中出現了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詩句,就問學生有沒有學過寫瀑布的詩,部分學生說出了《望廬山瀑布》。我鼓勵學生把這首小學時學過的詩試著背一遍。背完後,我讓他們閉著眼睛想像一下,紫藤蘿和“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廬山瀑布組合在一起的畫面。幾秒鐘後,學生閉著眼脫口而出:“哇,雄壯”“很壯美”。透過這個用古詩創設的情境,學生充分感受到了紫藤蘿旺盛的生命力。

  課堂活躍了一陣後,新的問題又擺在我面前:學生都將注意力放在了作者對修辭手法的應用上,他們出現了思維定勢!我立即對他們的答案進行了歸納:“同學們剛才說的比喻、擬人、誇張、排比等都屬於修辭手法。

  八年級語文下冊《紫藤蘿瀑布》教學反思 篇11

  真正的“自主學習”,應該是從學生心底出發的。無論他們多麼幼稚,只要是從他們的“昨天”走過來,就有層次,有深度,就會留下進步的痕跡。我在教授《紫藤蘿瀑布》時,讓學生在預習課文後再觀看教材上相關的彩色圖片,這種“看圖說話”是他們熟悉的活動,很容易進入;透過閱讀課文感受作者的行文順序和觀察順序,反饋到“說話”時自覺地講究“敘述的順序”,這是水到渠成的事,並不需要他們浸yin在“體驗”中,但是卻已經有了“層次”,有了“進步”。語文教學中,過多地用“體驗”說事,常常是一種浪費。課堂上,我們更多的時候,需要的是“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

  我要學生比較圖片與課文的異同,也是一種“調動”。比較的能力,學生原本就“有”,不是某一節以至多少節課上從無到有,憑空建構的。課堂上調動它,只是為了強化,使之浮出水面,進而清晰化。而乘機說出“文字的表現力、感染力比顏色、線條、聲音等更全面、更準確、也更深刻,因而更有益於智慧的發展”的話,則是現身說法的教化。對於現在“卡通的一代”來說,初中語文的首要任務就是要與卡通爭奪孩子的眼球。而對“生死謎,手足情”以及“宗璞”的解讀,包括《尋找我的名字》的寫作練習,正好有利於展示“漢字”的精彩和魅力。我一直覺得,漢字是漢語文教學的根本憑藉。請原諒,我非常反感用“詞”或“詞語”來替代“漢字”。我懷疑是“詞”離間了我們的心靈和漢字的距離,否則,何以有那麼多的人在獲得了漢字的支撐,站直了以至跑出去之後,就過河拆橋,用全球化的詞來教訓漢字呢?

  同樣應該指出,上述展示漢字的精彩和魅力之成為可能,是需要機會的。這機會就是探究。探究,顧名思義,就是探索追究。探究在課堂上,作為一種超出知識或智力遊戲的開放性活動,它具有不確定性,但也是有起點和方向的。所以,即使我們探究中常常會遭遇到無法克服的困難而不得不放棄解決問題的嘗試,這種放棄也應該是在竭盡所能之後。例如,對“宗璞”的理解,雖然完全可能是一相情願的解釋,但我們藉助工具書完成了一次探究,而且是一次“意外”的探究。當然,意外是相對我而言的,在提出問題的學生那裡,它是來自真實閱讀、自主思考之後的意料中事。至於像“大革命”這樣的問題,由於師生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資訊不對稱,讓學生課下解決,作為自主探究向課外的延伸,應該不失為一種策略。

  總之,學習《紫藤蘿瀑布》,我和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拜訪了作者的心靈,雖然這種方式可能是很唐突的,卻畢竟為這次課堂探究劃上了句號。更讓我不能忘懷的是,在這次拜訪的途中,我一不小心接觸到了學生開放心靈的一角,從而相信,那裡可以是非常精彩的。

