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子》化學教學反思範文

《離子》化學教學反思範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離子》化學教學反思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離子》化學教學反思1

  離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觀粒子,看不見摸不著,無法用實驗說明,比較抽象。但是這部分是初中化學中培養學生形成基本化學素養的核心環節,而且本課中談到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元素週期表”排列的規律、“最外層電子數與元素化學性質的聯絡”,“離子是如何形成的”都是中考中必考的內容,一節好的新授課對中考複習的幫助巨大。

  雖然對於“核外電子分層排布”的解釋,書本上沒有做任何解釋,但考慮到學段銜接的問題,我想介紹一下核外電子根據能量的不同分層排布。電子有能量,電子層有能級,這是個比較抽象的概念。考慮到之前抽象的概念都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就想舉個生活中的例子。如一個人的身體素質好,他能跑很長的路,若身體素質不好,只能跑較短的距離。同樣電子的能量高,通常在離核遠的區域運動,能量低的通常在離核近的區域運動,且這個運動區域就像我們的跑道一樣,但不像行星一樣有固定的軌道。

  在備課過程中,我把本課的主要類容安排為對元素週期表的探究,分為3個學生活動展開:(1)畫一些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2)找單個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規律。(3)找出金屬/非金屬/稀有氣體元素的位置,分析結構對性質的影響,為下節課講離子的形成做鋪墊。在黑本上寫出鈉原子的原子結構示意圖,然後引著學生講解各符號和數字的含義,讓幾個學生在黑板上寫出原子結構示意圖,且分三組。

  第一組寫出Li、 Mg 、Al原子的結構示意圖。讓學生分析原子結構示意圖,尤其是最外層的電子數。追問這三種元素屬於哪一類元素?最後師生共同總結金屬元素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少於4,跟數學上的`4舍5如一樣,在形成化合物的過程中這些原子容易失去最外層上的電子。失去最外層上的電子後計算離子所帶的電荷數,如Li原子核內的質子帶正電荷總數即(+3),核外電子帶負電荷總數即(—2)→離子所帶的電荷數為(+3)+(—2)=+1得知Li原子失去最外層上的電子後帶了一個單位的正電荷,同樣其他的金屬原子失去最外層上的電子後都帶了正電荷,失幾個電子帶幾個單位的正電荷。

  第二組寫出O、 P、 Cl原子的結構示意圖,讓學生分析原子結構示意圖,尤其是最外層上的電子數。追問這三種元素屬於哪一類元素?最後師生共同總結非金屬元素的原子最外層上的電子數一般大於4,跟前面一樣,在形成化合物的過程中這些原子容易得到電子最後形成8個電子的穩定結構。得到電子後計算,如O原子核內的質子帶正電荷總數即(+8),和核外電子帶負電荷總數即(—10)→離子所帶負電荷總數(+8)+(—10)= —2 。得知O原子得到電子後帶了兩個單位的負電荷,同樣其他的非金屬原子得到電子後都帶了負電荷,得幾個電子帶幾個單位的負電荷。思考討論:前面我們講過的原子不帶電,現在原子失去或得到電子後帶了電,那麼帶電的原子還是原子嗎?從此提出離子的概念。

  第三組寫出He、 Ne、Ar原子的結構示意圖,讓學生分析原子結構示意圖,尤其是最外層上的電子數。追問這三種元素屬於哪一類元素?最後師生共同總結稀有氣體元素的原子最外層上的電子數等於8(氦為2個),即不易失去電子又不易得到電子,它們已經是穩定結構。鞏固:稀有氣體的化學性質很穩定,從此可知元素的化學性質與元素原子的最外層上的電子數關係很密切。在備課中重點突破放在對“元素性質和最外層電子數之間關係”的探討,

  這樣在講解離子這一部分的內容後班裡的大部分學生都能理解離子的概念以及清楚地區分原子和離子,整個講授過程中以鞏固前面的相關知識的同時,教師引著學生分析,思考討論來推出新的概念(離子)的教學方法為主,降低學生理解新的概念的難度。為此今後在學生已有的知識上引著學生推出新的概念是很重要的。

