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精選7篇)
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精選7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精選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1
回顧這節課,我覺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總結反思如下:
1、成功的地方在於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體現得十分清楚,比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整堂課中,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麼問題,主要透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如在讀、議、品的環節裡,我始終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線,學生喜歡哪句我便導哪句,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而改為學生學,老師導,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如在學生讀得有滋味時,老師也參與他們的朗讀。學生讀之後自己再讀,把自己當作了學生參與到學生朗讀中,學生再反過來評老師的朗讀,從學生的評議中,我巧妙地指導了學生的朗讀。這樣教師轉變角色,作為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這種改變一種形式進行朗讀示範,使學生感到親切,融洽了師生感情。
2、對文中重難點的把握要到位,深入。可以說學生對作者情感的把握還可以,但是對本文寫作上的特點出力不到位,使學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將記敘、描寫、抒情三種表達方式融為一體,體現了作者高超的寫作藝術,我只是給學生總結了出來,沒有讓學生先感知一下,讓學生去總結,理解會更深。
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2
在設計《湖心亭看雪》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我想透過遞進式的朗讀,來不斷加深學生對文章語言的品味,來深化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在讀中質疑,在讀中解疑,在讀中體悟。“讀”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同是,為了避免一味朗讀帶來的枯燥乏味,我設計了不同的朗讀方式,並且將朗讀穿插在文章的討論理解之間。對文章的理解,結合學生自身的體會,避免過度拔高,脫離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
在《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教學中,我也注意到了教師自身角色的定位。在新課改過程中,有一種趨勢,那就是淡化教師的角色,認為課堂的主體是學生,課堂的主角是學生,課堂是學生的舞臺等等。我認為這樣的觀念是偏頗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一定是主角,但一定要佔重要的地位;教師的語言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起關鍵的作用。所以我在教學中,注意了幾個問題的設計。一是提出“作者為什麼偏要在清早到湖心亭去看雪?”二是“作者是真的痴,還是別人覺得他痴?”這兩個問題,真正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產生濃厚的探究慾望。在課堂的討論中,學生暢所欲言,講出了很多頗具見解的想法,讓老師也感到新鮮。
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3
課堂是有缺憾的藝術,每一堂課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每一堂課都有其優點和缺點。今天課間,和學生交流一下學習心得,回辦公室又與洪姐交流一下教學心得,我反思《湖心亭看雪》的教學,覺得既有收穫又有不足。
本單元三篇文言文三篇古詩。單元導讀中提示“學習時,要注意體會古人寄託于山水名勝中的思想感情,感受他們的憂樂情懷”,“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熟讀成誦,積累掌握課文中的文言實詞和名言警句,便體會文言虛詞在關聯文藝,傳達語氣等方面的作用”。鑑於此,我特制定《,湖心亭看雪》這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熟讀成誦,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彙。
2、品讀文中寫景的句子,學習白描的寫作手法。
3、體會作者的“痴”,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中目標1是學習文言文的“言”要達到的,2和3是學習文言文的“文”要達到的要求。我們都知道:學習文言文講究“文”“言”並重。
語文教育家,張志公說:“所謂閱讀,就是老師帶著學生走進去走出來。”文言文閱讀也是如此。反思本課教學,我感覺學習目標二的學習效果還是不錯的。