  八年級語文下冊《紫藤蘿瀑布》教學反思 篇12

  本文闡明作者從花中領悟的人生意義,是對花形、花色、花香的一個總體提煉和歸納,由景而生情,由情而生志。所以作者說:“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艙,那裡滿裝生命的酒釀,它張滿了帆,在這閃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萬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個一朵,組成了萬花燦爛的流動的瀑布。”這是“淺紫色的光輝和淺紫色的芳香”,從這裡,作者領悟到了人生的意義,就是無論是人生的熱烈,還是人生的生死,生命對於萬物來說都有著頑強與美好,它是永恆的!所以作者“不覺加快了腳步”。這裡和文章開頭相呼應,從“不由得停住了腳步”到“不覺加快了腳步”,其實是寫出作者思想的一個變化過程,對人生的思索過程,從迷惘、惆悵、痛苦到領悟、寧靜、喜悅。由此我們可以認為,一種對生命的新的認識已進入到他內心深處,他將為這新的生命現去創造更美好的人生。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解放而鬥爭。’”這就是生命的意義,我們今天的學生,更要懂得生命的意義,努力學習,去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八年級語文下冊《紫藤蘿瀑布》教學反思 篇13

  聽完《紫藤蘿瀑布》一課,我獲益匪淺。教師在教學中注重朗讀與賞析的相得益彰,讓靈動的文字在師生互動的課堂氛圍中熠熠生輝。

  教師是聰明智慧的,在課的正式環節中雖沒有加設生字詞訓練,但在匯入正文前的間歇卻不失時機的讓學生大聲朗讀生詞,這無疑讓學生在正課開始的時候便意識到生字詞的正確朗讀與積累對文章的閱讀起著鋪墊作用。

  教師的引入令人出其不意,從生活中切實可感的的情節入手,出示幾種常見的花。這些花都有自己的秉性,這是它們不同與其他花的獨特之處。學生注意觀察和思考將它們用精準的文字演繹出來,將諸如向日葵、玫瑰這些形形色色的花鮮活的展現在大家的眼前。這些為人所熟知的花給學生帶來了親切感,也為本課學習紫藤蘿瀑布起到水到渠成的推動作用。花與花的對比和過渡,加深了學生對不同花性的認識。

  本課最充分展現學生學習素養的地方是朗讀與賞析,教師在這一部分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圍繞直接描寫紫藤蘿花的句子,讓學生勾畫和品評。這無疑在細節處給了學生髮揮的餘地,鍛鍊了他們的語文綜合能力。教師的引導更是令人拍案叫好,精湛的語言引導,適時的點撥,讓學上的語文學習能力和對課文的品味有的放矢。本文的題眼“花語”,也在這樣的師生互動中迎刃而解。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與賞析,讓“紫藤蘿瀑布”這一主角的靈魂特徵赫然醒目。

  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是為了更好的走進作者,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所以教師在執教課的最後一個環節,更多的對作者當時的身世背景作了介紹,讓講解從課內到課外有機結合,促成學生有效的將花與人的關係緊密聯絡在一起,使全文主旨深刻、透徹。

  八年級語文下冊《紫藤蘿瀑布》教學反思 篇14

  宗璞的《紫藤蘿瀑布》是一首讓人心動的歌,它讓那些身心遭受劫難的人,重新踏入了人生奔騰不息的長河。而曾文彥老師執教的《紫藤蘿瀑布》是一首扣人心扉的詩,它似涓涓細流注入了每個聽者的心田。

  聽完這堂課,探尋它的美,首先是曾老師用“花語”定位,花便有了靈性,整堂課也似一下注入了活力。

  其次是這堂課整體的設計思路,猶如一篇脈絡清晰的文章。它有自己的線索,曾老師用“花語”一詞串聯了整堂課:聽花語──品花語──寫花語──獻花語,讓這堂課有了一條主線。而且這一線路沿著目標逐步推進,讓整堂課具有了層次美。

  探尋著這種靈性美、層次美,我又為曾老師高超的朗讀指導所折服。每品完一個句子,曾老師都會讓學生用情把這段文字讀出來。所謂文為心生,我們就要用讀把作者的心聲讀出來,不論哪一句的讀曾老師都有精心的指導,而且指的精當,讀的有情。

  探尋這堂課的美,其實在於曾老師將文字、將作者的思想、將學生都裝進了自己的胸中。用心靈去教學,用心靈去演繹文字,才讓我們領略瞭如此之美的紫藤蘿!