  《離子》化學教學反思2

  新編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上冊,《離子》編排的順序與過去有所不同,新教材介紹《原子構成》以後就介紹了《離子》。學生剛剛接觸原子的構成,不太適應微觀概念,所以在教學中我發現了這個問題以後,就改進了書上的知識點,課本上介紹離子之前先介紹了《核外電子排布》但內容比較少,為了學生在學習離子時更易理解,我用投影打出了1——20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並按金屬,非金屬,稀有氣體三大類進行歸類總結,在此基礎上講解離子的形成,並逐一寫出1——20號元素的原子得到(或失去)電子後的離子符號,然後介紹離子根據帶電荷不同分為陰離子和陽離子,介紹陰陽離子相互作用形成離子化合物。

  課後,我又要求學生記憶常見離子符號,使學生鞏固世界上千千萬萬種物質都是由原子,分子,離子構成的。

  這樣在講解化合價時,我就在原子結構示意圖的基礎上簡單的介紹了化合價的確定,這樣對成績比較好,知識接受比較快的學生來講,就不用死記硬背常見元素的化合價,而對那些基礎比較差的學生要求他們記憶常見元素的化合價即可。

  透過實踐,我認為這樣設計確實做到了“既讓優生吃飽,又讓成績差的學生吃好” ,取得了因材施教的效果。

  由此我越發感覺到,課改的任重道遠,他需要我們教師不斷的反思,探討。

  上述是我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不太成熟的做法,寫出來希望同行們給予點評。

  《離子》化學教學反思3

  《離子》是新課標人教版第四單元《物質構成的奧秘》中課題1,本課題包括核外電子的排布和離子的形成兩部分內容,該課題內容較為抽象,離子的形成是本課題的核心,是教學重點,同時也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

  本課題的教學目標是初步瞭解核外電子是分層排布的和了解離子的形成,認識離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透過想象、猜想、探索證明、歸納核外電子的排布,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從而培養學生對微觀世界學習的興趣和喚起學生對科學的好奇與嚮往。

  這節課我是從複習舊知識,創設問題情境開始的。我向學生提出了兩個問題:“構成原子的粒子有哪幾種?它們是怎樣構成原子的?”因為這是上節課的內容,學生們興奮地齊聲回答:“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我肯定了學生的回答,緊跟著提出了以下的問題:“質子、中子、電子它們分別帶不帶電?”這次我請學生個別回答。學生在剛才那股興奮勁的支援下,搶著舉手回答。我請其中一名同學回答,並且進一步問他“原子帶電嗎?為什麼?”該生稍加思索,然後準確回答:“原子不帶電,因為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和核外電子所帶的負電荷數相等。”在此基礎上,我稍作點拔,自然引出了這節課的內容:“原子核的體積僅佔原子體積的幾千億分之一,相對來說,原子裡有很大的空間,電子就在這個空間裡作高速的運動。那麼核外電子是怎樣運動的?”這樣,把學習的起點建立在學生原有的經驗上,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此產生探究的慾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引入新課。

  “核外電子是怎樣運動的?”學生根本不可能看得到,一下子也難以想象,此時如果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就相當好了,但是學校的條件有限,所以在教學中我在黑板上給同學畫了簡單的圖示,來加深他們對核外電子運動特點的理解。“既然核外電子是分層排布的,那麼我們怎樣表示呢?”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並強調是“用原子結構示意圖來表示”。新教材介紹《原子構成》以後就介紹了《離子》。學生剛剛接觸原子的構成,不太適應微觀概念,所以在教學中我發現了這個問題以後,就改進了書上的知識點,課本上介紹離子之前先介紹了《核外電子排布》但內容比較少,為了學生在學習離子時更易理解,我預先在小黑板上畫出了1——20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設計了四個問題讓學生討論,交流。問題一:你從圖中發現最外層電子數有什麼規律?問題二: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和稀有氣體的最外層電子數有什麼規律?問題三:稀有氣體元素為什麼又叫惰性氣體元素?這與它們的結構是否有關?問題四:你認為元素的化學性質與什麼有關?各小組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討論,交流。這促使學生在與他人的比較和鑑別中改進自己的觀點和認識,完成表格;這樣處理能化難為易,變枯燥為樂趣,變結論性知識為探究性學習,讓學生饒有趣味地,自由地進行科學研究,使生硬的化學概念變得栩栩如生,易於理解。這一環節進行得較順利。可惜我沒有強調非穩定結構和穩定結構有何區別,使學生對為什麼分子之間會發生化學反應這一問題難過渡。