品析本文中的寫景的句子,最精美的就是這句“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從這個描寫句中,學生欣賞到了西湖的美景。但是如何學習白描的寫作手法呢?28號培訓的時候,賈玲老師說語文教學最忌諱用概念解釋概念。於是,我借鑑了一個創新的設計環節,透過換詞,讓學生對比朗讀,來體會語言表達的效果。請看原文當中的數量詞“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我給換成標準的常規量詞“長堤一道”“湖心亭一座”“餘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讓學生對比讀讀,品味一下看是原文中的“痕”“點”“芥”“粒”給人什麼感覺,而若換成標準的常規量詞“道”“座”“艘”“個”,效果又怎麼樣?結果,我引領學生反覆朗讀,然後我朗讀,讓學生閉目想象畫面。之後學生紛紛說原文中的“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用得好用得妙。作者是,深夜裡來看雪景,根本不可能看得十分清晰。原文中的這幾個量詞,正好給人一種模糊的、蒼茫的感覺,是帶有朦朧的深遠的意境美。如果換成標準的常用的量詞,則過於生硬,看得太清晰,也與事實不符,不能表達出作者當時看雪時的情感。而這個寫景的句子,除了有這幾個簡單的數量詞之外,竟沒有一個修飾的詞。卻能讓人從中讀出風景美,意境美,詩意美,畫面美。這種,簡潔樸素,不是雕塑的手法,就是白描的寫法。學生在反覆對比朗讀和想象畫面感受中學會了,什麼是白描手法,並且悟出了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賞“痴景”,作者在此描寫“奇景”,是為下文的敘“奇遇”和說“痴情”做鋪墊。
可是,我對本文中“痴”字深刻涵義的理解和感受,給學生引導的還不到位。文末借舟子之口說“相公痴”,他眼中的“痴”只是自家相公與別人不一樣——大半夜的“獨往湖心亭看雪”。舟子眼中的“痴”是“痴呆”“痴傻”,他在笑話相公的“痴行”。舟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有痴似相公者”,“兩人對坐”在賞“痴景”,這是“兩人”與“餘”共有的“痴”——痴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痴迷於,世俗之外的閒情雅趣。然而,除此“痴情”外,作者還有“兩人”之外的“痴心”——對故國的深深眷戀,那種遺世獨立的操守和孤高自賞的情懷。“問其姓氏”“是金陵人”,這明顯是答非所問,可作者為什麼其他的沒記住,偏偏記住了“金陵”?作者寫此篇時已經是清朝初期,而“金陵”正是明朝的國都,由此可見作者對故國的懷念“痴心”。
對“痴”字深入感悟,才使學生能較好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才能真正做到“文”“言”並重。而這一點我做的還不到位。“課堂是有缺憾的藝術。”我將繼續反思,認真向優秀教師學習,腳踏實地走好語文教學的每一步。
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4
本堂課主抓關鍵詞“痴”,以朗讀貫穿課堂,同時引用史料,基本達到了教學目的。
匯入部分以一副“雪景圖”為例,引發學生對雪的感悟,說到對古詩的記憶,大家都很自然的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它以其清遠的意境、孤高的情懷讓世人讚歎,從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張岱關於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帶著“舟子是如何評價張岱的”?這個問題聽完影片朗讀,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關鍵句子“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緊接著又用一個問題“用一個字概括呢”抓住了本課的核心詞語——“痴”。我們現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張岱肯定是不會作此解釋的,從而就激發了學生一探究竟。
接著一讀文,找“痴”行,初悟痴心。很多學生都找到了“獨往湖心亭看雪”這一句,我順勢一問,下雪天去外面看雪,這樣的舉動是痴的嗎?是傻的嗎?學生都笑了,此時,他們領悟過來,是在“大雪三日”的情況之下,“湖中人鳥聲俱絕”,夜晚還獨自一人去湖中賞雪,加上如此條件,才是“痴行”,同時這個“獨”字又體現出了作者的“孤獨、孤傲”。
二讀文,品“痴”景,再悟痴心。主要抓住本文的寫景句,其一為“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三個“與”字,能否去掉了?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儘管很多學生沒有見過茫茫雪景,不過,他們發揮想象,能夠領悟到萬物融為一體的蒼茫意境。其二“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也用了一個對比體味對於量詞的運用,分別改為“惟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餘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在笑聲中,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借縮小的量詞來表現人、物渺小,與蒼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對比的藝術效果。