  八年級語文下冊《紫藤蘿瀑布》教學反思 篇15

  新課程改革把我們語文教學帶進了一個新的領域,新的境地。如今,我們師生的課堂行為大多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旗幟下發生和進行。但是,令人遺憾的是:許多現有的課堂實踐資料,卻未必真正理解“自主、合作、探究”。即便是從那些經過反覆演排並精煉出來的課例裡面,我們在經歷了“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短暫欣喜之後,仍不免有“淺草才能沒馬蹄”之慨。

  首先,教師不再是課程知識的被動的傳遞者,而是一個主動的調適者、幫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學生是知識的構建者,學習是學習者經驗的重新組織和重新理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主動學習者,只有透過自主的知識建構活動,學生的創造力、潛能、天賦等才得以發揮,情意才得以陶冶,個性才得以發展。因此,我們要把學習的主動權充分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學得自覺、快樂、有收穫。新課標提到的“語文教育的個性化”,其實也就是要求對學生尊重,讓學生找到自己發展的更廣闊的前景。

  其次,語文課堂裡,學生在自主閱讀和合作學習的基礎上的“探究”,不應該僅僅或常常是停留在“暢所欲言”的層面上,它還應該有更深層次的嘗試。我始終認為:沒有溝通,就沒有教學。例如,對於學生之間的不同觀點,如果不能統一,也應該引導學生關注別人的不同觀點,試圖去發現並理解這些觀點產生的原因。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也許會修正自己的看法,也許會認同對方的觀點,也許繼續堅持自己的觀點。總之,他將體會到“共存”和“妥協”的意味,體驗到尊重和寬容是有益的。再如,我們常常提倡,閱讀要和文字對話。其實,“對話”除了走向文字展現的境域之外,除了將作者所表現的情致同學生的生活經驗嫁接之外,還有一個幽微的層面,文字的背後是作者,我們的閱讀是在和作者握手,上升到對話則是在同文本的作者交流、談心。在經歷了《紫藤蘿瀑布》的教學之後,我更加確信“探究”是有層次的,並且驚歎學生的“自主”可以怎樣地超出並改變老師的意料。

  語文課堂教學只有深深紮根於新課標理念這一片沃土,才能發芽,開花,結果……

  八年級語文下冊《紫藤蘿瀑布》教學反思 篇16

  學期初開了一節課,在702班上了宗璞的《紫藤蘿瀑布》。對於像我這樣的青年教師而言,自認為一天的準備時間尚嫌不足,雖然這只是自己學校內常規開課,談不上什麼級別。

  整個課堂的生成和預設並沒有出現太大偏差,如果以兩年前剛上講臺時的標準來看,能夠將一堂課講下來就很不錯了。但是已不能用兩年前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了。對於課堂,總有些自己的見解和認識,雖說粗淺,總還是結合自身實際的。在此僅就課堂流程談談自己的感受。

  整個課堂,能夠按照課前的準備和認識落實。這確實是一篇有一定難度的文章,主要體現在課文內涵的把握上。《紫藤蘿瀑布》有著較為深層次的情感,而且沒有在文章內直白地表露,教師對課外知識的引入就需要把握分寸。對作者弟弟的死亡這一事件的引入上,我做到了繁簡適中,既不讓講解佔去過多的上課時間,又要學生能很好地把握情感。

  但我在對“花和生活腐化有什麼必然關係”一句的展開時花費了過多口舌,不但沒能很好地解決問題,而且這個問題較為特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課文主題的把握。我的講解就沒能很好地展現課文的積極面,對過往生活及社會環境分析過多,不但沒有必要,也偏離了課文中心。經過反思,我覺得對文章的整體感知一定要準,並以準確的認識全面指導課堂。

  其他方面,我的課堂結構過於緊湊,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可能會跟不上,對基礎知識的提點不夠,令整個課堂感覺太“素”。在討論人生感悟環節中,除部分小細節需再改進外,整體把握尚可,學生氣氛得到調動。教態:與學生交流的態勢不夠,似有自說自話之感,目光和學生的交流有所欠缺。對人生感悟的討論,要學生能談出自己的理解,實現課堂教學的最終目標,這也很能體現教師的功底。

  不管如何,透過課堂還是能認識到自己的長處和不足,也認識了自己在兩年內成長的情況。希望自己能透過日常的教學成長起來,形成自己的課堂風格。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