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精選5篇)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精選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1

  24時計時法的認識是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難點,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會用24時計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發現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轉換規律,並能正確的轉換。在此之前學生接觸的都是普通計時法,之前學習的關於時間的知識也都是普通計時法的內容。如何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產生混淆、並且學的輕鬆,需要我好好思考的一個地方。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匯入生活化,喚起學生已有知識經驗。

  在教學一開始,我透過匯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匯入新課,讓學生觀察播放的時刻是幾時,從而由普通計時法引出24時計時法,自然的進入學習狀態。再利用學生已知知識和生活經驗,提出問題,你什麼時候睡覺?你還能用不同的計時方法來表示這個時刻嗎?讓學生初步感知24時計時法,為後面學習作鋪墊。

  二、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機會,在探索中求知。

  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是需要藉助一定的工具的,不然很難憑空想出來。因此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我充分利用電腦鐘面模型這一動態演示,讓學生回顧一天,通過幾個學生熟悉的時間段,引導學生自然的用兩種不同計時方法表示同一時刻,教師在適時總結一下。再提出問題,說說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區別,學生自主探索觀察,小組之間互相交流,得出結論,這樣可以更好的記住本節課的知識點。

  當然,本節課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在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轉換的過程中,我沒有說清楚普通計時法的表示要寫清楚是上午還是下午,以至於有些學生在有24時計時法轉換成普通計時法的時候,沒有在普通計時法的前面標清楚是一天中的什麼時刻,這點我在下次上課之前要好好的強調一下。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2

  (一)匯入趣味化,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數學的起點是培養學生以數學的眼光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增強應用意識。在課開始時,我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然後猜猜我喜歡的電視節目,然後丟擲問題,問:新聞聯播是什麼時候開始播放的,有的說是晚上7時,有的說的19時,然後讓學生討論晚上7時和19時的關係,引出24時計時法。這樣的引入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更調動了學生學習24時計時法的積極性。為學習接下去的內容打下了基礎。

  (二)設定啟示性的問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

  在學生初步接觸24時計時法後,教師設定了一系列富有啟示性的問題:如出示19時後問學生你還在哪裡見過這樣的計時法;為什麼用這樣的計時法;什麼是24時計時法;24時計時法和普通計時法有什麼區別等等,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使學生的思維一直處於積極狀態,把學生學習的權利真正的交給了學生。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充分體驗24時。

  在學生了解了24時計時法後,為了讓學生更充分地理解24時,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24時的過程:讓我們一起來度過這一天吧。0時,夜靜悄悄的,同學們這時都早已經進入了甜蜜的夢鄉。(時針繼續移動)天漸漸的亮了,這時我們也該起床上學了。……這樣邊演示邊講解,不僅讓學生了解了24時(一天)的過程,而且讓學生更深的理解了什麼是24時計時法。

  (四)數學生活化,知識在實踐中得到昇華。

  在計算經過時間的環節中,我可以打破教材,放手讓學生自己課前先去調查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的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在教學時先讓學生戰士自己的調查結果,然後計算自己喜歡的節目播放的時間,這樣計算經過時間這一教學內容就在學生輕鬆、愉快的氛圍中解決了。同時還使學生充分地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充滿著數學,促使學生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在實踐活動中理解知識、鞏固知識,樹立起學好數學、用好數學的意識。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3

  本節課開始透過讓學生猜新聞聯播,直接引入“時刻”這一概念,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再透過晚上7時就是19時,讓學生初步感知12記時法和24記時法所分別表示的時間概念。然後讓學生查詢電視報來加深二者之間的聯絡,不是教師指定時刻,而是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節目的時刻,因為學生對自己喜歡的時刻體驗的比較深刻,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由一個“先猜後說”的環節,變教師的生硬的教給知識,為學生有機的生成認知,更重要的是能有效的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為進一步認識24時記時法,開發了豐富而鮮活的教學資源。再透過觀察、辯論、討論的方式,讓學生感知24時記時法,在交通、郵局、商店等行業的廣泛應用。並把創造的權利還給學生。師生互動撥鐘盤,直觀形象讓學生感知24時即是第二天的0時。幫助學生理解了分界點,也為認識鐘面的分界點奠定基礎。

  最後,設計一些普通記時法和24時記時法的相互轉化的練習,鞏固新知,練習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養成合理分配時間的好習慣,並透過最後一道春遊計劃題目,來解決生活當中的實際問題,併為下節課作了良好的鋪墊。

  不足:

  1、在教學中忽視了學生嘗試過程之後的小組討論,沒有給學生之間思維相互的碰撞的機會,學生的集體智慧沒能得到激發。

  2、課堂中應努力創設主動探索空間,讓學生有充分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筆嘗試、動口表達的解決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時間與空間,此處欠缺。

  總之,今後在教學中改進教學方法,從觀念、教學策略到具體的`方式、方法都應發生變化。不僅考慮怎麼教和怎樣教的問題,而且還思考為什麼教的問題。教學角色發生變化,由“教”轉向“導”的方向。更強調教師去指導學生探索發現知識,我由於以往的定勢,有時也覺得無所適從,但我正在努力地去做。透過這樣反覆的訓練,相信我的學生主體意識會加強;知識面會拓寬;學習意志會得到鍛鍊,情感會得到豐富;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際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其次,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做到“高指導”,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再次,要善於挖掘教材,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注重生活經驗,讓學生學會思考問題,在生活實踐中領悟數學,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4

  《24時計時法》是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鐘錶掌握了時分秒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透過喜歡看的電視節目引出問題“怎麼會有19:00呢”引出新知。理解並掌握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之間的關係是教學的難點。

  本著上一節常態的課、一節因材施教的課、一節具有實效性的課的理念,我對教材提供的三個典型場景透過整合,根據本班學生特點進行施教,幫助學生髮現一天裡有兩個12時和兩個8時的基礎上初步領會24時計時法的基本原理,然後透過討論16:00是下午幾時,18:30是下午幾時幾分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明確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關係,初步掌握把24時計時法表示的時間與普通計時法表示的時間進行轉換的方法,然後透過一些日常的生活中的計時法來表示時間的例子,幫助學生豐富認識加深理解。

  根據學生的情況,我將教材內容進行了調整,在教學中調整了縮小教材練習內容、擴大了生活知識的外延範圍,在每道題裡都將對比、替換的知識隱射其中,學生能放鬆自己,張揚自己的個性,敢於回答問題、提問題、及進行質疑,在步步引入、層層答疑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又提出疑問,整節課學生的思維較活躍,教與學的上課常態被師生互動相互學習所代替。學生帶著問題上課,又帶著問題準備上下一節課。由於這是和諧教學課堂初探,因此會有很多不足而又遺忘忽略的地方,如:板書不夠及時不夠合理,個別學生對12時前的時間轉換還混淆等還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修改中進步。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5

  本節課要解決以下的問題:

  1、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的根本聯絡和區別。

  2、推出簡易的計算方法。

  本節課中覺得有以下的特點:

  1、匯入趣味化,喚起學生已有知識經驗。一開始就讓學生猜一猜鐘面上顯示的9時老師可能在幹什麼,在矛盾中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後續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

  2、重視理解數學思想,教給學生數學學習的方法。在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兩種計時法的異同後,教給學生歸納的方法,並及時進行表揚:善於發現規律並加以概括是一種很重要的學習本領。)

  3、數學生活化。在練習環節中,我用生活中的素材作為練習內容,進行2種不同計時法的轉換練習。讓學生能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充滿著數學。促使學生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在實踐活動中理解知識、鞏固知識,樹立起學好數學、用好數學的意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