三讀文,議“奇遇”,三悟痴心。主要是抓住“金陵人”這個特殊的具有歷史意義的詞語來理解作者。當然這個“金陵人”的發現也是破費工夫的。請學生把目光鎖定到酒後話別這句話,問他們能不能發現什麼問題,大家都沉默不語,這時,我換一種方式——如果我問你叫什麼名字,你答你是順德人,行嗎?學生恍然大悟,找到了作者答非所問的地方,也把視線聚集到了“金陵人”,再讓學生說說金陵的歷史地位,以及見解張岱的身世,也就能理解張岱的故國之思了。再聯絡《紅樓夢》中所說——滿紙荒唐言,一把心酸淚,至此,學生較容易理解作者所說的“痴”了。
本堂課在上課前花了長時間備課,上完課,自己覺得比較舒暢,學生也跟著老師的節奏,用一課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教學任務,像類似比較短小的文章,大可不必字字解釋,句句翻譯,抓住文章的核心一一拓展,會受到更好的效果。
當然,沒有任何一堂語文課是完滿的,首先,本文巧妙的將記敘、描寫、抒情三種表達方式融為一體,體現了作者高超的寫作藝術,我只是給學生總結了出來,沒有先讓學生感知再讓學生去總結,這樣的理解會更深刻;其次,對於白描手法的處理,定義給學生講的比較抽象,學生較難理解。
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5
《新課程標準》對初中生階段的文言文學習提出的要求是:“閱讀淺顯的文言文,能夠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節本內容。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手法,能初步理解和鑑賞文學作品。
鑑於此,我將本文的教學目標設定為:積累相關積累文言字詞;品味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誦讀學習課文寫景、記事、抒情融為一體的寫作特色,初步瞭解白描的寫作手法。針對目標,我設定瞭如下教學環節:
1、匯入;
2、解說題目及介紹作者;
3、整體感知文意(包括聽課文錄音,注意生字的朗讀;教師正音;學生自讀課文,小組質疑問難;學生翻譯本文);
4、品讀賞析,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包括學生(小組合作探究,教師總結形成板書);
5、師生共同品讀文中描寫雪景的文字,學習白描手法(包括對白描手法的介紹,使用白描手法對人物描寫的小練習);
6、總結語。
反思本次課堂教學實踐有以下幾點感受:
1、不要被課件拴住“牛鼻子”,課件只是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不能讓課件羈絆教學思維。課文錄音中朗讀者把“挐”字讀錯了,教學中也觀察到聽到此處時部分學生臉上留露出疑惑的神情,可由於課堂容量大,備課時間緊張,自己沒有徹底弄明白,所以就敷衍地告訴學生這個字以課下注釋的讀音為準,就匆忙進行下一個環節。提醒自己今後教學要嚴處謹,遇到疑惑要第一時間去解決。其次,學生思維起點有好些還處於預先設計好的課件的“導”,如何能處理好課件與課堂生成性資源的關係,真正實現課堂思維從學生始,把課堂還於學生,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還需繼續探討。
2、《湖心亭看雪》一文從表面文字來看,文章比較好懂,但要細細挖掘,尤其要理解好作者獨特的精神世界,那難度就大了。在品讀賞析環節,我圍繞痴人、痴行、尋找“痴似相公者”去探究,再加之此前對於作者情況介紹較為詳細,因此學生對作者情感的把握還可以。遺憾的是在學生找出評價張岱的話,並用一個“痴”字概括對後,我卻沒有讓學生去進一步理解“痴”字的意思。如果在總結課文後,就此點提問歷史上還有如此的“痴人”嗎?進行拓展延伸,相信會掀起課堂的又一處小高潮。
3、品讀賞析環節中讀的很不夠,雖然要求是默讀後思考尋找答案,但留給學生讀和思的時間都不夠,流於形式。而且由於讀的不夠,導致學生對課文深入不夠。如果課文只是“例子”,那麼今後教學若需要發揮這個“例子”的作用,可能學生就存在困難了。因此提醒我們要騰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多讀書。在讀中學會知一懂十,舉一反三。
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6
說實在的,在沒上之前我還頗為得意,為準備這堂課我專門有學習了調節教學的相關內容,首先這個設計體現了四有:有目標,有自學,有討論,有讀寫;其次,三語(導語、過度語、結語)在備課的時候在考慮到了;同時整個環節基本符合:自學釋疑、整體趕製;訓練操作、合作探究;反饋矯正,讀寫鞏固;延伸遷移,聯絡實際。以上這些在上課時都體現到了,而且,在合作探究質疑環節,由於學生質疑的題目有一定的難度,我又適當加入了一個討論,可是上完課後發現者皆可還有很大的漏洞,特別是各位老師的平可使我的認識更深刻,收穫也很多。但也有很多不足之處。
1、三語。
語速不能過快,導語的目的是創設教學情景,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而我再說導語時就有些快,不能使學生很好地進入到教學情境中;過渡語,是引領學生很好地從這一環節過渡到下一環節,這個沒有出現大的偏差;做大的失誤就是結語,竟然忘記了,為什麼會忘呢?緊張,因為結語是背出來的,已緊張很容易忘。結語,它是對文章內容、情感、寫作特色很好地總結,透過老師對文章的把握把他總結出來,而不應該是背出來,背,很容易忘。也給人一生硬的感覺。
2、教學設計要科學,有條理。
我的教學設計大致是感知內容、理解感情、練習背誦、寫作特色的把握————白描手法的運用。顯然,練習背誦放在第三個環節很不合適,要麼把它放在第一個環節,要麼放在最後一個環節,根據我這堂課可以把它放在最後,因為背誦是常規教學,可以根據課堂時間靈活把握。
3、對文中重難點的把握要到位,深入。
