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教學反思
《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教學反思1
本節課是複習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本單元的全部基礎知識,同時結合考試說明要求,突出重點,規納出線索。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採用“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透過導學案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由被動的接受知識轉為自己積極主動的去求知,有利於教師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出現的問題,然後根據問題,有的放矢,從而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透過中外知識的對比,不僅有效的拓展了課堂的內涵,還加強了學生知識之間的聯絡,從而讓學生的知識掌握的更加牢固。同時,在複習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對20年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進行正確的認識:1956年底,基本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後,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基本上建立起來。
從此,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走上了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誤,走過了曲折的歷程,但成績是主要的。我們得到的經驗和教訓是: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不能急於求成;不能照搬外國經驗,必須符合本國國情,建設道路要有本國特色;生產關係的調整應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要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要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必須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經濟建設服務。一節課下來,我的感覺是學生基本上掌握了本單元的知識點,積極性也很高,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雖然基本上達到了教學目的,但仍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如學生的積極性雖然很高,也只是那些部分學習的學生,對於放棄學習的那一小部分,本節課沒有關注他們,雖然教師結合考試說明把重點指了出來,學生是否真正理解沒有進行檢測,沒有舉例說明。所以今後的複習要儘量關注全體學生,爭取好生和差生的學習成績在原有基礎上都有提高。同時要注意在複習的過程中不僅要內容全面更要突出考點,邊複習邊練習,精講多練,爭取在期中考試中取得滿意的成績。
《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教學反思2
這節課內容多,也是這一單元的重點和難點,內容多工重,而且學生對過去這方面的知識所知甚少,在教材處理上,充分利用自主學習的特點,將重點難點喝疑點問題教師進行有效點撥,在設計上,我利用課件作為輔助手段,將教材的大量內容濃縮為一個個的問題,引導學生來思考、來討論、來解決。
在匯入新課上,我利用了一棵小小的知識樹,江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大背景讓學生了然於心,這樣更有利於本課的學習,匯入新課也很自然。
同時在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講授的過程中引用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一些歷史漫畫,對於加深理解社會主義探索道路中的失誤很有必要。既充分發掘教材拓展知識面,又培養學生利用辯證分析的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結合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我黨出現的嚴重事物的原因,談談在現階段改革開放中,我們應吸取哪些經驗和教訓,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以史為鏡。
利用教材內容進行愛國情感教育,比如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湧現的模範人物,我們應學習他們的什麼精神呢?對學生進行優秀品質的教育,昇華其認識。
當然,在教學中還有許多值得反思的東西,這是我需要進一步思考並在實踐中解決的問題。
《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教學反思3
《資治通鑑》是古人重視以歷史為鏡子的典範。但歷史的借籤、歷史的智慧,不是無意識得到的,需要對歷史的理解、感悟和反思。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應該是反思歷史,尋求借鑑的過程,歷史的經驗,只有與學生的認識產生共鳴,透過主觀感悟,才能內化為學生的智慧。但由於歷史知識本身的特殊性,即它具有過去性,所以在人們的印象中,歷史知識好像是死的,學習歷史知識只需死記硬背就行了。這造成學生對學習歷史知識的難度認識不足,引不起充分的重視,造成他們對歷史知識不易理解或感覺枯燥、乏味,也就更難達到歷史學科的人文主義教育的目的了。
那麼,怎樣把“史”變“活”呢?透過多年的歷史教學的教學反思,我覺得創設問題情境進行教學是較好的解決方法之一。所謂問題情境教學法,就是老師將歷史知識的重點、難點、線索等內容透過創設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理解掌握,更高的境界那就是將問題融入故事中了,進而逐步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教學方法。
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的心理前提。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努力縮小學生與歷史的時代距離,使之由被動的“死記”變為主動的“理解”,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對知識產生一種強烈的注意傾向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啟用求知慾。
在一節課當中,問題貫穿於整個課堂。
首先,課前利用問題匯入新課,激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
其次,課中利用故事設定問題,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
如講“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時,我為學生收集了這樣一些故事:“看到美術展覽館中亞當和夏娃的油畫時,英國人說那是英國人,男士有吃的東西總先讓著女士;前蘇聯人說那是蘇聯人,窮的衣服都穿不上,還以為自己在天堂呢。”提問學生這反映了前蘇聯的什麼情況?引導學生分析出,蘇聯人搞社會主義建設時,雖然思想上積極,但忽視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內容與形式脫離太遠。
再比如:一美國訪問團到達蘇聯,蘇聯官員帶領其參觀了一五計劃的偉大成就,並非常自豪地說等二五計劃完成後,蘇聯每個家庭都要有一架飛機,美國官員很是奇怪,問有什麼用,前蘇聯官員說領救濟麵包用。提問學生:這反映了蘇聯的什麼風氣?我國在什麼時候也曾出現這種現象?學生能一下想到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初期,人們急於求成,盲目地追求不切實際的目標。還有,戈爾巴喬夫嫌棄司機開車太慢,自己搶過來開,橫衝直撞,秩序大亂的,交警被質問時說:不敢管。領導問是誰?他說不知道,但是戈爾巴喬夫是他的司機。笑過之後,提問學生:這反映了蘇聯的什麼現象?
學生能很快聯絡到高度集中造成的民主法制的破壞。這樣,學生為興趣所牽,學習的積極性也就自然而然地被調動起來了。同時認識到個人在發展中,也要切合實際,不要好高騖遠;法制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
最後,在課後利用問題鞏固知識。如學“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一課時,利用逆向提問,激發學生思維的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