  接下來便進入這節課的重點內容——離子的形成。

  我先給學生提供了兩方面的資訊:鈉與氯氣反應生成氯化鈉;鈉和氯的原子結構示意圖。然後提出問題:Na的最外層電子是多少?是失去電子,還是得到電子容易使最外層電子填滿呢?Cl呢?學生在對原子結構示意圖的理解的基礎上,熱情高漲地參與方案設計,基本上都能設計出氯原子和鈉原子的最外層電子轉移到對方,從而使雙方達到穩定結構這兩個方案。學生提出的兩種方案,哪一種更可行呢?此

  時,我請三位學生上臺表演氯化鈉的形成。一個學生扮演鈉原子,一個學生扮演氯原子,一個學生扮演電子。“氯原子”把“鈉原子”身邊最外層的那個“電子”搶走了,“鈉原子”因失去一個電子而變成Na+,“氯原子”因得一個電子而變成Cl-?,由於靜電作用而結合成化合物NaCl。學生的表演贏得了陣陣讚許的笑聲。看完表演,我再以圖示的形式,邊板書邊分析氯化鈉的形成,學生更易明白了。

  對於“氯化鈉的形成”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我和學生都相當滿意。學生表演,生動活潑,活化教材,達到較理想的學習效果。學生感覺新奇而激動,課堂教學喚發出勃勃生機。利用圖示和課件把鈉原子和氯原子發生電子轉移形成氯化鈉的過程簡明呈現,幫助學生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飛躍。

  學生知道了以上的內容,我再介紹離子(概念、分類、寫法)就簡單多了。至於“離子和原子有何不同?它們之間有何聯絡?鈉離子和鈉原子是否屬於同種元素?”這些問題,我讓學生討論後回答,自己課下製成表格的形式。

  最後,我設計了讓學生自己小結本課題學了哪些知識點,但由於下課鈴聲響了,沒有小結,有點遺憾。

  回想整節課,如果能利用多媒體適時地播放課件(課本圖4-9核外電子分層排布示意圖),“核外電子的運動演示”,和“鈉與氯氣反應形成氯化鈉,這樣效果會更好些,因為在幫助學生領略和體驗微觀世界,提高想象力,使微觀抽象的離子的形成變為直觀的同時,也能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較好地解決教學中的難點,提高教學效率。今後我也要抓緊時間去學習如何更好地利用多媒體教學,來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

  《離子》化學教學反思4

  新編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上冊,《離子》編排的順序與過去有所不同,新教材介紹《原子構成》以後就介紹了《離子》。學生剛剛接觸原子的構成,不太適應微觀概念,所以在教學中我發現了這個問題以後,就改進了書上的知識點,課本上介紹離子之前先介紹了《核外電子排布》但內容比較少,為了學生在學習離子時更易理解,我用投影打出了1——20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並按金屬,非金屬,稀有氣體三大類進行歸類總結,在此基礎上講解離子的形成,並逐一寫出1——20號元素的原子得到(或失去)電子後的離子符號,然後介紹離子根據帶電荷不同分為陰離子和陽離子,介紹陰陽離子相互作用形成離子化合物。

  課後,我又要求學生記憶常見離子符號,使學生鞏固世界上千千萬萬種物質都是由原子,分子,離子構成的。

  這樣在講解化合價時,我就在原子結構示意圖的基礎上簡單的介紹了化合價的確定,這樣對成績比較好,知識接受比較快的學生來講,就不用死記硬背常見元素的化合價,而對那些基礎比較差的學生要求他們記憶常見元素的化合價即可。

  透過實踐,我認為這樣設計確實做到了“既讓優生吃飽,又讓成績差的學生吃好”,取得了因材施教的效果。

  由此我越發感覺到,課改的任重道遠,他需要我們教師不斷的反思,探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