可以說學生對作者情感的把握還可以,但是對本文寫作上的特點出力不到位,使學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將記敘、描寫、抒情三種表達方式融為一體,體現了作者高超的寫作藝術,我只是給學生總結了出來,沒有讓學生先感知一下,讓學生去總結,理解會更深刻;其次,對於白描手法的處理有些脫離文字,輕輕點水。白描手法的定義給學生講得過於概括、抽象,學生很難理解,其實課後第二題很好地解釋了什麼是白描。講完定義後老師應該結合文字將一下白描在本文的運用,使學生能夠有一個直觀的認知。小練筆緩解由於時間緊,只讓學生寫了,而沒有展示,這是一個遺憾,這是一種反饋沒能夠實現。
4、讀書要有目的,目標要明確。
這是我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讓學生讀書有些盲目,其實,老師讓學生做的每一項活動都要有目的性,這樣課堂效率也會提高。本節課,關於文言實詞和寫作手法的教學任務沒有完成,但是學生們能夠質疑,能夠思考,並能夠在思考中有所收穫,實在是一件可與而不可求的幸事!或許這就是我們追求的課堂生成吧?文言文教學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只要堅持不懈,總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收穫的。
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7
本文是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29課,我於11月28日在學校“示範課”評比中,給初二年級3班學生講授了這一課,課後認真聽取了專家和同行的意見,反思如下。
一、對於教學內容的反思
本文是張岱在明亡後寫的一篇追憶前塵往事的小品文。文章以精煉的筆墨,記敘了作者湖心亭看雪的經過,描繪了所看到的幽靜深遠、潔白廣闊的雪景圖,表達了他幽遠脫俗的閒情雅緻。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對話,淡淡寫來,文章將敘事、寫景、抒情融於一爐,情致深長,洋溢著濃郁的詩意,而全文僅一百多字,筆墨精煉含蓄令人驚歎。
文章共有兩個自然段:第一段以敘事寫景為主,交代了賞雪的天氣背景,透過以視線的移動,景色的變化,白描的寫法,描繪了西湖中雪景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進,展現了一個微妙而變幻的意境。第二段寫人為主,交代了作者的奇遇,在湖心亭上意外的相逢使作者的悵惆與失意盪漾心中,平實的敘述,簡煉的筆墨,卻把作者的悲與喜表現得淋漓盡致,韻味無窮。
賞析白描手法描寫雪後西湖奇景的文字,是學習的一個難點。明亡後,張岱消極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他的文章追憶前塵影事,字裡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總帶有淡淡的哀愁。讓學生了解文章的這一寫作背景,然後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感受明人的生活態度。而對於文中作者遺世獨立的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但又流露出消極避世的情緒,應引導學生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這是教學的又一難點。
因此,教學時我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掌握大意,研讀課文理清脈絡,品讀感悟體味情感。找出自己難理解和翻譯的詞語和句子,以提問或提醒的方式解決課文翻譯的問題,掌握文章的重點。聯絡課文和有關背景,透過品讀課文進行小組討論,教師適時的以動態的知識樹加以點撥和指導領悟作者的情感,從而突破難點。課後透過我更深刻的反思,我認識到在課文翻譯時,為了急於求成,沒能對字詞句的注音和翻譯做到步步落實,忽略了部分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我想如果在學生翻譯課文的環節中,再加入小組間的交流,從注音、解詞到翻譯句子,每一部分學生存在的問題一一呈現或加以指正效果會更好。
二、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作為一篇文言文,既要整體把握文意,又要注意字詞句的落實。要求引導學生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藉助工具書、書中的註釋及教師的指導,積累文言詞語,疏通文意,從而進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優美境界,掌握借景抒情的方法和語言特色。這篇教學我主要是圍繞痴字展開,採用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方式,咬定語言不放鬆,增刪移換的方式品味語言,突出語言的精妙。覺得不足就是在字詞上沒有給足夠的時間解釋。必做美讀,選做背誦。
在教授這篇文章時,我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我在設計本文時緊密結合了《語文課程標準》中“(讓講堂變學堂)”的相關理念,輔以洪鎮濤老師“閱讀教學,就是要立足文字”的觀點,結合了餘映潮老師的“板塊式教學”的教學模式。對本堂課的教學進行了如下設計:
(一)匯入示標,設綱導學
1、匯入示標:單元匯入,明確目標。
首先以描寫西湖春夏秋的詩句匯入,進而引導學生明確本課學習目標。這樣,讓學生很快走入文字,為課文教學作鋪墊。
2、設綱導學:自主學習,教師指導。
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朗讀為切入口和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小組學習)進行學習。學生先自讀課文,利用課文註釋和工具書初步理解課文,掌握其中包括作者、注音、解詞等基礎知識。
