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的教學反思

《湖心亭看雪》的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湖心亭看雪》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多年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都是老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讀,沒有學生的說,更沒有學生的思。學生終於沒有學會讀書,只是死記硬背一些東西,算為所得。宋朝教育家張載說:“學則須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他們講的都是讀書要提出問題。葉聖陶先生說:“善於讀書的人,一邊讀下去,一邊自會提出一些問題或題目來。”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善於讀書的人”,但是可惜,他們沒有提出問題的機會,甚至沒有思考的時間,只能豎起耳朵聽。甚是可悲!

  今天之所以想到了這個問題,完全來自於教學的實踐中。今天我們講了《湖心亭看雪》,這節課我們一起準備的非常充分,一個課時預計可以結束。上課了,按板按眼兒的往下進行,先是介紹了作者張岱,接著瞭解了本文的寫作背景,把文章裡面的疑難字解決掉,讀了兩遍課文之後,立刻有幾位學生舉手有問題要問。我示意他們發言,原來幾位學生看出了一個共同的問題:文章開頭說“餘獨往湖心亭看雪”,中間卻又說“舟中人兩三粒”,結尾還說“舟子喃喃曰”,究竟是幾個人去看雪了,作者是不是自相矛盾了?其他同學也都立刻對這個問題感興趣起來。本來,我安排的是疏通文意,掌握好本課的文言實詞,瞭解白描的寫作手法,最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現在不行了,學生的興趣來了,按下不說的話一是影響學生的聽課情緒,二是再講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會有現在這樣好的.時機了。於是我終於改變了我原本設計好的教學思路。我請學生們一起議論議論,究竟是不是作者的文章自相矛盾了,然後請說說自己的見解。大多數學生認為作者並非是自相矛盾,而是另有意圖,但是究竟為什麼卻說不清楚。

  接著我引導學生從文章中找答案,看看作者是在什麼時間,什麼情況下去往湖心亭看雪的。透過理解文章大意,學生們發現是在大雪封湖三日之後,人鳥聲俱絕的情況下,晚上八點去的。為什麼晚上去?一是怕碰上別人,二是怕被別人碰上。到了亭上之後,又與巧遇的人痛飲三大杯,高興的回去了。這就很好理解了,作者為什麼在明明有人同去的情況下說是自己獨往呢?學生們很快就能說的八九不離十了,有的說作者沒把同去的人放在心上,有的說同去的人不是作者的知己,……,我一再鼓勵學生,近了,近了,真理即將大白於天下,學生的積極性就越是高漲,非想說出真理的那個人是自己。終於有個學生說出來了:是作者主觀上不想與芸芸眾生為伍,同去的人雖在,卻猶如不在,正是表現的文人的孤高自傲!

  看到我肯定的表情,全班掌聲雷動……

  本節課,關於文言實詞和寫作手法的教學任務沒有完成,但是學生們能夠質疑,能夠思考,並能夠在思考中有所收穫,實在是一件可與而不可求的幸事!或許這就是我們追求的課堂生成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