(二)合作探究,展示釋疑
透過自主學習同學們對課文有了一個初步瞭解,此環節要求學生利用課文註釋和工具書,先自主完成譯文任務,不會的再小組討論,合作探究。
探究:自讀課文,整體感知。研讀探究,品讀賞析,體味情感。
1、合作探究。在自主學習課文的基礎上深入研讀探究,掌握文章的'大意;品讀賞析中,使學生明確張岱的《湖心亭看雪》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清淡雅緻的西湖雪景以及白描手法的運用嫻熟老練,渾然天成,而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脫俗的情懷,頗讓我們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噓感嘆。如此精美絕倫、形神兼備的小品文,學起來簡直是一種享受。這樣既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又注重學生的合作和交流,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由表及裡地理解文言文。體現文言文學習之特點,既要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又要注意字詞句句落實,從而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使學生既練習了背誦;又進一步理解了清淡雅緻的西湖雪景的美,為課文的理解和背誦打好堅實的基礎。
2、展示釋疑。學生展示時,我深感有一個不足:由於自己在這一環節上急於求成,忽略了對學習文言文基礎知識的落實,沒能做到從作者到字詞注音、解釋的步步落實,因此只是在個別學生對課文翻譯的“提問”和“提醒”中,我就完成基礎知識的教學,這樣做忽略了部分基礎知識較差的學生。我想:如果在學生自主學習的環節中,再加入小組間的交流,把注音和解釋掌握不準的地方呈現或小組間互相加以指正效果會更好。但是,本節課對於小組的評價沒有做到當堂體現,以至於有些學生的興趣沒能充分調動起來。課堂的氣氛明顯沒有平時上課活躍。
三、對教學效果的反思
本節課教學的亮點在於課上注重學生的合作和交流,透過小組討論的方式鍛鍊學生的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將課堂真正還給學生,發揮教師的組織、引導的作用,對重點問題進行強調,對疑難問題進行點撥,從而體現課堂的高效。
這節課上完,覺得受益匪淺。與以往課堂不同的是:這節課我教學設計環節上頗動了一番腦筋。這次公開課,我大膽地讓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字詞、注音、解詞等基礎知識,雖然因為我的急於求成,沒有顧及到部分同學的不成功,但是我能看出大部分學生能有獨立閱讀、思考的意識和習慣。想一想,此節課的問題還真多,比如基礎知識的落實,比如對學生小組評價的落實,比如如何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等。當然,此節課的學習目標基本落實,有一定的教學效果,我想,這節課不僅使很好地落實了高效教學,而且對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養成,也會很有幫助。這節課,可以說不僅學生的知識有所提高,更是我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水平的提升。
四、我理想的課堂,今後努力的方向
結合前面我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的反思,結合其中我發現的問題,我覺得要實現一節理想的課堂,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方面的教學:
1、加強引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興趣。從平時的教學,到導學案的設計,以方法引導為宗旨,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2、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新課改理念強調的就是將課堂真正還給學生,這就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比如組內的再分組,二人一組的互評互改、四人一組的強化指導、八人一組的共同探討,做到層層深入,環環相扣。
3、落實對小組學習的評價。例如,每組根據組內情況分為①到⑧號,而只要答對問題,也按號對應加分,從而帶動學生的小組意識,力爭讓中差生樹立信心。引導學生讀文、感悟、想象,在腦海中再現湖心亭的雪景。品味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遊湖的雅趣。
總之,要真正落實堂堂清、人人清、步步清。抓好“堂堂清”貴在堅持,每節課都這麼做,才能使同學們自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為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就是要向45分鐘的一節課要效率,就是要真正實現每一節課的所學知識,達到每個學生都能掌握。讓每個學生都能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讓語文思想在學生們的心中生根發芽,綠樹成蔭。我覺得自己這節課有成功,有遺憾,今後我還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在授課中多些成功,少些遺憾。